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並創立的國際博物館日,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一座城市的成熟標誌之一便是設立各類博物館,在這個注意力飛速變換的時代,媒介的發達,交通的便利,科技的發展,讓許多博物館成了文化「網紅」,故宮博物院便是一例。在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書鄉選擇推薦年遊客數量最多的兩個知名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羅浮宮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知情人」講述幕後故事的新書。他們知無不言地寫出了博物館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博物館是如何傳承傳統、更新理念、擁抱新技術、各出奇招吸引觀眾的。
// 故宮的變革之路 //
故宮博物院由私人住所變為公眾博物館的道路且長且遠,目前仍在進行中。在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的工作中,這是個艱難的過程,抉擇需要勇氣,執行更需要魄力。在《我是故宮「看門人」》一書中,他講述了故宮博物院走向世界一級博物館的道路,讓很多對故宮抱有刻板印象的人刮目相看。
故宮博物院當初開放的宗旨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觀眾,而在人們的印象中,提起故宮大多想到的是漫長的排隊等待和嘈雜洶湧的人群。2002年故宮的參觀人數第一次突破700萬人次,到了2012年單霽翔來到故宮工作的那年,參觀人數已經突破了1500萬。尤其是節假日,猛增的參觀者,讓故宮的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參觀體驗直線下滑,同時也充滿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很多人在參觀後,留下了一些不愉快的體驗。面對著雙輸的局面,單霽翔開始向世界先進的博物館學習,對故宮進行「閉」與「開」、「分」與「限」的變革,真正地以人為本,開始從觀眾與管理者的雙重角度著眼打造一座現代理念的博物館。
海內外博物館有固定的休息日,一周一天或一月兩天,這有助於對日常維護和員工休息。但故宮博物院長期以來,除了年三十的下午和大年初一的上午全年全天開放。展廳布置、設備維修、人員培訓等難以擠出時間,於是單霽翔決定以每周一為閉館日,調整故宮和員工的狀態。起初,單霽翔擔心如此變革會讓公眾產生誤解,他專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通過媒體傳達故宮的善意。在試運行每周一下午閉館一年之後,2014年1月1日故宮博物院除法定節假日和暑期外,正式實行每周一全天閉館。這一「閉」並沒有單霽翔想像中的那樣困難,在之後,因為「閉」而有了更多的時間規劃故宮、維護文物,這也為「開」做足了準備。
在單霽翔提供的數據中,故宮博物院現在藏有5.3萬幅繪畫、7.5萬件書法、2.8萬件碑帖、16萬件青銅器、3.2萬件玉石器、36.7萬件陶瓷、18萬件織繡、上萬件外國文物、4.2萬件宗教文物,在宗教文物中,80%都是藏傳佛教文物,其中包括2.3萬尊佛教像、7000件祭法器,還有1970塊18世紀的唐卡。這麼多的珍貴文物,很難在故宮中盡數展出,即使是部分展出輪換更替,也需要大量的空間。在2002年以前的故宮向公眾開放的面積只有30%,到2012年單霽翔上任時,也只開放了48%。對於觀眾而言,參觀故宮大多停留在「中軸線」的到此一遊上,人都堆積在一處,沒有注意到兩邊的建築與展覽就匆匆出去了,體驗非常不好。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故宮、認識故宮的文物,近幾年,故宮大力拓展開放區域,將部分外單位清出故宮,將原來做辦公用的古建築恢復原貌。在上一任鄭欣淼院長到任之初,故宮就啟動了古建築整體維護工程,為將來的開放打下基礎。在開放的方針策略開始實施後,慈寧宮、壽康宮、午門雁翅樓、故宮城牆、南大庫、延禧宮等建築陸續開放。
