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的語言和英語是方言跟普通話的關係嗎?

2020-12-13 千佛山車神

絕對不能這麼理解,這是完全錯誤的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歐洲都是由一些小國家組成,而且這些小國家都是使用字母文字,他們的語言聽起來也很像,所以很多人認為歐洲各國的語言本質上是相通的,最多不過是普通話和方言的區別。

但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歐洲不同區域的語言根本不能互通,例如俄羅斯人就完全聽不懂英語,他們學習英語也比較困難,俄羅斯人英語水平並不高。

還有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國也是完全聽不懂英語的,英語對於他們也是一種全新的外語。

當然,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屬於印歐語系,大家在上萬年前的確是同宗同源。但不只是歐洲,亞洲的伊朗、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也同樣屬於印歐語系。難道波斯語和英語能夠互相溝通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伊朗人使用的波斯語和英語也是親戚,只不過這倆親戚隔得有點遠,遠到根本不能溝通)

歐洲主要有兩大語系:印歐語系和烏拉爾語系。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是印歐語系,而屬於烏拉爾語系的國家只有芬蘭、愛沙尼亞和匈牙利。這三個國家的語言和歐洲其他國家非常不一樣,對於本文跟沒有討論的意義。

而在印歐語系之下,歐洲國家又基本分為三大語族,分別是:

日耳曼語族

羅曼語族(又稱「拉丁語族」)

斯拉夫語族

(歐洲三大語族)

其中英國和德國、荷蘭、丹麥、挪威、瑞典、冰島、瑞士、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盧森堡這些國家屬於日耳曼語族。它們之間的語言都是由古日耳曼語分化而來的,因此這幾個國家的語言相互學習起來比較容易。

例如德國人學英語就比較容易,荷蘭人學英語也非常容易,這幾個國家之間你可以理解成方言的區別。只不過除了語言不同外,他們的單詞也不同,但學起來還是很快的。

不過除了日耳曼語族國家之外,其他的羅曼語族和斯拉夫語族國家學習英語就非常費勁了。

其中羅曼語國家包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

斯拉夫語國家有: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

羅曼語族和斯拉夫語族與日耳曼語族根本不搭嘎,雙方的語法、時態、結構都很不一樣,學習起來比較困難。

所以如果你前往德國、丹麥、荷蘭等國遊玩,你用英語基本可以與當地人實現無障礙交流。但是如果你前往西班牙、義大利、俄羅斯、烏克蘭這些國家,使用英語在當地交流就比較麻煩了。

其中尤其東歐的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這三個國家,它們所在斯拉夫語族不僅同英語區別巨大,就連所使用的字母也不一樣。英語使用的是拉丁字母,而俄、白、烏三國使用的西裡爾字母,相互學習起來更加麻煩。

(俄羅斯人的英語水平跟國內差不多)

並且歐洲的印歐語系旗下不止有日耳曼、羅曼、斯拉夫三大語族,除了這三大語族以外,歐洲還有希臘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波羅的語族。而希臘語則是英國人評選出來的世界最難學的三大語言之一,其他兩種難學的語言是阿拉伯語和漢語。

