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否認「黑社會」的革命功勳?

2020-12-12 騰訊網
「四大寇」。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後立者為關景良。陳少白、尤列都曾加入會黨。

時下,有一種相當流行的意見認為,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孫中山為了洗白自己,對會黨「忘恩負義」,「不贊成(在民國史中)肯定黑社會的幫助」,還罔顧史實說「黑社會」與共和革命的關係其實很淺。①

揆諸史料,這種指責雖流傳甚廣,卻並不成立。

因會黨認同「反滿」之說,故在早期曾被革命黨人引為同盟

所謂「會黨」,即「洪門」等清朝民間的秘密團體,既是「江湖幫會」,也是黑社會組織。其成員以遊民為主。在清朝前期,主要是無業者、傭工、小販、乞丐,以及失去土地的破產農民等;近代以來,除以上人員外,會黨中還出現了大量破產的運輸工人、水手,和被遣散的兵勇等。這些人大都脫離宗族、生活貧困,通過組織秘密團體,一方面能實現彼此互助,另一方面也能結夥從事詐騙、搶劫等違法活動。②

李敖著《孫中山研究》,其中對孫非議頗多

會黨數量眾多,僅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錄的史料中,有名目的會黨即有215個,其中以天地會、哥老會、三合會、三點會、小刀會等最為重要。這些會黨大都秘密流傳有「反清復明」的口號,同革命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大體一致。孫中山曾回憶,革命之初,「內地之人,其聞革命排滿之言而不以為怪者,只有會黨中人耳」。為發動起義,依賴「排滿」這一共同口號,孫中山曾有意識地聯絡會黨。

孫中山在廣州博濟醫院時的好友鄭士良、尤列,即是三合會頭目。後來香港興中會總會留下相關信息的49名會員中,有14人來自會黨。1899年11月,興中會和三合會、哥老會在香港聯合成立「興漢會」,由孫中山任「總龍頭」,名目中也帶有會黨色彩。其後,孫中山、黃興、謝纘泰等多次策動三合會、哥老會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後,其「犧牲者皆為洪門中人」;惠州起義、萍瀏醴起義主要依靠的也是會黨力量。③

武昌起義前後,會黨的活動,也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1911 年9月,四川哥老會首領王天傑和同盟會員吳玉章等宣布榮縣獨立;10月,同盟會會員張文光在雲南哥老會協助下,在騰越建立「滇第一軍都督府」;11月,哥老會首領曾省齋在廣安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被推為正都督。

會黨自由散漫、為非作歹,最終同革命黨分道揚鑣

以上會黨力量對革命的幫助,不必否認。但會黨中人「皆知識薄弱,團體散漫,憑藉全無」,難以改造,「只能望之響應,而不能用為原動力」,也是事實。如湖北革命黨人之切身體會:「會黨散漫,無紀律,不受約束。如湖南潘平界(鼎新)領導下的焦逸仙,京山劉英領導下的龔世英、劉伯旗,興國、大冶黃申薌領導下的柯玉山等,都是行動自由,先後洩漏機密,致使湘、鄂兩省共謀起事之計劃,不能達到目的」。④因此,孫中山及革命黨人在1908年前後,開始將動員重點從會黨轉向了新軍。

會黨在起義過程中往往紀律極差,也使民眾對革命軍產生了不良印象。如1908年,黃興在欽州馬篤山發動起義,參與其事的會黨首領梁少廷、梁瑞陽彼此「不睦」,且「不受約束」;梁瑞陽「曾於其鄉擄人之牛,數及十頭,此次鄉人絕不歡迎」;以往歡迎革命軍的地方,這一次「則多不許留宿」,因為鄉人知道梁少廷、梁瑞陽「皆曾殺人越貨」。曾參加河口起義的會黨首領關仁甫等人,流亡新加坡後,在那裡「日以行劫為事,致累及他之無辜同志二十一人」,以至孫中山說,「自彼等到星(新加坡),吾黨前程幾為之累」。⑤

