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竹藝大師 耗資20萬元「搶救」老物件

2020-12-26 寧波晚報
王群展示收來的描金床。(沈孫暉 攝)

    走進象山竹根雕藝術家王群的「藏寶閣」,裡面擺滿了已棚改拆除的老城巷子——青草巷的老物件。這些是他花費20萬元左右,從全縣舊貨商手中「搶來」的。「這個民國時期的柜子是當時女子出嫁的嫁妝,櫃門裝飾用了嵌骨工藝……」這些別人眼中的「破爛貨」,王群卻視若瑰寶,「它們見證了象山的歷史文化,不保護就永遠消失了!」

    本報記者  沈孫暉

    象山記者站 陳光曙

    通訊員   張霞 吳春妍

    據悉,青草巷是象山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唐神龍二年象山立縣後,就伴隨著縣署建設起來。這裡曾經居住過元末名儒蔣景高,明代大儒、刑部尚書錢唐等許多歷史名人和著名家族。前年,青草巷區塊改造被列入該縣一期棚改項目,拆除後將重新打造歷史文化展示街區。

    作為老竹器的收藏家,去年10月王群聽聞青草巷棚改進程加速,第一次跑去那裡找舊貨商收老巷的竹器。「我們稱之為『刨地皮』,」王群笑著說,「當時一個商家提醒我,不要光盯著竹器,青草巷居民的生活老物件很有歷史文化特色,奉化、寧海等地的舊貨商已經收走了不少。」

    一語驚醒夢中人!「青草巷老物件外流對象山未來打造歷史文化展示街區是巨大的損失,搶救保護刻不容緩。」當時,正值王群創作「橄欖核」雕刻的關鍵期,他毅然擱置創作,全身心投入搶救老物件的「使命」中,每天往全縣舊貨商那裡跑,雙方還建立了微信「業務」關係。「我在微信朋友圈連發60天收購信息,讓舊貨商盡一切努力把老物件留給我。」王群說。

    「那段時間,他一直心神不定,魂不守舍,整天盯著手機,等待『驚喜』降臨。」王群妻子「抱怨」,微信上一說有貨,他就放下一切事務跑去收購。北京、上海的客戶更是對王群的「不務正業」無法理解:放著幾千元一件的竹刻作品不做,花這麼多錢和精力收「破爛」。對此,王群心如明鏡:「老物件雖然不像黃金鑽石、字畫瓷器等有極高的金錢價值、藝術價值,但其中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無法估量。」

    幾個月下來,王群收購了近千件清中期以來的青草巷老物件:廚房碗筷、米缸、陶瓶、食盒、菜籃、風箱;臥室五鬥衣櫥、暗格書櫥、雕花眠床、首飾盒;點心製作模具、木蓮凍製作桶、搗麻餈的石臼、油漆匠用過的刷子,甚至還有孩子的虎頭鞋、虎頭帽,纏足老太太的「三寸金蓮鞋」等。

    王群就像「守財奴」一樣守著這些「寶貝」,不肯割愛轉讓。「我花了四五萬元,收了20張描金床。」他告訴筆者,寧波描金床的工藝是全國最好的,而象山描金床在寧波地區又首屈一指,「曾有舊貨商找我高價回收描金床,我一件都沒賣。到了我手裡,就別想再外流!」

    隨著老物件越收越多,王群對此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將這些東西作為區域文化進行系統整理、分類,並經他手加以維修保護,在留住過去「時光」的同時,使之煥發新時代的光彩。比如一把沒有琴弦只有底盤的破琵琶,他可以通過藝術再創作,讓它變成一種獨特的插花盆栽。

    「將來,我會讓這些老物件重新回歸青草巷。」王群告訴筆者,當新的青草巷歷史文化展示街區建成後,他計劃打造一個舊物館,將所有收藏的老物件陳列其中,重新向市民展現它們的昔日芳華。

