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華特·迪士尼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他少年的經歷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打工、參軍、創業……後來拿獎拿到手軟的華特,起初也只是因為無聊才開始畫畫的。
華特人生的分水嶺同他所在的國家一樣,都始於1928年。那一年,美國紙醉金迷的泡沫即將消散,而華特卻開創了一個新的動畫時代。
1928年3月,華特接連創作了兩部米奇系列動畫《飛機迷》和《飛奔的高卓人》,但這兩部動畫的反響平平。於是,華特決定用派屈克·鮑爾斯研究出來的臨時同步系統,為第三部米奇系列動畫《威利汽船》 配音。
角色的出場有了音效,汽船可以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就連搞笑的橋段都加上了音效。1928年11月,當《威利汽船》公映之後,無聲動畫立馬過時了。
隨後,迪士尼迅速包攬了奧斯卡的最佳動畫短片獎,一部《三隻小豬》成為了大蕭條時期美國民眾的精神「頂梁柱」。
1935年,隸屬於《米老鼠和唐老鴨》系列的《三隻小孤兒貓》獲得第八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還成功打入中國市場。由於其搞笑的風格和細膩的畫風,動畫片迅速被中國小朋友所熟知。「迪士尼」這三個字第一次走進了中國。
迪士尼的幽默,成為了後來很多動畫的先驅
作為八零後,對於搞笑動漫的印象,多半來自於1939年米高梅製作的《貓和老鼠》。湯姆和傑瑞的「日常撕」,是小時候快樂的源泉。而當重溫《三隻小孤兒貓》之後,才發現《貓和老鼠》的很多影子,早就已經展現出來了。
三隻小貓無意間闖入一家民宅之後,開始了一系列搞怪和搗亂:掉進餡餅裡,被瓶子卡住,把餐盤弄得粉碎……特別是在鋼琴上的一幕,和傑瑞真的如出一轍。
在默片時代,電影主要依靠人物的形象、誇張的表情和肢體的動作來製作笑料,動畫片也是如此。而且,在形象、動作,表情上,動畫片因其展現的是「非生命體」,有著獨特的優勢。
因此,即使進入了有聲時代。「誇張」仍然是動畫片幽默風格的主要構成元素。
從米奇形象的誕生,迪士尼就很注重用形象來展示風趣。比如那個頭戴海軍帽、身著藍色水手裝、繫著紅色領結、不穿褲子的唐老鴨。它在搗蛋、發脾氣的時候,巨大的肥臀總是一扭一扭的,本身就帶有極其強烈的喜劇感。
與電影不同,動畫片不需要比拼「演員」的「演技」,所以,想在幽默搞笑的風格上獨樹一幟,比的就是心思和創意。
用音樂代替對白,迪士尼音樂劇初現端倪
「一言不合就尬歌」這是很多網友對《冰雪奇緣》的評價。兩部《冰雪奇緣》留給觀眾們印象最深的不僅是動畫形象和情節,還有那些激動人心的歌聲。
迪士尼音樂劇,是在它動畫領域之外的一大特色。去過迪士尼樂園的朋友們,想必都現場看過他們的音樂舞臺劇,整場音樂劇下來,即便你聽不懂歌詞的內容,也會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久久不能自拔。
迪士尼從《威利汽船》開始,就沒有把「配音」僅僅當做「配」。《三隻小孤兒貓》中,那個黑人女僕沒有一幀的正臉,但是卻可以從她的歌聲中感受到她對生活的愜意。米老鼠早期的笑劇中,也經常出現配合動作的鋼琴聲,發出叮噹聲響的鍋……這些聲音的出現,讓整體的情節更具感染力。
當然,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音樂在動畫中還只是輔助作用,但這個時候的聲音,已經開始和畫面搭配,初步形成了動畫音樂劇的雛形。
能夠屢次獲得奧斯卡的獎項,迪士尼絕不是偶然。
《三隻小孤兒貓》雖然製作於1935年,但它裡面引用的「自動彈奏鋼琴」概念,可是超級先進。即使放在今天,也絲毫不會覺得落伍。
動畫本身,就是源於人類無限的思緒,源源不斷的奇思妙想,也自然能夠創造深入人心的動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