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4) |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2020-10-24 微昭通

8月24日,結束了貴州省的最後一站赤水市採訪,採訪組繼續順赤水河而下,到達最低海拔僅300米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徵戰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藺境內就轉戰54天,其間三進三出,兩渡赤水河。紅軍在古藺取得了「二郎背水戰、太平阻擊戰、鎮龍山奔襲戰、打雲莊」等系列戰鬥的勝利。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交界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交界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滇川黔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徵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講了30餘年紅軍故事的車盛寅

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內的一個銅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銅像表現的是:一名紅軍站在木凳上,正側身寫著標語「當紅軍去」,一個小孩提著墨汁桶站在旁邊。

「這個手提墨汁桶的孩童,正是太平鎮街上的車盛寅,如今車盛寅已是94歲的老人了。」解說員楊平講起了車盛寅的故事。

1935年1月28日,紅軍在貴州遵義土城戰役失利,毛澤東決定改變北渡長江的計劃,甩掉追敵。29日凌晨,中央紅軍從土城、元厚鎮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古藺、敘永境內,這就是一渡赤水。當年9歲的車盛寅,在太平鎮上見到了剛過河的紅軍。

當時,在軍閥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赤水河沿岸百姓的生活極為艱苦,聽說紅軍要來,一些不明真相的街坊嚇得不敢出門,有的甚至躲進了深山。據車盛寅回憶,紅軍到了鎮上,先是一隊人很快地從街上跑過去,後來才知道那正是從貴州土城「一渡赤水」後進入太平鎮的紅軍長徵先遣隊。隨後大部隊到了的時候,就開始挨家挨戶輕輕地敲門,告知老鄉們「紅軍是為老百姓謀福利的隊伍」。

至今,車盛寅還記得紅軍戰士邀請他一起寫標語貼標語的事情。有位紅軍戰士先是問他上學沒有、識字不?當知道他讀過書,就叫他認讀標語底稿上的文字。

「共同聯合起來打倒帝國主義」「紅軍是幹人(窮人)的隊伍,幫助幹人得解放」,當年的一些標語的內容,車盛寅仍然記得,只是當時還不明白含義,後來才從老師那裡得知了抗日救國等意思。

書寫標語的時候,戰士的墨汁用完了,年僅9歲的車盛寅通過刮鍋底黑灰調製墨汁的土辦法,幫戰士解決了問題,受到了紅軍的表揚。

這也正是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內銅像的來由。

車盛寅親眼目睹了紅軍在街頭發動群眾、打土豪分果實、搭浮橋渡赤水河等,更看到了紅軍隊伍軍紀嚴明、與百姓親如一家的優良作風。當年,古藺縣就有800多人參加紅軍參加了革命。這些,從此在車盛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1986年,車盛寅從古藺縣供電公司離休後,他總想再幹點事情。於是,他想到了傳承紅軍精神。這一想法,得到當地政府和所在單位的極大支持。

從此,太平古鎮上高高的石梯上、蜿蜒的街巷裡、婆娑的老黃桷樹下,車盛寅義務為遊客、群眾講述自己親睹紅軍長徵渡過赤水河、駐紮太平鎮的故事,四季輪迴,寒來暑往,這一講,就講了30多年。

89歲那年,車盛寅老人主動騰出自家老屋,在太平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籌建了 「紅色見證」展覽館。

跟隨楊平,來到了車盛寅的展覽館,館內有當年紅軍用於儲存大洋、銀元、銅錢等硬幣,以及紅軍當年在太平鎮臨時建立的存放蘇維埃紙幣的金庫遺址。

牆上的幾幅圖片上,一位頭髮雪白,精神矍鑠的老人正聲情並茂地向遊客講述紅軍故事。

「這就是今年已94歲高齡的車盛寅老人,但由於年事已高,2018年起,老人已隨兒孫們去瀘州市城區居住。」楊平說。

2016年,車盛寅被評為助人為樂「四川好人」;2017年,被評為第五屆四川省助人為樂道德模範;2018年1月,又獲評「中國好人」。

一個個的榮譽背後是老共產黨員車盛寅,用自己的方式對紅軍精神最好的詮釋和傳承。

紅軍後代胡敬華講述三塊銀元的故事

與車盛寅老人的親身經歷不同的是,太平古鎮還有一個人,他用父親的故事,堅持傳承著紅軍的精神——他就是紅軍後代胡敬華。

穿過太平古鎮「太平永鎮」牌坊,沿著左邊1米多寬的青石板拾級而上,不到兩分鐘就到一個長長的壩子裡。這個小壩頂上是簡易彩鋼棚,壩子裡擺著一張講臺,十幾張長凳,右側牆上掛著一條「紅軍後代講長徵紅軍故事」橫幅,這就是74歲老人胡敬華的露天講堂。

