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芬蘭教育雖好,但真的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2020-12-18 媛媽育兒日記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教育問題是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關鍵,將眼界放到整個世界,如今有不少家長都對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模式,出現了動搖和懷疑。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這5個國家,力圖尋找教育中哲學,探尋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才是更好的?

正如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其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今天我想說的是「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的芬蘭教育,與中國教育存在什麼差異?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芬蘭教育作為令人矚目的一顆新星,從2000年開始,就一直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中處於第一梯隊,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注意力。

01關於芬蘭教育

與中國的教育方式做對比,芬蘭教育中值得提的有幾項比較另類的制度。

1)沒有考核平等對待

這是芬蘭教育最顯著的特點,芬蘭的孩子7歲以前都在家裡或日託班學習,之後才正式上學,是OECD國家中入學年齡最大的。

並且,一直到十幾歲,幾乎都沒有家庭作業和考試,且不包括任何衡量和評估的準則。

直到16歲,才會參加一場強制性的標準測試,相當於大學入學考試。

而且,在芬蘭不存在快慢班,也不存在優生和差生,所有人都在一起上課。可以說對孩子而言,他們之間達到了最大化的平等,由於不提倡排名,也沒有考試,還避免了競爭情況。

哪怕孩子在某一個學科上不擅長,老師和其他學生也會發現他其他方面的優點。比如動手能力、,善良、友愛等。從不會給孩子貼標籤。

1/3的孩子,在學習的頭9年中,會受到來自老師和學校的額外幫助。

通常一個班級從一到六年級都不會更換老師,這是為了讓老師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學生,方便因材施教。

在《他鄉的童年》中,當芬蘭老師被問到如果孩子不擅長數學,並表現出厭惡情緒怎麼辦時,老師的回答是,他們會思考是不是自己教學的方式出了問題,而後根據孩子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引導。

採訪者吃驚地表示道:這完全就是定製教育!

是的,這是芬蘭教育最大的特點。避免了學生和家長的焦慮。

2)注重常識教育,輕鬆愉快

相對來說,中國的教育更側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這也是我們常常詬病其為應試教育的原因所在。

而芬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常識教育,比如創造力,閱讀習慣以及綜合能力等,他們在考慮如何把學習放入到生活之中來理解。

3)教師體系

芬蘭的師資力量絕對是超高水準的,學校全都為公立,並且教師要從碩士學位前10%的畢業生中選拔出來,擁有和醫生律師相同的社會地位。

儘管薪資並不是太高,但漲薪幅度和自由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只會給他們一些寬泛簡單的教學大綱,其餘可以讓教師自由決定,比如教什麼以及怎麼教。

他們教的內容也很少,更多側重於引導孩子去發現和學習。通常老師只會在教室中待4個小時,而芬蘭的小學生們每天的課間休息時間有75分鐘,美國平均只有27分鐘。

4)完備的教育環境

芬蘭的學校雖然規模小,但設備絕對齊全。小學開始,孩子們就會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合作研究課題。

與中國式老師的偏愛不同,芬蘭老師一般只會指導那些更需要幫助的學生。

由於孩子每天都可以在學校領取一頓免費的熱餐,並且有全國衛生體系提供的醫療,又沒有額外的測試,因此能具備更高的自由和專注度鑽研自己喜歡的學習。

綜上所述,中國教育更像是一種選拔,通過考試篩選出一部分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而芬蘭教育更側重於育人,讓每個孩子都能把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

02芬蘭教育雖好,但真的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聽說過芬蘭教育之後,很多家長都會對這種體系產生深深的嚮往,但這卻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孩子。

世界上還有兩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位於前列,是提倡大量練習的新加坡和韓國。

尤其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面臨叢林法則,優勝劣汰,比我們還要殘酷。我們常常說高考定終身,但對於新加坡的孩子而言,他們是「小升初一考定終身」。

相比芬蘭讓孩子慢慢來的「馬拉松比賽」,新加坡教育更像是百米衝刺。

中國其實有一部分是類似的,我們沒法擺脫焦慮,讓孩子慢慢來,因為社會上的競爭無處不在,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有高中或大學可讀。

芬蘭之所以可以不考試、不排名,是因為他們國家的福利和經濟水平都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等。收入高的人多繳稅,收入低的人也會享受到同等的社會福利,因此不必擔心孩子因為成績差就過不上好生活。

但我們有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次考試都是一場比賽,失敗的人與此同時也會失去很多選擇。

如今有很多家長都抱怨應試教育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去解決這個看似對立的問題,但卻不能完全否定應試教育。

因為對我們而言,雖不是全部,但大部分在學校競爭中被淘汰的人,都有可能面臨生病沒錢治、餓了沒東西吃,需要用一天在流水線上高強度的工作來維持基本溫飽的困境,這樣的未來,快樂嗎?

