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世象)

2021-01-12 人民日報

近些年,《平凡的世界》《馬向陽下鄉記》《老農民》《青戀》等農村題材電視劇,獲得了較高的口碑和收視率。但總體來看,當下農村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偏少。據廣電總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年生產完成並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314部、13470集,其中當代農村題材14部、415集,分別佔比4.46%和3.08%。

回顧中國電視劇誕生60年、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螢屏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它們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觀眾的審美訴求,留下了眾多精品力作。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一大批直面農村改革環境、反映農民精神生活的作品,其中以「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以及《外來妹》《女人不是月亮》等劇為代表,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同時獲得了飛天獎、大眾電視金鷹獎等多個獎項,書寫了中國電視劇的經典篇章。進入新世紀,借著「三農」政策的春風,一批觸及時代發展熱點,書寫農民創業打拼歷程的優秀電視劇脫穎而出,包括《劉老根》《希望的田野》《當家的女人》《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等與時代同行的農村題材電視劇。

分析近年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狀況,其中有城市化進程中受眾口味和消費市場變化的客觀原因,電視劇自身創作的問題也不容諱言。在城鄉文化一體化的現實背景中,時尚化、都市化背景的現實故事對當下觀眾更具吸引力,都市劇成為電視劇市場的主流產品。另一方面,當下農村電視劇創作也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創作思路狹隘,故事不接地氣,人物形象過於高大全;另一方面很多編劇缺乏農村生活經驗,劇情缺乏鄉土溫度,缺少時代氣息,講述的鄉村故事既不打動人也不能說服人。

與電影不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觀看電視劇仍然是受眾最多、最為普及的大眾娛樂方式。這一群眾基礎決定了農村劇具有巨大的收視潛質。當下社會對農村的關注度日益走高,從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到「返鄉體」文章的火爆,以及瀰漫在文化界的「鄉愁」氛圍,說明城市化進程並沒有隔斷中國人的鄉村情懷,變革中的鄉村故事亟待文藝工作者去發現去講述。換句話說,不是觀眾不愛看農村劇,而是能夠滿足當代觀眾需求的優秀農村劇太少。

當然,有良好的收視潛質不代表容易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當下農村劇創作尤其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題材現實化。目前主管部門大力倡導、也最受觀眾歡迎的是現實主義農村題材,做到對現實問題不迴避、不虛化,既呈現發展困境,又探究改變之道,而不是一味地迴避矛盾。二是農民主體化。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只有農民自身在思想上得到啟蒙,承擔起建設農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農村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變。電視劇只有塑造出這樣的農民主體形象,才能真正起到啟蒙農民、引發社會關注的作用。三是文化地域化。當下農村電視劇創作模式化嚴重,「東北風」的農家大院和一口「東北腔」的小品演員成為農村電視劇的標配,而展示其他地域農村文化的電視劇鮮見蹤影。要徹底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深挖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多呈現本地域風俗,讓多元化的農村風情也成為劇情的一部分,唯其如此,農村劇才能顯得真實而鮮活,生動而活潑。四是理念現代化。觀照農村生活、塑造人物形象需要灌注現代思維,而不是遵循陳舊觀念塑造臉譜化的人物形象,設計不近人情的劇情。五是運作市場化。要充分挖掘農村題材劇所具有的市場商機,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努力挖掘農村題材的市場商機、優化市場運作方案、拓展市場接受度、提升傳播效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發展創造了大好機會。新的現實語境,督促農村題材電視劇加快升級換代。新的鄉土故事,變革時代的複雜性,孕育具有生命質感和心靈溫度的時代影像。進一步挖掘思想資源,將鄉村文化和歷史傳承對接起來,強化現實性和時代特色,深入鄉村體驗生活,擺脫閉門造車的想像式表達,在敘事類型、藝術風格、營銷宣傳等全方位進行探索和創新……只有這樣,農村題材電視劇才能實現主題宣傳、藝術呈現和商業效應的「三贏」,留下兼具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的裡程碑式作品。