胡敬華剛結束與古鎮「老玩意兒」協會的會員們唱船工號子,還沒來得及歇息,又講起了父親的故事。

胡敬華父親胡道才,後改名胡榮清。1929年參加紅軍,跟隨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長徵後被編入紅三軍團。紅軍在遵義整編時,被編入中央縱隊參加青槓坡戰鬥

1935年,在青槓坡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一顆炸彈在胡榮清身邊爆炸,他被炸傷。由於天黑之前,部隊要緊急撤出陣地往西前進。胡榮清一路咬牙緊跟部隊行軍。經古藺、過敘永、到雲南扎西後,醫生從他臀部取出了一塊大彈片,一塊小彈片仍然留在體內,直至跟隨部隊折返到古藺太平,天氣轉暖導致傷口感染化膿,無法繼續行軍,才被迫和一大批紅軍傷員留在太平養傷。

紅軍臨走時,胡榮清所在部隊的排長將三塊銀元交給他並囑咐他專心養傷。傷好以後,胡榮清就在太平鎮定居下來。

「無論日子多麼艱難,父親都沒捨得花掉組織給他的三塊銀元,他一直想把它作為回江西老家的路費。」胡敬華說著從懷裡掏出一塊紅布,裡面包著的正是這三塊銀元。只見銀元的正面刻著繁體「壹圓」字體,背面是「中華民國三年」,歷經歲月摩挲,硬幣仍然散發著明亮的光澤。

胡敬華說,從記事起,便常常看見父親,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三塊銀元發呆。這一幕讓年幼的胡敬華記憶深刻。直至父親臨終前,胡榮清將三塊銀元交到了胡敬華手中,胡敬華才得知這三塊銀元的來歷。

胡敬華接過父親的遺物,也接過了一份沉甸甸的革命力量。因為這不是三塊普通的銀元,而是沐浴了革命戰火,見證了革命情誼,蘊含了長徵精神的革命文物。

1962年,15歲的胡敬華成為赤水河上一名拉船的縴夫,專門負責喊號子。赤水河畔,船工號子傳唱了幾百年,氣勢磅礴的號子聲,是把握行船方向,確保船隻安全到達的重要「武器」。

閒暇時,胡敬華躺在船頭,望著天上的星星。聽著父親戰友,太平船隊隊長江明萬講述湘江戰役、青槓坡戰役的慘烈、四渡赤水的艱辛、飛渡烏江的悲壯,以及關於父親的點點滴滴。

2010年退休後,胡敬華邀請社區內的退休老幹部及「老玩意兒」傳承人馮開庶,成立了「老玩意兒」協會。不遺餘力保護、傳承當地的紅色文化,以紅軍故事和「老玩意兒」協會表演為基礎,大力宣傳紅軍長徵精神,宣揚紅色文化。

「呦喂,當年誒,毛主席領導工農紅軍,在太平渡,四渡赤水出奇兵,赤水河是光榮的河,赤水河是革命的河,赤水河是勝利的河」。河水潺潺,胡敬華唱起了船工號子。

每年,他都會定期組織分隊成員在太平古鎮景區內,為遊客和古鎮居民,獻上一曲「船工號子」,敲響一段「老玩意兒」,希望能通過多種方式,讓紅軍精神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學習和感知紅軍精神。2017年,胡敬華榮獲「瀘州市最美志願者」稱號,2018年獲「古藺縣道德模範」稱號。

聽完胡敬華鏗鏘有力地講述,我們結束了太平古鎮的採訪,前往二郎灘古鎮。

朱瑞生講述「紅+鹽+酒」的故事

二郎古鎮位於赤水河中遊南岸,因地處赤水河中遊二郎灘而得名。二郎古鎮歷史悠久,商貿繁榮,歷來是川鹽入黔的主要通道。川滇黔邊境地區需要的食鹽、布匹等由合江沿赤水河溯流而上,到二郎灘卸載,用人背、馬馱運到雲貴川邊境山區。二郎灘成了川滇黔邊境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到二郎灘背「過山鹽」的背夫每天多達千人。