這就是為什麼當如今有一些試點學校開始取消排名時,家長們看不到孩子拿著成績單回家,會焦慮地私下建群自行排名。不是家長想讓孩子競爭,而是社會如此。

芬蘭的教育我們註定不可複製,但我們也能從這頭「領頭羊」中學到些什麼。

03芬蘭教育中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

1)平等與理解

相對芬蘭孩子那種在學習中自由快樂的氛圍,我們的孩子明顯緊張很多。

因為不論家長、老師、同學還是社會,對他們的要求都是苛刻的。也許他們不會關注孩子是否具備領導能力,友善有愛,只會關心他的分數在班上排名第幾。

對此,家長也要學會像芬蘭的教育者一樣,給予孩子平等和理解的眼光。挖掘孩子的弱勢,並盡力引導他在劣勢學科上產生興趣。

2)自律而非他律

相對於擁有主動學習熱情的芬蘭孩子來說,中國的孩子大多在家長和老師的監督下完成學習。這會讓他們產生很大的依賴性,常常自己不加探索、不變通,就習慣性求助。

只有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並且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幫他找到學習的魅力,才能使其擁有主動鑽研的積極性。

3)注重常識教育

中國的教育還是太側重於理論,因而高分低能的巨嬰,也成了社會上的一大群體。要學習像芬蘭教育一樣,把知識搬到日常生活中。

做家務、探索自然,並不是玩物喪志,家長同樣可以在孩子小時候告訴他肥皂泡的形成原理,森林中植物成長的動力來源。

請不要再跟孩子說:「你學習就行了,其他的都不用你管。」

如今,我們也在慢慢尋求改變,但應試教育和高考仍然是目前最適合孩子的模式。

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給孩子過度的快樂和自由。

快樂教育並不是指要快樂而不要教育,而是想辦法讓孩子快樂地接受教育,家長永遠不能忘了這一點。

相關焦點

  • 芬蘭人育兒有多硬核?芬蘭的教育方式適合我們嗎?拭目以待
    △在芬蘭看到媽媽帶著五歲的孩子滑雪穿越森林,背上還背著一個十個月大的嬰兒。「芬蘭人在嬰兒3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去上遊泳課。無論多小的孩子就放在草地啊沙坑裡讓隨便爬,重點是想吃什麼了手不擦不洗直接給他們吃!!!」△在北歐總能看到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溫馨場面,野生動物如鳥類和松鼠等還主動接近人類。
  • 曾國藩: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道德經》有云:「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曼(慢)成」。不論遊戲,還是人生,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曾國藩歷經三朝,官越做越大,主要原因就是他看清了謀取勝局絕沒有速成秘訣,只有一步一步地做好成功前的準備,創造好成功的充分條件,之後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 全球熱捧的芬蘭教育又創「神話」,「少即多」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快跟外灘君一起來看看吧。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芬蘭,偏居一隅的北歐小國,在教育上,從來沒有缺少新聞。一直以來,芬蘭因為其「最好」的教育質量和「創新」的教育實踐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創造了很多項教育紀錄。
  • 青春期父母必修:教育孩子慢就是快,短期無用就是有用!
    此前發過一篇文章《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引起很多家長的共鳴。一位家長說:這篇文章改變了我的很多觀念,我只後悔太晚讀到它...今天再講一講「慢」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1.但如果太關注每次考試的結果,就會被綁架:為了能考好每一次,把所有的目光,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這次考試上,犧牲長線的節奏,追求短期的快、全。長線的節奏是為了達成更長遠的目標,放慢每一步,把每一步走得更紮實的策略。而短期的快、全極有可能是膚淺,不深入的。當一個又一個膚淺累積疊加在一起,我們的時間使用效率其實變得更低。
  • 全球熱捧的芬蘭教育又創「新神話」,「少即多」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以此同時,此項改革的目的還在於減少學習者之間的學習差距,提高教育公平。 「少即多」最佳教育實踐案例芬蘭教育擁有多項的教育世界紀錄,已經不止一次在國際學生素養評估項目的測試中博得頭籌,名列前茅,引發國際上的廣泛好奇。
  • 教育就像養花,需要靜待花開人生的「慢」藝術,適合就是最好教育
    教育孩子就像是在養花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靜待花開的人生,這是一個「慢藝術」的過程。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都是處於焦慮狀態,擔心孩子不愛吃飯、瘦小成為黃毛丫頭。1、 適合就是最美的教育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方式和學習途徑,教育孩子沒有單一或明確的指向,像「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些都不過是無聊又矯情的語言,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天才,也沒有任何一位媽媽一生下孩子,她就是一名了不起的教育大師,這些都需要依靠努力和各種實踐去增加經驗和能量
  • 學習時間少,學習成績好,芬蘭教育秘訣到底是什麼?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成績好,都能跟上班級的教育水平,然而,很多孩子一旦成績長期跟不上教學進度,老師就會給這個孩子貼上「差生」的標籤,而家長也會認為是自己孩子的問題,甚至覺得恨鐵不成鋼。 可是,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無論是被老師貼上標籤,還是被家長貼上標籤,孩子真的會認為自己不行,反而自暴自棄。
