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綠色旅遊對我國鄉村旅遊發展有何啟示?

2020-12-18 睿途旅創

在我國,綠色旅遊多泛指一種回歸大自然的「環保旅遊」或者「生態旅遊」,代表了一種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態度。而在日本,「綠色旅遊」則有了其官方的獨特定義。

1992年,日本農林水產省以歐洲的鄉村旅遊(rural tourism)或者農業旅遊(agri tourism)的內涵為基礎,提出了「日本獨自型」綠色旅遊的概念,並把綠色旅遊定義為「在富有田園風光的農山漁村,享受當地獨特的自然和文化,並與當地人交流的逗留型的閒暇活動」。

「日本型」綠色旅遊的形成背景

在日本,綠色旅遊是在國家農業政策和地域開發政策背景下推進的。戰後工業化帶來的高速城市化導致了鄉村的衰落,促進鄉村發展,激發鄉村活力,促進區域平衡一直是日本全國國土規劃致力的目標,這一點在第五次全國綜合國土規劃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睿途旅創根據資料總結製作

其中發展綠色旅遊是一項重要規劃措施,而調動農村內部村民這個主體的主動性,促進城鄉交流,構建富有獨特內涵的綠色旅遊一直是日本相關學者和政府的目標。當規模化、現代化、市場化成為新農業政策的主要綱領之後,把綠色旅遊作為振興鄉村地區的重要策略也成為了日本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加之80年代日本經濟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日本社會對過重勞動的意識覺醒,增加了人們對餘暇休閒的需要,綠色旅遊就與農業政策、地域開發政策、城市居民的休閒意向被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日本的綠色旅遊是明確了鄉村與城市的邏輯關係的基礎而產生的。

城鄉對等交流與互動為重要特徵

無論是從綠色旅遊的概念、形成背景我們不難看出,與廣泛意義上的綠色旅遊相比,日本的綠色旅遊特別重視城鄉居民之間的交流。與此同時從一些簡單實踐當中更是可見一斑:農戶向城市居民提供簡易住宿地的同時,通過與城市居民的不斷溝通讓城市居民享受或學習地域性的鄉村文化、鄉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等。

從當時農業經濟學、觀光社會學等學術角度來看,理論倡導者則普遍認為,為了綠色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把城市和鄉村放在對等的兩者基礎上。因此,除了要從農村內部調動村民積極性發展綠色旅遊之外,城鄉對等交流和互動也應該作為綠色旅遊的一個重要特徵。

2002年,從國家層面確立了把綠色旅遊作為全民運動而普及的方針,次年「城鄉共生交流推進會議」設立。隨著這些舉措的施行,一個以綠色旅遊促進城鄉統籌與雙向交流的戰略模式逐漸形成。

睿途旅創根據資料總結製作

以圖中提到的「兒童體驗學習」的項目為例,它由農林水產省牽頭,文部科學省以及總務省共同參與,旨在達成全國2萬3千所小學校每年至少有一周的鄉村長期住宿體驗的目標,這一策略也在近年被各地以點帶面地逐步得以實施。

鑑於我國目前施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加之兩國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日本發展綠色旅遊的理念,對於我國鄉村旅遊和城鄉統籌的發展,以及振興鄉村經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下面我們通過兩個案例來看一下他們都是如何推進當地綠色旅遊發展的。

1.四賀村:最早的逗留型市民休閒農園

四賀村(現松本市四賀地區)是坐落於長野縣中部的山區,82%為森林覆蓋。從農業發展上看,由於大部分耕地的坡度從 10 度到 15 度以上不等,導致農業生產機械化和現代化難以展開,而小農戶經營的養殖業和蔬菜種植業不能與大公司抗衡而逐漸衰落。

四賀村的村長組織成立了有機蛋和有機蔬菜的農業協作組,並堅持無農藥種植和飼養。這種純天然的農產品贏得了城市人的青睞。

最先引入了歐洲的「Kleingarten」,利用廢棄的桑園地開發了逗留型市民休閒農園,因其自然純樸的田園風光和富有鄉土氣息的農業勞動吸引了較多的城市居民來觀光度假。四賀村的綠色農業也以此為契機轉變成了「綠色旅遊」。

