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忙碌,根本在心。在過去,一個人衣食無憂,有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就沒有太多物質上的要求。而今,信息爆炸,各種欲望撲面而來,每個人不僅在外面不停地忙,內心也特別忙,忙了一輩子,最後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麼。因此,如何讓心安靜下來?如何獲得內在的力量?此時尤為重要。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會給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次第花開》是堪布近兩年來所寫的心靈隨筆集,這些隨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為我們娓娓道來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在迷茫脆弱的時候,能把我們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下面我們摘錄一些《次第花開》中的經典語句與您分享。
我們只關心自己,
以及周圍極其有限的空間裡的幾個人、幾件事。
在這個小圈子以外發生的事情,
不過是又一條新聞而已。
當你放下成見、偽裝和打算,
不再牽掛、焦慮和希求,
你的心才真正敞開。
身體的行為主要由心決定,我們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負面情緒和思想,外在行為自然會隨之改變。負面情緒是指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內心活動,如憤怒、仇恨、嫉妒、貪婪以及焦慮、抑鬱、恐懼等等。
即使出於善意,
我們說話、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給他人造成傷害,
不過我們總以自己發心好為理由忽視這種傷害。
事實上,這樣做只說明我們並沒有準備敞開心胸,
在內心深處並不想要與他人交流。
我所理解的修行,
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
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
與人為善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
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
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
無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質,
可是人們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時候,
突然遭受變故、生病、別離,才會去注意它的存在,
所以人們誤認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
而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
而是對無常的恐懼。
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如果痛苦、尷尬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讓自己有所準備。
因果一旦成熟,
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
如果痛苦、尷尬在所難免,
我們最好讓自己有所準備。
當人生走到盡頭,
除正法外,什麼都幫不了你。
縱然富有四海,也帶不走一針一線;
位高權重,也帶不走一奴一僕,
就連最為珍愛、精心保護的身體也不得不捨棄。
那時,唯有惡業對你有害,
除此以外哪怕整個世界都與你為敵,
他們也無法向你射出一支寒光閃閃的箭。
如果我們不去努力證悟無我,
而只是把無我的觀點當作一種知識儲備在腦子裡,
就好比一個病人把醫生開出來救命的藥方當文章欣賞,
而不去按方抓藥、治病救命。
每個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內心還有執著,就不能避免對人對己的傷害,所以嫌惡那些無明習氣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個人不會因為貼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標籤,就能解脫或不得解脫。解脫超越了這些。慈悲行者堅信一切眾生解脫的潛力,因而不肯捨棄任何眾生。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無缺或總是稱心如意。
由於這個見地,我們終於可以放鬆下來,
不再急於逃避和指責,甚至不再想盡辦法化解,
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有這個身體在,
我們就必定經歷衰老、病痛、死亡;
只要心裡還有貪執、嗔恨、困惑、傲慢,
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
有時候,善良的舉動會招來質疑甚至毀謗,
如果我們的目標不是解脫,
如果解脫之道不是遠離貪、嗔、痴,
不是眾惡莫作、眾善奉行,
我們很容易便會迷失在對貧窮、蔑視、
責難、羞辱的恐懼和對富貴、尊崇、
榮耀、讚美的嚮往中。
人生苦樂參半,
有足夠的痛苦讓我們生起對解脫的嚮往,
又不至於太過痛苦而無力無暇朝解脫的方向努力。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幸福的、悲慘的、
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種種經歷,
無一不在啟發我們覺悟。
物質的確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但僅限於感官上的滿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而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卻在於他不僅需要感官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