二郎灘渡口是紅軍二、四渡赤水河的主要渡口之一。1935年2月18日,紅3軍團抵達二郎灘,19日拂曉,紅3軍團13團渡過赤水河,猛攻麻坪大山黔軍陣地,黔軍潰敗,紅軍奪取了二郎灘背水戰的勝利。紅軍打開了二郎灘黔軍侯之擔的「四公」鹽號,將大量的鹽分給了窮人。19日至21日紅3軍團等紅軍主力從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再入黔北。1935年3月21日至22日紅9軍團等主力從二郎灘渡口渡過赤水河,重入黔北。

二郎灘古鎮傍著赤水河、沿著山脊依山而建,踏著經年久月的青石板,歲月留下的痕跡見證著小鎮曾經的繁華。

在當地文史專家郭毅的講述下,沿著穿鎮而過的茶馬古道,走到了紅軍街,街道兩旁的青瓦四合院木板房,一家挨一家,古槐、黃桷樹相依相偎,一房一屋、一石一樹,無不蘊藏著二郎古鎮的歷史變遷。

沿著紅軍街走了400米左右,郭毅指著前方一個別致的小院說,這就是二郎鎮「紅軍故事講堂」。

小院紅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用簸箕裝飾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宣傳標語十分顯眼,90平米的小院乾淨、整潔,院外的百年黃桷樹枝葉茂盛,已成為院壩的「遮陽傘」。

其實,這是「紅軍故事講堂」講師朱瑞生的家。

74歲的朱瑞生是土生土長的二郎鎮人,從小就聽著紅軍的故事長大,對紅軍經過二郎鎮的故事也有所了解。

朱瑞生當過教師,後來到郎酒集團工作直至2010年退休。郎酒集團(全稱為四川郎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以生產銷售中國名酒——郎酒為主業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郎酒始於1903年,產自川黔交界有「中國美酒河」之稱的赤水河畔。從「絮志酒廠」「惠川糟房」到「集義糟房」的「回沙郎酒」開始,已有100年歷史。

「郎酒集團」世界有名的青花朗和紅花朗就產自這裡,而且這裡有非常好的藏酒洞,天寶洞和地寶洞。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郎酒釀製創造了一個天然、淳樸、無公害、無汙染的生態環境。

與其他人講述的不同,朱瑞生不只講紅色文化,還講述二郎鎮的古鹽道文化和郎酒文化。

「紅色文化大家都在講,與其他地方有很多共性,而二郎的古鹽道文化和郎酒文化卻是二郎鎮獨有的,應該讓大家知道。」朱瑞生說。

朱瑞生說,作為二郎鎮人,除與紅色文化外,他與其他兩種文化也有很深的淵源。

1902年,朱瑞生的外祖父從陝西順著鹽道一路經商到了二郎鎮,他看到川、滇、黔、渝、湘、鄂等省商人云集於此,開店設號,販運食鹽、糧食、山貨、燒酒、布匹……市場繁榮,商貿發達。於是,就留在了二郎鎮做生意,便在此定居下來。

隨著歲月的不斷變遷,當年的老宅已推倒重建,如今的房子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自外祖父起,已在這裡居住了五代。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是講述紅軍故事、古鹽道故事、還是郎酒故事都是對二郎鎮文化和精神的一種傳承和延續,我將一直講下去。」朱瑞生堅定地說。

在古藺縣感受紅色文化,無論是太平渡口還是二郎灘渡口,無論是車盛寅、胡敬華還是朱瑞生,奔騰不息的赤水河,孕育而來的「紅色基因」讓這片熱土衍生出了一批紅色文化傳承人,他們就是赤水河的「紅色代言人」,他們將會把赤水河畔的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全媒體 記者 易盛芳

監製/胡華玉 編審/保進 編輯/陳合松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內鐵粉群建設中,歡迎添加管理員微信號(wzhaotong),添加好友請備註縣區市名稱+姓名+聯繫電話(如:水富市張小珏180XXXX0201),無完整備註不予驗證通過,感謝支持,謝謝配合!