從農園的規劃設計來看,首先農園以 300㎡做為基本的規劃區,並在農園中建造了從 27㎡到 230㎡不等的休閒小屋,從而解決了住宿問題。其次,把一些休閒農園周邊約 30 公頃林地作為「環境教育森林」,對其進行了整修,並推出了炭燒爐體驗,林木間伐體驗和燒炭體驗等活動,舉辦環境教育的電影會,創設環境教育主題。

市民休閒農園還充分體現了四賀村資源循環型的發展模式。其目的在於保護地方具有重要價值的事物(如農耕文化遺產等),推進城鄉交流,激發村莊活力。村行政在做好各項設施建設的同時,也積極促進地方居民的城鄉互動。目前日本全國已經有50多家「逗留型市民休閒農園」,相關用地1000塊。

除此之外,四賀村最成功的措施是推出了「鄉下的親戚」制度。所謂「鄉下的親戚」制度,就是村莊內的居民分區域接待來農園的休閒的城市遊客。因為來農園幹農活的初學者比較多,根據「鄉村的親屬」制度,村民對這些「城市親戚」進行農業指導,與此同時從親戚處獲得一定的生活補助,並在互動過程中實現城鄉文化的交流。這種交流活動也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加以強化,主要的活動有三種:

以村行政為中心的信州四賀村農園俱樂部主辦野菜狩獵旅行,乘涼節,收穫節等活動;農園主辦的「和尚山小學」活動,以本地再發現為主題,通過開展摘松子、採蘑菇、打蕎麥、收杏子等農活;登北阿爾卑斯山等活動了解四賀村的歷史。

本地的鄰裡協會還組織秋祭活動和米糕製作競賽,吸引市民的參與。此外,還有諸如森林保育和收穫有機米體驗等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勞動報酬以農園內局部流通貨幣的形式支付,鼓勵「城市親戚」用這種貨幣在村內買東西,以此來提高村民的經濟收益。

2. 喜多方市:最早提出建立「綠色旅遊街區」

喜多方位於福島縣,除了優渥的自然條件之外,它還以「喜多方拉麵」和大量的倉庫遺存而著稱。在綠色旅遊開始逐漸在全國推廣開來之際,喜多方也意識到了可以通過綠色旅遊創造新的地域魅力並促進地域活化的推動。於是由行政主導,多方民間團體合作的綠色旅遊事業開啟,並最早提出建立綠色旅遊的街區。喜多方市的綠色旅遊推進的特徵如下:

1.著重於農業體驗和教育旅行。

喜多方市從從1998年起接受大批的教育旅行的諮詢,其中同市的熊倉地區的農協做為其窗口。1999年第一次接受了來自首都圈中學的研學旅行,這也成為了綠色旅遊的開始發展的契機。

2.居民與支援組織、行政協作、推進綠色旅遊的發展。

從一開始綠色旅遊的推進以行政主導,但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域實踐團體的蕎麥麵條和竹工藝的體驗事業等,民間主導的事業也開始展開,從2002年度開始地域居民成為主體的一方面,行政以擔負後方支援的形式開展事業。

此外,由「喜多方市綠色旅遊支援中心」、喜多方市產業部觀光交流課綠色旅遊推進室、地區居民構成的8個實踐團體,正在相互合作、共同推進。

3.最早致力於農家民宿,在地域上推進了協商。

農家民宿的體系可以說是喜多方綠色旅遊的最大亮點。他們把可以並願意提供住宿的農家統計起來,並收集其可以提供的農業體驗項目。個人和團體可以統一在綠色旅遊支援中心進行諮詢與預定,並在到達喜多方之後統一被農家接入住處。這樣的農家從最開始的4家已經增加到目前為止的41家。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綠色旅遊特別指導員以及「農泊研究會」對綠色旅遊開展情況進行研究與指導。在2008年度,喜多方市被選定為「兒童農山漁村交流項目」的試點地區。

