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於公元前214年,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安定南方。今廣西田東縣地就分屬了桂林郡及象郡。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田東縣就在北回歸線上(北緯23°16′—24°01′,東經106°53′—107°26′)。因太陽輻射強,日照較多,霜雪較少,無霜期長,夏季炎熱,冬季溫和,甘蔗成為了當地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尤其是在唐代,有大量的名家在作品中將甘蔗和荔枝進行「並列」,例如李頎曾寫到「扶南甘蔗甜如蜜,雜以荔枝龍州橘」;晚唐著名詩人薛能也寫過「壓春甘蔗冷,喧雨荔枝深」這樣的名句。由此不難看出,如果說在那時候,「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只能是皇家貴族才得以享用的「天物」的話,那麼甘蔗則極好地滿足了文人雅士對於味覺上的追求。
但甘蔗對生活在北回歸線上的田東縣坡教村幾百戶村民們來說,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這關係到他們的生計和活路。從田東縣城出發,經過一條30多公裡的蜿蜒驚險的山路,便到了這個名叫坡教村的小村子。記者所見,田間便是大片低矮青蔥的甘蔗幼苗。
「賣」甘蔗的村官
坡教村轄13個自然屯14個村民小組,有239戶922人,主要為壯族、瑤族兩個少數民族,人均耕地面積僅0.98畝,缺地缺水,土地貧瘠,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59人。
第一財經記者到達時看到,一批村民正圍攏在村部前的空地上——當天上午這裡正舉行一場捐贈儀式,平安集團資深副董事長孫建一向坡教村駐村第一書記吳祠勇遞出39噸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的捐贈板,而在他們身後,就是一排排即將大派用場的復混肥料。
目前是對甘蔗進行追肥的階段。技術員賀聰明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相比於以往村民用的低效化肥,肥料升級有助於改良土壤,可以讓甘蔗畝產在同等氣候條件下由原先3.5噸的水平增產10%~15%,以每噸530元收購價計,每畝可增收200餘元。
吳祠勇告訴記者,除了到廣東、南寧等地外出務工,村裡主要創收渠道是甘蔗種植,像村部所在的隴凌屯就種了260多畝。但因原來主要用化肥、缺乏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產量較低,銷路犯愁,「南華糖業今年包銷後,村民將有明顯增收。」
吳祠勇所說的包銷,是「村官」項目通過融資支持廣西洋浦南華糖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扶持農民種植甘蔗,實行訂單農業,為包括坡教村在內的作登鄉貧困戶提供甘蔗良種、蓋膜、優質肥料,邀請農業技術指導員現場指導種植,並對原料蔗實行保底價收購,讓村民吃上「定心丸」。
就在近日,平安集團與廣西自治區政府籤訂「三村」(即「村官、村醫、村教」計劃)建設合作協議。孫建一告訴記者,以坡教村的樣板扶貧模式為起點,平安銀行會繼續與扶貧地區核心企業合作,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類似坡教村這樣的很多的偏遠農村都會有直接的受益。
「三村」工程廣西樣板村項目經理李立宸介紹說,甘蔗追肥階段企業需要大量流動資金,目前平安銀行已經放貸1億元。「通過貸款讓利,使企業節省一部分資金,約定用於向貧困種植戶發放的肥料升級,幫助增產。到11月甘蔗收購時企業還需大量資金,我們將另外提供支持。」
幾周前,廣西來賓正大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也收到了產業扶貧貸款3000萬元,用於來賓市武宣縣百萬頭生豬產業基地的發展,帶動當地貧困戶通過土地承租、勞務用工等獲得土地租金、工資。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協調,該公司第一個養殖場需要的16名用工,除了10名來自當地貧困戶,其餘6名都從坡教村招工,為村民提供了穩定收入的工作機會。
以坡教村扶貧模式為試點,「村官」項目將繼續授信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在幫助企業發展的同時,以訂單農業、勞務僱工、產業補貼、土地租金、投資分紅等形式,幫助貧困戶找到長期、穩定、有效的產業增收渠道,通過持續「造血」,助力脫貧,防止返貧。「類似項目我們在江西、雲南等地都在陸續開展中。」李立宸稱。
