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視劇《老農民》 千萬別認為中國農村曾是這樣

2020-12-24 觀察者網

這些年,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很多,可是像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一樣引發廣泛議論的並不多。62集的《老農民》試圖全景展現中國農民從1948年至2008年、由革命年代到改革年代的命運,經歷滄桑變化,堅持尋找幸福信念。

《老農民》橫跨60年,遍歷土改、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取消農業稅等歷史大事件

然而,如果收起瑕疵交口稱讚,忽略不合情理的細節專心賞劇,看完鄉土味十足的《老農民》,你會錯認為中國農村史或農民史是這樣的……

NO1. 土改時只分財產分地,不分生產資料

《老農民》開篇不久就講到1948年黃河邊的山東麥香村搞土改,並交代劇中主角——陳寶國飾演的貧農牛大膽、馮遠徵飾演的地主兒子馬仁禮。在土改工作組的支持下,農會主席牛大膽和村民對地主馬敬賢開批鬥會,馬敬賢借麥子時做手腳的事被抖出。

《老地主》第3集中,農會主席牛大膽和村民對地主馬敬賢開批鬥會馬敬賢借給牛大膽麥子時做手腳的事被抖出牛大膽認為地主這兩年老實多了,是因為八路軍來了

土改中,馬家的土地和房屋財產全部分給貧僱農,村子裡一片歡呼雀躍。不過,劇中土改只看到分土地分房屋,咋看不到分地主家的農業生產資料——牛馬驢騾車。這有些不符合常理,難不成過去地主馬敬賢家上百畝地全靠貧僱農一鍬一鎬人力種地?

農民翻身做主人後,奔向分到的土地

成立合作組後發現勞力不夠,牛大膽建議買頭牛

永遠別輕視生產資料在農村的作用,這不,導演沒提分生產資料的事兒,不久後牛大膽成立生產組就遇到沒有牲口、勞力不夠的難題,不得不去集上去買牛。這裡還有一個細節:農民到地主家分財產,地主馬敬賢在吐血而死之前,和兒子馬仁禮提前藏好了十根金條。藏到哪裡?電視劇最後一集揭曉,竟藏在翻身農民牛大膽家的祖墳裡……

NO2.新政府不重視農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留其在農村當能人

劇中,地主兒子馬仁禮是北京農科大學畢業,並且在北京有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但土改時定為地主的兒子,還被拉到臺上鬥爭。父親馬敬賢死後,馬仁禮留在農村,每天早晚得向牛大膽匯報,受到管制……這裡也不符歷史,由於人才緊缺,新中國當時尤其重視理工農醫科人員,馬仁禮如果被管制的話,絕不會在一個小小的鄉村,而應該在縣上或更高級別的農研或教育單位。

劇中開頭介紹,馬仁禮(右)是麥香村地主馬家的少年,北京農科大學畢業,在北京幹圖書管理員的工作自食其力,劃分成分是地主兒子

農科人才馬仁禮留在了麥香村,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並不時出謀劃策

劇中馬仁禮基本沒受到衝擊,還被推到合作社社長、生產大隊副大隊長等領導崗位上

劇中特意安排馬仁禮留在農村其實另有深意,果不然後來馬在合作化、公社化運動中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議,對增產增收發揮了作用,再後來馬仁禮因為有文化,不僅基本沒受到衝擊,還被推到合作社社長、生產大隊副大隊長等領導崗位上……導演如果多了解下解放後新政府的知識分子政策,便不會如此「任性」了。

NO3. 山東糧區農民的主要農活之一是鋤麥子

劇中多次出現農民鋤麥子的鏡頭,這也看傻不少山東農民:「俺們從未見有人鋤小麥」。沒有種過地,但也沒對種麥子多做一番了解。因為,受氣候影響,山東普遍種冬小麥,從秋季播種到來年清明前後小麥青拔節,此時雜草還剛剛發芽,不會對麥苗造成危害,無需鋤麥地;五一前後會有麥蒿雜生麥苗之間,已經無法鋤掉,農民會用手拔除。

