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中,作者提到了一個症叫「自然缺失症」。
它的意思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少與大自然接觸,所以導致一系列的病產生。仔細想想,確實有很多孩子缺少戶外,尤其是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過德國的教育是個例外,德國的幼兒園是非常注重自然教育的。
在德國共有超過1500家的森林幼兒園,他們的上課方式與普通的教育機構有著很大的不同。
這裡的孩子們,他們每天的上課形式就是森林裡呆著,學習爬樹,還有在叢林中穿梭,玩泥巴。這些孩子的世界中,與電子產品隔離,有的就是滿眼的綠植。
「自然教育」不僅是與大自然接觸,它還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第一:給孩子觀察、探索的機會自然教育中,更多的是引導孩子去觀察這個大自然世界。老師們不會強迫孩子去學習,去觀察哪些東西。人類是從大自然中走出來的,孩子天生就對大自然有著一種嚮往。
當他來到大自然中,就會不自覺地去觀察,去探索這個神奇的大自然,在密林中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用泥巴捏造著各種奇形怪狀的東西。
由於每件事情都是孩子自發去做,所以能夠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讓他更加專注手頭上的事情。
第二:讓孩子明白保護自己大自然不比城市中的教室,乾淨整潔,沒有任何的危險,大自然雖美麗,但是大自然中同樣掩藏著許多的危險。
孩子在大自然中生存時,他必須要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如果遇到了蜘蛛,遇到了蛇應該怎麼去處理。
可能父母們會覺得沒必要讓孩子去面對這些事情,但是在原始社會中,孩子就是要獨自面對各種各樣的危險。在森林教育中,讓孩子學會去面對危機,是在幫助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讓自己不處於危險之中。
第三:讓孩子明白團結協作的意義眾人拾柴火焰高,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更是講究團隊協作,單打獨鬥的世界逐漸遠去。在森林教育中,孩子們很多時候不得不去面對一些獨自無法完成的事情,比如要搭建小帳篷,這個時候孩子就必須要尋找同伴的幫助。
森林是巨大的,人在其中是渺小的,一個人是難以在森林中很好的生存下來,但是如果是一群人,他們互相幫助,那麼將會創造出許多的奇蹟。
而森林教育的意義就是在此,讓孩子們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主題引導不過森林教育也不是完全的放任孩子去玩,在固定的時間段內,老師們也會給孩子上課。他們有專門的主題引導,比如觀察蜘蛛網,讓孩子去思考蜘蛛在自己的網中爬行時是否會被粘住。
除此以外,森林教育中還會有很多的主題,孩子們在主題中學習時,都是需要獨自去思考,去發現問題,並且找到答案。
看到德國的自然教育,可能大家都忍不住稱讚,並且在感嘆為什麼我們這裡沒有。
其實我們的家長不缺「自然」,缺的是「教育」,孩子在小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探索、是社交、是獨立的思考。
這些教育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們都應該適當地放手,少控制孩子,多鼓勵孩子去思考,讓孩子也體驗一把「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