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君、河森堡、畢導、李永樂,知識分子走紅記

2020-12-21 騰訊網

  《海錯圖筆記》

  《進擊的智人》

  《十分鐘智商運動》

  作者|糖三角

  來源|新榜

  時間回到兩年前。

  2016年12月,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出版發行。

  在這本書裡,作者張辰亮用今天生物學的角度,為清代《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這本海洋生物科普書籍在豆瓣評分高達8.2,亞馬遜評分4.5星(滿分5星),一時間洛陽紙貴,國內文藝青年幾乎人手一本。

  那是他運營微博帳號「博物雜誌」的第六年,六年來,張辰亮以「博物君」的身份解答網友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從五花八門的動植物,到晦澀難懂的碑文書法,張辰亮都如數家珍,號稱「什麼都知道」的他,目前大號「博物雜誌」粉絲突1000萬,個人小號「無窮小亮微博」粉絲超過380萬。

  在雜誌行業大蕭條的時代,《博物雜誌》因他枯木逢春,從此銷量無憂。

  《海錯圖筆記》出版發行幾個月後,一段37分鐘的人類學演講視頻火爆全網。

  這段演講以《進擊的智人》為題,主講人是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著名科普博主、頭條文章作者——河森堡。

  河森堡被媒體形容為「一夜之間達成10萬+成就」的知識型網紅,但實際上,河森堡在知乎擁有近35萬粉絲,最高贊答案10.8萬,獲得過4.5萬次感謝,11萬次收藏。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2017年,河森堡被中國科學協會和人民日報社評為「十大科普自媒體」,著有科普文章《天啟四騎士》《血戰伊波拉》等。

  不久前,河森堡將《進擊的智人》整理成書,他在簡介中說:《進擊的智人》是一部充滿少年感的《人類簡史》,將刷新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認知:匱乏貫穿著人類進化史,我們究竟如何走到今天。

  同樣在2017年,清華大學學霸畢嘯天以一篇名為《微信紅包先搶和後搶差距居然這麼大》的文章刷屏朋友圈,閱讀迅速突破10萬+。這篇文章被人民網、央視財經等官媒轉載,讓「畢導」這個93年出生的清華化工系博士,成為廣為人知的「愛開腦洞的科學段子手」。

  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李永樂也獲得了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官媒的轉發點讚。

  李永樂憑的是在今日頭條發布的一系列科普短視頻,在2018年走紅:

  《馬化騰張一鳴等 IT 大佬互懟有幾種方法?李永樂老師講歐拉信封問題》

  《伯努利原理和馬格努斯效應能算出世界盃期間C羅的運動過程嗎?》

  《近代數學「秘書問題」與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一起教你如何戀愛才能找到真命天子》

  ……

  他總能從熱點事件找到角度切入,完成硬核知識科普。網友紛紛評價「我感覺自己膨脹了,居然聽得懂量子力學了」。現在,李永樂在今日頭條已收穫了266萬粉絲,成為了西瓜視頻籤約作者,人大附中最知名神級教師。

  幾個月前,李永樂的趣味科普書《十分鐘智商運動》出版上市,這本書糅合了李永樂的精華視頻內容,以有趣的數學、奇妙的物理、身邊的科學三大板塊為核心,為不少對科學懷有好奇的讀者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人人都說這是娛樂至死的年代,但為什麼總會有知識科普博主火速躥紅?

  這背後有三大原因。

  1. 國民對知識內容的需求越來越大

  2. 入場新媒體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

  3. 來自政府和平臺的賦能

  科普絕不小眾

  隨著義務教育的逐步普及,國民對知識內容的需求日益增長。「頭腦王者」「直播答題」「知識付費」「內容消費」等詞成為近年熱詞,知乎live,微博問答、分答等產品日益受到歡迎,《一站到底》《最強大腦》等智力類節目,《奇葩說》等辯論類節目也備受矚目。

  用戶不再滿足真偽難測的地攤小報,不再滿足於偽科學,開始對真正的科學、知識、邏輯理念觀點產生好奇與渴望。

  「能好怎」「玉文化」「夾竹桃天蛾」……

  這一系列讓網友樂此不疲的「梗」背後,蘊藏著用戶對知識內容的強大需求。

  根據今日頭條此前發布的《科學科普創作者畫像》,2018年今日頭條上共產生科學科普內容4352萬篇,這些內容總閱讀量高達5593億,較去年增長130%。其中航空航天、氣候與環境、應急避險、能源利用、信息科技、前沿技術等多個領域閱讀量超過了300 億。