據悉,作為「工農商」的三部曲(另兩部是《鋼鐵時代》和《溫州一家人》)之一,《老農民》編劇為準備前後逾五年,走訪六大省份,採訪兩百餘人,反覆通讀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柳青的《創業史》、李準的《李雙雙小傳》、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浩然的《豔陽天》等作品。

編劇有意在60集的篇幅中設計15個歷史節點,每個歷史事件均有相應的劇情反饋,把牛大膽、馬仁禮等典型人物的波折、迂迴、疼痛、沉重藝術展現出來,然而卻在「鋤麥子」這樣的細節上出現瑕疵,「抱冬瓜丟芝麻」,可惜可惜!另外,也順便說下電視劇的選景地,故事背景發生在黃河岸邊的山東農村,卻選擇遠離黃河邊的沂蒙山區拍攝,丘陵地形上普及種麥子,也算是驗證對種麥子了解不夠。

劇中多次出現農民鋤麥子的鏡頭,山東農民吐槽這是對種小麥有誤解

相比之下,劇中多次出現的踩麥苗就可以理解,其主要發生在冬前,因為冬前小麥旺長,後期易倒伏,且消耗養分太多,影響來看小麥產量,踩壓後的麥苗受到客觀傷害,地上部分可減少養分消耗,促使麥苗長得粗壯,增加越冬期間的抗寒性和耐旱性

NO4. 外婆講過去農村流行「雞屁股銀行」是在哄小孩

《老農民》這部劇不少鏡頭描述文革時期的社會狀態,用藝術化形式反射時代縮影,例如,牛大膽的老婆韓美麗是麥香村的造反派,熱衷「割資本主義尾巴」,幾乎到了「斬盡殺絕」的程度。

牛大膽的老婆韓美麗是農村造反派,熱衷「割資本主義尾巴」

「割尾巴運動」運動中,牛大膽的初戀對象楊燈兒為了給父親看病到城裡賣農貨,被韓美麗發現

劇中第26集,馬仁禮偷偷養的雞被韓美麗發現,馬仁禮抱著雞狂逃跑

從當時政策層面說,當時農村自留地經歷過分了收、收了分的反反覆覆,總體上農民手中有自留地的時間比沒有自留地的時間多一些;至於農村「割尾巴運動」運動,不允許農民私自從事副業經營是一貫的,也是嚴肅的,抓捕過很多投機倒把分子,那個時候,拿農副產品到集市上賣算是資本主義。不過,具體到某地,政策執行力度又不一樣,或多或少地開了一些口子。

所以,《老農民》中一家一戶不敢養豬、養雞是藝術化地表現農村極少數極少數的現象,要知道,當時農村素有「雞屁股銀行」的說法,如果雞都絕跡了,農民用雞蛋換鹽的錢就沒了。沒有紮實站在歷史史實的層面去再現中國農村史,《老農民》的藝術水準也算是留下遺憾。

NO5.農民吃不飽飯但可以經常喝小酒

《老農民》中出現矛盾的一幕:一方面,大躍進和鬧革命害得農民吃不飽,「割尾巴運動」運動搞得農民吃不到葷腥,如劇中的「吃不飽」夫婦饞肉蛋,偷偷殺掉公社的小豬仔開葷,牛莉飾演的燈兒編謊話騙上級調查組成功吃到了豬蹄……另一方面,劇中反反覆覆地出現農民喝小酒的場面。雖然,為了設計牛大膽和馬仁禮兩個歡喜冤家有鬥有合的橋段,需要安排兩人交心暢談的畫面,但對飲瓶裝白酒,是在違和感明顯。

劇中牛大膽、喬月、楊燈兒拼酒……

劇中馬仁禮在偷偷開墾的荒地裡耍酒瘋

當時農村的真實情況時,農民極少喝瓶裝白酒,農民家中很難見到幾個玻璃瓶子,都是用泥瓦罐子裝醬油醋。在農村,散裝白酒還是有的,那也是重大節日或貴客臨門才會買一點,要知道一斤散裝白酒的價格可能買到吃半年的鹹鹽。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劇中農民一高興就喝,一發愁就喝的場面。儘管過得不如今天好,但那時農民也是有計劃地過日子的。

