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芬蘭教育成為了很多家長關注的重點,芬蘭學生每周用於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1-6年級相當於其他國家的60%,7-9年級相當於其他國家的70%,但是產出成果則很高。美國《華爾街日報》曾拍攝過一部短片,顯示了美國與芬蘭中學生間的學習成果差距:芬蘭中學生平均每周會花上超過4小時以上讀書的是20.4%,而美國學生則是50.8%。芬蘭中學生每周在下課後平均會花時間練習4小時以上數學的只有2%,而美國這一數據卻是芬蘭的7倍,高達14%。但成果顯示,芬蘭中學生的數學平均表現並不比亞洲國家差,更不用說超越美國了。
因此,芬蘭的教育系統被看作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榜樣,那這個被公認為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教育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書籍,這本書由旅居芬蘭的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陳之華所著,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曾懷著忐忑的心情,帶著兩個女兒來到芬蘭學習,她實地探訪了芬蘭學校、參與了教學研習,結合她所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通過這本《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書籍分享給讀者,而在這本書的解讀中,我發現了這三個秘密:
1.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成績好,都能跟上班級的教育水平,然而,很多孩子一旦成績長期跟不上教學進度,老師就會給這個孩子貼上「差生」的標籤,而家長也會認為是自己孩子的問題,甚至覺得恨鐵不成鋼。
可是,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無論是被老師貼上標籤,還是被家長貼上標籤,孩子真的會認為自己不行,反而自暴自棄。沒有任何一個人心甘情願被歸類,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應該被學校放棄,或是被家庭放棄、自我放棄。
芬蘭的教育體制就堅持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原則,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關注,讓孩子覺得,即使自己一段時間內沒有跟上大多數孩子的進度,但是在老師和學校的關心下,還是會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成績。當然,這也和國情有關,相對來說,芬蘭學生人口不多,有些地方學校的學生只有幾十個,相對於我國一個班級就至少有幾十個學生的情況來說,芬蘭確實有實力和精力,將學習進度不同的學生,彈性編進不同的班組授課,甚至進行個別輔導。
不過,即便這樣,還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不被放棄,也不要自我放棄,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2.認識學習真正的目的。
「孩子為什麼要學習?」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見解,但大多數離不開「工作、面子、能力」這些範疇。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上講到:「芬蘭教育體制專注於培養孩子們終生學習的能力,只有發展出持續學習的動力與熱情,學習成果才會強大、豐碩,而且無止盡地延伸。」芬蘭人認為習慣、思維的養成與塑造是人生最重要的命題之一,不需要讓孩子事事都贏在起跑點,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長時間的事情,不要一開始就耗盡了孩子學習的興趣,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只有跑出自己的風格,才將會讓人生的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現在的家長都迫於著急,不知道是因為我過於佛系,還是許多家長過於激進,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讓孩子學到小學2-3年級的課程,讓孩子提前學習的意義是想贏在起跑線嗎?學習前置真的對孩子好嗎?
有一位媽媽說:「知識是紮實了,但也少了好奇和期待。」學習是一生的事情,是幫助孩子養成獨立學習與思考的習慣,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並探索人性,是幫助孩子找到獲取對自己未來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的正確方法。
3.興趣是人生的導師。
雖然現在的孩子學的很多,但是當真正問他們喜歡什麼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回答:「不知道。」因為在孩子看來很多東西是家長讓學的,而不是自己願意學的,而且孩子也不知道學習這些東西的意義在哪裡。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如果你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很狹隘,那麼他將來就很難發現自己的天賦和興趣。而只有真正的天賦和興趣,才能豐盈他現在的生活,並點亮他的未來。」
其實,狹隘地讓孩子去上興趣班,學所謂的知識,並不能讓孩子充盈自己,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記得看到一個媽媽分享她的育兒經驗,說孩子去上繪畫課、音樂課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從小她就帶孩子去聽音樂會,看畫展,見得多了,孩子就喜歡了,也願意自己去學。
而在芬蘭,孩子們應該是幸運的,芬蘭的課堂是豐富多彩的,孩子不僅學習數學、芬蘭語、歷史,還要學習做衣服、洗衣服、做飯、彈奏樂器……孩子可以自己在不同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而且學校也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基本上每個孩子都有2-3樣的興趣愛好。
因此,在芬蘭,很多的成人既有自己的職業能力,又有自己的業餘愛好,這與芬蘭教育體制密不可分,芬蘭政府鼓勵學生擁有更寬廣的人生規劃彈性,希望更多青少年能具備一技之長,並不會因為孩子不選擇去上大學,就認為孩子一定沒有出息。
芬蘭就是這樣一個激發孩子學習自主性,培養孩子生存能力的教育模式,而且芬蘭對待老師的方式也讓人感慨,沒有督學,沒有職稱,不被成績束縛,更專注於知識的生活運用。很多家長特別期待和羨慕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可以在了解芬蘭教育模式的同時,反觀自己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是否能夠為孩子創造出最適合孩子的、獨一無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