一些影視劇帶動了故宮熱,故宮的開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著這種熱度,向更多的年輕人傳達故宮文物的前世今生。除了「甄嬛」居住的壽康宮之外,延禧宮近年來也成為焦點。延禧宮在歷史上多次遭遇雷火焚毀,最後一次雷擊是在道光年間。轉眼到了末代皇帝溥儀時,他決定在此建造一座觀魚的西洋「水晶宮」,主體使用金屬和玻璃,四周水池蓄滿水,以防再次被雷擊中。但是開工不久,溥儀就被迫退位,因此,延禧宮就成了爛尾樓。在單霽翔看來,此處應該是故宮裡難得一見的中西合璧之處。利用這「爛尾」景觀,故宮博物院決定在此處建造外國文物博物館,將故宮內收藏的海外各國的珍貴文物在此展出。隨著更多的展覽與場館開放,故宮的「開」在2018年已經接近80%,更多原來陌生的場所來到觀眾面前。不斷出「新」,也讓故宮煥然新生,其博物館的屬性也逐漸顯露在公眾面前。
故宮博物院的參觀人數是全球博物館之最,雖然有閉館的政策,但人數還是年年攀升。尤其是節假日,人堵得不得了,有時候穿過一道宮門都得堵個5分鐘。觀眾走失走丟的情況經常發生,人流擁擠帶來的踩踏事故風險也越來越高。在歷經數次限流失敗後,單霽翔再次將限流提上議程,為此還專門召開了一次發布會徵求大眾的意見。有些媒體提出通過提高票價來遏制人流,但是在單霽翔看來,票價定高了人們也會接受,高票價到最後不僅會與限流本意漸行漸遠,還會抵擋低收入人群進故宮觀摩學習。在數次討論與否定中,每日限流8萬人次成為最終的結果。限流政策之外,故宮博物院還全面實施實名製售票,實行旅行社全部網絡訂票,取消現場售票,逐漸通過網絡代替地面售票。
故宮在一系列的措施下,安全性、舒適性、有序性逐漸提高,越來越像現代化的博物館,運用科學的管理辦法和科技的手段施行精細有效的操作。通過限流有效地實現了觀眾的分流,一部分觀眾躲開旺季,專門挑淡季參觀。而故宮博物院這邊,也在著眼於淡季,讓淡季比旺季更有心意。通過教師免費日、醫務人員免費日、環衛工人免費日、公交司乘人員免費日等特別活動,增加不同觀眾的體驗享受。1月至3月是故宮傳統的淡季,以往每年這段時間也就接待兩三萬觀眾。2019年年初,故宮舉辦了「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每日觀眾都達到了8萬上限,其中年輕觀眾佔大多數。這也是「分」與「限」帶來的意外驚喜,通過舒適的體驗,讓更多的年輕觀眾重新認識故宮。這一系列改革舉措,讓故宮博物院的體驗感凸顯出來,也為它躋身世界博物館前列作出了貢獻。
// 盧浮探秘 //
「在羅浮宮裡巡夜的時候,會感覺自己像個太空人,博物館變成了一座幽靈船。我們在不同的時代和氛圍中旅行,仿佛變成了世界的主人。」羅浮宮負責守衛夜巡的弗雷德裡克·比揚卡蒂尼在每晚九點,從羅浮宮安全中心出發,拿上鑰匙和手電,開始了夜間巡邏。他的母親艾迪特是羅浮宮的第一批守衛人員,現在已經八十歲了,到他這裡巡夜成了一種精神的傳承。
夜晚漆黑的羅浮宮是什麼樣子?《羅浮宮的幕布之後》一書作者貝雷尼絲·若弗魯瓦-施內特與羅浮宮的上百位工作人員一起體驗了一遍,包括令人期待的夜巡。夜間的羅浮宮給人的第一衝擊是安靜,白天這裡一刻不停的喧囂消失得無影無蹤,巨大的走廊中自己的腳步聲清清楚楚,寂靜得甚至有些可怕,而巡夜人員可以享受的「福利」,便是在這種絕對的靜謐中細細欣賞每一件藝術品。
作者描述了這種奇異的場景——在手電筒的光束下,羅浮宮忽然變成了一幅巨大的電影布景,「科撒巴德庭裡那些半人半獸的公牛像看上去更加駭人了;我們隱約能辨認出遠處古地亞王子石雕像的輪廓;手電光從下面照上去,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伸展著她巨大的翅膀,產生了一種誇張的戲劇效果……」大家在荒無人煙的景象中忘情徜徉在藝術中,各種面孔不斷浮現,如拉斐爾筆下的《巴爾達薩雷伯爵像》或是達·文西《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那張線條柔和的鵝蛋臉。
羅浮宮的守衛隊伍有25人,巡夜一直到早上九點一刻結束。茱莉亞·裡加德是巡夜組裡唯一的女性,她告訴作者:「我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五年了,拿什麼也換不走這份職業。這裡的氣氛很特別,夜裡人與人之間那種親密感與白天是完全不同的。」