NO6. 解放後農村家庭流行孩子只生一兩個

不少追劇的觀眾都發現了,《老農民》中農村每家基本只有1、2個孩子,不僅把毛主席在1953年之前鼓勵過生育的政策當成耳旁風,而且超前執行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才在農村出現的節育政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生育政策不斷調整,六十年代末各省市的計劃生育委員會陸續成立,但是以城市為重點逐步開展,在農村,重點在避孕、節育措施的宣傳上,且主要是基於自願。

大結局時,麥香村的第二代們一張桌子就坐全了,人丁有些不旺

《老農民》中出現了幾對家庭,如牛大膽與韓美麗,馬仁禮與喬月,趙有田與燈兒,小轉兒與「吃不飽」,三猴子與金花嫂,其中除了三猴子與金花嫂無法生育孩子外,其他幾家都是最多只生1個孩子,例如牛大膽與韓美麗只有一個女兒麥花,馬仁禮與喬月只有一個兒子馬公社,趙有田與燈兒到是有兩個孩子,但其中女兒小蛾子是親生的,兒子狗兒其實是牛大膽和喬月拋棄的兒子,「吃不飽」夫婦也是只有一個兒子……不少網友調侃,導演為了精簡角色省演員,搞得我都懷疑為啥有很多叔叔舅舅姑姑小姨疼!

NO7. 在基層,男犯和女犯關在一間牢房裡

《老農民》橫跨60年,遍歷土改、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取消農業稅等歷史大事件。文革結束之初,成為麥香村村西大隊長的馬仁禮為揚眉吐氣,偷偷帶著鄉親們抓魚販魚搞創收。而當時國家雖大力發展農業,但副業仍然被定性為投機倒把。之後馬仁禮在召集鄉親們開會分利潤時,賣魚之事被揭發,從而因投機倒把罪關進監獄。接下來的一幕讓人看呆了,馬仁禮一起被抓的還有個犯精神病的中年女人,夜裡脫了衣服往馬仁禮身邊靠,,馬仁禮差點被扣上流氓罪。男犯和女犯關在一間牢房裡,導演是不是該解釋下?

劇中馬仁禮莫名其妙地與一個女精神病犯人關在一個牢房,差點被扣上流氓罪

NO8.文革後農村孩子上大學要交學費

《老農民》第35集裡,出現這樣的鏡頭和臺詞:1.牛大膽與馬仁禮對親生兒子狗兒說:你上大學的學費,我們出;2.狗兒對妹妹小蛾子說:等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就把爸媽接到城裡住。狗兒要參加的高考,是文革後恢復的第一屆高考,上大學學費國家掏,還有夥食補貼,畢業後國家還包分配工作!不禁要問,編劇和導演是沒有經歷「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嗎?

劇中牛大膽、馬仁禮、狗兒聽廣播

麥香村將有第一個大學生,牛大膽、馬仁禮都很期待

牛大膽要掏學費,等等……確定是學費嗎

NO9.文革後農民貸款不找農村信用社

《老農民》第55集裡,馬仁禮看到改革開放後牛大膽的麵粉廠和養豬場辦得火熱,於是想開一家飼料廠。不同於牛大膽向村民集資建廠,馬仁禮去了一趟城裡,並用老關係輕鬆從銀行貸到一筆錢。這裡想問一句導演,你造農村信用社嗎?上世紀80年代,農村信用社可是曾為農民辦廠設立過無息貸款,這般好政策咋沒想到寫到劇裡呢?另外,當時農村不是只有信用社,還有農業銀行派駐各公委片的營業所,貿然跑城裡貸款反而不一定能成功。

劇中第52集,馬仁禮要去縣裡的銀行貸款開飼料廠,出發前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貸款成功後,馬仁禮給兒子傳授心得