辛亥革命後,會黨人員缺少共和思想,違法亂紀的黑社會本質更加暴露。哥老會出身的焦達峰做了湖南都督,於是「衡陽以南各屬會黨更是風起雲湧,得意洋洋,認為『焦大哥作了都督,今天是我們洪門的天下了』」;四川哥老會組織在革命後,全部從地下轉向地上,以功臣自居,「一時得意瘋狂,為所欲為。市民爭取參加袍哥,希圖自保,人心浮動;袍哥們日益跋扈飛揚,尋仇報復,日有所聞。沿街所見,打英雄結、插蝴蝶花者,比比皆是。尤其公開賭博,旁若無人,軍政府門前,便有賭攤一百餘處」;陝西光復後,哥老會遍設碼頭,「兼辦糧臺,派款項,有的還理訟事,設私刑,其權居然在縣官以上」,社會秩序大亂。⑥

時人曾有評論稱:「自各省軍興以來,共和黨人慾收速效,於運動軍隊外,則以運動會黨為目的,其策略雖獲售,然向日賴以成事者, 今則亦因之敗事。如贛、如蜀、如黔, 皆成會黨勢力範圍」。如果這種情況無法制止,「則充吾二十二行省皆成會黨世界。而黃巢、李闖王之禍復行現於今」。⑦會黨橫行若此,各省革命軍政府遂下令限制其活動,雙方關係宣告破裂。

哥老會忠義堂復原

孫中山無意抹殺會黨貢獻,只是不想將其與革命黨列在同一脈絡

由以上所列史實可知,會黨在晚清革命過程中,有功有過。功勞主要表現在革命的起步時期;而革命能最終成功,則得益於革命黨人對新軍的策動。指責孫中山對會黨忘恩負義者,往往稱「國民黨革命成功,本來是靠著黑社會的幫助」(如李敖),顯然無視實情,誇大了會黨的作用。相較之下,大陸學者林增平的說法更為公允,在他看來,1911年革命成功「是策動大部分省區的新軍反戈發難,並得到會黨的協助而實現的……一九〇八年前革命派藉助會黨輪番起義,確曾鼓蕩起一次一次的反清浪潮。但如果他們不將活動重點轉向策反新軍,那就不可能獲得推翻清王朝的勝利。所以,對清王朝最後一擊時,主力是反戈的新軍,而不是會黨」。⑧

即便如此,孫中山也無意抹殺會黨的作用。比如,孫雖然不同意蔡元培、張相文將《國史前編》中的「革命緣起」一章上溯至清代的秘密會黨,但仍主張另編為秘密會黨史——「以清世秘密諸黨會皆緣起於明末遺民,其主旨在覆清扶明。故民族之主義雖甚溥及,而內部組織仍為專制,階級甚嚴,於共和原理,民權主義,皆概乎未有所聞。故於共和革命,關係實淺,似宜另編為秘密會黨史,而不以雜廁民國史中,庶界劃井然不紊。」簡言之,孫中山不否認會黨對革命的貢獻,但同時也不承認革命黨的源頭乃是會黨。某些學者、文化人在引用孫中山此信時,往往斷章取義,將其當成了孫中山抹煞會黨革命功勳的證據,實在可嘆。

孫中山的主張,其實非常合理。會黨雖然和革命黨在推翻滿清一事上目的一致,但會黨並沒有建立共和國的理想。會黨為之奮鬥的只是民族革命,而非共和革命。因此,會黨與革命黨是兩條不同的歷史脈絡,革命黨之源頭不必上溯至會黨,會黨的緣起流變也不必與革命黨混同,而可記錄在單行的秘密會黨史中。這種主張並非「抹殺會黨對革命的貢獻」。再者,很多革命黨人本身即是會黨中人,孫中山自己亦曾列名洪門,這些事實革命黨人也都未曾迴避。如長期追隨孫中山的老同盟會員馮自由,在其所著《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中,即專設有《革命黨與洪門會黨之關係》一章。由此可見,時下流行的所謂孫中山「否定會黨革命功勳」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成都皇城裡參加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慶典的民眾

