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又到啦。因為討厭的疫情,國內外許多博物館都突然冷清了起來,你已經有多久沒有走入一家博物館了呢?
前一段時間,有幸收到東方出版社侯亮老師寄來的《羅浮宮的幕布之後》,一本看著就很像藝術品的厚重的書,面積比A4紙還大。整本書的設計,讓你感覺很像是在參觀博物館本身。
說到羅浮宮,大家第一想到的恐怕就是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和勝利女神,慕名而來的觀眾首先瞻仰的也是她們。然而,她們的光環過分耀眼,以至於她們身邊的無數珍寶在遊客眼中黯然失色,甚至變得不存在。
「90%的參觀者來德農館都是為了看《蒙娜麗莎》的,每年可達700多萬人,」羅浮宮的接待與監管員克裡斯多夫·勒比對參觀者的行為變化感到非常難過,「他們高聲說話,甚至看都不看展廳裡其他的油畫作品。即便是《蒙娜麗莎》,大部分參觀者也都是背對著這幅畫,從手機的攝像頭裡自拍著看。」
想起陳丹青在《局部》第三季片頭裡說的:「我聽見陳百上千的溼壁畫在牆上叫道——No!除了達文西,還有我,還有我。」
只有對這些歷史留下的藝術品懷有真正敬畏之心的人,才會帶著所有的感情去珍惜一切的它們。在羅浮宮上班的工作人員,正是這樣的一群人。
翻開《羅浮宮的幕布之後》,一張張音容笑貌在向你走來,他們是成百上千個在羅浮宮上班的工作人員,其中有生懷絕技的修復師和裝裱師,也有鎖匠、木工和布景專家……正是他們,讓羅浮宮這座巨大舞臺晝夜運作,生生不息。
他們每個人各司其職,卻絕不是流水線上一顆莫得感情的螺絲釘。每一個在羅浮宮上班的工作人員,都懷有滿腔的熱忱和驕傲,驕傲於經他們之手,穿越歷史的藝術藏品能重新被世人看見,驕傲於他們的一生中有過一段最美好的回憶。
他們站在離藏品最近的地方,像照顧一個美麗又無比脆弱的嬰兒,在這零距離的接觸中,感受某種跨越時間長河的同呼吸共命運。
他們目睹過羅浮宮最繁華喧囂的一面,也見證過羅浮宮最寂靜空曠的夜晚。他們站在臺前迎來送往,也穿梭於幕後——走進一間間神秘迷宮般的地下密室。
羅浮宮的外聯部主任安娜-洛爾·貝婭特麗克絲說:「在羅浮宮工作,每天都有小驚喜,極少有職業能夠製造出這樣的感受。羅浮宮也讓我對人心充滿信心,因為它的身上有著人類至美造物的痕跡。」
這種職業幸福感,在羅浮宮的每一個工作人員身上,都能強烈地感覺到。
記得曾經在逛UCCA的時候,遇到UCCA的網紅講解員陳阿姨。她為了帶孫女來到北京,10年間,除了買菜做飯,一有閒就往UCCA跑,看展、聽講座、記筆記,又自學成才,當上了UCCA的講解員。不同於一般講解員的背書模式,陳阿姨的講解行雲流水,趣味盎然,只要現場感受過,就不得不佩服這位民間奇人。
我想,陳阿姨之於UCCA,就像羅浮宮幕後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員之於羅浮宮。是羅浮宮,為他們提供了日復一日的靈感之源、生命之所;而恰恰是他們,為羅浮宮賦予了靈魂。
正如故宮博物館原院長單霽翔在《我是故宮「看門人」》的序言裡所說:「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我這個『看門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將『活』字寫入故宮的大門,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走近人們的生活,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有了可愛的「看門人」「守夜人」的存在,一家博物館才不至於僅僅被凝固在時間裡沉睡。「看門人」「守夜人」本身,亦是博物館最美的藝術品。走進《羅浮宮的幕布之後》,走進的便是這樣的一個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