NO10.其它

《老農民》本意是為中國農民樹碑立傳,但遺憾的是,農民解放後經歷的移風易俗,喜事新辦,知青下鄉,農業學大寨都沒有出現……電視劇展示中國農民與土地割捨不斷的聯繫,藝術表現無疑是成功的,但出現的諸多瑕疵給這部劇的水準打了折扣。

最後,忍不住再說兩個穿幫處:劇中有一段是講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還是中國農村的互助組、合作社時代,剛從朝鮮戰場轉業回來的縣委周義虎乘坐北京吉普下鄉,文革前才研製出廠的BJ210北京吉普竟提前將近10年就出現……

另一處該認真卻沒有認真的地方是,某一集講到牛大膽媳婦、文革幹將韓美麗詩歌朗誦後,行鞠躬禮。要知道,文革中,「全民皆兵」,都行軍禮。行鞠躬禮,是文革結束好多年以後的事啊!

1958年,麥香村裝上了電燈,村民呼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

相關焦點

  • 電視劇《花開時節》:挖掘中國農民精神之美
    情節動人曲折,讚頌了農民誠實勞動,也深入挖掘農村之美。   為什麼起用非專業演員   說到大膽起用非專業演員,製片人王是也頗為無奈。兩年前,他和導演陳勝利打算拍這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時,雖然得到不少業內人士鼓勵,可是真正願意投資的卻寥寥無幾,很多資本方並不看好農村題材劇的盈利能力。
  • 《老農民》迎大結局 當代農村劇:農民去哪兒了?
    前面綴上一個「老」字,對今天的都市人來說,更多了幾分散發著原始泥土味道的距離感。然而,明晚就要迎來大結局的熱播電視劇《老農民》,卻用撲面而來的麥浪、鐵犁、黃牛、田地,喚起了不少觀眾對農村生活的鮮活記憶。   這部從土地裡長出來的「稀缺劇種」,還勾起了業內人士對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感慨:現實中,八億農民面臨著太多問題;螢屏上,真實的農民形象卻已經「失聯」太久。
  • 《老農民》人物傳:從麥香村看中國農民縮影
    老農民群像  搜狐娛樂訊 《老農民》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裡面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些人構成了老農民群像,是中國8億農民的縮影,把中國農民的樸實無華與艱辛不易展現的淋漓盡致。鄉親們託著擎著的牛大膽肩上何嘗不是託著整個麥香村,甚至往大了說,有多少牛大膽託起了中國農村?  陳寶國在接受採訪時說他飾演牛大膽的時候整個人進入了一種狀態,他不知道這種狀態是好是壞,我們通過鏡頭看到了他的「狀態」:執拗、擰巴、不屈的眼神,不服輸、不放棄的話語與行動。「牛大膽」是農民,同時也是農民的兒子,農民的祖先,是我們祖祖輩輩不甘貧窮,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華夏民族的哺育者。
  • 《老農民》今晚開播書寫農村變革史詩向中國農民致敬
    據悉,《老農民》全劇以山東黃河岸邊一個小村莊「麥香村」、一個老農民「牛大膽」 為起點,講述了這個北方農村,因土地改革所引發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並憑藉其長達60年的時間跨度,觀照中國當代農村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深刻闡釋了中國農民與土地無法割捨的聯繫,藝術性地將農民、農村、農業的發展狀態,同中國的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相結合,塑造了一幅中國當代農民的歷史群像、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當代農民奮鬥史,重塑了國人近半個世紀的集體回憶
  • 比《老農民》更接地氣的農村劇,趙麗蓉吳京安主演,卻幾乎被遺忘
    提及最近幾年熱播的農村劇,由陳寶國、馮遠徵、牛莉、蔣欣等實力派演員主演的《老農民》首屈一指,這部劇在2014年首播時,不僅收視表現強勁,在口碑上幾乎「零差評」,成為螢屏上的現象級「劇王」,可以說是建國後首次用全景式視角為農民樹碑立傳的作品。
  • 在農村 這三部電視劇 農民最愛看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物質生活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卻非常單調貧乏,大家不是喝酒打架,就是賭博鬧事,影響惡劣,非常影響農民的身心健康。幸好,一直以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看電視。看電視可以增長見識,了解社會情況,懂得做人的道理,還可以放鬆心情,增加生活的情趣。
