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最富有禪意的一首詩,寫出空靈的最高境界,令人回味無窮

2020-12-21 一號詩巷

劉長卿字文房,我國唐代著名詩人;大家都知道劉長卿的詩以五言著稱,所以他有著「五言長城」的美譽,他的作品風格最大的特點就是簡練流暢、生動靈活,不僅讀來朗朗上口而且讀後更是讓人回味無窮。今天這裡筆者要分享的是一首劉長卿最富有禪意的五言詩,對於這首詩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就是他極其著名的《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一次去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但是卻未能如願,不過詩人目睹途中美景後反而心情大悅,便寫下了這首詩;詩中每一句都是滿滿的禪意,空靈唯美的意境令人神往!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一路走來,苔蘚上每每可以看到木屐的痕跡,白雲靜倚小洲,芳草掩映閒門,雨後松色青翠,沿山尋到水源。溪花如此美好,對望而心生禪意,此種感悟確實無需用語言來表達了。

這首詩的題目說是尋道士,但是全詩卻未曾出現道士二字,很顯然詩人是在寫尋訪道士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所發的感想。

詩的前兩句先點明了題意,一個「尋」字起到了開門見山和統領全文的作用。其中的「屐痕」或為道士所留,又或為山中其他幽人所留,這個就任由我們去想像了。值得稱讚的是詩人在這裡不僅塑造了一個清新幽致的意境,還給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讓人產生了繼續品讀的興趣;後面作者便寫到了道士的居所:「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其中白雲芳草等物象皆被賦予了情感,體現出了人與自然之相契合的至高境界,靜謐閒適的隱士氣息飽含在字裡行間。

劉長卿在這首詩中對景色的臨摹功夫可謂跟王維有一拼,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眾所周知,且人人稱道,此詩把山中的自然景色同樣描繪得如畫美妙,給人賞心悅目之感。「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緊承上一聯,又是一句景聯,畫面在潤色、動靜方面皆被處理得恰到好處。雨後的松色格外蔥翠,所以作者的心情也因此而舒暢愉悅。道士雖然不在,家門緊閉著,但是詩人並未因此掃興,反而被一路的風光所迷醉,於是隨性而為去行山,直到水之源頭處。

詩人筆下如此清新脫俗的美景,讓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王維那份「行到山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然舒適與自在。一花一草皆禪意,當我們用心去感受的時候,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詩人最後便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看花是禪聽溪也是禪,眼前的世界澄澈人心,其中的美妙與深刻是不能用言語去說明的,也許只有心境平和、返璞歸真,達到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才可以感受到這份空靈與超然;詩的最後一句意趣跟理趣相兼,是歷來被推崇的名句。

劉長卿這首詩清新脫俗,寓情於景;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卷,每一幅畫卷中都飽含禪意,寫出了空靈脫俗的最高境界;這種超然於物外的禪家思想,不染塵埃的自然勝境,每次品來都讓人心靈得以淨化而回味無窮。

