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很曠達的一首詞,尤其是最後2句,寬廣的胸襟不見來者

2020-12-17 網易新聞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文人。他在當時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包括詩,文,詞,賦,畫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同時,蘇軾又經歷磨難重重,宦海沉浮漂泊,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塑造了蘇軾洞悉社會和人生一切真諦的能力,使得他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處處展現,始終表現出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激勵著無數後世文人前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篇《浣溪沙》,便是蘇軾身臨逆境卻又滿懷曠達樂觀精神的極致體現。

蘇軾對於人生的思考和看法,就像他的詩中《和子由澠池懷舊》寫的那樣:「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的詩詞都發自性靈,流露出一種帶有普遍性的人生體驗,蘊涵了深邃的哲學道理。而在《浣溪沙》這首詞中,他用「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兩句詞,更是將人生的那種曠達樂觀的精神體現得淋漓透徹和格外鮮明。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蘇軾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卻因「譏諷朝廷」之因,被羅織罪名入獄,此即為「烏臺詩案」,這對於蘇軾的宦途來說不啻於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本詞中作者一反陰霾失落之意,流露出一種身處困境卻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曠達樂觀的精神,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蘊含了深厚哲學道理。

詞的上闋以淡疏的筆墨寫景,寫出了清泉寺幽雅秀麗的風景。山腳小溪潺湲,蘭草萌生。林間沙路潔淨無泥,細雨瀟瀟。蘇軾邁步在這清泉寺外,彷佛與自然融為一體,格外清淨舒暢,讓人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濁,襯託出自然的美好令人嚮往,這就為下闋蘇軾對人生的思索埋下了伏筆。

詞的下闋抒發了蘇軾對「溪水西流」之景的人生感慨。「溪水西流」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而蘇軾在這裡借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寫了自己對人生思索的哲理。「誰道」兩句,反詰喚起,借喻回答。是啊,「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光陰如白駒過隙,一去不復返。時光荏苒,人的青春也是如此,正如古人云:「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大自然的的客觀規律。然而,人的精神氣貌卻是自己掌控的,身老又如何,只要自己心中的精氣不滅,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的面貌,人生依舊能煥發華麗的光彩。

蘇軾在此處將「白髮」、「黃雞」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保持曠達樂觀的精神面貌。在貶謫的生活中,蘇軾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格調,表現出自己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也是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體現。