相關焦點

  • 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劇目,令不少觀眾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農村三部曲」。當年,《車水馬龍》《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令「八億農民帶笑看」。但近些年,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卻鮮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如何在做好內容的同時贏得市場,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 扶貧題材電視劇熱播令人期待
    日前,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做好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級電視臺特別是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加大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購買、排播力度。2020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34集電視劇《花繁葉茂》日前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檔開播。
  • 農村題材電視劇《青戀》熱播 講述年輕人在農村創業的故事
    農村題材電視劇《青戀》熱播 講述年輕人在農村創業的故事時間:2017-10-29 19:23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村題材電視劇《青戀》熱播新農村今非昔比來源:人民網 一提到農村題材劇,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質樸、散發著泥土味兒,與青春、時尚等詞毫不搭界。
  • 農村題材電視劇《青戀》央視熱播 新農村時尚感撲面而來
    一提到農村題材劇,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質樸、散發著泥土味兒,與青春、時尚等詞毫不搭界。但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青戀》,打破了這一刻板成見。在這部反映新時代年輕人農村創業的電視劇中,既沒有花棉襖和黃土地,也沒有佝僂背的老村長和多嘴的鄰家媳婦,映入眼帘的是田園詩般的江南美景和充滿時尚感的新農民。
  • 昭通第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萬物生》將開機,有可能登陸央視一套
    2012年,他創作的中篇小說《包裹》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他是編劇之一;2016年,他參與文學創作的電視劇《鍛刀》在央視一套、八套播出。他曾獲雲南文化精品工程獎、雲南省政府文藝基金獎一等獎、雲南文藝基金貢獻獎等多種獎項。
  • B站追「扶貧劇」 農村片能否真正佔領主流市場
    這些正劇或輕喜劇風格、具有時代特色又接地氣的劇目,令不少觀眾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農村三部曲」。當年,《車水馬龍》《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三部農村片令「八億農民帶笑看」,但在近些年,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卻鮮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如何在做好內容同時贏得市場,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 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大有可為:強化精品意識,創新藝術表達
    近年來,電視劇工作者敏銳把握時代脈搏,植根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實際,創作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法治題材作品。電視劇《精英律師》劇照電視劇《決勝法庭》海報創作要活躍更要出精品法治劇大的層面屬於行業劇,但相對其他類型作品,政治性、程序性、專業性要求較高,創作難度相對更大。
  • 與時代共振的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 重塑現實主義之魂
    這部中國電視劇的開山之作,是中國第一部農村題材電視劇,也為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是伴隨著中國電視事業共同成長起來的。投射中國社會變遷:從關注個體命運到民生百態早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電視熒幕以農村題材作為塑造典型,電視劇創作十分明顯地受到了當時文藝創作思潮的影響,忽視了作品的藝術性,將人物英雄化、完美化,脫離了現實主義基礎,並一度進入停滯期。
  • 盤點十大「山西題材」電視劇
    盤點十大「山西題材」電視劇山西省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眾多,而電視劇,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文化形式。下面的盤點,就是十大「山西題材」的電視劇,來一睹為快吧!《大槐樹》古裝歷史題材電視劇《大槐樹》由王文杰執導,陸毅、陳好、鮑國安、李琦等主演。故事講述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民族遷移行動,涉及人數達百萬之眾。包含漢、蒙、回三大民族。其聲勢之大,範圍之廣,曠古絕今。對促進我國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這次大移民是以山西洪洞為中心展開的。