  • 北京農民耗資千萬收集機場拆遷村老物件 曾與日本人搶購青磚
    耗資千萬收購拆遷老物件、與日本人搶購青磚,北京市大興區農民侯立寬收集新機場建設時拆遷村莊裡的門牌、石磨、紡車等物品,和多年來收集的當地老物件一起,在自己的農業文化園裡辦起展覽。缸,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盛水、醃菜,在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生活氣息濃厚的物品,常常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世世代代都用著同一個水缸。
  • 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世象)
    近些年,《平凡的世界》《馬向陽下鄉記》《老農民》《青戀》等農村題材電視劇,獲得了較高的口碑和收視率。但總體來看,當下農村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偏少。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一大批直面農村改革環境、反映農民精神生活的作品,其中以「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以及《外來妹》《女人不是月亮》等劇為代表,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同時獲得了飛天獎、大眾電視金鷹獎等多個獎項,書寫了中國電視劇的經典篇章。
  • 看電視劇《青山綠水紅日子》:新農村的和諧畫卷
    看電視劇《青山綠水紅日子》:新農村的和諧畫卷 發表時間:2012-02-13   來源:   中央電視臺新近播出的電視劇《青山綠水紅日子》是當前農村生活尤其是我們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寫照。
  • 陳寶國馮遠徵《老農民》電視劇全集1-60分集介紹大結局
    原標題:陳寶國馮遠徵《老農民》電視劇全集1-60分集介紹大結局   《老農民》是由山東影視集團製作的農村劇,並由張新建執導,高滿堂擔任編劇,陳寶國、馮遠徵、牛莉、蔣欣等人主演。   該劇講述了由北方農村的一場土地改革所引發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關注中國當代農村現實生活和農民精神世界60年的發展演變歷程。   該劇將於2014年12月22日登陸山東衛視、北京衛視、河南衛視、黑龍江衛視上星首播。
  • 盤點過去六部高評分,以農村為題材的電視劇,你看過幾部?
    這部劇小編認為還是非常的有看點的,劇中的人物活靈活現,讓人看完上集忍不住的期待下集,真的是超讚的一部作品。第二部,《老農民》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也是非常的高,達到了8.5的高分。農村土改成這部劇的切入點,講述了新中國剛成立之時,農村土改時期的故事,這部劇還講述了當時的幾次政治運動,劇中講述了貧農、地主以及小市民之間因為出身不同,在歷史的變革中不同的人生經歷,通過這部劇讓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社會和農民的生活狀況。劇中老戲骨陳寶國以高超的演技高度還原了當時社會老農民的一生。
  • 德國的農村太豪華,只有2%人口是農民,中國看完瘋狂點讚!
    為什麼德國農村被稱為中國農村振興的標杆?看完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德國位於歐洲,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正因為如此,這裡旅遊業發達,擁有近40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包括世界聞名的科隆大教堂、柏林議會大廈、國王湖等。然後一些驢友去了德國。一次遊覽後,他們高喊:連農村都是景點。
  • 「城市邊緣人」回村後,看農村處處不順眼,殊不知農民很反感他們