筆者曾在2015年有過在喜多方進行綠色旅遊併入住民家的經歷。建築本身為傳統的日式民居並有一個庭院,其內部的設施與城市中的傳統日式民居一樣齊全。除了提供豐盛的早晚餐之外,還會帶領我們來到餐桌上食材的生產地進行採摘體驗,如蘆筍與藍莓的採摘。在參觀了鄉村傳統的爐端之後,還會體驗劈柴、農產品標準化分類等活動,最後驅車上山在小溪與水庫附近實地了解這裡生物的多樣性。

在和農家的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311大地震之後這裡的綠色旅遊發展幾乎停滯,近年逐漸恢復震前水平的同時,外國散客也呈增多趨勢,其中客源主要來自澳洲與臺灣地區。

這樣的綠色旅遊與喜多方市主街區的觀光旅遊形成一個整體,不僅給了遊客充足的選擇,也形成了自身的鄉村旅遊特色。從下表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其綠色旅遊事業的形成與推進的具體過程:

總結與啟示

日本的綠色旅遊主要在 1990 年代以後在國家鄉村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些偏遠鄉村利用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村行政的帶領下,走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綠色旅遊發展之路。

通常來講,我國的綠色旅遊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的,重點在於如何開發綠色旅遊商品,滿足城市旅遊者的各種需求,從而達到發展鄉村經濟的目的。這一點與日本注重鄉村地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城市與鄉村的交流,保全農村環境的綠色旅遊有著很大差異。

為此,筆者結合日本發展綠色旅遊的一些做法和經驗,談幾點對我國的啟示。

1.營造主客一體的設施與氛圍,重視城鄉交流

四賀村在綠色旅遊的自然和文化資源上並沒有突出指出,但其通過體現鄉土特色,重視親身體驗的開發理念獲得了成功,對我國很多鄉村地區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在堅持生態的基礎上,迎合城市人回歸鄉土的心態,通過諸如「鄉村的親屬」這樣的制度營造溫馨的氛圍,通過各種活動展現傳統鄉村的意境是真正長久不衰的魅力源泉。

2.推動農旅文相結合,創新鄉村旅遊業態

發展農業旅遊不能只以田園風光、農事活動等作為吸引物,也要發掘鄉村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提供優美生態環境的同時,不僅要重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還要創造出新的鄉村文化和農耕文化,進行新旅遊業態的創新,以其魅力吸引遊客,使其充分體驗鄉土文化從而增強鄉村旅遊的活力。

3.將綠色旅遊與研學旅遊相結合,完善自然教育體系

從喜多方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研學旅遊是當地綠色旅遊開始發展的一個契機,如今自然教育在近年呈持續高速發展趨勢,對於區域來講,一個由政府主導、多方廣泛參與的完善的自然教育體系尤為重要。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鄉村旅遊人員的培養與引入

發展綠色旅遊在學習先進案例的同時也不可一味的複製,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因為交流在綠色旅遊中佔有一定的比重,推動綠色旅遊更需要各種各樣的專門人才,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

