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搜集4000件老物件,長城腳下他把自家搞成博物館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數百歲的三眼火銃無聲講述著金戈鐵馬的歲月,舊門板和老掛鍾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石碾和舊簸箕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延慶八達嶺鎮南園村村民孫泉家,滿院子的老物件讓人瞬時穿越。近30多年來,孫泉沿著長城沿線四處「淘寶」,攢了足足四千多件老物件。如今,他用這些老物件來裝飾自家小院兒,成為了備受遊人歡迎的長城沿線風土人情博物館。

孫泉今年58歲,是土生土長的八達嶺鎮南園村人。守著長城長大,孫泉心裡從小就埋下了一顆尊重歷史、銘記歷史的種子。 「我從小就在長城腳下長大,割草、掏鳥,一天到晚在長城上轉。年輕時候就覺得,萬裡長城值得保護,那長城沿線的風土人情,同樣也是不可分割的長城故事。」

因此,從20多歲開始,孫泉就有意無意地收集老物件,大到老家具、大石磨,小到瓶瓶罐罐、磚頭瓦片,只要他覺得這物件有年頭,就會小心保存,幾年間他沿著長城四處「淘寶」。「張家口的花鳥市場,保定的舊貨市場,山西不知名的小鄉村我都去過,沿著長城往西走,好東西多著呢。我不去古玩店,就去村裡或者街攤上轉。」收集老物件上了癮,三十多年來,孫泉攢了足足四五千件老物件。有時候遇到了不認識的老物件,他就上網查、翻書找或是請教文物專家,非得把這老物件的作用、歷史了解透才罷休。

老物件攢多了,如何存放和利用就成了一個難題。這幾年延慶掀起了民宿熱潮,孫泉一合計,乾脆把家裡兩處老房子改建成民宿,把他的寶貝放進民宿與遊客一起分享。

2019年「五一」假期,孫泉的民宿小院「醉氧仙居」和「雲水蟲鳴」開門迎客,在他的布置和設計下,兩個小院處處傳遞著文化氣息。 老式手電筒、連環畫、石碾子、舊簸箕、舊瓦片……除了把老物件原汁原味地搬進民宿,孫泉還對老物件進行了再創作:老房子的木製窗戶鑲嵌進鏡子變成梳妝鏡;印著飛天的老瓦打上木框掛在牆上成了裝飾品;破碎的瓷器半嵌進院牆,設計出不同造型,成了一面景觀牆……

小院吸引了不少喜歡民俗文化的遊客,歷史文化的友好交流在這裡上演。有一回,一位上年紀的遊客坐在展覽櫃前,照著孫泉收藏的一套瓷器,把上面畫著的八部戲曲點唱了一遍。聽著老太太熟稔的唱腔,孫泉的心裡格外欣慰,「這些老物件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它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有這些實物在,我們學到的就是活歷史。」

