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國家「863」計劃的強力支撐下,由中信集團投資,中鐵隧道局設計施工總承包的超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汕頭海灣隧道西線正式貫通。
這是繼5月16日東線隧道貫通之後,汕頭海灣隧道施工建設的又一重大節點,標誌著被稱為「世界級挑戰性工程」的汕頭海灣隧道成功實現全線貫通,也昭示著該隧道項目的關鍵技術獲得了全面突破,掀開了我國跨江越海隧道建設的新篇章。
汕頭海灣隧道北岸盾構接收井的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標誌著西線隧道正式貫通。
構築汕頭「一灣兩岸」城市格局
汕頭海灣隧道(又稱蘇埃通道工程)是目前國內最大直徑斷面的過海盾構隧道,是國內首條在8度地震烈度區建設的海底隧道,也是國內唯一兼具城市道路工程與一級公路的水下盾構隧道。
位置示意圖
該隧道位於汕頭市區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之間,起於汕頭市北岸龍湖區天山南路與金砂東路交叉口,依次下穿天山南路、中山東路、華僑公園,然後穿越蘇埃海灣,在南岸汕頭市跳水館西側200米處上岸,終於虎頭山隧道口,與規劃中的安海路相接。
作為汕頭第一條穿海隧道、第三條過海通道,其建成通車將為汕頭市區南北兩岸提供一條全天候過海通道,對構築「一灣兩岸」城市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汕頭海灣隧道項目部有關負責人說,隧道貫通後,還將進行隧道內部建設,預計將於2021年亞青會舉辦前實現通車。
隧道全長6680米,其中海底隧道段長3047米,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60公裡,海底段採用2臺直徑分別為15.01米和15.03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在東線和西線分別進行施工。
「世界級挑戰性工程」施工難度大
汕頭海灣隧道是國內最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也是國內首條在8度地震烈度區建設的海底隧道,綜合難度是同類工程的頂峰。可以用「大」「淺」「高」「硬」「險」五個字概括:
「大」是指盾構機直徑達15.03米,屬於超大直徑;「高」是指地處高地震烈度區,達到8度;
「硬」是指岸上段孤石和海中基巖段,巖石強度高達216MPa;
「淺」是指盾構機上方覆蓋層厚度薄,在始發地段隧道上覆土體僅為8.2米;
「險」是指海灣隧道處於高度軟硬不均地層,海底軟土穩定性極差,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特別是盾構機需要穿越的三段長達182米基巖凸出段。
「汕頭海灣隧道的難,不僅難在已探知的五項挑戰,更體現在層出不窮的未知挑戰,無類似工程借鑑。」
中信城市開發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聶學群對工程難度有著清醒的認識。
位置示意圖
多次到現場調研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孫鈞、周福霖等了解到相關情況後,都稱汕頭海灣隧道為「世界級挑戰性工程」。
「一中一外」兩臺盾構同場競技
在項目建設中,特別讓工程建設者自豪的是,西線隧道盾構機創造了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盾構機的最大直徑記錄,打破了國外品牌的長期壟斷,體現了中國製造的創新實力。
在當時國內製造15米級的超大直徑盾構尚無先例的情況下,作為國家「863」重大科技項目—「超大直徑泥水盾構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帶頭人、中鐵隧道局總工程師洪開榮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振興民族工業的夢想:盾構機作為一種高端複雜設備,是「大國重器」代表之一,是一個國家科研水平、工業製造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國產盾構經過幾十年的追趕,取得了飛躍的發展,但國產盾構仍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
洪開榮直言:
「在汕頭海灣隧道力推國產盾構,一方面是基於國產盾構是施工單位、設備製造單位與科研單位優勢互補的結晶,我們充滿信心;另一方面,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者,不僅要對工程負責,更要對國家和歷史負責,與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相比,我們承受的壓力大一點,也是值得的,同時也是汕頭海灣隧道應該有的責任和使命。」
最終在洪開榮技術團隊的堅持下,各方都認可了支持民族工業發展的方案,並在建設過程中給予了大力幫扶和支持。
「一中一外」兩臺盾構同場競技的方案被確認,國產盾構第一次邁進15米級超大直徑領域。
2018年4月,進口盾構從汕頭海灣隧道南岸始發,歷時736天,穿越蘇埃海灣,於2020年5月成功抵達北岸;
2018年10月,國產盾構亦從汕頭海灣隧道南岸啟航,歷時660天,穿越蘇埃海灣,於2020年8月成功抵達北岸。
汕頭海灣隧道南岸施工。
國產盾構和進口盾構先後始發、同向掘進、同臺競技,在蘇埃海灣20餘米的水下,順利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評價說:
「汕頭海灣隧道海底段只有3047米,長度雖不算長,但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高烈度地區隧道建造體系,對未來中國隧道建設、世界隧道建設將起到一個示範作用,對我國未來開工建設的瓊州海峽隧道、渤海海峽隧道、臺灣海峽隧道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我國的基建大神們和鑽研精神
點讚!
原標題:《等了12年,汕頭人期盼的這條海底隧道今日全線貫通!預計明年通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