  而據微博官方披露數據,2017年,微博上科學科普內容也達到了400萬條,總閱讀量達到480億次。

  因此,你很難再說「科學科普是一個小眾領域」,事實完全相反,科學科普內容是真正被大眾需要的。

  知識分子們紛紛入場

  很顯然,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教授、醫生、科研人員、教師等群體擁有了更多傳播知識的渠道。通過各大內容平臺,高級知識分子終於有機會走下神壇,與普通用戶展開更平等、更直接、更接地氣的互動對話。

  「科技」是新榜22大榜單垂類之一,在科技日榜中,前20名的10萬+比例超過50%;與此同時,在新榜全國微信500強中,帶有「科普」標籤的帳號多達16個,由新榜指數高達995.3的「丁香醫生」和新榜指數963.3的「果殼」領跑。

  同樣據《今日頭條科學科普創作者畫像》,在今日頭條上專注發布科學科普內容的帳號超過了1萬個,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這1萬個科普作者中年齡最大的是87歲的邱仁宗院士。

  邱院士是中國生命倫理學泰鬥,是他最早把「安樂死」介紹給中國,老院士已退休多年,他旗幟鮮明地反對「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實驗」。「這種行為遠遠低於我們能夠接受的底線,也是不道德的」,在1月19日今日頭條主辦的海綿演講·科學專場活動中,邱院士提到。

  在現場聽完了整場演講的榜妹,和許多觀眾一樣,被科學家們激情四射的舞臺表現和對科學科普的一片赤誠所打動。

  中國生命倫理學泰鬥——邱仁宗院士

  除了87歲高齡的邱仁宗院士(邱院士當天站在講臺足足講了48分鐘,超過主辦方約定的時長整整 30 分鐘,但全場沒有任何一位觀眾提前離場),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蘇萌、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中國氣象局工程師卞贇等不同門類的學科專家當天都貢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

  如果打開他們的今日頭條主頁,你能輕易感覺到科學家們在新媒體運營方面的稚嫩。但這也證明,對於非專業新媒體人的他們來說,科普是一件讓他們充滿動力,不惜為此重新涉足一個領域的事情。某種程度上,這是他們個人價值實現的一部分。

  當然,除去科普本身的社會價值,粉絲和商業變現空間同樣對另一部分知識分子們有很強吸引力。這是越來越多的醫生、教授們開始入場新媒體,甚至成為專職新媒體人的重要原因。崔玉濤、顧中一、畢導等便是成功轉型新媒體的典範。

  科普網紅的粉絲黏性也同樣不容小覷,相比俊美的外形和精緻的妝容,粉絲更看中的是知識分子們的趣味腦洞。這種高度個人化的吸引點,讓科普網紅不像美妝、旅遊類網紅那樣容易被替代。

  畢導在海綿演講現場與趕來的粉絲們合影

  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專業或業餘,入場新媒體的知識分子數量過去幾年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

  來自政府的扶持與平臺的賦能

  政府對科普內容的鼓勵力度不言而喻。

  2018年,網信辦聯合有關部門持續重拳打擊違規自媒體,數以萬計的帳號受到封號、禁言、警告等處理,一時間令整個內容行業譁然。

  科學科普不僅是極少數完全置身事外的垂類,還是深受官媒及傳統媒體喜愛的領域之一。不少藍V和科學官V紛紛「下海」,親自為用戶製作科普內容,分享科普知識。

  中科院在抖音和今日頭條的新媒體矩陣

  對知識的追求無疑是一種正能量,正因如此,博物君、河森堡、畢導、李永樂等科學科普博主才能頻頻被官媒「翻牌」,這種知識科學正能量符合國家精神導向,也是老少鹹宜的全民內容。

  與此同時,各大內容平臺也在為科學科普垂直領域提供扶持:除剛才提到的今日頭條舉辦了「海綿演講·科學專場」,果殼網聯合科普中國也推出了「我是科學家」演講活動,騰訊剛剛宣布啟動「青少年科學小會」。

  平臺紅利與政策紅利源源不斷,大有「全民科普」的風聲。這場全民科普潮顯然還會持續擴大,覆蓋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醫療、法律等各種不同領域,並在不同領域內培養出各自的頭部科普帳號。

  現在的問題是:誰會成為下一個博物君、河森堡、畢導、李永樂?

