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民耗資千萬收集機場拆遷村老物件 曾與日本人搶購青磚

2020-12-19 玩轉北京

耗資千萬收購拆遷老物件、與日本人搶購青磚,北京市大興區農民侯立寬收集新機場建設時拆遷村莊裡的門牌、石磨、紡車等物品,和多年來收集的當地老物件一起,在自己的農業文化園裡辦起展覽。

缸,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盛水、醃菜,在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生活氣息濃厚的物品,常常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世世代代都用著同一個水缸。

這些年來,侯立寬收集的老物件超過10萬件,既包括門牌、暖水壺、舊掛曆等生活用品,也包括鐮刀、鋤頭、石磨、小推車等農具,耗資上千萬元。

各種不同的物品被分門別類擺放在架子上,見證著逝去的時光。

BP機、大哥大,曾經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普通村民如果擁有一臺BP機,那在村裡肯定是倍兒有面。如今,這些過時的電子產品,被陳列在展覽室裡,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

上面這些老農具,很多人都沒見過,更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和使用方法。

50多歲的侯立寬,是土生土長的大興人,雖說現在已經開起了農業文化園,開起了公司,但是從小的農村生活,對他的影響深遠。收集這些老農具、舊家具,除了個人興趣愛好,更多的是想留住這些拆遷村的一些印記,留住鄉愁。

侯立寬的倉庫裡,老物件堆積成山

近年來,大興區發展很快,西紅門鎮、瀛海鎮等靠近北京城區的鎮子,村莊都拆沒了。近兩年北京建設新機場、舉辦世界月季洲際大會,大興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拆遷。越來越多的村民離開世代生活的農村,搬進的新樓房。

這些年,大興區有200多個村子被拆遷。(資料圖。)

幾年前,侯立寬偶爾路過西紅門鎮,正看到拆遷的村莊,滿街扔的全是碾子、磨盤等老農具。「哪天這些拆遷村的村民想回看村莊的歷史時,除了影像資料,還能看看摸摸這些老物件。」侯立寬有些感慨地說。

在侯立寬的院子裡,有一條用磨盤鋪成小路,每個前來參觀的人,都對這條路印象深刻。侯立寬說,磨盤過去是農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物資,曾是農村最常見的事物,如今卻有很多人都不認識。他希望用這樣一條特殊的小路,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留住鄉愁。

「一把犁,一臺老紡車,擱拆遷戶手裡,可能是垃圾,可串起來便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符號。」侯立寬收來的老物件,大到清末民國大戶的馬車,普通農家用的鼓風機、耕地的犁,小到老煤油燈、熨烙鐵,有的從村民手裡買來,也有從廢墟中撿的。

如今,紡車已經很難在普通人家裡見到,維修紡車的技術更是只有少數人掌握,侯立寬專門從外地聘請了精通木工活的木匠,來維修收上來的破舊紡車。

去年,在新機場拆遷村大馬坊村,侯立寬因「收破爛」,還跟日本人槓上了。當時村裡有一排青磚老房,鑰匙已交給了拆遷公司,物品全部交由拆遷公司處理。「當時有一家日本公司,要買斷整條街的青磚。」侯立寬說,那些青磚都是手工做的,帶著匠人的汗水,體現著手工技藝。「他們一塊磚出4毛錢,我出4毛7分,最後把磚都買回來了。」

這些青磚是用來製作磚雕的好材料,如果日本人把這些青磚買回去,通常用來製作磚雕或復建老建築。

除了青磚,侯立寬還把不少拆遷村的門牌都收集了起來,既有北京大興農村的,也包括與大興相鄰的河北廊坊農村的,這些村子,都因為建設北京新機場而拆遷。

紅色的門牌是北京的,藍色的門牌是河北的。

這些年,收老物件、建展館倉庫,花了多少錢,侯立寬也沒有仔細統計過,「少說也有上千萬了。」花了這麼多錢,但幾乎沒有什麼回報,他在外面開公司掙的錢,每年都要往上貼。

利用收集來的碾盤、石磨等老物件,侯立寬開設了農事體驗項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搬遷上樓的農民前來參與體驗,感受逝去的農村生活。

這是一套鋦盆子鋦碗的工具。過去,誰家的瓷碗、陶缸之類的有了裂縫,捨不得扔掉,往往會找鋦碗匠人給鋦一下,就可以接著使用,成本比買新的要低。侯立寬收集的這套工具,現在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了。

留住農耕文化,不僅在收集珍藏,還在於傳承。侯立寬請人按照傳統農具的樣式,設計了迷你農具擺件,並僱人製作成小禮品,不少人參觀過展覽後,往往會帶一兩個這樣的小擺件回家。他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一代也能對農耕文化有著直觀的印象。

