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有間「博物館餐廳」:2000件老物件伴食客享「文化餐」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解說】在甘肅蘭州新區的珠江大道上,有一棟灰色的三層樓房,這棟並不起眼的建築是一家「博物館餐廳」,裡面的兩千餘件「老物件」記錄了一個多世紀的生活變遷。

  近日,負責人李維東帶領記者探訪了這家很有故事感的「博物館餐廳」。推開厚重的木質大門,目光所到之處都透露出濃厚的「年代感」,轉角處的馬家窯彩陶牆,頗為復古風的老式照相館,小到各式各樣的轉筆刀、搪瓷缸,大到擺滿整面牆的收音機和電視機,從「三好學生」的獎狀牆,到鮮豔精美的皮影民俗風,超過兩千件的老物件將31個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包廂」裝扮得滿滿當當。

  【同期】蘭州博物館餐廳負責人 李維東

  搪瓷實際上是在一個時代,我們70年代的時候非常盛行的一個產品,獎品獎金,還有加上這些我們每天生活的器物,你看那個時候高大上的東西都是臉盆,再一個就是搪瓷缸子搪瓷碗,它因為一個是摔不爛,第二個是容易保存,再一個加上我們每一個單位的記號,這就是證明了我們是哪個企業的。原物原件,就是每一個生活的記憶都在這個裡面。

  【解說】從誕生之初的奢侈品到暢銷多年的日用品,再到如今的陳列展品,以往只受到小眾投資客追捧的老物件,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被更多民眾所認可和追捧,成為懷舊風潮中的「新寵」。李維東介紹說,每個包廂都根據收藏物品的風格起了文藝的名字,例如「留聲歲月」「鏡花水月」「稱心如意」等等,從細節開始,拉開每一位到訪者的回憶思緒。

  【同期】蘭州博物館餐廳負責人 李維東

  大家都是說是我們把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都忘了,都從這個地方能勾起他們好多生活中的那種記憶,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最慶幸的一件事情。睹物思情,就是看見這件物的時候,能想起好多好多年前,所發生的一些事情,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目的,能把自己的心裡的那種記憶能打開,能釋放出來,我覺得這是我們的目的。

  【解說】年輕時的經商經歷,讓李維東手頭逐漸寬裕起來,從收藏的愛好發展成迷戀「老物件」,52歲的李維東收藏老物件已有20載,在民眾眼中的無用之物,他卻如獲至寶。他說,老物件對於現代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個載體、一個工具,更多包含著時代的記憶。下一步,李維東計劃將剩餘藏品開設專門的博物館,使遊客或食客,共享「文化大餐」。

