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內蒙古高原上看黃河

2020-12-25 新民晚報

九曲黃河,濁浪滔天,奔騰而來。對黃河,從小就有一種莫名的崇敬。在小學課本中知道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一曲《黃河大合唱》中聽到了黃河的怒吼。黃河是粗獷豪放的,更是深厚凝重的,因為她不僅是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每每念及此詩,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就在眼前展現,讓我產生無限的好奇和遐想。

那年秋天,從軍校畢業後我又回到了內蒙古高原。到部隊機關不久,我就隨工作組來到某部蹲點。沒想到在那裡碰到了原某高炮連指導員田茂賢,他此時已是教導員了。老田是四川人,雖個兒不高,說話嗓門特大。當年他可是個赫赫有名的指導員,因帶兵有方,我曾專程到其連隊住了三天採訪他。如今老熟人相見,格外親熱,就天南海北地聊了起來。閒談中,他說到駐地不遠處就是黃河,一下引起了我的興趣。我說,還從來沒有見過黃河呢。他一拍大腿:「那還不好說,哪天有空,我叫人帶你去看看。」

一天傍晚,趁著空閒,老田讓一位戰士專門帶我去看黃河。大概走出了五六裡地,就看到了一道黃土堤壩,壩上的蘆葦在風中搖曳。翻過堤壩,一條不寬、長長的河流躍入眼帘。戰士說,這就是黃河。我心一跳,急步走向岸邊。河水泛著渾濁的黃色向前流去,顯得平靜、緩慢,既沒有波濤翻滾,也不聞咆哮之聲,唯見岸邊祼露著衝刷後如斷層般的泥土,對岸是一片廣袤的原野。眼前的這條河,普通得與一般的河流並無異樣,完全出乎先前的想像。

我情不自禁地走到河邊,掬一把水輕灑臉上,再深吸一口氣,品咂著這帶著黃土地氣息的醇厚和芬芳。第一次觸摸黃河水,不免有些興奮,這就是我神往已久、從青藏高原流來、千年奔騰不息的黃河之水啊!

這時,不遠處一位頭扎羊肚白巾,臉呈古銅色的老人,趕著羊群,沿著岸邊走來,一抹晚霞貼在他的身後。我迎著老人走去,跟他攀談起來。老人長年在這黃河邊上放羊,他指了指對面告訴我,那片原野是鄂爾多斯草原。我有些驚訝,這就是電影《鄂爾多斯風暴》中描寫的那塊曾經風雲激蕩的悍烈之地?從老人的口裡,知道黃河流經這裡雖不寬闊,到冬天還會結冰,但兩岸大地有了黃河的灌溉,變得滋潤豐饒。

黃河靜靜地流著,了無聲息。當我返回時,扭頭望去,夕陽下,無邊的原野、流淌的長河、老人和羊群,被定格成一幅奇麗的風景,映襯出高原的雄渾。那一刻,我頓悟,偉大出自平凡,世間許多物象看似普通平常、默默無聞,卻蘊藏著無窮的能量,匯聚在一起就會形成強大的力量,發出耀眼的光芒。

後來,我曾到過鄭州的花園口和山西的壺口,見過黃河的不同景致,可還是當年在內蒙古看到的那段黃河讓我難以忘懷。(陳德平)

