「寶寶馬上八個月,完全沒有出牙的跡象,我急啊!」
「自從7個月萌出第一顆牙後,現在2個月過去了,其他牙齒一點跡象沒有」
「看了網上的出牙順序,我家寶寶完全不按順序出牙,每次也是一顆一顆的出」
關於寶寶出牙的問題,在之前推送的文章中,我們收到了很多爸爸媽媽的留言。
今天我們匯總下比較常見的問題,希望能緩解家長們的焦慮。
出牙規律
寶寶出生時,口腔內雖然看不到牙齒,但牙胚已經有了,只是沒有冒出頭而已。多數寶寶在出生後4~10個月期間,一對下頜中切牙開始萌出,到2歲半時,乳牙全部萌出。
牙齒萌出時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和遺傳關係密切。正是由於個體差異的存在,有的孩子牙齒萌出偏早,有的孩子偏晚,但只要不是過晚就是正常的。
乳牙萌出的時間和順序大致如下:
左右同名牙通常成對萌出,且下頜牙先出,上頜牙可能晚2個月左右;
牙齒萌出的次序,是由牙胚發育的先後決定的,只是我們看不到牙胚而已;
如果寶寶牙齒的萌出次序和上面有所不同,通常也不會影響牙齒的排列,無需處理;
最先萌牙的時間,個體差異較大,其生理範圍較寬,晚萌6個月是正常的。
常見問題匯總:
1、寶寶出牙晚,是不是身體有什麼毛病?
在出牙時間上,個體差異很大,主要受遺傳影響,在1歲甚至到1歲半才出牙,都是正常的,出牙晚的寶寶,後期出牙的速度常常會更快。如果寶寶1歲半以後還沒有長牙,這屬於乳牙萌出過遲,家長就需要帶寶寶到醫院檢查看看,是什麼原因。
出牙晚跟遺傳、營養、疾病等因素有關,爸爸媽媽不要一看到寶寶不出牙就隨意給寶寶補鈣以及各種維生素。過度補鈣,反而可能給寶寶身體帶來額外負擔。
2、出牙順序不對,正常嗎?
這是因為牙齒萌出順序可能受到牙和牙周組織的生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通常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據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分析顯示,一般寶寶是在4-10個月萌出第一顆乳牙,但因個體差異,寶寶在12個月之前出第一顆牙都是正常的出牙周期。這只是普遍的規律,由於每個寶寶是不同的,出牙時間、出牙順序也有所差異,一些寶寶出牙順序不按常理出牙,家長也是無需擔心的。
3、寶寶出了第一顆牙齒後,第二顆長時間不出,需要到醫院看醫生嗎?
其實只要寶寶在這期間,生長發育以及身高、體重增長方面均屬於正常的話,多是無需擔心的。家長能做的就是讓寶寶多咀嚼、多啃咬,正確添加輔食,平時準備牙膠多啃咬。
如果這段時間,寶寶的各項生長增長緩慢,或者持續不增,爸爸媽媽就需要到醫院諮詢下醫生。
4、寶寶沒出牙,是不是只能吃糊糊食物?
很多家長認為,寶寶沒有長牙齒,沒有辦法吃固體食物,只能吃糊糊的。長期給寶寶吃軟飯,會讓寶寶喪失咀嚼能力,讓牙齒長得更慢,甚至對以後吃飯、說話都會有影響。雖然寶寶沒長牙,但是有堅硬的牙床,也是可以「嚼碎」食物的。
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手指食物:6~8個月,給寶寶準備看起來成形,但用成人手指輕輕一捏就爛。如南瓜、土豆、香蕉等;8~10個月,可以加入蒸熟的魚肉、胡蘿蔔等,不是一捏就爛,可以有一定的彈性;10~12個月,孩子有了初步的咀嚼動作,手指食物可以有一些纖維,比如紅薯、西蘭花等蔬菜。
所以說呢,關於寶寶出牙的問題,爸爸媽媽無需過度緊張,定期兒保,正常帶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