最神奇的經歷還數站在羅浮宮的屋頂上眺望巴黎了,但羅浮宮的屋頂是整個博物館的最高點,也是最重要的戰略地點,只有消防員才能為了升國旗來這裡。因為並不對外開放,必須要與巴黎消防隊43連提出特別申請才行,作者因為拍攝電視節目才獲得這個寶貴特權,與消防員相約屋頂。消防隊43連的隊長薩巴斯蒂安已經服役五年,很快就要離開羅浮宮,他在巡邏的時候只要條件允許,就會停下來欣賞每一件藝術品。五年間他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2016年塞納河水突然上漲,他們接到任務要在48小時內撤走三萬多件藝術品,這是法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一次搬運數量如此龐大的藝術品。
羅浮宮的屋頂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巴黎市的最高點,是城市的標誌,上去也要費一番工夫——先穿過一片錯綜複雜的長廊,再穿過無數道密門,最後登上無數座樓梯。登頂的風光美得令人窒息,一側是法蘭西喜劇院,另一側是杜樂麗花園和摩天輪。
作為工作人員出入羅浮宮有一套嚴格的流程,《羅浮宮的幕布之後》的作者作為法國官方電視臺的媒體人員,也需要先出示空白的「犯罪記錄證明」才能得到一張寶貴的胸牌。接待他們的是克裡斯蒂娜·菲南斯,羅浮宮接待與展品監管處副主任,她的職責是管理六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內全部展廳和展品,她手下有700名工作人員負責每天接待觀眾。他們最熟悉的就是每天早上九點開館便湧向《蒙娜麗莎》的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們。雖然大部分遊客不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他們在無事發生時像隱形人一樣不搶風頭,但在有參觀者迷路或試圖觸碰展品時,會及時出現。作者看來,他們就像羅浮宮的眼和手,他們是最先注意到牆面或藝術品上破損痕跡的人,也是負責向管理員報告溫度變化和溼度下降的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招聘中,這一崗位優先錄用有軍隊經歷的人,因為有些人會配備武器,但今天他們只佩戴胸牌,更多的工作是和參觀者溝通,需要掌握多門語言。這些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對羅浮宮無比熟悉,幹預組組長若埃爾·西裡爾從四歲起便了解了那些隱藏最深的秘密通道,他的父親曾是這裡的工作人員,他就在羅浮宮長大。他每天都會面對走丟的孩子,突然暈倒的參觀者或是意外受傷的遊客,就算一切順利,每天也要至少走上十五公裡,回答無數遍「《蒙娜麗莎》在哪兒?」
博物館的掌舵人館長讓-呂克·馬丁內茲第一次進入羅浮宮是在小學六年級,那時他還不太懂歷史和藝術,僅僅是宮殿本身就讓他震撼不已。幾年後,15歲的他再一次獨自前往羅浮宮,從此這裡成了他閒暇時常去的玩耍的樂園。他記得當年有些展廳還沒通電,另一些展廳遊客稀少,很多時候只有他一個人與藝術品們在一起。他迷上了那些古希臘的繪畫和陶器,將每一件展品都臨摹下來,通過這種方式將心愛的藝術品「據為己有」。不過那時他對博物館館長這個職業還一無所知,直到大學讀歷史系二年級的時候,才開始想像自己會不會哪一天成為這座城堡的大管家。於是他從基層做起,先負責羅浮宮希臘羅馬文物部門。此時工作人員交給他一串有強烈象徵意義的鑰匙,讓他可以打開一扇門,門裡面是博物館不對外展出的藏品,這意味著從這時起,他就可以直接研究藏品了,這對他來說又是一次全新的震撼。
作者在拍攝羅浮宮的過程中感受到這裡就像一個微型社會,一個居住著兩千人的小小星球,這些羅浮宮的「居民」是星球充滿勃勃生機的原因所在。他們是羅浮宮形形色色的工作人員:管理員、講解員、檔案員、藝術品修復師、舞臺布景師、底座雕刻師、細木工匠、掛毯織工、畫家、消防員、接待員、新聞專員……在羅浮宮工作並不是一種強迫或按部就班的生計,而是一種熱愛,在作者採訪中,幾乎每個人都會告訴你,這是一份職業,也是一種愛好。