  高瑩 艾慶龍 甘肅蘭州報導

責任編輯:【羅攀】

相關焦點

  •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甘肅平涼農民藏「老物件」30年 建民間博物館享民俗文化 2019-李曉斌 攝   中新網蘭州5月21日電 (高康迪 李順民)「從1989年開始搞收藏,至今收藏了2.2萬件藏品,這些藏品花費將近100萬元。」這是甘肅平涼莊浪縣水洛鎮西關村51歲農民王積稼30年的積累。
  • 痴迷老物件 自辦博物館!葉世海收藏2000餘件民俗物品記錄城鄉變遷
    他長期收藏這些「寶貝」,並辦起了粵海民俗博物館。  館內展出藏品逾500件  粵海民俗博物館位於白渡鎮芷灣路一棟並不起眼的民房二樓。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這裡參觀,一股滄桑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老錢幣、馬燈、糧票、秤砣、紡織車、老眠床、鐘錶、租地契、風車、礱、碓、石磨、米篩、簸箕……一個個烙下時代印記的老物件在館內有序擺放,讓人目不暇接。
  • 天水這家農耕民俗博物館 十萬老物件見證生產生活新變化
    時光如果倒流至幾十年前,眼前這數萬件的老物件件件都是過去那個時代家家戶戶司空見慣的生活器物,然而幾十年後,再普通的東西如果分門別類收藏在一起,也就變得不普通起來。那些老器物身上,講述著一個個家的故事,承載著一代人的鄉愁。10月22日,記者在收藏達人王世祥的農耕民俗博物館看到,被歸整到不同展區的老物件從外到裡,依著窯洞狀四通八達的展廳向左右前後延伸。
  • 汽院退休教師向市博物館捐贈126件民俗老物件
    許菱和捐贈的民俗老物件。■文、圖/記者 葉楚榕通訊員 胡春雨 丁振東 本報訊近日,記者從市博物館了解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退休教師許菱和經友人李經茹女士介紹、推薦,向市博物館捐贈了126件民俗老物件。這些老物件為研究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一家都是老物件的私人博物館——太行民俗博物館
    太行民俗博物館是在萬仙山郭亮村裡面,博物館的主人是一個70多歲的爺爺,一人守候著這些曾經的物件,記錄時間的流逝。進屋子的一面牆上的架子上擺滿了瓶子,造型各異,有種混搭風。院子一瞥,石頭建造的房子,有故事的老物件,使這個院子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 蘭州有間移動「牛肉麵館」:後廚搬上車 食客享戶外餐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12月21日電 (艾慶龍 高瑩)寒冬時節,蘭州城區一角,民眾在一輛餐車前,排隊等候著熱騰騰的牛肉麵。蘭州牛肉麵,又稱蘭州清湯牛肉拉麵,是「中國十大麵條」之一,具有「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有「中華第一面」之美譽。
  • 收藏數百件上世紀老物件 重慶「70後」開懷舊火鍋館
    館內擺放的老酒櫃裡裝滿了稀奇古怪的玩具。在這家火鍋館裡,最吸引人的,不是土灶、條凳和濃濃的火鍋味,而是牆上陳列的廢棄的門牌及滿屋子上世紀的老物件。有網友稱,這家火鍋館就像是一個存儲記憶的小型博物館。7月18日晚,記者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老闆曾創作「媲美宮崎駿」的漫畫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走進火鍋館,望著滿屋子的老物件,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就在記者心底響起。
  • 30年搜集4000件老物件,長城腳下他把自家搞成博物館
    數百歲的三眼火銃無聲講述著金戈鐵馬的歲月,舊門板和老掛鍾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石碾和舊簸箕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延慶八達嶺鎮南園村村民孫泉家,滿院子的老物件讓人瞬時穿越。近30多年來,孫泉沿著長城沿線四處「淘寶」,攢了足足四千多件老物件。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你看,這裡都是農耕用的老物件,犁、耙、耱、碾、鍁、鋤等等應有盡有。"......3月24日,記者來到楊維耀自建的耀州區民俗博物館,看著一件件藏品,聽著他的介紹,記者眼前不由浮現出一一幅幅祖輩們生活的畫面。
  • 農耕博物館裡藏著上萬件農村老物件,留住鄉村記憶
    西安高陵場畔,收藏著數十萬件農耕用具、手工業用具、百姓民俗生活用品等農耕文化老物件,讓鄉村記憶留存在一件件老物件裡。圖為用數百個石碾子堆成的塔。高陵場畔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裡復原的關中農家場景。
  • 美國律師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 在蘇州開博物館
    收藏近10萬件中國老物件,這個美國律師在黎裡古鎮開中國文化博物館   「我實現了我的中國夢」  ■本報記者 陳抒怡  只要有時間,美國人杜維明就會和兩個中國朋友一起騎著電瓶車出門
  • 永嘉老民警辦「警務用品博物館」 2000多件收藏品藏著許多故事
    永嘉老民警辦「警務用品博物館」 2000多件收藏品藏著許多故事 2021/01/07 00:08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241
  • 走進瀋陽老物件博物館 看新中國70年的東北變遷
    【解說】在遼寧省瀋陽市,有這麼一個私人博物館。裡面的展品十分繁雜,有老舊的桌椅板凳、一百年前瑞士產的黑膠唱機、東北鄉村刺繡、務農工具、上百年的瓦罐。在這裡,與外面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東北。這就是瀋陽市老物件收藏者趙文邦為自己心儀之物設立的私人博物館。近日,記者就走進了這個讓許多人充滿回憶的博物館。
  • 蘇州這個博物館 所有古物件展品都可以觸摸 很多老物件從沒見過
    通過觸摸,你可以更直觀地感受這些老物件。我想,這些老物件,在另一個方面,也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吧。博物館有展品4萬多件,是一個美國人杜維明先生創辦的。想不到一個美國人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搜集了中國各種老物件。
  • 美國人40年收集10萬件中國老物件,在蘇州創博物館,收費才能參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無數珍貴文化,那些被時光掩映的印記一直烙印在每位國人心中,通過文字、物件的方式再一次躍然紙上,其中博物館便是一座偌大的東方聚寶盆,那裡凝聚了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與歲月痕跡。
  • 收藏近10萬件中國民間傳統物品 美國老頭愛上中國老物件
    在博物館邊上,杜維明還新開了一家酒店和餐廳,前不久開始提供星巴克咖啡服務。所有這些場所使用的物品都是他收藏的老物件,由杜維明的妹妹親自設計,酒店走廊裡奢侈地用了幾十個巨幅門神,堪稱驚豔,餐廳和咖啡館裡的木質燈具是牛車軲轆上拆下來的軸承,別有風味。更多的藏品正從他租在青浦的幾間倉庫裡,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
  • 當一個美國人遇到十萬件中國老物件
    一個地道的美國人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他們的相遇成就了一座好玩的民間博物館千奇百怪的古代玩偶懷著好奇心,《文化大觀園》攝製組在江南提筆手生寒的季節,走進了這座博物館。這個美國人,收藏了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王魯湘:一個美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花了40年的時間,走街串巷,收藏了十萬件中國的老物件。在蘇州黎裡小鎮這麼一個地方,建了一個六悅博物館。
  • 北京六必居博物館,這裡老物件都有故事
    店裡貼了一張顯眼的告示,「參觀六必居博物館,出門請往右轉。」沒幾步,進入一條僻靜的小道,六必居博物館就藏在這裡。雖然是工作日,還是有不少遊客特意偱著提示來參觀這座剛開業沒幾天的展館。從二樓走進入口處,一處還原舊時場景的「老店」矗立在眼前,撥算盤的「掌柜」、笑臉迎客的「店小二」,仿佛訴說著這家600年歷史老字號的風雨變遷。
  • 北京財神博物館館長:40年淘30萬件物件,門票不夠交電費
    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記者探訪了位於北京南鑼鼓巷雨兒胡同的「北京財神」老物件博物館,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物品:小商販用的響器、黃包車上的腳鈴……該館館長、老物件收藏家阿龍說,迄今為止,自己收藏了30餘萬件老物件,這裡展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我們的門票只賣3塊錢,收入連電費都不夠。但是,未來我還想再開民俗博物館,把藏品展示給大家。也希望能得到社會各界支持」。
  • 老電影人參觀同安電影博物館 老物件寫滿老故事
    ­  參觀電影放映設備。­  文/圖 本報記者 盧漳華 吳耀東 通訊員 鄭素描­  昨日上午,省電影公司26名離退休老電影人來到同安電影博物館,穿行百米參觀長廊,感受百年電影歷史。一個個珍貴的老物件,一件件老資料讓這些老電影人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