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在寧召開。來自省內各文藝領域的知名專家、評論家: 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彤,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電視藝術家協會顧問周安華,南京大學教授、博導康爾,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杜小甦,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振羽,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院長、南京市影視家協會副主席陳捷,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常務副院長、江蘇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市舞蹈家協會執行主席許薇,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季中揚,江蘇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演員陳峰寧,江蘇電視臺《東方文化周刊》視覺總監劉凍圍繞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與文藝書寫方式,就南京文藝創作現狀及未來的創作走向展開了深入的學術研討。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紀增龍,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任家龍,市文聯一級調研員吳海燕,市文聯各協會、部門負責人等40餘人出席了會議。研討會由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主持。
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紀增龍首先代表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文聯主席陳勇向在座的專家、評論家,特別是多年來關心和支持南京的文藝家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表示,南京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著名古都,擁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桂冠,更有「博愛之都」「世界文學之都」之美譽。如何在新時代的南京書寫中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生產出與文脈深厚的南京相匹配的文藝精品是我們要不斷思考和積極踐行的重大課題。他希望能發揮文藝評論對於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升審美、引領風尚的正確引導作用,期待通過此次研討會,進一步釐清思路,探索路徑,為南京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激發新的動力活力,開創南京文藝新的局面。
近年來,南京加大了精品創作的組織和扶持力度,文藝創作呈現生動活潑的良好局面,湧現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斬獲國家級重要獎項或在全國範圍內有著較大影響。講好南京故事、關注南京城市文化書寫也已成為當下南京文藝界的熱點話題。
城市文化滋養下佳作迭出
提到南京城市文化書寫,很多人都會想到葉兆言的《南京傳》,有評論稱這部著作是「新世紀中國城市傳記寫作的新收穫與新高度,文學性、思想性俱佳」。《漂泊在故鄉》是文化學者薛冰的新作,書寫自己近70年來在南京城各處輾轉生活、工作的經歷。通過回顧每個不同人生階段所處之地的歷史文化,折射出南京城幾十年的變化發展。市話劇團創作演出的話劇《雨花臺》獲得中宣部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獎。話劇《楊仁山》《行知先生》《鴿子》;京劇《大明城牆》《梅園往事》《鑑證》,越劇《桃花扇》《烏衣巷》《鳳凰臺》等優秀劇目輪番上演,金陵戲劇百花園裡群芳爭豔、奼紫嫣紅。「南京題材」的影視劇也有不少作品為觀眾所熟知。如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屠城血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南京浩劫》《拉貝日記》《南京1937》等。還有以民國時期南京為背景展開敘述,刻畫一個在政治動蕩的歷史風雲中演變的民國舊都,如《建國大業》《一號目標》等。音樂、舞蹈作品有:以「國家公祭」為背景、以「愛國」為主題的混聲合唱《和平之聲》,2017年獲得江蘇音樂「茉莉花獎」;歌曲《信仰之歌——雨花頌繫列歌曲》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以雨花臺烈士李耘生父子為原型創作的歌曲《爸爸》感人肺腑,聽者無不潸然淚下。舞蹈《梧桐的記憶》榮獲第七屆華東專業舞蹈展評組委會大獎;《雨花石的等待》斬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獎。
既要「敘述南京」,也要做好「南京敘述」
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南京,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文藝創作的豐富源泉。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盤點了近年來南京題材的文藝創作情況,認為厚重的歷史和近現代波瀾壯闊的變革歲月為當代文藝創作所重視所映現。舞劇《十二秒》《鐘聲若響》是關於南京歷史的戰爭題材作品,取材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通過舞蹈表達對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嚮往,對逝去生命的嘆息,對英雄前輩的敬畏。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常務副院長、江蘇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許薇在談到歷史題材的舞蹈創作如何做到既好看又具有歷史厚重感與真實性時表示,一方面要尊重歷史大趨勢走向和歷史人物的獨特個性、人生際遇與人格評判;另一方面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也不要放棄文學再創造的空間。
南京大學教授康爾充分肯定了南京戲劇家在「敘述南京」和「南京敘述」上表現出來的責任感。「『敘述南京』是指講好南京故事,建構南京文化」,康爾解釋道,「為了鉤沉、發掘、弘揚、光大南京文化,南京的戲劇家創作出了許多舞臺劇。如話劇《陶行知》、越劇《丁香》、京劇《梅園往事》等,這些劇目演的都是南京的人和事,或者與南京有關的人和事。」「而『南京敘述』是指在一些重大的歷史節點,南京的文藝家堅持發出的南京人的聲音。如南京市話劇團創作排演了反映抗疫的話劇《鴿子》,以及反映改革開放的歌劇《大江奔流》。」
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華表示,「南京題材影視劇鮮明特點之一是能抓住大歷史中的南京和南京事件,濃墨重彩勾畫出一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場景,主題較宏大,故事較生動,人物較鮮活,顯示出南京這座城的不尋常」。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李彤對南京的書法美術創作繁榮景象的背後進行了思考,指出目前的書法美術創作還存在著一定的趨同性。他提出,打造南京品牌要加強文藝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有意識地傳承和加強本土地域文化的內涵和特色。
江蘇電視臺《東方文化周刊》視覺總監劉凍認為,攝影人應從城市人文的外化表層進入內在肌理,以視覺方式探求傳統文化的人文基因和文脈傳承。用心和靈魂拍好城市影像,最大化承載歷史價值和社會功能,充分發掘其人文內涵和文獻價值,使拍攝內容真實可信且具有典型意義、視覺美感和史料價值,將城市文化切片的影像匯聚起來,形成一部豐富多彩的「城市影像志」。
守正創新,構建獨特的南京身份
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能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情感,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創造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文藝形象。對於今後的南京題材創作,專家們提出,守正創新,如何構建獨特的南京身份是南京書寫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在追求現代化城市建設的路上,南京的自身特色、本土文化是如何呈現的?又如何與現代文化相依相生,相互影響,相互轉化?
