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塑造了一個曠達樂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020-12-17 明月聊文化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稱《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時有大曲水調,是由許多樂曲組成的大型歌舞劇目,大曲的首章即為歌頭,此詞為依唐人曲名而另制新曲。此詞作於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的中秋節。

這時期,蘇軾由於反對新法,受到當權變法者的排擠、冷落,於是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當他得知多年未見的弟弟調職到山東濟南後,思親之情油然而發,遂向朝廷請求調任至山東與弟弟團聚。轉任山東密州太守之後,仍未能與闊別七年的胞弟相見。這年中秋之夜,酒酣之際,蘇軾仰望天上明月,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愈發濃厚,遂賦成此詞。

在傳統的詩詞意境中,明月是最能引發文人情思的意象之一,而中秋之月,無疑更讓人浮想聯翩,情思浮動。皎潔的圓月,寄託著多少人的美好祝願。這首《水調歌頭》上闋著重描繪天上情景,暗寓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下闋側重寫月光沐浴下的人間,抒發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感悟。全篇以明月為描繪對象,大開大合,氣象雄渾,營造了一種飄逸開闊的意境。

上闋以「明月幾時有」開頭,起首即體現了不凡的氣魄,隱然有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豪邁。追溯明月的起源,這既是詞人對宇宙的思索,又飽含他對明月的讚美及嚮往。接著繼續追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的思緒飛飄在浩瀚縹緲的宇宙。

「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跌宕起伏,迥然多姿。他想飛去天上的月宮,又畏懼高處的寒冷,表達了對天上月宮的疑慮、嚮往之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兩句是說:既然疑慮重重,還不如在人間對月起舞、自得自樂。詞人受道家思想影響至深,面對著天上懸掛的圓月,思緒翻飛,幻想著超然物外,羽化登仙,但天上月宮畢竟過於冷清,不如留在人間,享受這凡塵中的熱鬧。

這說明作者徘徊於「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舉棋不定。最終由於對人生的執著和人間生活的熱愛,「入世」思想戰勝「出世」念頭。上闕從詞人對天上月亮的無盡想像,寫至人間的大醉起舞,充滿浪漫主義的誇張色彩。

下闋著重描寫月光的移動。皎潔的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見了屋子裡的失眠人。這幾句妙在借月光的移動,將詞人的視角從天上轉入人間的凡俗生活,為後文將人間悲歡離合與月亮陰晴圓缺聯繫起來埋下伏筆。「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此處追問月亮是不是對人間有恨,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明寫月亮本無恨,暗寫人們不能團圓的傷痛。

然而,詞人並沒有深陷於離愁,而是筆鋒一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將人間的悲歡離合與宇宙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詞境頓開,氣象豪邁,一掃詠月詞的低沉哀傷,展現了詞人曠達、樂觀的胸懷。結尾兩句傳頌至今,「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原本是美好的意思,此處借代月亮。

詞人希望親友長久健在,能夠在千裡之外共賞同一輪明月。他從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出發,轉而祝福世上所有與自己同受別離之苦的人能共享明月,升華了全詞主題。賞月詞往往孤寒悽清,蘇軾仕途本不得意,又苦於不能見到親人,孤獨苦悶自然更添一層,但是該作基調卻奔放豪邁,飄逸清曠。北宋胡寅曾在《酒邊詞序》評價此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極富激情的浪漫想像,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乘風歸去」與「人間起舞」、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更寄寓著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對生活的美好祝願以及對人間的無限熱愛。詞風清新曠遠,意境跨越極大,將天上與人間、月光與「無眠人」,空間與時間的這些範疇聯繫起來,從個性推及共性,把自己對胞弟的思念升華到具有普遍性的感情,情景交融,理趣兼備。

蘇軾仰觀宇宙、俯察人間、縱橫摔闔,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孤高傲世、曠達樂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整首詞瀰漫著濃厚的哲理思索的意味,筆墨自由地出入於宇宙、人生、自然之間,浩瀚雄渾、靈動飛揚,並於虛實之間,迸發出奮發向上的精神。