// 博物館奇妙夜 //
沈辛成從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畢業留學紐約深造時,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實習,擔任人類學部主任的研究助理。這是全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三千三百萬件展品,四十五個常設展覽,那裡每天顧客盈門,買票的隊伍有時甚至排到建築外頭,來者多是舉家前來……」
在《紐約無人是客——一本37.5℃的博物館地圖》書中,沈辛成寫道這座博物館如此受歡迎,是它用最專業的方式做最接地氣的展覽:「我們還舉辦過『博物館奇妙夜』的夜訪博物館的活動,晚上九點才開門迎客,有特別的遊戲和講座,小朋友們甚至可以在非洲哺乳動物廳中的象群標本下支起床來睡上一晚,一百五十美元的門票價格不菲,但依舊場場爆滿。」
與歐洲的悠久歷史相比,建博物館對於美國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多優勢。早在十八世紀,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博物館便已成立。沈辛成從歷史角度剖析了美國博物館的天然劣勢:美國人晚了快一個世紀,等有能力和財力開始趕超的時候,已經是十九世紀晚期了。
「美國的歷史尚短,沒有歐洲那樣的根植於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藝術淵源,但美國人有錢,洛克菲勒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人,為紐約直接造了一座中世紀的宮殿出來。他連市政府和州議院的力量都嫌多餘,撥出了自己的土地和後續運營資金給紐約市,在曼哈頓北端哈德遜河邊的公園裡效法歐洲中世紀古堡造起了一座大型博物館。」這便是紐約赫赫有名的修道院博物館。
十九世紀後半期,美國各大城市進入飛速發展建設階段,其中紐約便是大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今日最有名的便是分別位於紐約中央公園東西兩側的兩座博物館便是代表自然科學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始建於1869年)和人文藝術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872年誕生)。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創始人之一是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父親老羅斯福。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築風格是效仿希臘的新古典主義,東門立著老羅斯福的雕像。博物館建造了羅斯福紀念大堂,不只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博物館的創立者,更因為他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的貢獻。
沈辛成在博物館實習期間最激動人心的事,不是在庫房摸過木乃伊,而是搜集整理人類學家柏託德·勞佛的信件。勞佛是來中國做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第一位美國人,會說漢語、滿語、蒙古語、藏語等。「我在博物館的圖書館中,取出勞佛帶回來的《御製耕織圖》,《蠶桑萃編》和《天工開物》,根據出借記錄現實,這些書已經五十多年沒有人用過了。」沈辛成覺得每一點研究發現都令人興奮,「我常常覺得,他是我穿越時空交上的另一個朋友。那時候,我每天在五樓檔案室裡興致高昂;查閱資料焦頭爛額的時候,連午飯都會忘了吃。」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張恢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