圖片源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蘇軾為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百讀不厭,驚豔千年
    不過也有一些文人,在面對離別的時候,能夠以曠達的態度以處之,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本文就讓我們通過一首詞《臨江仙·送錢穆父》,來共同感受一下蘇軾面對離別時的曠達。顧名思義,這首詞是蘇軾為送別友人錢穆父而作。那麼這位錢穆父是何人呢?蘇軾又是在何種時代背景下寫出的這首詞呢?《宋史》卷三一七《錢勰傳》載:「勰(xié)字穆父,彥遠之子也」。可見錢穆父即錢勰。
  • 蘇軾很豁達的一首詞,最後兩句非常經典,被許多人當成座右銘
    前言:蘇軾很豁達的一首詞,最後兩句非常經典,被許多人當成座右銘人生別離憂愁苦,諸多事事不順心,豁達樂觀與割腕的豪邁是少不了的。中華文化五千年,每個朝代都是詩詞作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離別詩中的風味各有不同:如王國維的「不辭苦向東風走,到處人間作石尤」,對離別的苦恨和無奈;王之道的「東區東去,淡煙疏雨」融情於景含蓄地書寫傷別離;亦或是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寬大胸懷和曠達的態度。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成千古名篇,林語堂稱讚不已
    說起宋詞豪放派的代表,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蘇軾蘇東坡,他既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哲人。在他的詩句中,我們總是能讀出許多人生哲理。蘇軾的詩詞,大氣磅礴,境界廣闊,借懷古之情,寫今日之景,抒曠達之心。東坡筆下的詩詞,集灑脫、曠達、超脫於一體,雖寥寥數語,卻千古傳誦。
  • 蘇軾不服老,洋洋灑灑寫下一首詞,最後7字成為名句
    但今天還是想通過蘇軾的一首詞《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喚起大家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它是蘇軾不服老的宣言,亦是蘇軾在被貶謫生涯中曠達樂觀的體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寫於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當時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首詞便是蘇軾在該年春天三月遊蘄水(今湖北浠水縣)清泉寺時所作。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充滿了哲理,尤其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可以說是古代最有才情的一位詩人、詞作家、書法家、畫家,他在各個方面,那都是有著很高的造詣,應當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詩寫得清新脫俗,他的詞更是別具一格,而且還開創了豪放一派,成為了宋詞中最頂尖的高手,然而他在書法和繪畫方面,同樣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
  • 蘇軾於重陽節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反用杜甫詩意,竟超越了千古!
    《西江月·重九》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不同於尋常吟詠重陽的作品,這首詞準確來說,是蘇軾送別友人時寫下的贈別詞。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重陽節,蘇軾照例登棲霞樓飲宴賓客,登高賞菊,懷念起好友徐君猷,即景生情,便寫下了這首詞。
  • 蘇軾遊山玩水寫下的一首詞,成為經典傳唱,最後7字令人感染
    但就是這樣的蘇軾,也不改豪放之氣概,讓後人在詩詞之中感受他那份豪放之心胸,也正是蘇軾這樣的至情至性、積極向上的性格,令後人所喜愛,林語堂把這種發自內心的特質稱為「真純」。而今天小編就要推薦一首蘇軾被貶之後的詞。
  • 蘇軾很有意境的一首詩,尤其中間2句暗藏哲理,美得讓人心醉!
    一年轉瞬即逝,又是正月二十日,蘇軾想起去年的這天幾人送別的場景,如今是思緒萬千,詩意大發,遂作了一首詩,名曰《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詩云: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 蘇軾這首詞美到極致,讀完令人神往,卻少有人讀過
    談到詩詞我們就不得不談一談蘇軾,他的文字一直活躍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如《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像「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的網紅句也是我們大家熟悉的。詞的最後轉入「君臣一夢,今古空名」,發出了皇帝和隱士也如夢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的感慨。經常有人評論蘇軾的詞風消極、悲觀,但是我們從蘇詞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頹唐,而是綠色的歡欣,是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
  • 儒釋道成就蘇軾的灑脫與詩詞的曠達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蘇軾是北宋時期最有成就的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在詩、詞、散文、繪畫、書法乃至醫學、水利、服飾、烹飪、養生學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他是中國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文書畫無一不精。
  • 蘇軾最出色的一首詞,豪邁蒼涼,代表了宋詞的最高水平
    詞是宋朝的代表文學,而蘇軾可以說是宋朝最具代表性的詞人,他的作品也代表了宋朝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的詞中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也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可以說,蘇軾什麼類型的詞都能駕馭。
  • 蘇軾的一首詞,寫出了「吃貨」的最高境界,原來乳茶宋代就有了!
    也許我們可以從北宋大文豪蘇軾身上,找尋到答案。說起蘇軾的一生也是十分的坎坷多磨,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他自己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顯然是一種詼諧和自嘲,但是我們卻能感覺到蘇軾的另一種人生境界,那就是樂觀和曠達。
  • 秦觀很經典的詞,全詞共4句就有3句經典,最後一句讓蘇軾愛不釋手
    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基本都知道宋詞中有兩派,婉約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蘇軾和辛棄疾等人,而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則是李清照、歐陽修等人。但有一個人,他既是蘇軾的徒弟,又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被人列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就是秦觀。
  • 蘇軾出彩的一首詞!全篇22句皆是千古名句,代表了宋詞最高水平
    蘇軾的詞有很多,但是有一首最出彩,最豁達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蘇軾寫過一首江湖氣的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蘇軾江湖氣最重的一首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3遍,豁然開朗但是在他的古詩詞中,有一首江湖氣很重的豪邁詩,沒有勾心鬥角的官場,只有如詩如畫的鄉村生活和曠達。縱觀蘇軾的這首詞,最需要我們注意的,便是他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的曠達之思。「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既飄逸又富有浪漫情調,恐怕也只有蘇軾這樣曠達胸襟的人才能寫出。鬱悶迷茫時,讀3遍後,可以讓人豁然開朗。
  • 行行重行行——蘇軾的一首與眾不同的離別詞
    這些送別詩或悽婉或曠達或不舍或勉勵,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將離別的氣氛渲染的無比蕭瑟清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則是大氣恢宏。像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則深含無限的不舍之情。而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識君"卻是深切的勉勵之情。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黃州(今湖北黃岡)蘇軾雕塑像蘇軾的這首詞在簡樸的詞意中表達了深意,是一首看似尋常卻波瀾橫生的詞。雖然寫的是雨中隨感與眼前情景,詞中卻處處透露著詞人心中的感慨。詞作由自然現象談到人生哲理,是蘇軾的一首典型的即景生情的詞作。開篇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寫得是雨點打在林中的樹葉之上,發出聲響,可見這場雨來得突然,也是一場大雨。「莫聽」二字有表明詞人雖然途中遇雨,但他一點兒也不在乎這突降的大雨。
  • 蘇軾最曠達樂觀的一首詞,富有人生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是這麼一個擁有正能量的人物。蘇東坡為人樂觀曠達,善於因因緣自適,更夠在不幸中找到安慰,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相當於直接把他的官職一擼到底,團練副使只是一個閒職,並沒有具體的工作。面對這種情況,蘇軾也曾經彷徨過,他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寫到「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
  • 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塑造了一個曠達樂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唐朝時有大曲水調,是由許多樂曲組成的大型歌舞劇目,大曲的首章即為歌頭,此詞為依唐人曲名而另制新曲。此詞作於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的中秋節。這時期,蘇軾由於反對新法,受到當權變法者的排擠、冷落,於是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當他得知多年未見的弟弟調職到山東濟南後,思親之情油然而發,遂向朝廷請求調任至山東與弟弟團聚。
  • 蘇軾很出彩的一首詞,宋詞高水平的代表,最後兩句流傳到如今
    蘇軾的詞有很多,但是有一首最出彩,最豁達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當時的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從一個名滿天下的文壇領袖變為階下囚,在黃州這裡,他創作了不少的名篇,這《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最經典的一首!黃州數年是蘇軾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養護自己淳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