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展示收來的描金床。(沈孫暉 攝) |
走進象山竹根雕藝術家王群的「藏寶閣」,裡面擺滿了已棚改拆除的老城巷子——青草巷的老物件。這些是他花費20萬元左右,從全縣舊貨商手中「搶來」的。「這個民國時期的柜子是當時女子出嫁的嫁妝,櫃門裝飾用了嵌骨工藝……」這些別人眼中的「破爛貨」,王群卻視若瑰寶,「它們見證了象山的歷史文化,不保護就永遠消失了!」
本報記者 沈孫暉
象山記者站 陳光曙
通訊員 張霞 吳春妍
據悉,青草巷是象山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唐神龍二年象山立縣後,就伴隨著縣署建設起來。這裡曾經居住過元末名儒蔣景高,明代大儒、刑部尚書錢唐等許多歷史名人和著名家族。前年,青草巷區塊改造被列入該縣一期棚改項目,拆除後將重新打造歷史文化展示街區。
作為老竹器的收藏家,去年10月王群聽聞青草巷棚改進程加速,第一次跑去那裡找舊貨商收老巷的竹器。「我們稱之為『刨地皮』,」王群笑著說,「當時一個商家提醒我,不要光盯著竹器,青草巷居民的生活老物件很有歷史文化特色,奉化、寧海等地的舊貨商已經收走了不少。」
一語驚醒夢中人!「青草巷老物件外流對象山未來打造歷史文化展示街區是巨大的損失,搶救保護刻不容緩。」當時,正值王群創作「橄欖核」雕刻的關鍵期,他毅然擱置創作,全身心投入搶救老物件的「使命」中,每天往全縣舊貨商那裡跑,雙方還建立了微信「業務」關係。「我在微信朋友圈連發60天收購信息,讓舊貨商盡一切努力把老物件留給我。」王群說。
「那段時間,他一直心神不定,魂不守舍,整天盯著手機,等待『驚喜』降臨。」王群妻子「抱怨」,微信上一說有貨,他就放下一切事務跑去收購。北京、上海的客戶更是對王群的「不務正業」無法理解:放著幾千元一件的竹刻作品不做,花這麼多錢和精力收「破爛」。對此,王群心如明鏡:「老物件雖然不像黃金鑽石、字畫瓷器等有極高的金錢價值、藝術價值,但其中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無法估量。」
幾個月下來,王群收購了近千件清中期以來的青草巷老物件:廚房碗筷、米缸、陶瓶、食盒、菜籃、風箱;臥室五鬥衣櫥、暗格書櫥、雕花眠床、首飾盒;點心製作模具、木蓮凍製作桶、搗麻餈的石臼、油漆匠用過的刷子,甚至還有孩子的虎頭鞋、虎頭帽,纏足老太太的「三寸金蓮鞋」等。
王群就像「守財奴」一樣守著這些「寶貝」,不肯割愛轉讓。「我花了四五萬元,收了20張描金床。」他告訴筆者,寧波描金床的工藝是全國最好的,而象山描金床在寧波地區又首屈一指,「曾有舊貨商找我高價回收描金床,我一件都沒賣。到了我手裡,就別想再外流!」
隨著老物件越收越多,王群對此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將這些東西作為區域文化進行系統整理、分類,並經他手加以維修保護,在留住過去「時光」的同時,使之煥發新時代的光彩。比如一把沒有琴弦只有底盤的破琵琶,他可以通過藝術再創作,讓它變成一種獨特的插花盆栽。
「將來,我會讓這些老物件重新回歸青草巷。」王群告訴筆者,當新的青草巷歷史文化展示街區建成後,他計劃打造一個舊物館,將所有收藏的老物件陳列其中,重新向市民展現它們的昔日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