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間少,學習成績好,芬蘭教育秘訣到底是什麼?

2021-01-10 Hikari讀書育兒

近來,芬蘭教育成為了很多家長關注的重點,芬蘭學生每周用於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1-6年級相當於其他國家的60%,7-9年級相當於其他國家的70%,但是產出成果則很高。美國《華爾街日報》曾拍攝過一部短片,顯示了美國與芬蘭中學生間的學習成果差距:芬蘭中學生平均每周會花上超過4小時以上讀書的是20.4%,而美國學生則是50.8%。芬蘭中學生每周在下課後平均會花時間練習4小時以上數學的只有2%,而美國這一數據卻是芬蘭的7倍,高達14%。但成果顯示,芬蘭中學生的數學平均表現並不比亞洲國家差,更不用說超越美國了。

因此,芬蘭的教育系統被看作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榜樣,那這個被公認為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教育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書籍,這本書由旅居芬蘭的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陳之華所著,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曾懷著忐忑的心情,帶著兩個女兒來到芬蘭學習,她實地探訪了芬蘭學校、參與了教學研習,結合她所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通過這本《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書籍分享給讀者,而在這本書的解讀中,我發現了這三個秘密:

1.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成績好,都能跟上班級的教育水平,然而,很多孩子一旦成績長期跟不上教學進度,老師就會給這個孩子貼上「差生」的標籤,而家長也會認為是自己孩子的問題,甚至覺得恨鐵不成鋼。

可是,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無論是被老師貼上標籤,還是被家長貼上標籤,孩子真的會認為自己不行,反而自暴自棄。沒有任何一個人心甘情願被歸類,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應該被學校放棄,或是被家庭放棄、自我放棄。

芬蘭的教育體制就堅持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原則,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關注,讓孩子覺得,即使自己一段時間內沒有跟上大多數孩子的進度,但是在老師和學校的關心下,還是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成績。當然,這也和國情有關,相對來說,芬蘭學生人口不多,有些地方學校的學生只有幾十個,相對於我國一個班級就至少有幾十個學生的情況來說,芬蘭確實有實力和精力,將學習進度不同的學生,彈性編進不同的班組授課,甚至進行個別輔導。

不過,即便這樣,還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不被放棄,也不要自我放棄,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2.認識學習真正的目的。

「孩子為什麼要學習?」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見解,但大多數離不開「工作、面子、能力」這些範疇。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上講到:「芬蘭教育體制專注於培養孩子們終生學習的能力,只有發展出持續學習的動力與熱情,學習成果才會強大、豐碩,而且無止盡地延伸。」芬蘭人認為習慣、思維的養成與塑造是人生最重要的命題之一,不需要讓孩子事事都贏在起跑點,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長時間的事情,不要一開始就耗盡了孩子學習的興趣,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只有跑出自己的風格,才將會讓人生的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現在的家長都迫於著急,不知道是因為我過於佛系,還是許多家長過於激進,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讓孩子學到小學2-3年級的課程,讓孩子提前學習的意義是想贏在起跑線嗎?學習前置真的對孩子好嗎?

有一位媽媽說:「知識是紮實了,但也少了好奇和期待。」學習是一生的事情,是幫助孩子養成獨立學習與思考的習慣,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並探索人性,是幫助孩子找到獲取對自己未來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的正確方法。

3.興趣是人生的導師。

雖然現在的孩子學的很多,但是當真正問他們喜歡什麼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回答:「不知道。」因為在孩子看來很多東西是家長讓學的,而不是自己願意學的,而且孩子也不知道學習這些東西的意義在哪裡。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如果你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很狹隘,那麼他將來就很難發現自己的天賦和興趣。而只有真正的天賦和興趣,才能豐盈他現在的生活,並點亮他的未來。」

其實,狹隘地讓孩子去上興趣班,學所謂的知識,並不能讓孩子充盈自己,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記得看到一個媽媽分享她的育兒經驗,說孩子去上繪畫課、音樂課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從小她就帶孩子去聽音樂會,看畫展,見得多了,孩子就喜歡了,也願意自己去學。

而在芬蘭,孩子們應該是幸運的,芬蘭的課堂是豐富多彩的,孩子不僅學習數學、芬蘭語、歷史,還要學習做衣服、洗衣服、做飯、彈奏樂器……孩子可以自己在不同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而且學校也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有2-3樣的興趣愛好。