相關焦點

  • 「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在鄂爾多斯...
    9月19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和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主辦,內蒙古博物館聯盟和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遊局協辦,內蒙古博物院、鄂爾多斯博物館聯合內蒙古黃河沿岸七盟市十餘個博物館,共同籌備的「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在鄂爾多斯博物館開幕。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之內蒙古:母親河臂彎裡的蓬勃脈動
    開欄的話——從高山出發,在高原前進,經千難萬阻,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奔流到海不回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黃河與長江南北呼應,各自擔起新時代的使命。春去夏來,山河無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黃河大合唱」將奏出宏大音符。
  • 黃河河畔上崛起的內蒙古文化旅遊小鎮
    黃河畔石窯文化旅遊小鎮以黃河為界,往南是山西的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當你步入這個雞鳴三市的地方,黃土高原雄渾滄桑的地貌在你眼前顯現,這裡有突兀幽深的峽谷,有雲遮霧湧的懸崖,有碧波萬傾的長河,河岸之上長城聳立,絕壁之下的黃河水彎風光壯麗、秀美,村落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村落中古蹟遍布,所有建築就地取材,全部用當地的石頭、石片堆砌而成。造型各異的民居古院因勢向形,石牆、石院隨形而就,石碾石磨石倉石櫃隨處可見,整個村莊可算是一個經典的石頭建築博物館。
  • 被記錄的才叫生活|那年,我前往高原姊妹湖的經歷
    被記錄的才叫生活|那年,我去高原姊妹湖的經歷文/舒放百般無奈、百般無聊之際我踱步到了這個岔路口,突然發現了西寧開往瑪多縣的班車。我當下決定,去瑪多,去看姊妹湖!我的高原姊妹湖之旅,就這樣匆忙結束,但我似乎並沒有多少遺憾。也未曾想過在現在條件、設備相對好很多的情況下再次前往。我只是用這樣一篇文字來記錄二十多年前的行程,可能只因為那句話:被記錄的才是生活。曾經,我在一念之間,有過一次「黃河源頭」之旅。在返回瑪多縣的路上,小夥子告訴我,他名字叫澤仁,長壽的意思。現在也是人在中年,不知道日子過得如何。
  • 晉陝峽谷:我從黃河的中腰上走過
    如果把黃河上遊比作龍頭,那麼下遊自然就是龍尾了,而中遊龍腰了,晉陝峽谷則是龍腰中的龍腰。晉陝峽谷橫亙在晉陝兩省之間,正是黃土高原上最為多姿多彩的地方,完全當得上黃河的中腰稱呼。走過晉陝峽谷也就將黃河上最有韻味的風光一覽無餘了。
  • 中國地理常識(12)---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面積約100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開闊坦蕩,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渺的大海。高原上既有畢業千裡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
  • 內蒙古:黃河「幾」字彎的詩和遠方
    夾裹著巴顏喀拉山脈的雪水,從青藏高原而至的黃河在內蒙古自治區形成一個大「幾」字彎。  幾千年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在這裡交融集聚,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在兩岸撞擊凝聚,孕育了奔湧的大河精神與奔放的馬背風格。歷史積澱、時光轉換,內蒙古沿黃兩岸地域文化各具特色,自然景觀壯麗神奇,民俗風情絢麗多彩,旅遊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 「幾」字彎上看黃河
    ◎ 黃河報記者 蒲飛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大河蜿蜒至北疆,出寧夏,入內蒙古。金秋九月,由科技日報和黃河報組成的「黃河萬裡行」採訪團再次啟程,來到中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感受黃河與草原融榮共生的遼闊與壯麗。河套平原是位於黃河「幾」字彎上的一片扇形衝積平原,因水而生,依河而興。黃河之於河套地區的意義,也許只有生活在這裡的人才能體會。
  • 內蒙古自治區的高原景觀
    說起中國的高原景觀,我們的內蒙古高原首當其中,今天就跟著二胡小編,欣賞內蒙古高原的高原景觀內蒙古高原內蒙古高原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屬於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它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呼倫貝爾高原地表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形成大多為西北流向的眾多河流,構成了黑龍江上遊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水系與呼倫湖水系。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含有包括呼倫湖、貝爾湖在內的500多個湖泊,湖中魚類繁多,湖濱灘地生長有鹽生草甸。高原上還有三條較大沙帶和零星沙丘。