注釋

①如李敖《孫中山<國父遺教>不可不讀也!——竹聯幫必讀》一文,引用孫中山和蔡元培、張相文討論會黨與革命關係的4封電報,得出結論,指孫中山對會黨忘恩負義,意在提醒竹聯幫的陳啟禮,警惕國民黨「利用黑社會,然後踢掉黑社會」的「章法」。見《李敖大全集7孫中山研究》,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第57—60頁;②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中華書局1987年,第13、14頁;③丁孝智、張根福:《對辛亥革命時期會黨二重作用的歷史考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④李春萱:《辛亥首義紀事本末》,《洪湖文史 第7輯》,第26頁;⑤邵雍等著:《中國近代土匪史》,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4頁;⑥⑦歐陽躍峰:《利用會黨:辛亥革命的一個誤區》,《史學學刊》2007年第2期;⑧林增平:《會黨與辛亥革命》,中國會黨史研究會編《會黨史研究》,學林出版社1987年 ,第171、172頁。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與作者交流,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相關焦點

  • 革命先驅孫中山故裡,廣東中山市
    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80多萬人。 中山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並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小虎。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從這裡走來——探訪廣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在革命先行者的家鄉廣東省中山市,有許多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建築和遺蹟遺址等。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故居和孫中山故居公園,其實這三處就是一家,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亭村。景區大門的右邊寫著「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這便是對外的正式名字。
  • 上海報業:為孫中山革命活動鼓與呼
    1905年,《民報》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在東京創立,孫中山寫下發刊詞,明確革命報刊要作為「輿論之母」,應通過「斟時弊以立言」,成為「繕群」——即革命報紙要通過正確的輿論鼓吹,努力將體現時代精神的革命學說與理想灌輸到群眾的心中,使之成為群眾投身革命的內在精神動力。  與之遙相呼應,上海報業也在積極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思想。
  • 告訴你,孫中山是怎麼在臺灣發展革命
    平常看影視劇看到的都是孫中山在大陸進行組織革命,還在日本、美國、歐洲等地籌集革命資金。很少展現孫中山到日佔臺灣時期的活動,難道他沒有去過嗎,其實不是,他曾經去過臺灣三次。1894年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後,孫中山就想要將組織拓展到臺灣去,可由於條件不成熟只能擱置。
  •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同盟會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國的覆亡,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同盟會政治綱領或革命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有人簡稱為16字綱領。同盟會綱領即舊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主要內容。其基本思想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統治,挽救民族危機,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民族獨立中國。
  • 遊孫中山紀念館,會近代革命之艱
    第一站是孫中山紀念館和孫中山故居他就是我們 敬愛的孫中山孫中山 致力革命推翻了晚清 首創民國全心全意 改造中國他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 ...如果說對孫中山先生的事跡早已有所耳聞那麼這次展覽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二樓展廳展示的孫中山先生親屬的介紹先生的成功離不開來自家人朋友對他革命事業的各種支持可喜的是宋慶齡先生不只是被當做孫中山背後的夫人而被記住
  • 中山一座影視城:18處再現孫中山革命歷程景點,就在孫中山故居旁
    繼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之後,影視城又建成了中、日、英、美、展覽館五大板塊,豐富了他在世界各地革命活動的紀念場所,讓參觀者深入了解這位偉人為中國革命的艱苦奮鬥,具有重大的教育和紀念意義。南京中山陵、總統府、廣州起義指揮部、黃埔軍校、陸皓東烈士陵園、上海孫中山故居、日本孫中山故居、英國倫敦警察局、大教堂、美國唐人街同鄉會館、紐約孫中山住處、北京鐵獅子胡同等18處再現孫中山革命歷程的歷史景點,中山近代名人館、辛亥革命歷史照片陳列館等62處遊覽景點。走過他們,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孫中山先生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活和情懷。
  • 書摘|華僑為革命之母:孫中山北美宣傳的坎坷路