因此,在芬蘭,很多的成人既有自己的職業能力,又有自己的業餘愛好,這與芬蘭教育體制密不可分,芬蘭政府鼓勵學生擁有更寬廣的人生規劃彈性,希望更多青少年能具備一技之長,並不會因為孩子不選擇去上大學,就認為孩子一定沒有出息。

芬蘭就是這樣一個激發孩子學習自主性,培養孩子生存能力的教育模式,而且芬蘭對待老師的方式也讓人感慨,沒有督學,沒有職稱,不被成績束縛,更專注於知識的生活運用。很多家長特別期待和羨慕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可以在了解芬蘭教育模式的同時,反觀自己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是否能夠為孩子創造出最適合孩子的、獨一無二的教育。

相關焦點

  • 全球課時最少,學習成績好,芬蘭教育是全球第一的秘訣是什麼?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近來,芬蘭的教育體系一直備受家長們的關注,因為很多國家和地區為了讓孩子能夠學習出色,都很強調課外教育,經常給會給學生布置很多家庭作業。
  • 全球熱捧的芬蘭教育又創「神話」,「少即多」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這還不夠,負責國際學生素養評估項目的經合組織,還發現芬蘭學生在學習上花的時間並沒有與成績成正比,是參與的國家和地區中時間最少,提供了「用時低,成效高」的成功教育案例,完成了「少即多」的教育神話。還有一個紀錄可以折射芬蘭教育的與眾不同,那就是芬蘭學生在素養測試中的方差極小。什麼是「方差?」
  • 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導讀: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對你而言,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學歷嗎?是薪水嗎?是頭銜嗎?還是幸福的人生?用外語教育來舉例解釋,或許會是一個理解這個問題的好方法。從外語教育,看出問題所在了嗎?臺灣從中學就開始義務性學習英文。
  • 全球熱捧的芬蘭教育又創「新神話」,「少即多」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這還不夠,負責國際學生素養評估項目的經合組織,還發現芬蘭學生在學習上花的時間並沒有與成績成正比,是參與的國家和地區中時間最少,提供了「用時低,成效高」的成功教育案例,完成了「少即多」的教育神話。還有一個紀錄可以折射芬蘭教育的與眾不同,那就是芬蘭學生在素養測試中的方差極小。什麼是「方差?」是指學生間或者學校間的學業差距。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芬蘭教育近年來非常熱門,那芬蘭教育的核心方法,現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究竟是什麼?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邀請到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Kirsti Lonka,來與我們一起探討,芬蘭教育,是基於一種怎樣的哲學?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芬蘭教育的七大模塊是什麼?在芬蘭,為什麼沒有考試?
  • 教育看芬蘭:教室設計如何滿足21世紀學習需要?
    其實早在2006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就曾在赫爾辛基組織召開過主題為「未來學校-學習環境、教學法和建築」的研討會,來自21個國家的100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些代表們普遍認為芬蘭學校建築和學習環境設計對其學生在PISA評估中的優異表現發揮著功不可沒的重要影響和作用。
  •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芬蘭教育雖好,但真的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這5個國家,力圖尋找教育中哲學,探尋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才是更好的?正如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其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今天我想說的是「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的芬蘭教育,與中國教育存在什麼差異?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 貧困山區和都市孩子沒區別,這才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訣
    一直以來,歐美國家對於「考試成績好」的教育,都是不那麼服氣的,比如東亞教育。 歐美教育界普遍認為:東亞教育取得好成績基本是靠拼命努力讀書「死拼」出來的——你一個韓國孩子,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我們學習幾個小時的,分數當然拼不過。
  • 中國教育和西方的差距大?學芬蘭人的秘訣,讓孩子保有學習的興趣
    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先見樹,後見林」,意思是孩子不管學的是什麼,都從最基礎的細節做起,經歷一段基礎練習的漫長過程,「把每棵樹都栽好了」,才有機會慢慢欣賞整片「森林」的美景。比如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學英語,就是先學字母ABC再記音標拼讀,背單詞,做完形填空,看懂一篇英語短文之後再提煉信息。
