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語與十六進位(一)原創數字和統一發音》一文公布了16個四方語數字接近真文的寫法,大部分都要2-3筆,只有6和C可「一筆畫」,與阿拉伯數字相比略顯複雜。
推廣四方語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字根碼」向未來的二進位通信過渡,「真文」是正規四方字。但實際運用中難免會產生各式各樣更簡潔的手寫體,設計「寫法」是為了應用或藝術表達。在漢字幾千年的演化歷史中,草書起到了重要作用。
用戶肯定會設計連筆字,試圖將3筆的真文簡化到1筆,這是很自然的,符合演化規律。各語言都存在手寫體變種,比如常有人在字母Z和數字7上加一點,防止與2和1混淆。為避免混亂,必須指定官方標準。
四方字直接對應二進位編號,有「字根碼」兜底,不再擔心草書走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可任意發揮想像,天馬行空的創作新寫法,標上編號就行了。倘若某種寫法大家願意接受,自然會流傳開。
十六進位與十進位共存期,前者用「四方數接近真文的寫法」,後者用阿拉伯數字,以此避免混淆。十進位退出歷史舞臺後,四方語十六進位數字可恢復部分阿拉伯數字的寫法。
阿拉伯數字書寫簡單,是非常經典的符號,其中0、1作為「基礎符號」表示二進位數,很少再出現於日常生活。避免了與字母O、l、I 以及「|(到)」字根弄混。
阿拉伯數字6和9易混淆,且6的真文寫法比9更簡潔,所以用「真文」取代阿拉伯數字「6」。阿拉伯數字「7」和「(經)」字根有衝突,隨十進位一同退出。
當十進位徹底淘汰後,阿拉伯數字「2、3、4、5、8、9」可作為四方語數字的「寫法」繼續使用。
書寫方式改善,需建立在設備改良的基礎上。以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紙、筆仍是常見工具,人們還離不開手寫。
與其包容花樣百出的新草書,不如傳承已經世界通用的寫法。比如阿拉伯數字「2、3、4、5、8、9」,等於是官方承認的「四方數」草書。對這些歷史悠久、普及度高的「手寫體」,應給予足夠尊重,並主動設法保留。
四方語將會有全新的代數、物理、化學......等專業符號和來合併中西,支持各種科學公式。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都對應著不同的四方字;所有數學、物理公式,皆可用指定的四方字取代原公式中的英文縮寫。
比如:因漢字筆畫多,化學方程式中一般用Zn表示「鋅」。而四方字「鋅」的寫法並不比Zn更複雜,可直接寫進方程。
「真文」結構嚴謹而簡潔,與「筆畫輸入法」的契合度很高,對觸控輸入和機器識別是極大的支持。字根碼對應二進位編號,豐富了人機互動方式。建立在四方語基礎上的程序語言,會更貼近自然。
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生活中人們依然離不開機械書寫工具。四方語重新激活了印章這種古老的書寫方式。
「陰(有靈章)陽(一心章)」兩枚「真文章」,經旋轉、組合,可書寫所有四方字。若將來發展到點陣通信,可使用「點陣章」來輸出字根碼。
四方語筆畫形態僅4種,很多相似字根碼,且從不同角度看一篇文字,能看出不一樣的信息。
各人有自己的主觀感受是天人感應基本特徵,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漢語的同音、形近字也具備「信息疊加」功能,若語言本身過於嚴謹,難以包容疊加信息,便無法充當天人感應工具。
手寫四方字很容易看出方向,不至於因此出現歧義;印刷體的筆畫走向和粗細更清晰,文字方向也很明顯。比如「宋體」字的筆畫末端常有箭頭,很美觀,且能憑此看出走向。
在白紙上蓋章時,若字數不多,章面略傾斜蓋「1格」字根,用印章下邊緣留痕;若字數很多,當一頁印完後,可在紙張右下角加印一個「下」字。
實際運用中,人們會總結各種經驗避免弄錯方向:寫在牆上的字不可能倒過來看;較多文字時可彼此互驗,看是否通順,經驗豐富者一目了然。
初期推廣階段,所有外來詞彙保持原來的發音不變。大範圍普及後,四方語會制定拼讀規則,形成自己獨特的發音體系。
