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0月24日電 英國《華聞周刊》微信公眾號刊發一篇文章,一位華人媽媽講述把女兒送到芬蘭讀幼兒園的經歷。文章作者劉海琴是芬蘭LTL-LiveTravel Learn公司創始人,曾在廣東著名中學和國際教育中心擔任教師,現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從事教育學博士研究。海琴的女兒Lexi今年6歲,現在芬蘭學前班就讀。對芬蘭的義務教育,海琴有著切身的體會。
文章摘編如下:
來自新加坡的焦慮
去年11月,我去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交流時,想為在芬蘭讀幼兒園的女兒Lexi選幾本當地圖書作禮物。
讓我沒想到的是,隨手拿起的任何一本幼兒書上都印滿文字,圖片隔幾頁才有一幅。我心想這應該是給小學三到六年級看的吧?可是仔細看內容,的確是適合Lexi年齡的故事。和我同去的新加坡同事告訴我,新加坡這個年齡段的小孩真的會認這麼多字,看得懂這些書。
仔細了解後才知道,新加坡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孩子出生幾個月就開始教他們學習認字和數數。想到Lexi在芬蘭,還天天趴在地上挖石頭找蟲子,看書也只會津津有味地看著圖片嘿嘿傻笑。我的內心不由得冒出幾朵翻騰的小浪花:哎,我們真要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芬蘭幼兒園到底學點啥?
現在的Lexi已經上學前班兩個月了,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問她學了什麼新知識,她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每天都是玩!聽得我心裡的小浪花越發洶湧起來:芬蘭教育雖然享譽世界,但是天天這樣光玩不學習,真的能行嗎?!
正好接到學校通知要開家長會,我心裡暗喜,終於有機會了解一下芬蘭學前班到底學什麼了。
Lexi的幼兒園在一個小學的裡面,四周被森林環繞,整個幼兒園只有28個小孩,分成紅、藍兩個班,每個班有三位老師。
來到幼兒園,園長熱情的為我們準備了肉桂麵包和咖啡。聽完幼兒園的歷史、現狀和每位老師的介紹後,家長們就隨著各班老師進入自己孩子的班。
老師先給我們放了一段介紹早教規劃和目標的短片,這正好解答了我的疑惑,我趕忙掏出筆記下來:
· 學前班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小孩的參與和互動。
· 培養解決問題和獲取信息的能力,而非死記硬背書本知識。
· 把學到的技巧要運用到實踐中。
· 在玩耍中讓孩子學習社交能力,學會照顧自己和他人以及日常生活技能。
原來如此,傳說中的芬蘭幼兒園教育是要教這些內容,我心裡有了些眉目。但目標定得很理想,實際上要如何實現呢?
幼兒園都上什麼課?孩子說了算
短片播完後,老師開始舉例解釋這些目標具體是怎麼落實的。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怎樣讓孩子參與策劃自己的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
只見老師從一個櫥櫃裡面搬出來一大摞一米見方的大畫紙貼在牆上,讓我們找找自己孩子的名字。
這是他們上周的一個學習項目:一起策劃這個學期要怎麼度過幼兒園的時光。孩子們在紙上把自己最喜歡做的事畫出來,然後解釋給老師聽。
老師指著畫紙一一給家長介紹了每個孩子想做的事,有孩子希望經常去森林探險,有孩子希望老師帶著去滑冰,有孩子希望一起去超市購物。而Lexi畫的是一群小孩在玩遊戲,旁邊還畫了七星瓢蟲,老師說她希望和朋友去樹林裡找小瓢蟲,還希望冬天快來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去打雪仗。
老師對我們說,他們對待這些希望是很認真的,只要條件允許,他們都會滿足這些願望,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們發自內心想做和學的東西。
我也常常在上班的路上看見老師們帶著一群穿著明亮的螢光背心的小不點們坐火車或公交車出行。我甚至聽說還有幼兒園邀請了農場的大牛、小豬和小羊到幼兒園和孩子們互動半天。
到現在Lexi已經和同學們坐過火車去附近的小鎮看話劇;坐公交車去市區兒童遊樂園玩;去小鎮的圖書館看電影和看書;或者去附近的公園溜冰。每個星期老師還帶著他們背上小點心去森林探險,認識蘑菇、蟲子和植物。每次外出回來她都興奮地嘰裡呱啦說個不停。
孩子們的願望被如此認真地對待,讓我內心的天平對芬蘭的教育又多了一些認同感。同為教育從業者,應該說芬蘭的這種方式確實更加人性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老師從上而下地計劃孩子的學習目標,倒不如讓孩子們自己提出想學習和體驗什麼。
知識學習:早上的黃金一小時
每天早上9點到10點是Lexi幼兒園的晨會,這是幼兒園孩子們唯一比較正式的學習時間。
每天晨會都有一個不同的主題。有時候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圍成一圈坐下來數一數今天有幾個孩子,誰沒來,慢慢地他們學會了數數。孩子們還會每天輪流在幼兒園配備的IPAD上玩幾分鐘字母遊戲,慢慢地學會認識字母和拼寫單詞。
家長會之後,焦慮逐漸淡去
在Lexi眼裡,她的學前班生活就是每天都在玩,其實不知不覺中她已經學了很多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我發現只有6歲的她還從中學會了獨立思考,真誠待人。
她會在周末早上躡手躡腳起來給我們做三明治:先把麵包片烤香,然後搭配上自己切好的黃瓜片和水果,還會細心地記得爸爸喜歡肉媽媽喜歡芝士。
她甚至會常常把自己喜歡的玩具送給好朋友,然後解釋說:如果愛一個人,要送給他自己喜歡的,而不是自己不要的。
Lexi這些顯而易見的成長把我從新加坡帶回來的焦慮逐漸淡化了。也許並沒有什麼起跑線,所謂起跑線,只不過是現實社會給父母心裡套上的焦慮感。想要贏得比賽的人,並不是孩子本身。可很多時候,為了不輸在所謂起跑線上,大人和孩子都在無形的壓力下疲於奔命。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節奏,Lexi的幼兒園讓我感受到了老師對這種節奏的尊重。他們試圖去做的是儘可能保護和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和獨立精神,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而這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是尤為重要的,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以後往往是很難彌補的。這或許也是芬蘭教育成功的一個關鍵吧。(劉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