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界,很多人拿中餐跟西餐比較,認為中餐沒有西餐上檔次。中餐的色香味遠勝西餐,可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覺得吃頓牛排鵝肝喝點紅酒就是比中餐高端呢?
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西餐講究食物搭配;中國烹飪中對於蔬菜,國人的飲食習慣是炒了吃,在大火炒的過程中有好多種營養素在高溫下已被損失掉,西餐吃法是以生吃為主,蔬菜中的維生素C的攝入量大大提高,生吃當然比熟煮有營養;中餐由於大量使用味精,味道重,可口好吃,但可口好吃不見得健康。西式的烹調方法更用心去關注菜郩的原材料本身,適合什麼樣的烹調方法,去做出能夠滿足人在各種營養方面的需求。
首先我們要了解中餐與西餐的特色與區別。
首先在烹飪上:中餐高油高鹽,即使是相對清淡的粵菜,蘇菜,浙菜,閩菜也不例外。煎炒烹炸,還是以炒為主花樣繁多,這是中餐特點。
而西餐要簡單的多,sauce(醬汁)是西餐調味的靈魂。這是因為西餐的主食是麵包,要有湯汁泡著才好食用。這也是為什麼西餐第一道菜是湯。事實上古代歐洲一般人們的食物,往往就是熬一鍋湯再加上麵包,高級一點的會配上烤肉和沙拉。西餐除了橄欖油和黃油幾乎不會用其他的油,而這兩種油普通人幾乎是做不出來好吃的中餐的。
其次,在食用過程中:中餐菜的味道是在做的過程中已經定好了的,菜一出鍋味道就沒法再改了。主要是因為鹽都是在製作過程中放的,而鹽是調味的第一調料。
而西餐在製作中,往往不加鹽或是加極少的鹽。食客往往是根據自己的口味在食用過程中加鹽調節。眾口難調,中餐只能選擇吃或不吃,除非是對菜品製作了解提前跟廚師說明。但就算說明由於中餐的非量化製作方式,即使同一廚師做同一道菜味道都會有所變化。符合口味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而西餐可以自己更改味道,並且廚師完全可以按照顧客的要求去烹飪。中餐只會問是否忌口,選擇菜式不會隨意更改菜品製作方法。顯然這不合西方人的飲食習慣。
再有中西餐最大的差異在於:西餐是分餐制長桌兩邊每人一個盤子一套刀叉一道菜,互不交叉。烤肉,沙拉也是使用公共餐具分好再獨自食用。而中餐是共餐制,大家圍坐在圓桌邊,只用筷子共同食用一道道菜品。雖然30多年來一直在提倡使用公筷,但顯然接受度還是很低。這點也是西方人很難接受中餐的原因。不過現在高檔餐廳中餐西制已經越來越普及了。
世界各地都有美食。認為中餐色香味遠勝西餐,和認為西餐代表檔次都同樣片面。任何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緊密相連。吃又是人作為生命的第一需求,各個民族在這件事上的創造力其實相差無幾。有些人長了國際胃口,對不同地區的烹飪邏輯能夠理性客觀的評判。但更多人只能接受自己從小習慣的口味,外來的食物加工方法令其難以下咽。在國外,認為中餐難吃的外國人,一點兒也不比認為西餐難吃的中國人少。這種當地胃和國際胃的爭論永遠會持續下去,就像豆花的鹹甜之爭一樣,自得其樂、無傷大雅就好,千萬不要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