  • 取長補短 學習芬蘭冰球 我們能學到什麼?
    取長補短 學習芬蘭冰球 我們能學到什麼? 原標題:   僅有550萬人口,芬蘭的註冊冰球選手卻多達7萬餘人,全國有冰場263個,這便不難理解芬蘭冰球隊的排名能高居世界第4。
  • 用錢買來的成績到底有沒有意義?學習的本來狀態是什麼
    朋友跟我說的時候,感慨道,這孩子腦子靈光的,他真的自己想要了,成績就上來了,看來這兩萬元錢花得真值啊。可我心裡卻想:這兩萬元錢真的值嗎?有意義嗎?這個孩子無疑智商沒問題,可是他為什麼之前成績不好?如果家長必須用錢來買他的學習,那麼學習到底是誰的任務呢?或者說用物質欲望刺激起來的學習欲望,到底有沒有意義?
  • 教育童話能否跟上時代?獨家對話芬蘭教育部長解讀「芬蘭密碼」
    Photographer: Laura Kotila, valtioneuvoston kanslia教育是芬蘭的一張「名片」。「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樂零壓力……」這似乎是芬蘭教育留給外界的基礎印象。這個只有553萬人口的北歐國家的教育,吸引了大批教育學者將之作為研究樣本。
  •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全球第一?
    芬蘭,一直是全球教育的「標杆」。為什麼是芬蘭?是什麼讓芬蘭的教育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全球的關注?因為芬蘭的教育全球領先了將近20年,而且他們不甘於這個領先,總是在不斷的折騰,不斷的推陳出新。這個和北京十一中讓孩子們自己設計教學樓一樣,通過真實的挑戰來讓孩子們學習是一個邏輯。從2003年到2012年期間,芬蘭孩子的PISA測試成績一直排名第一,雖然後來被上海反超了,但是一直排在前十。而且被反超並不是人家弱了,而是覺得這個沒意思了。
  • 芬蘭教育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營造快樂的學習課堂的技巧,我希望能夠分享給你們,讓你們的學校有一點點像芬蘭教育。」近些年,由於芬蘭教育在PISA測評中持續的優異表現,引發了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很多人都想知道為什麼芬蘭能夠做到「少就是多,慢就是快」,以「最少的作業,最短的在校時間,最長的假期」獲得這麼棒的結果。
  • 逆時針教育分析|自制力差,學習成績也好不了!
    所謂的自制力,說的就是我們在面對「誘惑」「衝動」時,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的能力。比方說,在學習的時候,懶癌、拖延症等發作,不想學習又或是學不進去時,你是選擇聽從此時內心這些「不好」的聲音,還是選擇堅定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
  • 谷力天空:引進芬蘭創造力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 青松系...
    為什麼引進芬蘭優秀教育芬蘭的基礎教育滿地開花,除了語言、科學、文史等領域外,在哲學、藝術、建築、音樂、商業、創新、財富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等領域均有不俗的建樹。然而很多人總問「芬蘭的孩子10點上學,下午2點放學,其餘時間都在幹嘛?都是在補習嗎?」
  • 芬蘭取消中小學課程?別再神話芬蘭教育了
    這不,前段時間,說芬蘭「要廢除小學和中學課程教育,成為世界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這樣的謠言,又在國內興起。造謠芬蘭取消分科的,其實每年都有,年年不換花樣,但年年有人信......我也是醉了。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 芬蘭的散養式教育,中國人該不該學,怎麼學?
    在芬蘭,學校沒有學前班,小孩子滿七歲才能上學,但芬蘭被評鑑為全球最平衡、學生通過過考試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國家。芬蘭的教育被國人熟知,來自一個叫PISA的測試,這是一個關於數學閱讀的測試,芬蘭成績全球排名前茅。就連美國都以芬蘭為榜樣,派遣教師去學習。
  • 對話芬蘭教育部長:高水平教師是高質量教育的基礎
    以芬蘭最古老和知名的大學赫爾辛基大學為例,今年秋季申請該校的留學生總人數減少了30%,錄取的來自歐盟和歐洲經濟區以外的留學生人數下降了約50%。在收取學費之後,芬蘭高校對於中國留學生還有何吸引之處?擁有世界一流教育系統的芬蘭教育的核心是什麼?10月9日,芬蘭駐華使館舉辦了主題為「中芬教育與健康合作新方案」的研討會。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蘭學生在PISA測試中的傑出表現,其中一個原因是芬蘭的教育方針與PISA測驗的強調重點不謀而合,即重視學生運用知識於生活的能力。教育不光是看學生已經學到了什麼,更要看學生可以用學到的東西做什麼。芬蘭的基尼係數是全世界最低的,芬蘭的基礎教育也是全世界最均衡的,在PISA測驗中,芬蘭校際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 (僅次於人口僅30萬的冰島),只有1%的學生測試中不合格(全球最低),芬蘭中學生成績高低落差只有4. 7%,而美英等國都超過20%。⑤芬蘭人不推崇精英教育(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相反,他們給「弱勢」孩子提供更多的關照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