文章由睿途旅創原創發布,未經允許嚴禁轉載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漫談|英國、美國、日本鄉村旅遊發展的經驗
    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雖然近些年我國的鄉村旅遊市場非常紅火,但當前鄉村旅遊仍然處於發展階段,市場前景廣闊,同時也存在著經營模式單一、服務欠缺規範、文化開發程度低等問題。鄉村旅遊在發達國家是重要的旅遊方式,並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層次的規模經營格局。
  • 日本溫泉旅遊對我國溫泉旅遊發展的啟示,句句受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品味的提高,旅遊者的需求由觀光旅遊逐步轉變為休閒旅遊。「泡溫泉」眾所周知的養生理療作用,已被許多關注健康的人士所接受和喜愛。日本溫泉是日本觀光業的重點項目之一,泡溫泉已是遊客的必然行程。站在物盡其用、造福民眾的角度,日本溫泉的發展道路值得借鑑。
  • 國外鄉村旅遊的9種模式和11種類型及對我國的啟示
    鄉村旅遊是以旅遊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幹擾、生態無破壞、以遊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遊形式。   近兩年,我國的鄉村旅遊蓬勃發展。
  • 歐洲鄉村旅遊模式對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的啟示
    歐洲成熟細分的鄉村旅遊四大領域歐洲鄉村旅遊分為農場旅遊、農業旅遊、生態旅遊和綠色旅遊四個領域。支撐歐洲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幾大要素縱觀歐洲鄉村旅遊的發展史,歐洲各國鄉村旅遊的成熟發展是有共性以及以下要素的:1、基礎設施的修建
  • 王笑宇:日本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及對我國的啟示
    本文從「中等收入陷阱」切入,通過對20世紀70-80年代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階段旅遊業研究,探討旅遊業發展戰略與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之間的互動關係,提出日本經驗對中國旅遊業發展在認識層面的啟示是:需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旅遊發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作用 ,旅遊業是應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時期系列不平衡的一個抓手;在實務層面的啟示是:應當將旅遊發展與拉動內需、平衡區域發展等國家戰略相結合,與「一帶一路
  • 日本民宿發展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民宿最早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地區, 臺灣民宿最初效仿日本模式, 歷經多年摸索成長, 已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成為臺灣旅遊響噹噹的一張名片。我國大陸地區民宿業起步較晚, 最早於20世紀90年代以「農家樂」的雛形出現在成都, 隨後以家庭旅館的形式成形於大理、麗江一帶, 之後又於長三角等地大量湧現, 出現了一批精品民宿。
  • 日本的綠色觀光農業及其啟示
    日本政府扶持綠色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實踐,對我國休閒產業的發展具有借鑑價值。綠色觀光農業發展的現狀、類型和特點綠色觀光農業最早勃興於義大利和英國。這裡的「綠色」具有「生態」之意。日本綠色觀光農業的發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政府積極倡導和扶持;二是法律法規和財政預算齊頭並進,做到了有法律、有預算;三是科學制定綠色觀光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做到有規劃,有目標,有總結;四是促進民間組織發展壯大,發揮其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並適時對其進行財政支持;五是在綠色觀光旅遊產品開發中,注重保護環境和當地居民的主體性,通過區域居民的合意程序進行決策;六是尊重農村居民和地方特點
  • 英國鄉村旅遊發展的特徵及啟示
    B&B小旅館便捷且收費相對低廉,還提供第二天的早餐,雖無英國傳統早餐必不可少的鹹肉和燻魚,但有牛奶、麵包、黃油和果汁等。4.鄉村旅遊商品頗具特色英國鄉村經常藉助鄉村展會等推出一些頗具特色的商品以滿足遊客的消費需求。這些商品有農場自產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等特產,也有手工編織的手工藝品和紀念品。
  • 英國的鄉村旅遊設計,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2003年現代農業被定性為發展生態農業,要實現農業及英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英國把現代農業發展同鄉村旅遊開發相結合來保護農場環境及農村生態環境。英國的鄉村旅遊追求生態上和經濟上的良性循環,協調農業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協同推進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 英國鄉村旅遊的消費特徵
  • 雷州客路鎮綠色家庭農場 帶動鄉村旅遊
