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了3月份下旬,也就到了春雷即將到來的季節。提起避雷,大家很容易聯想到避雷針。殊不知,威風凜凜屹立在鼓浪嶼上,不怕風不怕雨不懼雷電,坊間流傳「颱風遇見他都調頭」的鄭成功雕塑,其實就頭頂著避雷針。
鄭成功雕塑上的避雷針就是這樣子的。市氣象局防雷中心的陳永滿說,「鄭成功」的避雷針就隱藏在「他」帽子的上方,身上也有接地裝備,「只是由於角度問題,大家平時看不到而已。有了這避雷針,『鄭成功』就不怕滾滾天雷了」。
1985年8月27日, 民族英雄鄭成功大型雕像在鼓浪嶼復鼎巖落成。該塑像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泉州白花崗巖精雕砌成。雕像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時宜女士創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鄭成功雕像鎮住颱風、颱風見了廈門繞道走的說法不脛而走……
廈門坊間沒人反感「鎮颱風」之說
幾十年來,鄭成功鎮颱風之說在廈門越傳越開。絕大多數廈門人對此津津樂道,而且願意相信。在我們隨機訪問的100個廈門人中,沒有一個人反感這種說法。
即使是1999年10月9日的第十四號強颱風正面襲擊廈門,人們仍有解釋的理由:「那個時候碰巧鄭成功到臺灣巡查去了……」市民葉先生和朱先生更進一步解釋說,即使是鄭成功赴臺灣巡查,但餘威猶在,當時我們住在百家村一帶,我們親眼看到174醫院新建大樓的塔吊被風吹得像脫了鏈條的鐘擺一樣,一會兒旋到左邊,一會兒轉到右邊,颱風一直在廈門周邊徘徊,就是進不來!」
更有市民拿出了詳細的歷史資料,言之鑿鑿:「事實上,那次颱風中心在廈門上空停留時間達五六個小時!後來,發現鄭成功真的不在,就上來了。」
文史專家:這是對鄭成功的一種推崇和敬仰
「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對鄭成功的一種推崇和敬仰。」文史專家、廈門博物館原館長龔潔說,廈門人寧願將鄭成功上升到「神」的高度,這是廈門一種特有的文化,與迷信無關。「鄭成功情結」已經融入了廈門人的血液中,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鄭成功在廈門的傳說。在很多廈門人心目中,鄭成功是不可替代的英雄人物。龔老說:「鄭成功雕像可以抗颱風,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是這一說法也無傷大雅,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是廈門人民對民族英雄鄭成功表達崇敬之情的一種方式,也是廈門人民的一個美好願望,希望颱風不要來侵擾美麗的廈門,希望我們的家園能永遠平和安寧。」
廈門民俗文史專家郭坤聰說,鄭成功雕像的落成,意味著廈門海洋文明的發達,喻意廈門人開放的胸襟。鄭成功臉朝外海,威風凜凜,也預示著閩臺合作的前景。「鄭成功鎮颱風」之說的起源,可能在於鄭成功雕像本身是非常堅固的,可以承受颱風的襲擊(由23層花崗巖精雕砌成);而後來人們以訛傳訛,傳說就變成了「鄭成功鎮颱風」。廈門民間還盛傳順治皇帝被鄭成功炮擊而死在廈門,這兩個傳說都沒有史實、事實依據,但反映了廈門人民對鄭成功的崇敬,表達了老百姓真實的愛憎與願望。老百姓憎惡滿清統治者,而以民族英雄鄭成功為驕傲,所以對鄭成功炮斃順治之說津津樂道;老百姓憎惡颱風,愛戴鄭成功,希望鄭成功可以鎮住颱風,所以「鄭成功鎮颱風」之說在民間廣泛流傳。
鼓浪嶼鄭成功
泉州大坪山銅築鄭成功像。
泉州南安鄭成功雕像
臺南安平古堡鄭成功雕像
臺灣赤嵌樓外《鄭成功受降圖》雕塑
金門鄭成功雕像
(導報微信編輯整理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
同意的必須戳下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