相關焦點

  • 北京農民耗資千萬收集機場拆遷村老物件 曾與日本人搶購青磚
    耗資千萬收購拆遷老物件、與日本人搶購青磚,北京市大興區農民侯立寬收集新機場建設時拆遷村莊裡的門牌、石磨、紡車等物品,和多年來收集的當地老物件一起,在自己的農業文化園裡辦起展覽。缸,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盛水、醃菜,在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生活氣息濃厚的物品,常常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世世代代都用著同一個水缸。
  • 痴迷老物件 他建起了貴溪村級民俗博物館
    他拿著話筒,熟練地用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向大家講解博物館裡每個物件的來龍去脈和背後的歷史記憶。 在貴溪市貴神公路沿線,距市區18公裡的地方,有一個民俗博物館——貴溪市泗瀝鎮王灣村泗瀝民俗博物館。12月6日,2019全國主流融媒體總編輯看江西採訪團來到這裡,探訪這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 兩岸的頂級工藝大師同臺競技 臺灣竹藝文化亮相魯臺會
    在今年的海峽兩岸博覽會上,兩岸的頂級工藝大師同臺競技,為觀眾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和獨特的文化薰陶。  相較於前三次魯臺會,此次邀請的臺灣工藝更加多元化,其中有陶藝、玻璃工藝、竹藝、木藝、天目、首飾工藝、漆藝、染織工藝、植物再生工藝等多家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生活工藝設計展區特別規劃了一處工藝體驗與展演展區,可供參觀者與製作人更近距離的互動。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楊維耀是耀州區小丘鎮紅巖村人,59歲的他,從村子走出去在城市打拼已經幾十年,20歲當過工人,在政府部門工作過,30歲搞過養殖,玩過農耕機械,40歲開過商場,50歲開辦培訓學校。已經成了企業董事長、區上的政協委員的他,即使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一直堅持回鄉看看,回憶過去的舊時光。在他心裡,鄉愁是難以割捨的情懷。
  • 大都會博物館修道院收藏:日本竹藝工藝品展
    基於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和日趨成熟的技藝,展覽「日本竹藝:修道院收藏」對十九世紀晚期以及二十世紀初日本竹藝工藝品的精緻美麗進行了探索。日本竹藝術作品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現在的籃筐在日本被廣泛認為是一種超越了「工藝」的藝術形式。這次展覽展示了超過80個竹籃和雕塑作品。展覽涉及的藝術家中有六位獲得了「人間國寶」的稱號。
  • 「竹藝大王」想辦閩都第一座竹藝博物館
    「竹藝大王」想辦閩都第一座竹藝博物館 ■本報記者 劉琳/文 楊勇/攝  上周末,本報記者再次走進不產綠竹卻成為「八閩竹編第一鄉」的倉山區郭宅村。得知我們想採訪竹藝傳人,正在郭氏祠堂聊天的老人冒著大雨,穿過村子,將我們帶到正在老人活動中心聊天的郭孔海面前。
  • 最高獎勵60萬元象山出臺政策重金扶持海洋運輸業
    對首次獲得年度省交通部門「誠信企業」稱號的,獎勵金額從原來的5萬元提升至10萬元;對企業新開闢國際航線且投入運營的一次性獎勵從原來的20萬元提高到40萬元。目前,象山擁有航運企業27家(包括2家客運),船舶艘數114艘,總運力已達153萬噸。去年航運企業實繳稅收2300餘萬元,有力促進象山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 除了王澍和隈研吾,校園還將迎來兩位國際建築大師...
    至此,中國美術學院校園內集齊四位國際建築大師的作品——放眼杭城,王澍打造的象山校區在山林中靜靜棲息,遙相呼應張永和領銜設計的良渚校區,又與南山路老校區一起,構成了「湖山望境」這一中國美院文化意象它來自80歲的阿爾瓦羅·西扎,是國際資深建築設計師,他在1992年獲普利茲克獎,也是20世紀公認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出自他設計的建築,素有「可居住的雕塑」之名。對於在古老的東方建一座設計博物館,西扎一直心嚮往之,美院的包浩斯藏品更是深深打動了他。
  • 「鄉村博物館」裡的老物件,你見過幾個?
    蔡家鎮副鎮長趙淑穎介紹,這座博物館由生產、生活、民俗和精品四個主題展廳組成,展出近萬個老物件。館內收藏了當地民間古老農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民俗器具等,每個物件都濃縮著富有年代感的生活影像、故事傳說。伊景先向記者展示柳木叉。(於瀟攝)「這些老物件是我們建館需要的展品,也是需要搶救的『古董』。」
  • 耗時20多年!揚州一市民痴迷收藏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
    揚州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藏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老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人的鄉愁記憶。耗時20多年收藏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經常到運河邊玩,遇到了就撿回來。」儀徵市民李臣星說,20年前,他到大運河邊從一漁民那淘到幾十片古代碎瓷片。