四方語以漢語為主要詞源,當然會吸收漢字發音。漢字的「單音節」發音簡潔、悅耳動聽,但拼音組合太少,重音字過多。
《新華字典》列出的拼音組合共411種,排除發音比較接近的(如mo、mou),實際約400種不同組合。
即便考慮聲調變化,發音完全不同的漢字不過一千多個,所以漢語在日常運用中會遇到大量的同音、近音字。
初步計劃是篩選出應用頻率最高的發音,分配給256個基本字(優先匹配原漢字發音)和一些高頻率的3格、4格字(比如「最小整數位」Li)。
這樣安排,口語基本上還能保持漢語風貌。但為減少重音字,四方語拼讀規則出臺後,很多4格字會變成雙音節,有點兒像英語。具體可參見《四方語與十六進位(三)兩種進位共存的注意事項》中原創「數位字」的注音。
每個四方字的真文、手語、盲文都對應著同樣的二進位編號,彼此通用。四方手印普及後,在醫院、酒店、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大家用手語交流,就不會吵鬧了。
統一的二進位編號,能衍生出各種通信產品,比如低成本的「觸覺閱讀器」:用「微型攝像頭+OCR軟體」將文字轉化成電流信號,按手印刺激相應手(腳)指。熟悉四方手語的人,憑此能在黑暗中閱讀。觸覺攝取信息的效率也很高,用戶可自行調節信息輸入速度。
輕薄的液晶顯示屏催生了上網眼鏡等「類手機」可穿戴設備,但架在耳朵和鼻子上不舒服。
不如將眼鏡集成在頭環、發卡或帽子上,帽簷掀上去還能遮陽。既解決了穿戴不舒服的問題,又不影響美觀。
任何技術產品,只有在被市場廣泛接納後批量生產,方能有效降低成本。
人機互動技術(如投影屏、語音輸入)的不斷發展,可使人類逐漸擺脫紙筆的束縛,「書法」將成為純粹的藝術,而不再具有實用性。
「字根碼」可以通過點陣(Dot Array)呈現,而點陣經常畫成平面,實際上平面能彎曲成任意形狀,「球面點陣」就很像大腦神經元。
情緒波動、思考問題或進行某些操作時(比如打手印),神經元網絡的某些區域就會特別活躍,好比「球面點陣」中的亮點。
理論上可以用這樣的二進位點陣進行量子通訊。如果將大腦比作連接高維度靈魂與3D肉身的「天線」,那所有精神活動都是跨維度的雙向量子通信。
雖然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難以通過嚴謹的實驗確證跨維度靈魂通信的相關推測。但同維度量子通訊早已不是科學幻想,量子糾纏「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使超光速通訊成為可能。
未來的「AI讀心」、「心靈感應網」等高級人機互動設備,很可能就建立在量子點陣通訊技術的基礎上。因為量子的左右旋,即是天然二進位信號。
大部分人在睡夢中都曾有過超常識體驗,比如飛行、點石成金......等等。做夢時不會感覺奇怪,是因為人在夢境中很多記憶區域被屏蔽了,忘記了一些「常識」。
參照工業革命以來的科技爆炸,可以想像在領先人類數萬年的外星文明眼中,地球科技非常原始。從這個角度看,知識本身確實沒那麼重要,因為靈魂網絡存有大量的知識、高度發達的科技。
於是有人認為發展科技無非貪圖肉身享樂,還不如虔誠皈依、聽天由命。但實際情況是,假如沒發展出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人類也無法進入資訊時代。
而比科技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習知識、鑽研科技的過程對靈魂的磨鍊。現成的技術再發達,無法取代探索過程中對思考能力的鍛鍊。人的智慧,或稱認知水平,並不僅僅等於儲存的知識。
網際網路上什麼信息都有,即便允許小孩自由瀏覽,他也整理不出有價值的產品。原因在於缺乏整理材料、過濾信息的能力。
人需要積累大量生活經驗,才能培養出處理信息的能力,強化分形視角、提高換位思考的水平。
沒有完善的價值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就沒辦法分辨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很多表面上非常雄辯、頗有人氣的理論,實際上根本經不起推敲,存在大量的自相矛盾,僅僅因為暫時符合權力需求而被強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