相關焦點

  • 英語、法語、德語,只是方言差別?歐洲人之間語言差異究竟多大?
    不過在歐洲,有些語言之間的差異卻非常小,甚至不同國家的兩種語言彼此之間不用相互專門學習就能聽懂,那麼這些語言是否也可以算作是歐洲語言的不同方言,中國和歐洲語言數量差異如此之大是否只是統計標準的不同所導致的?現代歐洲人又都是說什麼語言呢?什麼是語言?什麼是方言?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換句話說,憑什麼學過英語的廣東人就可以聲稱自己會三種語言——「英語、漢語、粵語」,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能說會英語、漢語兩種語言?
  • 說普通話很高級?方言就很low?
    記得在川地執教時有一經歷,至今印象深刻:當時需要驗收孩子們的節目,家長老師共同在臺下,一個孩子試圖用方言在彩排時和其他同學交流,但是卻被自覺使用普通話的孩子們拒絕。並且甚至有嘲諷之聲:拜託,這是公共場所,要演出了,改改你的方言。嗯哼,是的,方言開始被嘲笑了?普通話瞬間高出了一截?
  • 你知道英語的由來嗎?什麼?英語竟然也有方言?
    比如法語,德語等,自公元17世紀以來,現代英語在英國和美國的廣泛影響下在世界各地傳播。通過各種媒介,各種語言載體,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主導語言,成為世界官方語言,各國都在積極的學習,儼然成為世界普通話。按照分布面積而言,英語是最流行的語言,而且以英語為母語者的數量是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西班牙語。
  • 方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呀,在普通話推廣的今天,方言會消失嗎?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與組成部分,方言屬於語言的變體。雖然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遷,方言也會發生變化,但某地區或民族的思維習慣、文化傳統等還是會在它的身上發現這樣那樣的深刻印跡,所以說,方言其實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沒有任何語言障礙,這個地區方言最接近普通話,不是北京讓人意外
    我們的國家地幅員遼闊,語言上更是豐富多樣,相信大家在旅行的途中一定都聽過各地的方言。一般真正的旅行達人,對於各個地方的方言的辨識能力也一定不會差。我走過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也聽過很多方言,今天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究竟我們國家哪個地方的方言最接近普通話。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在這裡:越不像普通話,越難懂
    反之,方言之間的」親屬關係」越遠,相互理解起來的難度就越大。這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可懂性(intelligibility),即「一種語言或方言的使用者,在沒有先期接觸或學習的情況下,在聲音交流中對於另一種語言的理解程度」。 在排列不同方言的難度大小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比較不同方言之間的「可懂度」。
  • 粵語等方言為什麼逐漸衰落、消失?未來全世界的語言會統一嗎?
    方言逐漸衰落乃至消失,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濟和交通的發展,不同區域的人們往來越來越密切,這就要求他們使用同一種語言才能比較順暢地交流,因此原先他們使用的方言使用頻率就越來越低。接下來,隨著代際的傳承,很多方言就衰落直至消失。
  • 鄭子寧︱席捲世界的「普通話」
    不過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法國歷代國王對在國內推廣標準語取代當地語言並無多大興趣。然而大革命後,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使推行一種標準的「普通話」成為了當務之急——當時的法國使用所謂「標準法語」的人口不過才佔5%不到。從全國各地徵來的士兵都雞同鴨講。十八、十九世紀法國的國力在歐洲一直處於相對下滑階段,蓬勃發展的英國和德國給了這個西歐傳統大國強大的壓力。
  • 中文在紐西蘭成小語種 官方將方言與普通話分開統計
    紐西蘭中文周基金會聯合主席霍建強表示,紐西蘭統計局認為英語、毛利語、薩摩亞語和印地語是紐西蘭人數最多的四大語言存在「誤導和瑕疵」,不應該將普通話、粵語等其他中國方言分開統計。  華人在紐西蘭有十七萬之眾而中文卻排在印地語之後變成一個「小語種」。
  • 走近香港中小學教育:普通話和英語是最重視的兩個語言
    英文助學生升學 主持人:學校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是怎樣的一個考慮? 陳偉佳: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現在我們已經全球化了,學生不單可以在香港本地升學,也可以到外國去升學。即便是在香港,大學裡面基本上都是以英語為主。所以,如果讓學生更早一點去學得更好的英語,他們未來升學就有一定優勢。
  • 我國最有影響力的方言,與普通話非常相似,全國1.4億人都在使用