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種養卻缺乏技術指導、銷售渠道,無從長期穩定有效脫貧;看病難,缺醫少藥,動輒因病致貧、返貧;教育資源的落後,更讓貧困代際傳遞。這些堪稱扶貧攻堅的三大痛點。
平安的「三村建設工程」扶貧計劃,也正是找準了上述三大痛點,進行精準幫扶。2018年起,平安決定啟動總投資100億元的該計劃,通過產業扶貧、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脫貧。
其中,上述「村官」項目擬投入90億元,為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實現「造血式」扶貧;「村醫」和「村教」項目將各投入5億元,新建和升級1000家鄉村診所,為1000所村小接入遠程支教平臺等,提升鄉村醫療服務及教育發展水平。
在距坡教村9公裡的平略村,這一天非常熱鬧,儘管正午陽光灼燒,卻不能阻擋村民的熱情——村裡來了輛移動健康檢測車和一撥下鄉義診的醫生。記者看到,車上X光、B超、心電檢查和遠程視頻會診一應俱全,還第一次用「智能AI人臉識別系統」代替傳統的檢測登記,排隊速度比普通體檢快得多。
作為一類貧困村,平略村783戶3496人中,有貧困戶354戶1594人,佔比近半,是全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最多的村。顯然,對於他們而言,進城看病不容易,有些老人甚至從未出過遠門。
一位醫生告訴記者,一上午他們就為20多位村民做了全面體檢。義診臺前更是人頭攢動,來自武漢、田東縣城等地的醫生忙得不可開交。據介紹,在廣西,移動檢測車計劃在3年內巡診300個村,為3萬名村民進行免費深度健康體檢,為15000名村民進行免費現場義診。
村民們對記者稱,村裡雖有衛生所,但只有一名幹了30多年的村醫,經常缺藥,而到鄉裡五六公裡山路要走上一個多小時,也捨不得掏錢看病,所以平時有些小病都拖著,這樣的體檢、義診活動真的很好。
事實上,這些村民所擔心的問題,將會得到很大的改觀。平安「村醫」項目當日就把該村村衛生室升級為了「智慧村衛生室」,提供檢測一體機、遠程醫視平臺等設備,改善醫療設施和診療條件,可實現縣級醫院與鄉村診所的遠程會診;並通過「村醫版APP」對村醫進行幫扶,以招募優秀醫生、醫療專家提供現場專項課程、遠程培訓和義務講座等形式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能力。
不僅如此,平略村邑皓小學五年級學生也迎來了他們熱情期待的「雙師課程」。「村教」項目為學校教室安裝了直播設備,孩子們可以與深圳重點小學百仕達小學的同學們共享優質的教師、教學資源,並通過直播與主課堂老師實時互動。
這所村小在校學生237人,其中就有留守兒童104人、建檔立卡學生158人,孤獨和貧困讓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著強烈的渴求。
這一天是這些孩子上的第三堂雙師課程,內容是對鄭淵潔童話《最後一個雞蛋》的閱讀體會進行討論、交流。孩子們按小組圍坐,起初還有些拘謹的他們,很快就問出不少讓城市裡的老師們都感意外的有深度的問題。
在回程的途中,孫建一說,「這一路,我看到我們的扶貧幹部們在實踐中增加了對國情、民情、社情的感性認識,磨礪了意志品格,為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段厚實閱歷;也聽到村民們聲聲淳樸的問候,在孩子們眼裡看到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知識的渴望,這些都讓我深深感到建設美好鄉村、助力貧攻堅任重道遠,只有虛功實做、難功長做,才能把『三村』落到實處,這也需要每一位平安人切實了解農村現狀,緊緊圍繞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去群策群力,奉獻智慧和汗水;更需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加入『三村』工程,加強資源統籌,凝聚工作合力,進一步把扶貧舉措謀實想細。」
「村教」項目現場講解張煒明告訴記者,他們將開發「三村暉」線上智慧教學平臺,這樣的教育模式未來將推廣到1000所類似的「智慧小學」,建立「縣中心小學帶動鄉鎮中心小學、鄉鎮小學帶動周邊村小為主,城市名校定向幫扶為輔」的村教生態。這是「4+1」綜合教育幫扶當中的一環,此外還將在更多村小推進硬體提升、校長培訓、師資強化和支教行動,從而提升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當山村和城市的教室相連,世界的大門也就此向農村的孩子們敞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