目前,侯立寬收集的老物件總數達10萬件以上。

相關焦點

  • 民權縣孫六鎮任莊村收集廢舊老物件 點綴新鄉村
    「聽說鎮裡投資在俺村建美麗鄉村呢,現在正收集老磨盤、石磙、紡花車這些廢棄的老物件,俺家還有兩個,啥時候拉走吧,俺也算是給咱的美麗鄉村做貢獻了……」5月7日,民權縣孫六鎮任莊村村民陳良河正在向收集老物件的鎮幹部極力推介自家的老物件。村民陳良河所說的「老物件」是啥?用來幹啥?這一系列的問號都在記者對任莊村的採訪中拉直。
  • 痴迷老物件 他建起了貴溪村級民俗博物館
    「這個木製的迴廊,原本是一戶人家的老祠堂。聽說要拆遷,我便趕過去買了回來,修修補補後,還能搭起來。」一進門,張志勝便打開了話匣子,細數這些物件的來歷。 「博物館有多少老物件?」張志勝說沒有數過:「反正很多,這幾個展廳都擺滿了!」 「收集老物件有哪些標準?」「只要是貴溪市民間傳承下來的,我都有興趣。」張志勝說,自己對民俗特別感興趣,對傳承保留貴溪民俗文化有一種使命感。
  • 北京改良徵地拆遷模式:集體參與農民分享
    在不少北京人眼中,這是政府發動的一場新「造城運動」。事實上,改革開放後,這樣的趨勢不斷強化,北京以加速度向外伸展,一圈又一圈地蠶食著城鄉接合部,不斷「攤大餅」式地擴張自己的版圖。  1991年,北京市曾制定過一個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據此,市區建成區面積比以前擴大,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裡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裡。
  • 收集「老物件」 豐富社區文化生活
    為豐富社區文化底蘊,留住老水機廠的發展歷程和居民生活變遷的歷史記憶,連日來,西塞山區水機路社區開展「老物件」收集展覽活動。徵集內容以實物材料為主,如反映原湖北水泥機械廠重要歷史變遷、重大活動的老物件;關於老水機及黃石範圍內知名人士的遺物、用品;關於百姓變遷的民俗用品(老式擺件、煤油燈、糧票等)以及其他具有歷史性、文化性的實物資料。聽說有收集「老物件」的活動,很多居民回家翻出搪瓷盤、老相機、舊手錶等見證老水機歷程的物件。
  • 太原拆遷也能拆成千萬富翁!來看看這個村的補償巨款是怎麼算的?
    在山西省太原市新晉祠路與廣博街交叉口處有一座外觀霸氣的門樓,因形似北京「天安門」,本當地人戲稱為「山寨天安門」。據媒體報導,2016年南屯整村拆遷創造創下了太原市拆遷補償的紀錄,一分宅基地(66.6平米)補償150萬元。
  • 收藏近10萬件中國民間傳統物品 美國老頭愛上中國老物件
    時常會有人發出「要不要到我家去看看」的邀請,杜維明總是欣然應允,跟著別人中途就下了火車,去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小村子,住在農民家裡。即使生活遠離現代文明,在很多人看來既不衛生又不方便,可杜維明很喜歡,他熱衷於體驗,覺得「中國農民的生活最有趣,也很美」。那時常常添堵的交通也是杜維明難得的體驗。
  • 男子花五六百萬淘老物件 想留下些鄉愁記憶
    撥浪鼓、八仙桌、小漁船、手動拉風箱……來自中原鄉村的3000多件老物件,像一個個活化石,靜靜陳列在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麥秸垛村一房間,供人免費參觀。  根據郭先生的規劃,一樓存放的多為以前人們生活的用品,除了製作炮仗的工具外,還陳列著古代木床、桌椅等,由於場地空間比較狹小,許多老物件堆積一起,並沒有擺放出來。二樓和地下室,擺放的多是以前農民生產用的工具,「這些年搗鼓這些物件,花費了五六百萬元」。
  • 讓老物件說話:水汆兒、車袢、虎鐺 老北京的老物件您認得嗎?
    胡同4號,朱漆木門旁的灰磚牆上,掛著白底黑字的大牌子——安定門京城老物件陳列室。 平常這裡悄無聲息,只有當王金銘出現的時候,這間40多平方米空間裡2000多件老物件,才「七嘴八舌」欣欣然活了過來。 「考考您,這是什麼?您聽我敲,『當—昂—昂—昂……』這叫罄,聲音特別悠長,有拍電影的導演專門來錄這個聲音。」
  • 收了數以萬計中國農村老物件,還買了好多大別墅,建了博物館,這個外國老頭真會玩
    六悅博物館的建築是一間老廠房,佔地18000多平方米,共四層樓,展廳的寬敞,物品的豐富大大超出人的想像,包括各式古建築構件、古董家具、木石雕刻以及中國傳統民間生活中常見的食盒、彩繪床板、藥櫃、臉盆架、算盤等,不計其數。「六悅」打破了人們對博物館的固有想像,尤其作為一間陳設中國傳統老物件的博物館。
  • 退休老人花10萬收藏老物件,不願給兒孫花一分錢
    在他租住的農家院落內,老劉看著他多年來走村串巷收來的老舊收音機、膠片相機、老式鐘錶、黑白電視、醃菜罈子、手搖電話機、手推獨輪車等老物件,嘴上樂開了花。提起這些老物件他更是如數家珍,樂開了花。 一件件老物件讓人眼花繚亂,仿佛一下回到了過去的時光。
  • 老物件裡憶鄉愁:走進南村歷史文化展覽館
