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千萬收購拆遷老物件、與日本人搶購青磚,北京市大興區農民侯立寬收集新機場建設時拆遷村莊裡的門牌、石磨、紡車等物品,和多年來收集的當地老物件一起,在自己的農業文化園裡辦起展覽。
缸,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盛水、醃菜,在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生活氣息濃厚的物品,常常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世世代代都用著同一個水缸。
這些年來,侯立寬收集的老物件超過10萬件,既包括門牌、暖水壺、舊掛曆等生活用品,也包括鐮刀、鋤頭、石磨、小推車等農具,耗資上千萬元。
各種不同的物品被分門別類擺放在架子上,見證著逝去的時光。
BP機、大哥大,曾經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普通村民如果擁有一臺BP機,那在村裡肯定是倍兒有面。如今,這些過時的電子產品,被陳列在展覽室裡,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
上面這些老農具,很多人都沒見過,更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和使用方法。
50多歲的侯立寬,是土生土長的大興人,雖說現在已經開起了農業文化園,開起了公司,但是從小的農村生活,對他的影響深遠。收集這些老農具、舊家具,除了個人興趣愛好,更多的是想留住這些拆遷村的一些印記,留住鄉愁。
侯立寬的倉庫裡,老物件堆積成山
近年來,大興區發展很快,西紅門鎮、瀛海鎮等靠近北京城區的鎮子,村莊都拆沒了。近兩年北京建設新機場、舉辦世界月季洲際大會,大興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拆遷。越來越多的村民離開世代生活的農村,搬進的新樓房。
這些年,大興區有200多個村子被拆遷。(資料圖。)
幾年前,侯立寬偶爾路過西紅門鎮,正看到拆遷的村莊,滿街扔的全是碾子、磨盤等老農具。「哪天這些拆遷村的村民想回看村莊的歷史時,除了影像資料,還能看看摸摸這些老物件。」侯立寬有些感慨地說。
在侯立寬的院子裡,有一條用磨盤鋪成小路,每個前來參觀的人,都對這條路印象深刻。侯立寬說,磨盤過去是農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物資,曾是農村最常見的事物,如今卻有很多人都不認識。他希望用這樣一條特殊的小路,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留住鄉愁。
「一把犁,一臺老紡車,擱拆遷戶手裡,可能是垃圾,可串起來便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符號。」侯立寬收來的老物件,大到清末民國大戶的馬車,普通農家用的鼓風機、耕地的犁,小到老煤油燈、熨烙鐵,有的從村民手裡買來,也有從廢墟中撿的。
如今,紡車已經很難在普通人家裡見到,維修紡車的技術更是只有少數人掌握,侯立寬專門從外地聘請了精通木工活的木匠,來維修收上來的破舊紡車。
去年,在新機場拆遷村大馬坊村,侯立寬因「收破爛」,還跟日本人槓上了。當時村裡有一排青磚老房,鑰匙已交給了拆遷公司,物品全部交由拆遷公司處理。「當時有一家日本公司,要買斷整條街的青磚。」侯立寬說,那些青磚都是手工做的,帶著匠人的汗水,體現著手工技藝。「他們一塊磚出4毛錢,我出4毛7分,最後把磚都買回來了。」
這些青磚是用來製作磚雕的好材料,如果日本人把這些青磚買回去,通常用來製作磚雕或復建老建築。
除了青磚,侯立寬還把不少拆遷村的門牌都收集了起來,既有北京大興農村的,也包括與大興相鄰的河北廊坊農村的,這些村子,都因為建設北京新機場而拆遷。
紅色的門牌是北京的,藍色的門牌是河北的。
這些年,收老物件、建展館倉庫,花了多少錢,侯立寬也沒有仔細統計過,「少說也有上千萬了。」花了這麼多錢,但幾乎沒有什麼回報,他在外面開公司掙的錢,每年都要往上貼。
利用收集來的碾盤、石磨等老物件,侯立寬開設了農事體驗項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搬遷上樓的農民前來參與體驗,感受逝去的農村生活。
這是一套鋦盆子鋦碗的工具。過去,誰家的瓷碗、陶缸之類的有了裂縫,捨不得扔掉,往往會找鋦碗匠人給鋦一下,就可以接著使用,成本比買新的要低。侯立寬收集的這套工具,現在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了。
留住農耕文化,不僅在收集珍藏,還在於傳承。侯立寬請人按照傳統農具的樣式,設計了迷你農具擺件,並僱人製作成小禮品,不少人參觀過展覽後,往往會帶一兩個這樣的小擺件回家。他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一代也能對農耕文化有著直觀的印象。
目前,侯立寬收集的老物件總數達10萬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