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劉長卿詩中難以割捨的禪宗情結

2021-01-11 微雨硯

劉長卿沒有趕上大唐盛世,他出生在唐朝轉衰的普通寒門家庭,苦讀多年一心向仕,奈何屢試不第,好不容易入仕,卻兩遭遷謫,經歷牢獄之災,可謂命運多舛。

儘管打擊重重苦難重重,他也並沒有義無反顧地歸隱。作為一個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詩人,是隨俗沉浮獨善其身,還是汲汲以求入仕為官,他始終處於進而不得、退而不甘的搖擺之中。

或許這與是否豁達無關,卻與儒學教養有關與平生抱負有關。仕途失意的劉長卿,結交了不少的隱士禪師,與他們迎來送往以詩相和,禪宗精神,也在他的心中潛滋暗長。

作為一個入世極深,卻又追尋禪意的人,劉長卿向我們展示了他心中的詩無盡的禪。

一、禪意,是一種隨緣自適的狀態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這也是一首《尋隱者不遇》。相對於賈島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中流露出的對隱者自由飄逸生活的嚮往,劉長卿更著重表達了尋者的感受。

他來到的是一個清新幽雅的所在,芳草白雲,青松靜渚,無不給人以靜謐的美感,加之山間新雨後,到處翠色慾流,滿目清秀。

這樣儘管吃的是閉門羹,但詩人的心情絲毫不受影響。溪花與禪意,只看見這五個字的組合,似乎不用管理解與否,光擺在那裡便自成風景了。有聲音,溪水潺潺猶在耳畔;有畫面,滿目林花閃閃爍爍,更有的,是無盡的空濛與靈動。

至此,見不見到隱者都不重要了。何處不是禪呢!真真應了那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種微妙的情愫,這種空靈的感覺,何必用言語來解說呢!

禪,本就是由靜而生的智慧,是花自凋零水自流,是無風無雨亦無晴,是行到山窮處坐看雲起時,是緣起時的那抹寧靜篤定。

二、禪意,是一次傾心忘我的體驗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劉長卿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下泉。猿聲知後夜,花發見流年。杖錫閒來往,無心到處禪。

如果說上一首詩,劉長卿並未看到拜訪之人,便感受到了隱者無處不在的禪意。那麼,這一次,他終於盼得了仰慕的鮑禪師雲遊歸來,喜不自勝。

為什麼這麼開心?想來心中積蓄了太多的言語,終於可以傾吐一番;又或者是心中疑惑,等來了可以解惑的人;也可能是參禪又有了心得,總算是有人可以暢談一二。

總之,酒逢知己千杯少,話若投機徹夜聊。

地點就選在了禪師的住處,環境自然是一派山中雅趣。春草芊芊,夕陽夕陽,對著山中月,就著石下泉,談詩歌,談文學,談禪修,談日月流轉人心安然。

若不是林中猿啼陣陣,誰知道天已黑、夜已沉。這是一場可以任時光流轉歲月翩躚的對話吧。花發見流年。如同一雙手撥動了時間的指針,或者攝像機的延時和快進,時光機的無聲行進與穿梭。不經意的抬眼,便有恍若隔世的穿越之感。

和知己間的暢談,從來沒有足夠沒有盡頭。多想和禪師一樣,心無雜念,超然於物外啊!