相關焦點

  • 一首超凡脫俗的唐代禪意詩,瀟灑空靈讀之忘俗,你能否悟到什麼?
    臨近年底,諸事煩擾,今日就與大家分享一首超凡脫俗的唐代禪意詩,瀟灑空靈讀之忘俗,美得就像一幅畫。從中,你能否悟到什麼?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在唐代詩壇,劉長卿號稱「五言長城」,其詩作多以五言詩居多,是深受後人喜愛的一位唐代詩人。對於他的詩作,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那首著名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了。在這首詩,詩人就已經為我們展示了他獨特的情懷與人生感悟!
  • 孟浩然這首詩僅20個字,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最後5個字回味無窮
    孟浩然為人耿直,詩也是十分清新自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更是唐詩之最,與王維共稱「王孟」。孟詩與王維比少了些許空靈,卻多了一份淳樸的美。如最經典的《過故人莊》中「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還有《春曉》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都清新自然,朗朗上口。
  • 這首唐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卻充滿了無邊禪意,瀟灑空靈
    (文·張凡)以詩話禪,以風景見性,可謂是古代禪詩中的最高境界。將心中的意境,在字裡行間中,不露痕跡地表達出來,把空曠邈遠的氣氛,在一首詩裡,描繪的淋漓盡致,使人如沐春風,乘雲直上,仿佛拋開了世間的一切煩惱,真正開啟了眾妙之門。
  • 來自佛門聖地的一首詩,句句空靈脫俗,讀後禪自心生!
    來自佛門聖地的一首詩,句句空靈脫俗,讀後禪自心生!說到空靈的詩,我們不禁會想起詩佛王維,因為王維好佛,他的詩通常被看做是「空靈」、「禪意」的象徵,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比如「行到山窮處,坐看雲起時」等等名句都是極其清新脫俗,頗受人們喜愛的;但是有一首題壁詩,它來自佛門聖地,寫得獨具特色,把無上境界的禪意表達得十分完美,讀來心靈瞬間被淨化,直覺禪在心上了,這首詩就是《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起來看——
  •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劉長卿詩中難以割捨的禪宗情結
    仕途失意的劉長卿,結交了不少的隱士禪師,與他們迎來送往以詩相和,禪宗精神,也在他的心中潛滋暗長。作為一個入世極深,卻又追尋禪意的人,劉長卿向我們展示了他心中的詩無盡的禪。一、禪意,是一種隨緣自適的狀態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詩,被譽神品,無一靜字卻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
    古詩中有一個最難寫的意象,就是「靜」。為什麼它難寫?因為直接寫靜,則落了俗套;而所謂以靜寫靜,以動寫靜,也是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夠。所以詩壇高手那麼多,能將此意象寫出經典的卻並不多,我們可以來數一數。
  • 劉長卿最經典的一首詩,描寫的無比唯美,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
    這些作品大部分都描寫的極為生動,也無比的抒情,讀來更是朗朗上口,這也正是劉長卿詩作最獨特的一個地方。而其中一些較為經典的作品,不僅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同時在我們小學的課本裡也是頻頻出現。所以只要一提起劉長卿,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都非常的熟悉。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7個字寫出悲壯的最高境界,從未被超越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描寫的是一場異常悲壯的戰爭,在詩中他用盡奇絕的比喻,將邊塞的奇異風光與戰場的激烈,寫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開篇7個字,更是將兵臨城下的緊張寫得力透紙背,堪稱悲壯的最高境界。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當孤獨來臨時,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選擇孤獨,而是逃避孤獨。因為一旦逃避,孤獨就會像黑夜一樣,慢慢吞噬你。而主動選擇孤獨,你就會成為自己的太陽,照亮黑暗。 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史上最孤獨的唐詩,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無人能及。
  • 《唐詩三百首》中最難模仿的一首,寫在牆壁上,二流詩人一詩成名
    詩詞中,什麼最難寫?空和靜,最難寫。而與一般的空和靜相比,空靈的意境,寂靜的禪意,又尤其難寫。在空靈和寂靜中還要寫出極大的美,滌蕩乾淨塵世的俗,那就更是難上加難。王維算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了,寫靜的高手,詩很有禪意。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蘇軾的一首禪詩,首尾兩句重複,卻境界迥異,充滿禪意
    他還認為,只有當作者覺得不吐不快之時,才能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章。蘇軾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意而言、言盡而止,不可鸚鵡學舌、無病呻吟。同時蘇軾也經常與僧道朋友交往,更在其詩文中體現出禪宗的影響。比如他的《題西林壁》,語淺意深,卻寄至味於禪理。再如他的《琴詩》,表達了有無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也富有禪機。
  • 劉長卿一首很冷門的六言古詩,中間24個字意境悠悠令人沉醉
    最成熟的莫過於五絕、七絕、五律和七律。 比如今天我們所分享的一首唐詩,是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所寫的一首六言古詩。 且看: 清川永路何極,落日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 惆悵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
  • 王維最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猶如大白話,讀來卻是令人拍案叫絕!
    王維大概是唐朝最具有才情的一位詩人,他一生比起別的詩人來顯然是要更加幸運一些,而他的作品為此也極少描寫悲傷,更多的還是讚美生活,表達了內心的一種遠大志向,所以說他的作品,還是顯得別具一格,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
  • 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而在禪師的眼中,深秋的美景絢爛迷人,也令人純淨無憂。天人和諧、平和以待,閒情雅趣、禪意深蘊,去除執念才能取捨自如,拋棄幻想方可內心安寧。禪宗就非常重視內心的覺悟,並希望人們擺脫世俗的貪嗔,從而達到超然曠達的人生境界。下面介紹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秋江北宋:道潛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僅僅20個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要說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那就不得不說《江雪》這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創作他的時候柳宗元被貶永州。詩詞才不過四句話20個字卻將高冷孤傲的畫面鋪展,詩中描述了一個風雪徹骨的場景,鳥獸已經飛走,行人的腳步也看不見,只有一個老翁在江邊獨自釣魚。
  • 王維很冷門的一首詩,最後兩句卻不同凡響,令人拍案叫絕!
    所以送別詩也就成了最為常見的詩歌題材。但要在詩中將離別時迸發的情感表達出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清代詩人袁枚所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送別詩要想達到「感動激發人意」的境界,就非常考驗詩人的手法了。最常見的手法有託物寓情和寄情於景。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便是託物寓情,它以水深比情深,形象生動地表達了真摯的友情。
  • 史上最愁的一首詞,只有49字,卻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母都是飽讀詩書之輩,自小便展露出了非凡的才華,16歲那年更是憑藉一首《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轟動京城。 18歲那年嫁給了門當戶對,又志同道合的太學生趙明誠,兩人賭書潑茶,很是恩愛。
  • 五言長城劉長卿最著名3首五言絕句,讀來如飲美酒,令人一唱三嘆
    劉長卿,字文房,是一位科舉之路不太順當的名士,開元年間開始應試,可是到了天寶末年才終於進士及第。劉長卿擅長寫詩,尤其是擅長寫五言詩,即便是在大唐那個詩才輩出的時代,也始終有劉長卿的一席之地,被稱為「五言長城」。
  • 劉長卿的一首送別詩,明明是寫送別友人,卻同樣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劉長卿,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是唐代詩人,擅長近體尤工五律,他的作品多寫個人政治失意的苦悶及羈旅情懷,也善寫山水隱逸的閒遠,風格含蓄溫和洗鍊清新。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他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送靈澈上人》,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別靈澈上人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第一種和第二種孤獨很心酸無奈,卻也是塵世最常見的孤獨,而第三種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可惜,三千繁華,又有誰能真正看透呢?今天給大家講的這首詩也是關於孤獨的,寫於詩人被放鴿子後,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