    在孫中山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海外華僑社會是其主要的革命經費來源所在。關於華僑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孫中山有句名言:「華僑為革命之母」。為了募集反清經費,孫中山的足跡先後走遍亞洲、美洲和歐洲,所到之處他都深入當地的華僑社會,鼓勵華僑出錢出力,支援革命。在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前,孫中山的革命募捐對象主要是北美和夏威夷的華僑,只是在1905年之後才在東南亞華僑中展開募捐活動。但是,孫中山在北美大陸的活動實際上是在步保皇會首領康有為的後塵。自1899年以來,康有為已經在北美建立了龐大的保皇會組織。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巡展在上海醉白池公園開展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11月12日,正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主題為「『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巡展在醉白池碑刻畫廊開展
  • 孫中山的人設是怎樣的?一個事跡暴露了所有
    也奠定了以後孫中山在歷史上留下的豐偉功勳。,人民群眾所受的苦,不是說靠信仰宗教就能解脫,只有投入到革命黨中,才能救人民與水火之中。當時清朝衰落的很厲害,籤訂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八國聯軍侵華,當時的中國被太多的國家瓜分,就是孫中山成立的興中會,提出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要想就國家與水火,必須就要將革命進行到底,要想好好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推翻當時的封建皇權。
  • 清朝的「黑社會」
    作為被清朝當局明確定性的"黑社會",天地會的產生與發展,其實寫滿了時代的無奈和必然。2、 此"黑社會"非彼黑社會:亂世中的義氣江湖隨著乾隆辭世,道光與嘉慶兩朝到來,封建王朝最後的榮光漸次暗淡。從這一時期開始,社會上食不飽腹的遊民增多,故而天地會的成員數量也突飛猛進。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方塔園展出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時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主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
  • 對孫中山「國父」尊稱的由來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後,在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送了一巨型素花橫額,上面書寫有「國父」兩個大字,而他送的唁電、挽幛等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先生在逝世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由此開始,當時國內報章雜誌發表悼念孫中山文章等均以「國父」尊稱。
  • 看一看,孫中山的貼身保鏢,都有誰?
    尹銳志姐妹不僅負責保衛孫中山的安全,在辛亥革命時還組織女子敢死隊參與強攻南京中華門,甚至帶領偵察隊北進徐州,為北伐做準備。鑑於尹銳志姐妹的巨大功勳,南京臨時政府委任她們為總統府顧問,孫中山稱讚尹氏姐妹為浙江女英雄 杜心五
  • 兩岸青年參訪香山孫中山紀念堂 緬懷革命先烈
    兩岸青年參訪香山孫中山紀念堂 緬懷革命先烈 2011年07月08日 00:3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客家名人:孫中山簡介
    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今泰國)、美國等地對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繫。
  • ...故裡,重溫革命歷史——銀湖灣甘家苑項目部赴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為加強員工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革命傳統,同時調節工作壓力,增強銀湖灣內部的交流與凝聚力,12月26日下午,銀湖灣甘家苑項目部全體員工前往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參觀學習,總經理助理梁春葉、工程部總監李宇林陪同參與。(鑑於冬季疫情防疫措施不能放鬆,故拓展活動分批次分項目進行,並於活動前已作防疫措施宣貫。)
  • 孫中山三大愛好,他在日本用英文回答:革命,女人,書
    孫中山先生是上個世紀中國大地上的第一個偉人,被海內外尊為國父。國共兩黨都視為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毛澤東專門撰文《紀念孫中山先生》,蔣介石死後,將《三民主義》一書放入棺內。每到歷史的關節點,以各種方式懷念他,拜謁中山陵都會成為全球華人的共識。
  • 學者:海外對孫中山有不同看法 不能質疑辛亥革命
    陶短房:對西方人來說,辛亥革命是個很模糊的概念,甚至一無所知,他們中許多人甚至對中國都不太了解,但對加拿大華人來說,辛亥百年是個繞不過去的日子,辛亥革命前,孫中山三次到加拿大籌款、宣傳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歷程中,加拿大華僑發揮了巨大作用,許多子弟加入了革命黨,1911年5月,致公堂賣掉黨產,支持革命。對於辛亥革命,加拿大僑界非常重視,相關紀念活動一直很隆重。
  •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銅像立於香港孫中山紀念館
    新華社香港11月7日電(記者 張雅詩)一座高2.5米、展示孫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學時期面貌的銅像7日在香港孫中山紀念館揭幕。    鑄造該銅像的著名雕塑家朱達誠說,大多數孫中山雕像都是靜態的,這座銅像則塑造出孫中山走路時的姿態,以表達他一生為革命而奔波的精神;銅像手拿著中西書籍,則凸顯了孫中山追求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