    相信常常旅遊的遊客也深有體會,就中國的最北方和最南方相比,就有著千差萬別的文化生活差異。而不同的地域,不管是在語言,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特點存在。很多人去國外旅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所以國際上就有通用的語言,就算不會說當地國家的語言,只要會說英語就可以和當地人很好的交流。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知道哪裡嗎?
    ,雖然說普通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說普通話,在很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的言語,人們將它稱之為方言,區別於普通話。雖然說方言各不相同,但是還是會找到一些共同點,畢竟是同出於普通話的,要是想學會另一個地方的方言,掌握的這些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是在我國的語言體系當中,有一個最難懂的方言。它就完全和我國的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因此就比較難學。這個地方是浙江的江山,這個地方的口音,如果你想要學會的話那簡直就是另外學了一門新的語言。
  • 賈義卿:甘肅甘谷方言與普通話對應關係點滴拾遺
    甘肅省甘谷縣方言與普通話對應關係點滴拾遺賈義卿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通用語。所以,大部分北方地方語言都與普通話相關聯,在某方面對應關係規整,內在聯繫緊密,有必然的規律性。甘肅省甘谷縣的地方話,雖然域外人聽起來,覺土的掉渣,但其音調與普通話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絕大部分漢字,普通話定標的一、/、Ⅴ、 四聲聲調,通常甘谷話相對應,發成了V、/、、一 聲。即甘谷話把普通話的一聲讀成三聲,二聲不變,三聲讀成四聲,四聲讀成一聲。
  • 包括粵語在內的中國現有方言的消亡幾乎不可避免
    藏文看上去和漢字毫無關係,但實際上藏語的所有基礎詞彙,比如說1~10的數字、身體的部位,和漢語是有同源關係的。所謂的「漢藏語系」,除了漢語和藏語,還包括哈尼族說的哈尼語、白族說的白語、歷史上西夏人說的党項語等等,中國其實算是漢藏語佔絕大多數使用人口的國家。
  • 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理論上說,只要人們在公共場所和口頭書面交流中頻繁使用某語言的某種變體,該變體就能夠演變成為其標準語。也就是說,語言本身的特質,與它是否能成為標準語毫無關係。  中國大陸地區推廣普通話的宣傳海報  最有希望成為標準語的,通常是在商業和政治中心使用的方言。
  • 我國三座基本不說「普通話」,習慣講方言的地方,你知道是哪裡嗎
    一般我們去到另一座城市旅遊,像本地人問路時,會聽到帶著方言味道的普通話。但本地人之間聊天卻不用普通話。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三座基本不說「普通話」,更習慣講方言的城市,除了上海和四川,剩下一座城市你知道是哪嗎?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世界一線城市,繁華程度可見一斑。作為一座國際大都市,上海的開放程度和國際化都是很高的。
  • 大城市繞不開「說話」關:方言普通話外語如何共生
    香港  「兩文三語」共生不悖  本報記者 黃拯  粵語是香港土生土長的通用語言;英語也是市民普遍看重的語言,上至社會名流下至街頭小工,能說英語的人著實不少;而普通話正逐步成為香港的另一種通用語言。「兩文三語」(中英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共存於市井街頭,成為香港的招牌特色。  普通話拉近兩地距離  百多年的殖民統治,在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打下了英語的烙印。香港人從出生起就接受雙語教學,對英語有天然的認可,國際化大都市的工作、生活,也提供了很多與外國交往的語言環境,讓粵語同英語可以實現自由轉換甚至是「融合」。
  • 中國愛講方言的4座城市,都是國家中心城市,卻不愛講普通話
    而每個民族的都有自己的特色語言,俗話說十裡不同音,有時候緊挨的兩個鄉鎮,方言都不一樣,這就造就了我國有上千種方言,為了能讓天南地北的人自由交談。國家在建國初期就開始推行普通話,按道理說在一些大型的城市,普通話的普及率非常的高,但是也有一些例子,我們國家有一些大城市,雖然普通話流行多年,但在這些城市中,很少有人說普通話,大多數人說當地方言,以下是四個不講普通話的城市。
  • 鄭子寧︱席捲世界的「普通話」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不過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法國歷代國王對在國內推廣標準語取代當地語言並無多大興趣。然而大革命後,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使推行一種標準的「普通話」成為了當務之急——當時的法國使用所謂「標準法語」的人口不過才佔5%不到。從全國各地徵來的士兵都雞同鴨講。十八、十九世紀法國的國力在歐洲一直處於相對下滑階段,蓬勃發展的英國和德國給了這個西歐傳統大國強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