  - END -

  往期經典回顧

相關焦點

  • 河森堡 「硬核」北京青年
    河森堡說。國博工作的同時,河森堡不遺餘力地在社群網絡分享知識,他把知乎、微博等網絡平臺當作自己博物館之外的新戰場。同樣的知識,他用新穎的方式講出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網民的關注。2017年,河森堡一段名為《進擊的智人》的演講視頻在網絡上走紅,這段演講中,故事包裹著知識,知識裡還埋著段子,讓更多的網友被河森堡的演講所俘獲,成為了他的「鐵粉」。
  • 天天向上河森堡資料微博照片家庭背景 河森堡有女友嗎
    河森堡個人資料微博揭秘  河森堡,出生於1988年10月20日,是一位國家博物館講解員,他的微博帳號就是他的本名「河森堡」。河森堡身材挺拔,出場的時候穿著西裝,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起來十分斯文,而實際上除了國家博物館講解員的身份外,他還是一位練習格鬥有十二年的格鬥男神!
  • 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館-第2季
    《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館-第1季》講的是世界上最值得一逛的25座博物館,《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館-第2季》講的是中國最值得一逛的26座博物館。在第2季中,河森堡將帶領我們走進24座城市,跳出歷史教科書的枯燥,還原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交流脈絡,探索南北、東西地理上的異同和奧秘。這裡提醒大家的是,河森堡的節目聽著有趣,也確實能獲得一些知識,但準確性,要批判地來看。
  • 進擊的「網紅」河森堡:知識,也可以很有趣
    「知識就是力量」,河森堡對這句話應該深有體會。就是靠著豐富的知識儲備,河森堡成功應聘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又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他通過在網上進行科普成為坐擁300多萬微博粉絲的大V。而最近,河森堡的首部著作《進擊的智人》剛剛出版,讓他的知識輸出又多了新的途徑。
  • 「科普網紅」河森堡分享走紅秘訣:少理論說教,多陳述事實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導「河森堡」小時候非常仰慕德國的物理學家海森堡,但是他知道自己這一生都不可能取得他那水平的成就,所以就把自己降了一格。「大海之下為江河,他是海森堡,我就是河森堡了。」河森堡河森堡,本名袁碩,北京一位85後青年。已經在國家博物館當了8年的講解員。在網際網路時代,他從默默無聞的博物館講解員變成擁有300多萬微博粉絲的科普大V、知識網紅。
  • 河森堡:我不喜歡擺出那種清高的樣子
    河森堡不是那種喜歡照本宣科的講解員,他說講解員小學便能當,但是可能大學教授也當不好。他是那種特別會為講解「加戲」的講解員,擅長設置懸念,懂得烘託氣氛,在適當的位置幽默一把。在很多觀眾眼中,河森堡的故事有趣易懂,河森堡說這些是小時候習得的本領。
  • 河森堡、梁邊妖,拒絕「知識偶像」標籤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分別專訪了阿里大文娛優酷泛文化中心總經理何冀兵、《你說的都對》的嘉賓梁邊妖與河森堡、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吳暢暢,聊一聊知識偶像和聊天節目的定位和未來。    河森堡:「有知識炫出來是好事」  相比於跳脫的梁邊妖,另一位嘉賓河森堡顯得很板正。河森堡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2016年因為在網上發表各種科普類文章如《從北京郊區的食人魔說起》《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等走紅,目前已經在微博上擁有250多萬粉絲。
  • 河森堡將登《天天向上》 與汪涵大張偉同臺暢聊
    ­  本周五晚十點,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將做客湖南衛視王牌綜藝節目《天天向上》。本期節目以「玩轉你的工作」為主題,邀請京劇大師王佩瑜、知名講解員河森堡、人民日報編輯等分享各行業領域中的奇妙故事。­  河森堡­  河森堡與汪涵同臺­  據悉,河森堡近來受到了多檔文化類節目邀約及時尚品牌的關注,其豐富的知識存量和亮眼的外形備受網友喜愛。本期節目中,河森堡將現場分享講解員的工作和生活,想知道河森堡的更多精彩表現,敬請鎖定本周五晚十點播出的《天天向上》。
  • 河森堡做客《天天向上》 現場講解獲汪涵稱讚
    ­  上周五晚,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人氣王牌綜藝《天天向上》,與京劇大師王佩瑜、人民日報編輯等分享各行業領域中的奇妙故事。­  河森堡­  此次來到節目中的四組嘉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節目中,主持人汪涵親切的表示自己跟博物館有著十幾年的淵源,並稱自己也是湖南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
  • 名人 | 河森堡:我不喜歡擺出那種清高的樣子
    「怎麼才能讓人獲得無限的知識呢?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做客《讀書人》 自嘲是狼狽青年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  一夜成名 生活完全被改變­  雖然現實有諸多殘酷,但是河森堡對於講解員的職業依舊熱情而執著。「記得第一次講基本陳列古代中國的時候,我講的一塌糊塗,跟著我的觀眾基本上都散了。