一年多來,孫泉的民宿不僅積累了口碑,打開了市場,也日益成為八達嶺鎮民宿旅遊的特色,不少民宿經營者也常來孫泉這裡取經。「八達嶺鎮背靠長城,是長城文化帶上一個重要的節點,這是我們的優勢。」八達嶺鎮黨委宣傳委員張桂月說,下一步,將加大長城文化的挖掘與保護,把長城文化與各種文旅產品深度結合起來,不斷為長城腳下的古老村莊注入新內涵。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瑤 通訊員 張宏民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2019-李曉斌 攝   中新網蘭州5月21日電 (高康迪 李順民)「從1989年開始搞收藏,至今收藏了2.2萬件藏品,這些藏品花費將近100萬元。」這是甘肅平涼莊浪縣水洛鎮西關村51歲農民王積稼30年的積累。
  • 北京財神博物館館長:40年淘30萬件物件,門票不夠交電費
    北京財神博物館館長:40年淘30萬件物件,門票不夠交電費 中新網 2016-05-18 10:33 來源:澎湃新聞
  • 蘇州這個博物館 所有古物件展品都可以觸摸 很多老物件從沒見過
    蘇州這個博物館太神奇了, 所有的古物件展品都可以觸摸。這裡就是蘇州六悅博物館。「六悅」大致意思就是讓你用你的感官去感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雙手去觸摸。通過觸摸,你可以更直觀地感受這些老物件。我想,這些老物件,在另一個方面,也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吧。
  • 這位梅州農民自辦博物館:別人當成「破爛兒」,他卻收藏這些「老物件」
    他將收藏的這些寶貝,陳列在他名下的粵海民俗博物館,供人欣賞,自己也樂在其中。源於愛好悉心收購老物件葉世海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剪了個平頭,憨厚的臉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談起興辦粵海民俗博物館的緣由,他口若懸河。原來,葉世海是白渡鎮悅來村人,18歲起就在鎮上的農械廠上班,成為了一名技師。
  • 京城老炮兒做直播 收藏家宋三爺和他的30餘萬件老物件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實習記者 楊雪 記者 武玉姍)在南鑼鼓巷,有一個出名的老北京民俗博物館,裡面有諸多關於老北京的物件,這些都是一位北京大爺到處去收集的。這位大爺叫宋振忠,有人叫他阿龍,還有人稱他三爺。本周四,宋師傅做客直播節目「京城老炮兒」,向大家展示他所收藏的部分「寶貝」,並講解與這些寶貝相關的民俗知識。
  • 黃河謠工匠博物館:2萬多件老物件 講述黃河匠人傳奇
    工匠博物館的2萬多件老物件,每一件似乎都在講述著黃河匠人的傳奇——  一曲「黃河謠」 工匠情未了  「下鄉時400多名知青的鎬鈀全是由我們4個木匠安裝完成,我也正是每天與這些用具打交道,久而久之就喜歡上了收藏各種農具、民俗物件。」3年的下鄉經歷讓他對腳下的這片土地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除了木匠的工具,以及那鐵匠鋪裡琳琅滿目的「傢伙事」,那毛匠師傅手裡的「小玩意兒」等等,都讓他開了眼。
  • 河北秦皇島長城民俗文化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板廠峪村,有這樣一個民俗文化館——餄餎床、線絡子、錢褡、捶衣棒、笸籮……館內陳列的這些老物件是那麼似曾相識,但如今卻已難覓蹤影,它們是先人的智慧,是平民的歷史,更是文化的根基。這個民俗文化館的創始人,正是以保護長城文化為己任的許國華。
  • 78歲老人在家辦起「農家博物館」收藏月餅模具等老物件上千件
    宋瑞慶老人收集的月餅模具□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高菊通訊員陳怡平陳愛松文圖本報訊在洛陽市伊濱區李村鎮南宋村,有一位78歲的老人,名叫宋瑞慶,他從2014年開始收集各種農具、工具等生產生活老物件兒,如今已收集了上千件藏品,在自家院裡辦起了「農家博物館」。
  • 78歲老人在家辦起「農家博物館」 收藏月餅模具等老物件上千件
    宋瑞慶老人收集的月餅模具在洛陽市伊濱區李村鎮南宋村,有一位78歲的老人,名叫宋瑞慶,他從2014年開始收集各種農具、工具等生產生活老物件兒,如今已收集了上千件藏品,在自家院裡辦起了「農家博物館」。老人還收集了許多過去的文字證件,有清末的帳本,有社員證,有供銷社分紅證……說起辦博物館的初衷,宋瑞慶老人介紹說,起初,他只是因為愛好,想簡單收集保存一些老物件兒,沒想過要陳列展出。2015年的夏天,和鄰居家的小孩兒在院裡乘涼聊天,發現現在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小孩,對過去的生活一無所知。「我覺得這可不中,應該讓孩子們了解過去的生活,珍惜現在的生活。」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你看,這裡都是農耕用的老物件,犁、耙、耱、碾、鍁、鋤等等應有盡有。"......3月24日,記者來到楊維耀自建的耀州區民俗博物館,看著一件件藏品,聽著他的介紹,記者眼前不由浮現出一一幅幅祖輩們生活的畫面。