相關焦點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4) |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徵戰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藺境內就轉戰54天,其間三進三出,兩渡赤水河。紅軍在古藺取得了「二郎背水戰、太平阻擊戰、鎮龍山奔襲戰、打雲莊」等系列戰鬥的勝利。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
  • 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54)
    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徵戰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藺境內就轉戰54天,其間三進三出,兩渡赤水河。紅軍在古藺取得了「二郎背水戰、太平阻擊戰、鎮龍山奔襲戰、打雲莊」等系列戰鬥的勝利。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
  • 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54)
    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徵戰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藺境內就轉戰54天,其間三進三出,兩渡赤水河。紅軍在古藺取得了「二郎背水戰、太平阻擊戰、鎮龍山奔襲戰、打雲莊」等系列戰鬥的勝利。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而我們採訪團也進行了短暫的休整,決定在土城這個千年古鎮住下來,找一找,講一講這裡沉睡了千年的故事。被人惦記是好事,比如,赤水河很樂意有一條旅遊公路一著陪著她走,和她一起飲酒賦詩,鐵馬金戈,崢嶸歲月,激揚文字。但總被人惦記,纏住不放,就不見得是一件好事。1935年1月下旬,中央紅軍準備沿赤水河右岸順流而下,飲馬長江。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3) | 赤水行記之:飲水思源!
    我們的眼前,清一色的木結構建築,重簷飛閣,倚山而建,錯落有致,沒有小橋流水,卻有石梯老屋,古色古香,平心靜氣地講述古渡85年前的紅色故事。四渡赤水紀念館不失時機地插進來,對這一段故事的精華做了最好的註腳,走馬轉角樓的設置,紅軍各位首長當年居住環境的復原,各軍團以及醫院、銀行乃至紅軍戰士的住宿地點,都有見證。這種古建築集中呈列方式,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為了講好赤水河的故事,昭通日報社、畢節日報社、遵義日報社、瀘州日報社四家媒體,不約而同地於2020年秋天,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並從赤水河源頭,於8月26日下午5:00順利抵達赤水河與長江交匯之處在行走的過程中,赤水河的文化有兩種顏色不斷地變換著。赤水河本為兩岸的紅土染成,故為赤水。但赤水河真正的顏色是綠色,這是赤水河的本色。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故事講述會」震撼人心 聆聽紅色故事 感受...
    5月3日,記者走進土城古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講解員任雲義正深情地向遊客講述著紅色故事。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首站到遵義,並作了「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的重要指示。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四渡赤水紀念館充分保護和利用好「四渡赤水」這筆寶貴財富,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積極探索社教新形勢,拓展渠道、豐富載體,助推當地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決勝脫貧攻堅。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2) | 解密赤水河的多重文化符號!
    但今天的赤水河,早已不再是一條普通的河,而是一個銘刻在時代記憶裡的文化符號,是在代代相傳中不斷弘揚的精神信仰。一條流淌著紅色信仰的河8月的赤水河畔,兩岸青翠、峽谷縱橫。走進習水縣土城鎮四渡赤水紀念館,迎面是一堵刻滿紅軍戰史的浮雕牆,戰士們騎戰馬、推大炮、揮刀渡河……來往的遊客站在浮雕前,遙想當年滾滾硝煙,赤水河畔鮮血盡染,感慨之餘眼眶不禁溼了。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1) | 太平渡口,「紅二代」船工號子裡的敬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在古藺縣境內轉戰54天,其中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就位於太平鎮。大量紅色遺蹟和革命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賦予太平鎮不畏艱難的精神氣質和新的發展活力。他正在組織「老玩意協會」的會員們學唱船工號子,大部分歌詞內容講述的是紅軍長徵途中英勇奮戰、開倉放糧、打土豪分田地、軍民魚水一家親等感人故事。萬裡長徵人未還說起紅軍長徵故事,胡敬華滔滔不絕、激動萬分,既能編排號子隨口就唱,又能聲情並茂張口就講。他說,自己對紅色文化的熱愛,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的父親。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追尋紅色足跡 探尋赤水河為什麼這麼紅?