  • 國博"網紅講解員""河森堡":才29萬粉絲 離紅差遠了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12萬知乎關注者、29萬微博粉絲,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仍認為,自己離「紅」還差遠了。「Papi醬在網上2千萬粉絲,我100萬粉絲都沒有。這怎麼叫走紅呢?」河森堡是28歲的男青年袁碩給自己起的網名,為了向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因為一段37分鐘的人類學演講視頻《進擊的智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被媒體形容為「一夜之間,成了『10萬+』知識型網紅。」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害怕平庸 29萬粉絲不算網紅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  12萬知乎關注者、29萬微博粉絲,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仍認為,自己離「紅」還差遠了。  「Papi醬在網上2千萬粉絲,我100萬粉絲都沒有。這怎麼叫走紅呢?」  河森堡是28歲的男青年袁碩給自己起的網名,為了向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  因為一段37分鐘的人類學演講視頻《進擊的智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被媒體形容為「一夜之間,成了 『10萬+』知識型網紅。」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害怕平庸,才29萬粉絲算不上網紅
    12萬知乎關注者、29萬微博粉絲,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仍認為,自己離「紅」還差遠了。 「Papi醬在網上2千萬粉絲,我100萬粉絲都沒有。這怎麼叫走紅呢?」他在電話那頭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河森堡是28歲的男青年袁碩給自己起的網名,為了向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
  • 河森堡處女作似「有少年感」的《人類簡史》,陶虹對之評價很準確
    《進擊的智人》 河森堡 著 中信出版社「獻給講解員們」也許有人會忍不住要問,河森堡是誰?身為一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袁碩在眾多場合解釋過「河森堡」這一筆名的由來:小時候因為仰慕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景仰他的知識與才華——相形之下,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就像涓涓小「河」面對汪洋大「海」,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於是便給自己取名「河森堡」。從2016年在知乎平臺上回答「人類有哪些細思恐極的事?」
  • 訪談︱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要傳播的是「硬核」歷史觀
    【編者按】新書《進擊的智人:匱乏如何塑造世界與文明》出版,讓「特別會講故事的博物學者」、「科學大V」、知識網紅河森堡又多了一個作家的身份。在眾多身份中,河森堡覺得「國家博物館講解員還是我最重要的身份」,他要堅守在講解員崗位上,鼓勵更多的文博工作者。
  • 網友國博偶遇河森堡 爭相合影排長隊
    網友國博偶遇河森堡 爭相合影排長隊
  • 恆潔推新國貨 張召忠、河森堡頻頻點讚
    2019年5月16日,由吳曉波頻道、優居、騰訊家居、故宮宮廷文化聯合主辦的「新國貨智造生活設計展」在北京坊勸業場舉行,恆潔衛浴作為衛浴行業唯一受邀參展的企業,推出了兼具顏值與實力的「當潮一品」 衛浴空間,吸引到不少消費者的目光,網紅軍事評論家「局座」張召忠與國家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河森堡更是到現場為恆潔點讚。
  • 陳曉卿:比臭豆腐還臭的是黴莧菜梗,河森堡:臭跟香本來是一回事
    河森堡:馬老師剛才說的特對,就是香跟臭之間其實沒有界限,它中間就是一種東西,就跟那個吲哚似的。竇文濤:什麼叫吲哚?馬未都:大便裡的一種東西。河森堡:一種化學物質。竇文濤:哦,吲哚,大便裡的。河森堡:就是您覺得玫瑰特香是吧,玫瑰那個吲哚要是濃度一萬倍,那就是屎的味兒。竇文濤:玫瑰我也覺著臭。河森堡:再淡一點您就覺得這是玫瑰的香味,如果這味道濃一萬倍那就是屎的味道,所以臭跟香它本來就是一回事。
  • 李永樂一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
    李永樂,吉林人,出生於1983年。他天資聰穎,是不折不扣的學霸。高中時,李永樂參加物理競賽,取得吉林省物理競賽第一名。由於成績優異,李永樂被保送進了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李永樂又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不過,李永樂性格直率,在求職中屢屢碰壁。有一次,李永樂參加索尼公司的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