  • 揚州一市民痴迷收藏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
    揚州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藏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老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人的鄉愁記憶。耗時20多年收藏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經常到運河邊玩,遇到了就撿回來。」儀徵市民李臣星說,20年前,他到大運河邊從一漁民那淘到幾十片古代碎瓷片。
  • 蘭州有間「博物館餐廳」:2000件老物件伴食客享「文化餐」
    【解說】在甘肅蘭州新區的珠江大道上,有一棟灰色的三層樓房,這棟並不起眼的建築是一家「博物館餐廳」,裡面的兩千餘件「老物件」記錄了一個多世紀的生活變遷。  近日,負責人李維東帶領記者探訪了這家很有故事感的「博物館餐廳」。
  • 痴迷老物件 他建起了貴溪村級民俗博物館
    他拿著話筒,熟練地用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向大家講解博物館裡每個物件的來龍去脈和背後的歷史記憶。 在貴溪市貴神公路沿線,距市區18公裡的地方,有一個民俗博物館——貴溪市泗瀝鎮王灣村泗瀝民俗博物館。12月6日,2019全國主流融媒體總編輯看江西採訪團來到這裡,探訪這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 美國律師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 在蘇州開博物館
    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這個美國律師在黎裡古鎮開中國文化博物館   「我實現了我的中國夢」  ■本報記者 陳抒怡  只要有時間,美國人杜維明就會和兩個中國朋友一起騎著電瓶車出門
  • 走進瀋陽老物件博物館 看新中國70年的東北變遷
    【解說】在遼寧省瀋陽市,有這麼一個私人博物館。裡面的展品十分繁雜,有老舊的桌椅板凳、一百年前瑞士產的黑膠唱機、東北鄉村刺繡、務農工具、上百年的瓦罐。在這裡,與外面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東北。這就是瀋陽市老物件收藏者趙文邦為自己心儀之物設立的私人博物館。近日,記者就走進了這個讓許多人充滿回憶的博物館。
  • 蘭州有間「博物館餐廳」:2000件老物件伴食客享「文化餐」
    建築的二樓是餐廳包廂亦是博物館展廳。「博物館餐廳」負責人李維東告訴記者,此餐廳共有超2000件老物件,分門別類布設在31個主題「博物館包廂」內。52歲的李維東收藏老物件已有20多年,僅有初中學歷的他講述「老物件」背後的故事卻滔滔不絕。談及收藏生涯,李維東介紹說,他初中畢業後便選擇闖蕩社會,在機關單位從事司機一職,閒暇之際,酷愛手錶的他會通過收購和交換獲得不同手錶,慢慢便喜愛上收藏。
  • 老電影人參觀同安電影博物館 老物件寫滿老故事
    ­  文/圖 本報記者 盧漳華 吳耀東 通訊員 鄭素描­  昨日上午,省電影公司26名離退休老電影人來到同安電影博物館,穿行百米參觀長廊,感受百年電影歷史。一個個珍貴的老物件,一件件老資料讓這些老電影人激動不已。
  • 美國人40年收集10萬件中國老物件,在蘇州創博物館,收費才能參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無數珍貴文化,那些被時光掩映的印記一直烙印在每位國人心中,通過文字、物件的方式再一次躍然紙上,其中博物館便是一座偌大的東方聚寶盆,那裡凝聚了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與歲月痕跡。
  • 汽院退休教師向市博物館捐贈126件民俗老物件
    許菱和捐贈的民俗老物件。■文、圖/記者 葉楚榕通訊員 胡春雨 丁振東 本報訊近日,記者從市博物館了解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退休教師許菱和經友人李經茹女士介紹、推薦,向市博物館捐贈了126件民俗老物件。這些老物件為研究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老物件裡的舊時光
    犁、耬、打鼠匣、織布機……在石家莊市博物館的農耕與民俗展廳,一些能叫上名和叫不上名的老物件總能勾起人們對舊時光的回憶。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老物件已經或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些展品是石家莊市新華區68歲居民何信芳老人的「寶貝」,是他用10餘年時間收藏的。何信芳痴迷收藏,他從2008年開始收藏農耕民俗器物,隨著器物越來越多,如何保存成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