    赤水河畔,有一個全國聞名的紅色小鎮——瀘州市古藺縣太平古鎮。鎮上有棵黃桷樹,樹下坐著一位老人。每每有遊客追尋紅色足跡來到鎮上,總會駐足樹下,聽老人講上一段紅色故事……如今,胡敬華家門口的院壩裡,一條「紅軍後代講長徵紅軍故事」橫幅飄揚,一張桌子、幾十條矮凳,一撥撥到太平渡參觀的遊客,除了參觀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也會來這裡聽胡道財講述「紅軍激戰太平渡」的故事……太平古鎮不僅留下了「紅二代」胡道財,也走出了「紅一代」張世鯤。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瞻仰了遵義的紅色文化,到婁山關打了卡,到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採訪了遵義市發展赤水河流域的旅遊產業情況,結束了在遵義的採訪,8月18日中午,我們三省四市媒體重整行裝再出發。
  • 貴州習水縣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故事講述會」開講
    5月3日,記者走進遵義市習水縣土城古鎮,一棟棟小青瓦房與石板街梯交錯有致。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故事講述員任雲義在紅軍總參謀部駐地舊址,深情地向遊客講述著紅軍長徵四渡赤水的故事,她或聲淚俱下,撼人心魄;或鏗鏘有力,催人奮發;或娓娓道來,沁人心脾;或鉤沉索引,引人入勝。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4) | 遊記:茅臺渡口!
    三年前,我採訪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四市的赤水河流域保護聯誼會,在這個小鎮駐留了3天;時隔三年後,2020年8月19日,我以「感受紅色·走進赤水」為主題的赤水河流域大型採訪活動媒體記者的身份再次到此小駐一宿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8) | 赤水行記之:茅臺醬香!
    ,退休已三年,但出於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茅臺紅色文化的宏揚傳承,成了很多外來團隊的紅色文化義務宣傳員,他把魯班場戰鬥與紅軍三渡赤水的故事講得生動完整,為記者們採訪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5) | 赤水行記之:綠水青山!
    但這個願望沒有達成,紅軍經土城四渡赤水後,因前方攻擊赤水、敘永受阻,轉而到雲南的威信縣扎西集結,召開了扎西會議,然後回師東進,譜寫了四渡赤水的傳奇。作為媒體人,我主張報導和講好紅軍行軍沿線在新時代保護赤水河、傳承紅色基因、決戰脫貧攻堅、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故事,至於何時在何地完成了這個歷史性的交權瞬間,還是留給黨史專家或者時間去解答吧。歷史似乎在冥冥中昭示什麼。去石廂子的路,並不好走。下了高速,我們選擇了一條當年紅軍走過的路,在觀興鎮場壩子這個地方,因為前面修路,不得不迂迴行軍,請了當地的一個叫杜猛的群眾當嚮導,繼續前行。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9) | 貴州遵義:「紅色」為底色 「綠色」成亮色!
    資源:一條「紅線」串起旅遊明珠一到遵義,厚重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紅軍戰鬥紀念碑、四渡赤水紀念館、毛主席舊居、苟壩會議會址……一個個旅遊景點猶如一條「紅線」上串起的珍珠,讓人嘆為觀止、羨慕不已。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0) |遵義光輝!
    從金沙縣城到遵義只有 100多公裡,但是我覺得路程還是有點長,希望早點看到遵義那抹最鮮亮的紅色。或許,這幾天的行程安排得有些密集,我有些打盹。而睡意中,仍然念想著遵義會議的故事。走進會址,我們看到,鋪面居中有一小牌樓,簷下懸掛著毛澤東1964年11月題寫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字的黑漆金匾。當時參加會議的同志,有政治局委員博古、周恩來、毛澤東、朱德、張聞天、陳雲,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總參謀長:劉伯承,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9) | 紅軍渡口的紅軍故事!
    8月22日,採訪團一行來到了紅軍一渡渡口——赤水市元厚鎮沙陀渡口,也叫紅軍渡口,在這裡,69歲的宣講員肖義伍為我們講述了很多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軍故事為我們宣講紅色故事的肖義伍已經堅持在渡口講述紅色故事35年,隨著近年來紅色旅遊的興起,老肖的宣講場次越來越多,為傳承紅色基因,赤水市元厚鎮啟動了「紅色宣講進萬家」志願服務項目,成立了肖義伍紅色宣講工作室,吸納200餘人加入隊伍。聶永珍是肖義伍的舅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