  •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很清楚,各種花哨的教師培訓真正接地氣很少,三天兩頭去聽省級優質課,教育集團專家講座,講的天花亂墜,所有的道理我們也都懂,但是教學是循序漸進的事,你一天不上課最終還得自己抽時間把課重新補回來,自己的難還得自己做。
  • 慢就是快
    □心理諮詢師 劉友龍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遇到各種煩惱。比如:孩子厭學了,晚上失眠了,工作遇到難題了,人際出現矛盾了,有難解的心結打不開等。我們遇到煩惱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要馬上解決,因為不解決掉我們很容易焦慮。
  • 我們從芬蘭教育中學到的東西
    芬蘭,這一僅有著五百多萬人口數量的北歐風小國,一開始我們了解他僅僅由於Nokia和憤怒的小鳥吧,而這兩年芬蘭再次發出現在我們眼球是由於PISA(國際經濟組織舉行的對15歲青少年的工作能力評定測試)檢測結果顯示,芬蘭多科考試成績名列第一名,一時間震驚全世界。
  • 芬蘭取消中小學課程?別再神話芬蘭教育了
    02當然,這裡也不是說芬蘭教育不好,芬蘭教育的好,這是全世界公認的,這點是事實。一個國家教育質量如何,參考的數據就是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每三年做的PISA測試。而且芬蘭學生總體來說學習量也是比較少的。一個芬蘭初中生平均每周也就花35個小時學習,也就是1天7個小時左右。上海的初中生,每周要花57個小時學習,新加坡是51個小時。
  • 芬蘭教育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很感謝蒂姆用心整理了那麼多實用的案例和做法,他說:「作為一位在芬蘭公立學校教書的美國老師,我遇到很多驚喜,我看到大腦經常性休息的好處,看到超級獨立的學生和生活平衡的老師,在這裡教書的經歷激勵了我、改變了我。有人說,我們無法像芬蘭那樣,因為芬蘭太不一樣了。我不同意!
  • 上課吃東西、森林上學……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中國可以學嗎?
    不過也有不少人,看了片子之後開始數落中式教育「越來越落後,沒有一點優勢可言。」真的是這樣嗎?1在紀錄片中,最令人羨慕、討論度最廣的,當屬芬蘭的教育。看到幸福的「他鄉的童年」,看到芬蘭的「自由教育」,國內的觀眾不免有一種「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直觀感受,或許還摻雜著一點怒其不爭的感嘆:為什麼別人的教育那麼好,我們的教育卻是教師不快樂、家長不快樂、孩子不快樂?
  • 慢就是快,「慢」是如何「快」起來的?
    相反他們會認為自己並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指導自己,所以自己才很慢。他們只認為自己走的速度不夠快,卻忽略了自己走的道路是有問題的。行為沒有符合規律,不管你是快還是慢,不會讓你到達你想要到的地方。相反,我們會追求一些看上去立竿見影的手段,來讓自己產生很「快」的感覺,正好有一些人,又以出售這種方法謀生,滿足快的需求。
  •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很多父母都把「不要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樣的教育觀點牢牢刻在心中,並堅定地去執行。只是,這樣的教育理念真的正確嗎?家長從小教育孩子,不是為了最終讓他們得冠軍,而是要幫助他們培養起終生學習的習慣。作為世界公認的教育體制最完善的國家之一,芬蘭在教育改革上打破了傳統的思路,創造了人們想像不到的教育奇蹟。
  • 網傳「芬蘭廢除中小學課程教育」,是真的嗎?
    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正式下發通知,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赫爾辛基的孩子們就不用再上單獨的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地理課等……」最近,這條10萬+的微信:《我們的孩子還在上補習班, 芬蘭人卻決定顛覆學校教育》,引發了熱議。
  • 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導讀: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從芬蘭和臺灣的語言學習談起 對你而言,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學歷嗎?是薪水嗎?是頭銜嗎?還是幸福的人生?而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看的是多益的分數、是考試成績、是客觀的競爭結果。那英語溝通能力呢?我們回頭想想,英語教育的結果,託福分數的差距是不是就是這樣產生的呢?
  • 解密芬蘭教育:享譽全球的真相,藏著我們的教育「盲點」,很現實
    古人常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想要改進我們的教育體制,就要了解透徹芬蘭的文化傳統和教育模式。 於是,我國某直轄市就派出了考察隊,對芬蘭教育進行了為期三周的教育考察,想要藉此找到中國教育體制方面的盲點。
  • 教育強國芬蘭給我們的啟示:上課時間多,其實並沒有作用
    近幾日,國家教育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整治課外輔導班的舉措,不由得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孩子上課時間長,就真的好嗎?國外的教學課程時長和課時數又是怎麼樣安排的?我們跟隨一個到芬蘭做交換生的同學,去看看那裡的實際情況。
  • 華人媽媽談芬蘭教育:幼兒園上什麼課?孩子說了算
    中國僑網10月24日電 英國《華聞周刊》微信公眾號刊發一篇文章,一位華人媽媽講述把女兒送到芬蘭讀幼兒園的經歷。文章作者劉海琴是芬蘭LTL-LiveTravel Learn公司創始人,曾在廣東著名中學和國際教育中心擔任教師,現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從事教育學博士研究。海琴的女兒Lexi今年6歲,現在芬蘭學前班就讀。對芬蘭的義務教育,海琴有著切身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