相關焦點

  • 李象群:蘇軾的當代形象塑造
    我們希望藉由本次展覽而組織的這一期蘇軾專題,不僅能夠幫助大家在展覽中更好地看懂蘇軾,更能夠讓大家同蘇軾產生些跨越時空的對話。 【導語】蘇軾作為我們心中的理想文人形象,歷來備受藝術家的青睞,不僅「東坡赤壁」「西園雅集」等主題成為不斷被回放的經典場景,蘇軾本人的形象,也成為寄託後世藝術家崇敬之情的重要載體。如今,藝術家又通過怎樣的藝術手法與思想,形塑著蘇軾的形象?
  • 蘇軾很曠達的一首詞,尤其是最後2句,寬廣的胸襟不見來者
    同時,蘇軾又經歷磨難重重,宦海沉浮漂泊,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塑造了蘇軾洞悉社會和人生一切真諦的能力,使得他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處處展現,始終表現出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激勵著無數後世文人前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篇《浣溪沙》,便是蘇軾身臨逆境卻又滿懷曠達樂觀精神的極致體現。
  • 宋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淺析賞評,作者,潭影
    【賞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作,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這首詞以月作為引索而起興;此時詞者與其弟蘇轍已經七年未見,詞者以繫念之情為基調,圍繞中秋明月,抒發自己的想像和思維發揮,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融入了作者對宇宙的玄妙,人生追求和存在的哲理性,進行了探索追尋。
  • 人人熟知蘇軾的一首樂觀曠達的小詩,卻不知蘇軾因此詩再次獲罪
    遷客逐臣到這裡,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蘇軾則不然,他經過前幾次的流放生涯,已經學會了適應環境,更造就了他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品格,他在惠州的作品就反映了這種精神,同時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其中《食荔枝》(又名《惠州一絕》)一詩廣為傳唱。
  • 蘇軾最曠達樂觀的一首詞,富有人生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是這麼一個擁有正能量的人物。蘇東坡為人樂觀曠達,善於因因緣自適,更夠在不幸中找到安慰,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相當於直接把他的官職一擼到底,團練副使只是一個閒職,並沒有具體的工作。面對這種情況,蘇軾也曾經彷徨過,他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寫到「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
  • 蘇軾這兩句詞千古聞名,後世常被引用,卻常被人說消極
    聽聞此消息時,宋神宗正打算吃午飯,這下也沒了胃口——是啊,像蘇軾這樣的人才世間難有了。這一年,是北宋元豐六年,蘇軾經「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的第四個年頭。蘇軾沒有死去,他活得好好的。這一年,他寫下了不少後世經久不衰的名作,包括散文名篇《記承天寺夜遊》、詞《水調歌頭》(「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定風波》(「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等。
  • 蘇軾的這首詞,質樸粗狂,盡顯曠達樂觀本色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宋代:蘇軾遊蘄(qi上聲)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再看下半闕的轉折,詞人從對客觀景象的描繪轉化為主觀的抒情。蘇東坡不愧為曠世奇才,從西流的溪水產生出無比豐富的聯想,引發對人生全新的感悟和思考。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以疑問句為下闋的第一句,不僅抒發的情感更為強烈,在句法結構上也有了截然不同的轉換。葉嘉瑩曾評論,東坡的詞是詩化了的高峰。
  • 蘇軾和弟弟每人寫了一首《水調歌頭》,誰的水平更高?
    蘇軾的大名不用多說,論豪邁灑脫,幾乎無人能與之相比。關於蘇軾還有一個文壇佳話,那就是「三蘇」。就是蘇軾的父親和蘇軾的弟弟,這一家父子三人都是大文學家。很多人會認為,蘇轍的水平比不過蘇軾。其實不然,「唐宋八大家」不是那麼容易評上的。蘇轍在詩詞方面,或許沒有蘇軾名氣大。
  • 蘇軾寫給弟弟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名句,後面還被選入小學課本
    蘇軾寫給弟弟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名句,後面還被選入小學課本詩人筆下的悲歡離合總是能撥動人們的心弦,情感是互通的,那些讓你難忘的詩句,當再一次讀起時,是否還有著情感的波動呢?詩人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為官多年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不盲目順從他人,他才華橫溢,內心寬廣,精神高遠,他也遭受過別人不理解的坎坷痛苦和失意潦倒。
  • 文學史:蘇軾
    三、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結合,人生態度樂觀曠達。 四、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生涯使蘇軾深刻理解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逆境促成其創作。