    南村鄉位於澠池縣城50公裡處的黃河南岸,50年前,我曾在那裡工作多年。20世紀末期,因為修建小浪底水庫,該鄉沿黃6個村莊2900多戶1萬人全部遷走, 如今,黃河滔滔,沿黃村莊早已沉入河底,「一片汪洋皆不見」!那裡有著我太多的回憶與眷戀。不在彼處心相連,我知道,那山,那樹,那石,那房舍,一草一木永遠不會消逝。南村鄉有遠見卓識者。
  • 當一個美國人遇到十萬件中國老物件
    而這些展品的主人卻是一位叫杜維明的美國人。懷著好奇心,《文化大觀園》攝製組在江南提筆手生寒的季節,走進了這座博物館。這個美國人,收藏了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王魯湘:一個美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花了40年的時間,走街串巷,收藏了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在蘇州黎裡小鎮這麼一個地方,建了一個六悅博物館。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如今,年近花甲的他經常奔走於各個鄉間小道之間,尋找老物件,只為留住這份鄉愁。從最初一件兩件,到後來的幾十件上百件,再到幾千件上萬件,傾注了他所有的積蓄。 說起自建民俗博物館的初衷,他語重心長地說:"之所以喜歡這些老物件,是因為它們身上有時代印記。我父輩都是農民,我也是伴著這些農具長大的。看著這些農耕器具感覺很親切,它們記錄了祖輩們生活與勞作的酸甜苦辣。
  • 收藏數百件上世紀老物件 重慶「70後」開懷舊火鍋館
    在這家火鍋館裡,最吸引人的,不是土灶、條凳和濃濃的火鍋味,而是牆上陳列的廢棄的門牌及滿屋子上世紀的老物件。有網友稱,這家火鍋館就像是一個存儲記憶的小型博物館。7月18日晚,記者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老闆曾創作「媲美宮崎駿」的漫畫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走進火鍋館,望著滿屋子的老物件,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就在記者心底響起。
  • 象山竹藝大師 耗資20萬元「搶救」老物件
    「我們稱之為『刨地皮』,」王群笑著說,「當時一個商家提醒我,不要光盯著竹器,青草巷居民的生活老物件很有歷史文化特色,奉化、寧海等地的舊貨商已經收走了不少。」    一語驚醒夢中人!「青草巷老物件外流對象山未來打造歷史文化展示街區是巨大的損失,搶救保護刻不容緩。」
  • 「老物件裡藏著故事」 美術老師花十年時間建起「舊物倉庫」
    2000多的老物件裡琴不倒娃娃承載了兒時記憶走近舊物倉庫,馬上深深體會到了一種濃鬱的年代感,琳琅滿目的各種老物件讓人眼花繚亂。「這是80後的玩具,學名叫琴不倒,是大部分80後每個家庭都會有的,但是經歷這麼多年的搬遷潮,很多東西就丟失或者損壞」。
  • —— 海曙推進櫟社機場三期地塊拆遷「清零」紀實
    「大貝殼」旁,30多萬平方米的空地,曾是海曙區古林鎮1500餘戶居民的家園和多家商戶、企業經營的地方。面對建設好「名城名都」門戶的重任,數千古林人在「陽光拆遷」的指引下,主動為機場建設騰地讓路,數百名基層幹部和拆遷工作人員,躬耕一線千餘日夜,完成了我市近年來集體用地上體量最大的「陽光拆遷」。
  • 合村並鎮本是好事,這3類農村將面臨拆遷,為何農民卻高興不起來
    如今合村並鎮也是比較緊急的事,本來也是一件好事,像這3類農村也將面臨拆遷,但為何農民卻高興不起來呢?想必對於合村並鎮的消息,在農村的朋友也了解很多了,如今在山東等地已經在啟動執行了,大致意思是可以把分散的村子合併起來,然後打造一個中心村,建造樓房,這樣農民生活也就方便許多了,不僅如此,生活配套設施也一定會比之前的農村好,留下來的空農村也將被國家另做它用。
  • 北京各區最新拆遷計劃公布
    崇外6號地拆遷2016年東城區推動崇外6號地項目,實施拆遷滯留區分類管理。崇外6號地,東起幸福大街,西至崇外大街,南起法華寺,北到兩廣路,佔地面積約41萬平方米。是老崇文人熟悉的地方。崇外6號地項目涉及居民產籍7965戶,房屋總面積15.6萬平方米,企事業單位158家,項目自2007年啟動至今已搬遷居民一千多戶,剩餘居民六千多戶。
  • 30年搜集4000件老物件,長城腳下他把自家搞成博物館
    數百歲的三眼火銃無聲講述著金戈鐵馬的歲月,舊門板和老掛鍾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石碾和舊簸箕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延慶八達嶺鎮南園村村民孫泉家,滿院子的老物件讓人瞬時穿越。近30多年來,孫泉沿著長城沿線四處「淘寶」,攢了足足四千多件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