    在農村每年過年的時候幾乎所有外在打工的人都會回到農村過年,而這時候這些城市邊緣人也會回到農村,但是他們卻看農村處處不順眼,殊不知很多農民看他們也很反感,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1:生活習慣,城市回來的人認為自己在外闖蕩多年,不能說見多識廣但是比起農民來說,還是很有優勢的,所以很多城裡回來的人,對農民的很多做法都不以為然,比如農村人喜歡喝散酒,對於農民而言散酒不僅便宜好喝還能解乏,但是這些城裡回來的人卻認為,這些散酒是三無產品,喝了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這些人總是試圖教育改變農民喝散酒的習慣,這讓很多農民不理解甚至感到反感。
  • 農村老俗語「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蘊含啥道理?
    在農村流傳著數以萬計的農諺,它涉及到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農民的一部百科全書,在民間通過一代又一代人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不息。在這些數不盡的農村老俗語中,有的因為科學認知、時世變化、氣候變化,農村知識文化水平提高,思想認知的變化等等,這些老俗語有的依然道理深刻,應用效果明顯,發人深省,而有的因為各種原因退出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 《老農民》電視劇全集1-60分集劇情介紹大結局
    《老農民》電視劇全集1-60分集劇情介紹大結局 老農民第61集劇情 牛大膽聽到狗兒的一聲爹,心裡暖暖的。 麥花出去談假髮廠廣告,牛大膽不屑,認為他們就會花錢瞎折騰。 狗兒告訴牛大膽自己要和尼娜結婚,牛大膽難以相信兒子找了個外國媳婦,心裡總過不去,馬仁禮萬般勸慰,牛大膽還是心中鬱悶,直至聽說尼娜懷了孩子,燈兒也在電話裡寬慰他,牛大膽才同意了這門婚事。 狗兒還勸牛大膽要主動些,自己也該成個家了,狗兒開著裝甲車回到俄羅斯,沒想到一開車門出來的是牛大膽。
  • 吃不完的紅薯保存難?老農民都這樣做,放一年都不用擔心發芽
    吃不完的紅薯保存難?老農民都這樣做,放一年都不用擔心發芽!昨天已經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霜降了,霜降前後,農民都已經忙碌著要把地裡邊種植的紅薯挖出土,拉回家裡儲存起來了。在農村居住的人,只要家裡邊有空閒的地,都會種上一些紅薯,所以大家到了秋天都不缺紅薯吃,普通的家庭都能收穫上上百斤,有些種的比較多的收穫幾百斤的紅薯,在農村非常常見。現在城裡邊的紅薯價格也非常便宜,因為這種東西秋冬季節可以說必不可少,而且能儲存的時間比較久,所以大家一次買的都不少。
  • 別被電視劇給騙了,其實歷史上的太平公主是這樣走完一生的
    別被電視劇給騙了,其實歷史上的太平公主是這樣走完一生的看過《武則天傳奇》系列電視劇的朋友們對太平公主這個人物一定不陌生,但是歷史上的太平公主真的如電視劇中所演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說說這位傳奇公主的一生吧。
  • 趙本山的喜劇臉譜:其作品被指醜化農民形象
    這樣,他扮演的人物,一方面很卑微,另一方面又不值得同情,結果就成了不會產生痛感,也不必給予人道同情的純粹的喜劇對象。  趙本山顯然明白,逗樂觀眾才是演出的最主要目標。「觀眾愛看」「為大眾服務」一直是他的口頭禪。「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學習也累,生活也累,所以對喜劇要求簡單了,他們不想在看的過程中分析這個分析那個,笑就是笑,一句話也許就笑了」。趙本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
  • 走進美國農村:看農民真實生活是怎樣的!看完就知道中美差別
    在大部分人們的印象當中,農村都是一個經濟落後,基礎設施並不完善的地方。即使在如今經濟飛速增長的中國,城鄉差距都還尚未解決。人們嚮往城市,畢業之後都選擇在城市安家,以至於讓農村往往都是老人小孩,經濟水平發展更是緩慢。
  • 農村題材電視劇《青戀》央視熱播 新農村時尚感撲面而來
    一提到農村題材劇,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質樸、散發著泥土味兒,與青春、時尚等詞毫不搭界。但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青戀》,打破了這一刻板成見。在這部反映新時代年輕人農村創業的電視劇中,既沒有花棉襖和黃土地,也沒有佝僂背的老村長和多嘴的鄰家媳婦,映入眼帘的是田園詩般的江南美景和充滿時尚感的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