  • 道明竹藝村,成都周邊喝茶新去處,建築網紅,取名講究
    道明竹藝村的這座標誌性建築,可能很多愛旅遊的朋友都不陌生了。我們也是被這入選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奇特建築所吸引來的。來之前,除了這個8字建築,確實對竹藝村也沒什麼了解。從成都出發,大概1小時1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這座網紅建築「竹裡」。
  • 崇州道明竹藝村生活美學「竹裡只是一個開始」
    很多人慕名崇州「竹裡」極具特色的建築形態而來,卻因竹藝村而留下。自然生態、產業業態、⽂化形態三態互生的理念在此種情形之下「呼之欲出」,而崇州道明竹藝村進一步發散,基於鄉村發展模式推動傳統手工藝向現代化轉型。
  • 天水這家農耕民俗博物館 十萬老物件見證生產生活新變化
    時光如果倒流至幾十年前,眼前這數萬件的老物件件件都是過去那個時代家家戶戶司空見慣的生活器物,然而幾十年後,再普通的東西如果分門別類收藏在一起,也就變得不普通起來。那些老器物身上,講述著一個個家的故事,承載著一代人的鄉愁。10月22日,記者在收藏達人王世祥的農耕民俗博物館看到,被歸整到不同展區的老物件從外到裡,依著窯洞狀四通八達的展廳向左右前後延伸。
  • 收藏數百件上世紀老物件 重慶「70後」開懷舊火鍋館
    在這家火鍋館裡,最吸引人的,不是土灶、條凳和濃濃的火鍋味,而是牆上陳列的廢棄的門牌及滿屋子上世紀的老物件。有網友稱,這家火鍋館就像是一個存儲記憶的小型博物館。7月18日晚,記者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老闆曾創作「媲美宮崎駿」的漫畫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走進火鍋館,望著滿屋子的老物件,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就在記者心底響起。
  • 【非遺徵文】追夢人:駐村的非遺大師陳春榮
    今年,我給自己定的非遺調研主題就是「駐村的非遺大師」。因假日有限,力量有限,我選取了離家較近的大徐鎮,前前後後跑了七八次,拜訪最多的是駐紮在大徐鎮下院村的竹刻大師陳春榮。      陳春榮,原西周鎮排頭村人,1999年移居大徐鎮甲田弄村,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竹工藝名匠,象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刻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男子花五六百萬淘老物件 想留下些鄉愁記憶
    撥浪鼓、八仙桌、小漁船、手動拉風箱……來自中原鄉村的3000多件老物件,像一個個活化石,靜靜陳列在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麥秸垛村一房間,供人免費參觀。據老物件收藏者郭先生介紹,他今年40多歲,從小在農村長大,有著濃厚鄉土情結,幾年前萌生了收藏農具、農村生活用品的念頭,幾乎跑遍了鄭州附近的大小村子,「淘」出這些東西,雖然稱不上什麼寶貝,但想給孩子們留下些鄉愁記憶。  郭先生收藏的老物件,存放在一棟樓房裡。該房子分作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總建築面積約1000平米。一樓大門口擺設有手動拉風箱、太平車、紡花車等物件。
  • 老照片老物件勾起知青難忘回憶
    老照片老物件記錄歷史   在南寧市國家檔案館裡,「難忘歲月——南寧市知青檔案專題展」正式開展,不少知青代表參加並參觀專題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20世紀50至70年代黨中央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邊疆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一場運動。
  • 崇州道明竹藝村的生活美學:「竹裡只是一個開始」
    崇州道明竹藝村的生活美學,「竹裡只是一個開始」崇州道明竹藝村被大眾所熟知,大多是因為「竹裡」,極具特色的建築形態一經出現便迅速引爆社交圈,吸引遊客前往打卡。如果你在上空俯瞰「竹裡」,它是一個無限符號∞,也是太極圖案的拓撲變形,象徵著崇州道明竹藝村的生活美學:融合與無限。
  • 讓老物件說話:水汆兒、車袢、虎鐺 老北京的老物件您認得嗎?
    胡同4號,朱漆木門旁的灰磚牆上,掛著白底黑字的大牌子——安定門京城老物件陳列室。 平常這裡悄無聲息,只有當王金銘出現的時候,這間40多平方米空間裡2000多件老物件,才「七嘴八舌」欣欣然活了過來。 「考考您,這是什麼?您聽我敲,『當—昂—昂—昂……』這叫罄,聲音特別悠長,有拍電影的導演專門來錄這個聲音。」
  • 老物件竟然這麼值錢?! 一顆安宮牛黃丸拍出11萬!
    相較於瓷器工藝品,這些「老物件」已經成為拍場上的「搶手貨」,而它們現在的價值更是「不可思議」,根據記錄顯示,一丸上世紀60年代的安宮牛黃丸最終以11萬元的天價成交……除此以外,一些珍罕的「老物件」也陸續現身,在經歷歷史滄桑後再現光芒。中國人最愛「養生」,從最初的天價普洱茶餅到上歲數的老白茶,到現在連野生金錢魚膠、老石肚也在拍場中佔有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