    該鎮「新農人」何華保精心打造的「綠色種養﹢生態觀光旅遊」新型家庭農場,為帶動鄉村旅遊注入新活力。    3日,記者走進大家新家庭農場。這裡空氣清新、綠樹成蔭、春花盛放,不少遠近遊客入園觀光遊玩。眼下正是桑葚果成熟的季節,只見桑葚園區裡人頭湧動,遊客盡情享受著採摘桑果的樂趣。桑園中成片成片的桑樹,舞動著綠葉,在陽光沐浴下,好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
  • 美食旅遊引導鄉村振興實施路徑及啟示
    在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後,科學尋找出47個概念、15個初始範疇以及4個主範疇,在明確實施路徑的基礎上,構建「產業發展體系-飲食文化建設體系-鄉村治理體系-人才支持體系」四維模型並運用「故事線」進行理論闡述。最後,以上述四維模型為基礎,總結了袁家村美食旅遊引導鄉村振興的啟示。近些年,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遊發展開始注重培育內生動力,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 國外鄉村旅遊發展的典型模式
    1972年,法國政府又頒布了《鄉村旅遊發展質量規範法》,該法對過去10年來鄉村旅遊發展中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推出了鄉村旅遊發展系列質量標準與技術規範,並設立了旅遊檢查制度,賦予遊客評價權。到了197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放緩,城市人口對於回歸鄉村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興趣,鄉村旅遊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一度承載了法國旅遊業60%的遊客。
  • 日本、臺灣鄉村旅遊案例精選
    而隨著鄉村旅遊休閒化升級步伐的加快,鄉村旅遊產品也經歷著從「觀光」到「休閒」,從「農家樂」的簡單模式到「休閒度假」的體驗模式,從傳統鄉村旅遊到現代鄉村旅遊的轉變。這就需要在產品供給的角度和設計的角度,與時俱進,加以提升。以下對日本和臺灣的鄉村旅遊發展為例進行研究。
  • 司徒小鎮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啟示(盛方諮詢原創)
    疫情之後,遊客出遊意願十分強烈,旅遊市場必將進一步細分。利用周末1-2天的本地遊和周邊遊將最先快速崛起,為鄉村旅遊提供新的生機。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鄉村旅遊的發展,2019年由文旅部、發改委確定的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公布,司徒村等320個鄉村入選。
  • 我國臺灣鄉村旅遊發展成功經驗及可借鑑之處
    我國臺灣鄉村旅遊發展三十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作模式,近幾年來在各地方政府的帶動下,大陸地區鄉村旅遊發展迅速,鄉村旅遊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仍然存在單一化,缺乏合理規劃和認證機制等問題,影響了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
  • 國外鄉村旅遊發展的經驗借鑑
    ⑦通過節會營銷樹立本地鄉村旅遊品牌,進一步拓展鄉村旅遊市場。  3、日本  (1)發展歷程:日本的鄉村旅遊創始於20世紀70年代,近些年得到大規模發展,日本借鑑法國、丹麥、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先進經驗,1991年制定了「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大型農園的規模較大、設施較齊全。
  • 鄉村旅遊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雙節」期間,紅色遊、鄉村遊、民俗遊、山水遊成為了旅遊熱門選擇。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好轉,我國鄉村旅遊正悄然伴隨整體旅遊業的復甦呈現「快速恢復」態勢。國家文旅部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國鄉村旅遊總收入695億元,同比下降77.1%;第二季度的形勢大為好轉,環比增長達148.8%。
  • 考察日本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後,我們其實可以做的更好
    我國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已成為我國旅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農村與日本的農村基本情況相似,文化上也有相同之處,借鑑日本的鄉村旅遊做法和經驗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很有意義。
  • 泰興黃橋祁巷村:發展「綠色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祁巷村是4A級鄉村旅遊區,近年來,該村將旅遊業作為全村的支柱產業來抓,鄉村旅遊圓了都市人的綠色夢,也讓祁巷人走上了綠色致富路。在小南湖的芍藥園,雪白的芍藥花在綠葉的襯託下顯得更加清雅宜人。風車走廊在春風的吹拂下沙沙作響。徐春晴是黃橋鎮人,只要有時間她就帶著孩子來祁巷村遊玩。
  • 全域旅遊下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必須轉變旅遊發展思路,變革旅遊發展模式,推動我國旅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全域旅遊概念之廣,發展方式之多,使得各行業都融入到「旅遊+」的創新發展中來。於是,那些獨具區域或民族特色、星級酒店卻又不可媲美的民宿,便成了遊客到鄉村旅遊的居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