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杜小甦介紹了近年來省演藝集團在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反映南京民族民俗風土人情文化等方面的創作情況,表示今後要以南京的紅色文化、歷史風貌、地域風情為主要創作基調,講好南京故事,打造南京文化名片。
著名相聲演員陳峰寧從作品的「真實性、共鳴感、藝術的手段」三個方面簡要闡述了如何用相聲藝術來書寫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季中揚以南京雲錦為案例,分析了傳統工藝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基本語彙與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如何適應現代審美觀念,進行現代表達。
南大教授康爾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對於南京水土的文化特徵、精神風貌,應有更精準的歸納、提煉與定位。二是對於南京地域的文化資源、歷史瑰寶,應有更全面的調研、梳理與把握。三是對於南京標誌性的歷史名人、重大事件,應有更系統的開發、表現與展呈。四是對於地域特徵鮮明的非遺項目、民間文化,應有更有效的傳承、發展與推介。
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振羽看來,南京書寫不該局限於某種題材或某個時段,「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真正厚重的大氣的雄渾的城市書寫,不是應景式的急就章,不是命題作文的主題先行,而是深刻含蓄厚積薄發的水到渠成。」
「城市文化與城市書寫一方面是要找到城市的文化獨特性,另一方面是要找到寫作者的身份定位和認同。」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院長陳捷則從書寫者本身對建構南京身份進行了思考,「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作家,無論身在何處,無論以何種形式,終其一生,都在書寫自己的故鄉。如老舍的北京、魯迅的紹興、沈從文的湘西、茅盾的烏鎮、王安憶的上海、莫言的高密、賈樟柯的汾陽、帕穆克的伊斯坦堡、費裡尼的裡米尼......2020年,河北人張立憲創辦的《讀庫》落戶南通。他到了南通後突然想到了一個新的概念,叫『第三故鄉』。第一故鄉是人出生的地方,第二故鄉是成長的地方,第三故鄉是葉落歸根的地方。而通常來說,只有第三故鄉才是人真正自主願望選擇的地方。這個概念我覺得非常重要。一個城市,如果能夠成為更多人自主願望中的故鄉,這個城市才有可能擁有更多、更積極、更高素質的寫作者。」
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對與會專家的觀點表示贊同,並做了精彩點評。「城市是被塑造出來的,在構建城市文化的認同方面,文藝應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構建獨特的南京身份,需要重審南京的文化價值和現實身份,不能被既有的概念所遮蔽和固化。」他提出,創作者要做點學問,找到並了解南京最先進的學術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南京。同時他也指出,談論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更要具備國際眼光和國際視野,在國際傳播過程當中,用國際語言獲得廣泛的認可度,才能進一步擴大南京城市文化的影響力。
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任家龍表示,舉辦此次研討會,圍繞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與文藝書寫方式,盤點總結已有的創作成績,分析找出不足和差距,把脈建議今後的創作走向,就是要進一步凝聚力量,提振信心,充分發揮文藝評論對文藝創作的評價和引領作用,重整行裝再出發。南京市文聯將繼續深入挖掘南京的文藝資源,講好南京故事,傳播南京聲音,創作更加更多彰顯南京特色、展現南京形象的文藝精品。讓南京這座兼具歷史知性與創新活力的城市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