禪,是本真的歸位,是心底的和諧,是——水往低處流,雲在天上飄,我們坐著,看著,笑著,聊著,忘了世間萬物——只留下怡然清明通透愉悅。

三、禪意,是一份氣定神閒的心境

宿北山禪寺蘭若劉長卿上方鳴夕馨,林下一僧還。密行傳人少,禪心對虎閒。青松臨古路,白月滿寒山。舊識窗前桂,經霜更得攀。

就像我們偶爾想到山上小住,劉長卿不滿足於與禪的神交,也會時不時到禪寺留宿。蘭若,代表的也是禪寺,「寂靜處」「空閒處」「遠離處」,禪修之所。

劉長卿在這樣的地方,聽晨鐘暮鼓,看林中僧返,很容易就能找到自我。松柏長青,古路悠悠,月靜如水,山寒幽空,包括那窗前的桂花,都那麼親切,顯而易見的歸屬感。

這種環境靜修,再合適不過。那些蘊含著深厚哲理的密宗,普通人自然是很難參透,而真正的得道高僧,「對虎閒」,即使猛虎在身畔,也能氣定神閒。

為什麼呢,佛教故事中,入定極深的禪師,以手摩虎頭,能使虎奮耳而伏,改變獸性,變得柔順,甚至皈依。

這就是佛法的力量,禪的能量。「忽報人間曾伏虎」,主席的詞句,正義是能戰勝邪惡的,何嘗不是禪宗文化的一種延展!

禪,是領悟,是入定,是看穿參透,是世事洞明,也是一份超然物外的氣度,是氣定神閒的勇氣和能量。

再次明確的是,劉長卿並不是一個山水隱逸派詩人。儘管他寫了無數這種情調的五言五律,但他的思想卻始終是入世的。

身世之痛,家國之憂,也是他心心念念的主題。作為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人,他始終有一顆飽經磨難卻依然悸動的心。