  • 史上最唯美的中秋詩詞,一首唐詩,一首宋詞,堪稱難以超越的經典
    然而,在所有這些描寫中秋節的古典詩詞中,有兩首詩詞最唯美,堪稱難以超越的經典:一首是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一首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讓我們走進這兩首經典詩詞: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唐)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 蘇軾於重陽節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反用杜甫詩意,竟超越了千古!
    《西江月·重九》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不同於尋常吟詠重陽的作品,這首詞準確來說,是蘇軾送別友人時寫下的贈別詞。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重陽節,蘇軾照例登棲霞樓飲宴賓客,登高賞菊,懷念起好友徐君猷,即景生情,便寫下了這首詞。
  • 儒釋道成就蘇軾的灑脫與詩詞的曠達
    後人稱蘇軾詩、詞、文、書法、繪畫「五絕」。歷史上關於蘇詞的主要風格說法不一。筆者認為,蘇軾作品的主要風格是曠達。蘇軾一生經歷了宦海沉浮,卻始終生性樂觀堅強,對人生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堅持自己的人生品格,與儒釋道思想自然地溶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人生觀。
  • 《水調歌頭 · 落日繡簾卷》賞析
    張懷民初到黃州是,蘇軾已經被貶黃州3年多了。兩人同為落職被貶之人,心境想通,更是情投意合。蘇轍在《黃州快哉亭記》裡說:張懷民雖是小官,但心胸坦然,不因貶謫之事而耿耿於懷,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養性,身處逆境卻不悲戚,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蘇軾常與張懷民同遊快哉亭。蘇軾不僅欣賞江邊的優美景致,還很欽佩張懷民的氣度。
  • 中秋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
  • 蘇軾,在黃州寫《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表達這樣的人生態度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宋] 蘇軾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該詞是蘇軾1082年春任黃州團練副使時作的一首記遊詞。然而從內容來說,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記遊作品。通常,記遊性作品是寫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本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們常嘆的時光流逝,得出「休將白髮唱黃雞」的哲理。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這首詞圍繞明月展開想像,表現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思想感情;但不管怎樣複雜,其熱愛親人、熱愛友朋與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是永遠不變的。二、再解釋詞中的部分詞語。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任太守。2.子由:蘇軾的弟弟名轍,字子由。3.把酒:端起酒杯。把,這裡是動詞,可譯作「拿」或「端起」。
  • 宋詞精選:用蘇軾的意境佳作來起名,寶寶註定不平凡!
    蘇軾作為宋詞的代表人物,其詞作不僅極富音律美,風格上更是瀟灑自如,所以用蘇詞來起名必定能讓寶寶的人生有一個響亮的開場。一個好的名字必然是音、形、意俱佳,若是名字中帶有諧音或者聲調平平,或許會影響一生的運勢。蘇詞遵守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融藝術性、文學性、風格化、音律美為一體。根據蘇詞來取名,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是對孩子擁有寬廣胸懷的期許。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同時,蘇軾並沒有沉溺於悲觀厭世中,他能化悲痛為力量,流露出自己積極樂觀、熱愛生活、悲憫蒼生的一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歷來好評如潮,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
  • 唐朝名相的一首望月詩,不輸蘇軾《水調歌頭》,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提起與中秋、明月相關的詩詞,第一時間總讓人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首詞於瀟灑豪邁之間見兒女情長。其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被視為千古愛情詩詞中的佳句。其實,除了這蘇軾的這首詞,唐朝還有一位宰相寫過一首與「明月」、「愛情」相關的詩句,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背這首詩的頭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