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出生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媽媽都需要十分的留神關心。
母乳,奶粉,到在什麼時間合理地添加輔食都是媽媽們用心觀察的內容。其中從母乳奶粉到輔食的轉換,關鍵的標誌就是寶寶幼牙的出現。
很多寶媽在養娃的時候會驚訝地發現,寶寶的嘴裡竟然冒出了「小白尖」,這個「才露尖尖角」就表示孩子出牙啦。
伴隨著寶寶出牙,還有一大堆的問題等著媽媽:寶寶的第一顆牙什麼時候發育?寶寶出牙需要注意什麼?
今天就帶著大家讀懂「出牙順序」,正確應對出牙注意事項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10個月的小寶寶牙齒遲遲不出現,寶媽病急亂投醫,醫生怒斥:害娃
同事小張是一位有著10月齡寶貝的寶媽,小張還沒從初為人母的喜悅中緩過來時,寶寶最近的情況可著實急壞了她。
小張的寶寶已經10個月了,可是一直沒有出牙。正常情況下,10個月的孩子已經長出了小牙齒,甚至都已經添加了其他輔食。
小張向周圍的同齡孩子的媽媽請教,發現其他孩子在5.6個月的時候已經長出了牙,有的已經開始練習擺脫奶瓶了。
這下小張可慌了神,趕緊去請教老一輩的人。老一輩的人說,可能是因為母乳的營養不夠,導致了孩子身體缺鈣才導致沒有出牙。
小張聽到這些,也顧不上寶寶是不是真的缺鈣,在市面上買了兩大瓶兒童鈣片準備添加到孩子的飲食中。
孩子爸爸聽完小張的擔心,心想:「是藥三分毒」,總覺得還是要去醫院諮詢一下醫生比較好,在孩子爸爸的堅持下,小張夫婦來到醫院。
醫生聽完小張的話指出: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同,大部分在5.6月出牙,早一些的3月多就出牙了,晚一些的甚至會在12個月之後。
醫生還指出:正常餵養的寶寶一般不會缺鈣,盲目地給未滿周歲的孩子補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代謝系統,實際上是在害孩子。
孩子的出牙期靠後是不是缺鈣導致的
很多寶媽都認為,牙齒的成分是碳酸鈣,孩子缺鈣是導致幼牙遲遲不上的根本原因,實際上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正常餵養情況下的孩子是不會缺鈣的,孩子體內的鈣元素可以通過母乳攝取,並挺過曬太陽進行轉換,不需要進行額外補充。過分補鈣元素會導致代謝功能不完備的孩子出現代謝問題,這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寶媽都認為孩子的牙出得越早越好,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只要是在合理的期限內出牙都是正常的。
寶媽應該讀懂寶寶的「出牙順序」
以大多數寶寶5~6個月長牙來看,寶寶的第一個最先忍不住寂寞冒出來的乳牙是下門牙,在兩個下門牙逐漸長齊後,兩個上門牙也在後來追上,紛紛露出了頭。
等到寶寶7~9個月的時候,乳側切牙和乳上切牙開始按著先下後上的順序依次長出。
寶寶的犬牙和第一第二乳磨牙也會在12~30個月內長出,直到寶寶兩歲或者兩歲半完全長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在1周歲的時仍然沒有長牙的跡象,寶爸寶媽需要帶著寶寶做一次細緻的檢查。
長牙不可萬事大吉,錯誤處置留傷害
寶寶長牙是寶寶健康成長的標誌,但是不代表寶爸寶媽就可以萬事大吉。學會怎么正確處理寶寶的牙齒護理,避免錯誤處置給寶寶造成傷害。
1)愛護清潔不可少
寶寶的牙齒護理從寶寶的第一顆幼牙長出就應該開始了。
最開始的時候,媽媽可以通過棉籤或者紗布蘸取清水幫助寶寶進行牙齒的清潔和護理工作。在孩子進行用餐後,協助孩子進行漱口。
在孩子逐漸轉向吃輔食後,使用材質輕軟的牙刷幫助孩子進行刷牙,這個過程需要慢慢過渡,不可操之過急,對孩子牙齒造成損害。
2)牙齒防護食材不可少
在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孩子的輔食也應該相應的發生變化。
添加把固體或者固體食物會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咀嚼能力,幫助牙齒更好的得到強化。
豐富孩子攝入的營養元素,避免單一元素攝入,適當增加孩子的維生素,蛋白質的攝入,幫助孩子避免因營養不足導致的問題。
甜食是牙齒的大敵,避免孩子過度攝入甜食,導致齲齒的形成。
3)小習慣需謹慎
孩子長牙的過程中,家長的一些小的行為習慣需要謹慎對待。
1歲以後的孩子避免使用奶瓶,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牙齒發育;安撫奶嘴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口腔問題。
孩子長牙過程中可能出現流口水的問題,媽媽應該及時幫助孩子擦乾淨,避免給孩子的皮膚帶來刺激,引發炎症。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拓展一:復旦教授:這種「教育雞湯」正在毀掉孩子,很多媽媽卻深信不疑
拓展二:變形記是富人的熔爐,窮人的地獄?農村孩子的現狀有人歡喜有人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