或許正是這份矛盾的始終不能徹底放下的心境,才使得他對於禪意更為珍重。對禪的追求,也就更為深沉厚重,更具有時代的意義,情感的力量。

其實劉長卿的情感和我們現代人的思想,是有某種契合之處的。一方面作為社畜汲汲以求,一方面不停嚮往詩與遠方。一切都是自然而發,一切又是欲罷不能。

這樣挺好,就算有千絲萬縷的線還在相互勾連,只要能平衡和諧流動安然,也應該是禪意的體現吧。至少心中有片難捨的桃花源,可以代表生命意義的所在。

相關焦點

  • 劉長卿最富有禪意的一首詩,寫出空靈的最高境界,令人回味無窮
    今天這裡筆者要分享的是一首劉長卿最富有禪意的五言詩,對於這首詩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就是他極其著名的《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劉長卿一次去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但是卻未能如願,不過詩人目睹途中美景後反而心情大悅,便寫下了這首詩;詩中每一句都是滿滿的禪意,空靈唯美的意境令人神往!
  • 詩詞|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尋南溪常道士唐代: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譯文及注釋譯文一路上經過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看到溪花心神澄靜,凝神相對默默無言。注釋⑴莓苔:一作「蒼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跡,此處指足跡。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⑶春草:一作「芳草」。⑷「溪花」兩句:因悟禪意,故也相對忘言。禪: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鑑賞全詩圍繞著題目的「尋」字,逐漸展開。
  • 劉長卿吃了朋友閉門羹,寫首詩記錄卻成千古名篇,最後10字成絕唱
    【臨其詩境】今天我們來看劉長卿尋友不遇的作品。和賈島一樣,他也吃了一個閉門羹,但是與賈島不同的是,他的心情並沒有被這樣的挫折衝垮,反而是順水推舟,自娛自樂的欣賞起了友人家邊山上的風景,最後,盡興而歸。雖然沒有見到朋友,卻也在山光水性中得到了精神層面的愉悅和頓悟,唐代詩人裡還有這樣一首作品:「雖無賓主意,頗盡窮通理」,其中意境與劉長卿這首詩大致相同。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竹作者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北省河間縣人,唐代的詩人。開元二十一年中進士。這首詩以時間為順序描寫旅客的所感所見所聞,構成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竹作者能夠有如此大的轉變都因作者的自心清淨,無盡禪意也淡淡溢出。
  • 幾米的一幅漫畫:畫中有禪意,詩文有哲理
    好一方澄澈明淨的世界,這令我不由自主地吟詠劉長卿的詩:「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清新高雅的畫面,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淨」與「靜」中蘊含著高雅的禪意。畫面旁邊詩云:「一艘小紙船,悠悠地飄過來,吸飽了水分,漸漸沉沒。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
  • 細讀十首劉長卿的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劉長卿是唐代詩人,他自言「五言長城」。後人評價他的詩作「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當緩緩味之,不可造次一觀而已。」詩詞君讀劉長卿的詩,自覺悠然清雅,餘味無窮。今天,詩詞君介紹十首劉長卿的詩,一起來讀一讀吧。《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詩詞裡的禪意之旅,一葉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在詩詞中去品味禪意
    禪意是一個具有佛教屬性的詞彙,佛系禪心,泛指清空安寧的內心世界和心態,源自唐朝詩人劉長卿的《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詩:「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禪意人生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個人對待生活萬物的態度,當一個人經歷了諸多事情後,最終把名和利都看淡。
  • 御墅國際作品,蘭喬聖菲別墅——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 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讓我們走進本案蘭喬聖菲別墅的禪意定製空間,感受風塵俱靜,禪味悠長!走近本案玄關,就如同卸掉了包袱回歸自然。「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前一放翁」,西餐廳背景牆面一枝梅的設計,優雅的氣氛被渲染的恰到好處,落地大窗的設計妙借外景,成就了一張自然電影幕,西方遇見東方文化禪意,邂逅一場意外之美!
  • 古韻隨行 | 五言長城劉長卿
    劉長卿,字文房,唐代詩人世稱劉隨州,其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
  • 詩詞科普:劉長卿詩詞10首,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唐代詩人。他擅長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憶江南》本是一個詞牌。
  • 劉長卿一首很冷門的六言古詩,中間24個字意境悠悠令人沉醉
    雖然中國詩詞文學的源流《詩經》主要是以四言詩為主體的,但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言和七言為主流的經典詩詞作品。 最成熟的莫過於五絕、七絕、五律和七律。
  • 詩詞中好聽的名字來襲,你的名字,十裡春風
    蕙聲「蕙聲」這個名字是出自張磁《宴山亭》:「竹檻氣寒,蕙畹聲搖」中,所以,從這句詩中起名,不僅有一種大自然的獨特風韻,而且還給人一種清新舒適感。月卿「月卿」是一個超級溫柔儒雅的名字,其是出自宋代謝枋得「要知今日謝枋得,便是當年許月卿」中,所以,「月卿」在詩中的意思是達官貴人,為孩子起這個名字,不僅給人一種尊貴和高雅的感覺,而且還未來可期,最重要的是,這個名字還很有意境,讀著讀著就能讓人身臨其境,如果你是姓「許」,那「許月卿」這個名字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 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
    原標題:清代西域詩中的江南情結(《予既於廨西治圃藝花並築船室》)類似的表述在清代西域詩中十分普遍。如莊肇奎友人陳庭學(1739—1803)詩云:「試聽越吟思,求歸顏蠋真。何當返澤國,相趁蓑笠人。」(《次朱端書寄贈五首》)陳庭學為江蘇吳江人,寄籍大興宛平,故在詩中也非常自然地將「江南」作為自己懷歸的情感寄託。浙江山陰人史善長(1768—1830),來西域後看到雪景,觸景生情曰:「帳撤銷金憐塞上,鞭敲暖玉憶江南。
  • 禪意居所 心境空靈
    禪意居所文/本上創意禪,一個神秘莫測的詞語,一個引人遐思嚮往的字句。禪,是素簡豁達的的心態,更是顛沛紅塵中虔誠向佛的覺悟。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
  •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看滿目蒼山遠,野岸泅渡無人煙,萬籟清絕寂靜,只有懸崖上的花朵,紛紛凌亂,奇絕,瘋狂的盛開,妖嬈了半邊石壁,或純淨如雪,或殷紅的驚心,讓人不免想起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是的,日子真不清閒,不如,與花纏綿!畫中,自是有真意。又從來是安靜的,或者寂靜,又或者是明淨妍麗裡不動聲色的孤傲。不動聲色——是的,不動聲色,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