  • 農村題材劇迎來創作升溫期,靳東、楊爍等演員紛紛「建設新農村」
    2020年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節點,農村的秀美風光、經濟建設、人際關係等都值得文藝創作者抒寫,農村題材劇具有廣袤的創作空間,迎來了創作升溫期。今年以來,圍繞農村建設發展為主題的劇集接連開拍。
  • 脫貧攻堅題材劇創新升級 主題創作抒寫時代故事
    緊跟時代 題材創新內容製作升級近年來劇集市場創作創新不斷,但農村題材劇集卻變化不大,加之觀眾年輕化等原因影響,農村題材作品日受冷落。但隨著時代大背景的改變,以鄉村為主題的作品也逐漸獲得市場關注。儘管都是反映脫貧攻堅的相同主題,但近來這些作品卻選擇了不同的切入角度和緊跟時代的題材內容,打破傳統「農村劇」刻板印象,最大限度的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 導演想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找到王朔一篇小說,成就了經典
    而電視劇卻未見起色,時任北京藝術中心副主任鄭曉龍非常著急,所以,他把作家王朔,編輯馬未都,編劇李曉明召集起來,還有鋼廠工人趙寶剛和美工馮小剛。經過幾人的共同努力,於是就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不曾想一經播出此劇引起全國轟動,達到萬人空巷爭先看《渴望》盛況。
  • 《青戀》探索農村題材新方向 打造真實趣味佳作
    農村題材新突破    《青戀》聚焦南方富庶鄉村進階路    電視劇《青戀》講述了以主角林深(郭京飛 飾)和沈聆(車曉 飾)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創客團體,在歷經重重考驗為建設新農村不懈奮鬥努力的青春勵志故事。該劇著力表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展示了浙江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
  • 陝西電視劇拍出陝派特色
    影視劇照新年伊始,根據我省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作品《裝臺》改編,由曲江影視集團、兆麥影視、西影集團等單位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待生活如初戀》之「好戲開場」版預告片一經公布,就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叫好聲,被譽為「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電視劇之一」。
  •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機遇與挑戰
    現實題材成為創作新潮流網絡文學從來不乏對現實的觀照,但是直接記錄時代、書寫當下的現實題材作品一直以來並不多。更多作品是把現實當背景,為的是回到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網絡文學創作手法,如「世界觀架構」「金手指」等,與真實生活也相對疏離。
  • 貼近生活才讓農村題材的電視劇《青戀》在銀屏飛
    當下的農村題材劇,一上演就是愛情,諸如《鄉村愛情》系列劇很火,似乎只有愛情才是鄉村愛情的代表,只有愛情才是農村生活一樣,正如此小時候看的電影《青春》,還有平凡的世界裡改變的高加林的形象,都是以愛情為主線展開的一場劇情。
  • 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主要作品概觀【3】
    三、獨立自強的農村女性 農村女性成為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另一個表現的重點。代表作品有《金鯉魚》、《聖水湖畔》、《當家的女人》、《阿霞》、《靜靜的白樺林》、《女人的村莊》、《胡楊女人》、《女人當官》、《湖光山色》、《陽光路上》、《古村女人》等。
  • 夜上海·影音|不輸給《鄉村愛情》的農村題材影視劇來了!
    今年是我國脫貧工作關鍵年,一系列鄉村題材作品也翩然而至,用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變遷,來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發展歷程。這些作品有的橫跨40年的時代變遷,在展現改革開放歷史主題的同時,散發著濃鬱的泥土氣息。如今,電商、直播、短視頻、民宿等早已深入農村生活,一些農民更是成為電商達人或者網紅,這都是影視創作的素材來源。
  • 「南京題材」文藝創作成業界熱點話題
    ,更有「博愛之都」「世界文學之都」之美譽,如何在南京書寫中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創作出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藝精品?近日,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在寧召開。來自省內各文藝領域的十多位知名專家、評論家,圍繞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與文藝書寫方式,就南京文藝創作現狀及未來的創作走向展開了深入的學術研討。講好南京故事、關注南京城市文化書寫已成為當下南京文藝界的熱點話題。
  • 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 研討會在寧召開
    11月30日,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在寧召開。如南京市話劇團創作排演了反映抗疫的話劇《鴿子》,以及反映改革開放的歌劇《大江奔流》。」 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華表示,「南京題材影視劇鮮明特點之一是能抓住大歷史中的南京和南京事件,濃墨重彩勾畫出一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場景,主題較宏大,故事較生動,人物較鮮活,顯示出南京這座城的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