  • 河套地區,黃河幾字彎,巴彥淖爾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強烈推薦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途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省區,最後到達山東東營匯入大海,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為我國第二長河。黃河從潺潺溪流起步,匯集起萬千河流、小溪,衝破了重重山巒的阻擋,最終奔向了大海的懷抱。
  • 「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沿黃七盟市博物館巡禮之一:內蒙古博物院
    關於黃河文化、草原文化的那些,你知道嗎?1.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創造了哪些人類文明?2.黃河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進程中起到什麼作用?3.黃河流經內蒙古段,留下哪些歷史遺存?先去首府看一看吧......
  • 那一年,我也到過黃河
    具體時間忘記了,但我也到過黃河,上過邙山,並在上面看到了黃河母親雕像,現在回憶起來,手機裡還能找到沒有刪除的照片。那時候我們先到了鄭州,本想去少林寺也轉一轉,但是走了一半,太堵了,車都進不去,就打道回府了。
  • 高原與黃河——著名山水畫家靳文藝心中的聖地
    國畫受教於張文俊,陳大羽,劉海慄先生靳文藝首任原內蒙古烏海市書畫院院長,烏海市美協副主席,名譽主席,烏海市政協委員,文聯委員,內蒙古美協理事等職務高原與黃河,永遠是靳文藝心中的聖地,這些年,他對黃河與西北高原反覆描繪,越發筆酣墨暢,雄渾恣肆,營造出一幅幅經天緯地、如詩如歌的壯美畫卷
  • 「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登上《文化月刊》!
    「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繼40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報導之後,線上瀏覽量超過1100萬次的「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登上《文化月刊》,鄂爾多斯博物館館長李銳化身作者,帶讀者朋友們走近展覽、走近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
  • 黃河從草原上流過:這個展覽講述我們自己的黃河文化故事……
    9月19日,「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在鄂爾多斯博物館開幕。300餘件(套),通過多元文明的匯聚之地、文明交流的牢固紐帶、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家園三個部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審視歷史時期內蒙古黃河流域的歷史發展變遷,結合歷史器物、遺蹟及文獻資料,以圖證史,充分展示黃河在內蒙古地區的獨特魅力。
  • 沿著黃河去旅行|第五站——內蒙古
    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的黃河,來到「風吹草低見牛羊」詩句的原型之地——內蒙古,內蒙古是黃河流經的重要地區,夾裹著巴顏喀拉山脈雪水的母親河,經過寧夏石嘴山後,流至內蒙古時,首先進入阿拉善盟,全程八十多公裡,而我們此次內蒙古之行的第一處奔赴地,自然也就隨著這滔滔黃河水,來到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阿拉善。
  • 內蒙古託克託:蒙古高原首座史載城市的「現代復興」
    :蒙古高原首座史載城市的「現代復興」  作者:張瑋  「南倚黃河、北靠「古城」,託克託縣早在戰國趙武侯時代就有了城池,是蒙古高原上被載入史冊的第一座城。內蒙古託克託縣博物館館長石磊指著一段城牆向記者介紹道。  厚實的黃土裸露著,上面滿是被歲月滄桑刻蝕出的小坑。在熾烈陽光的照射下,土黃色城牆泛起白花花的光。近日,呼和浩特·託克託第五屆「黃河文化旅遊節」正在如火如荼的舉辦著,此間,記者來到這裡探訪這座成長於黃河邊曾戰績累累的古城,如今亦步履堅定的進行著「現代復興」。
  • 「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在鄂爾多斯博物館開展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挖掘內蒙古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進一步加強內蒙古黃河流域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協作。9月19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主辦,內蒙古博物館聯盟、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遊局協辦,內蒙古博物院、鄂爾多斯博物館承辦的「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在鄂爾多斯博物館開展。
  • 內蒙古水煮黃河是怎麼回事 內蒙古水煮黃河怎麼形成的
    黃河在流經內蒙古的這一段流域發生了水煮黃河的奇景,那麼內蒙古水煮黃河是怎麼回事?下面就來看看關於內蒙古水煮黃河怎麼形成的。  內蒙古水煮黃河是怎麼回事 內蒙古水煮黃河怎麼形成的  連日來,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庫區出現「水煮黃河」景觀,整個水面籠罩在白茫茫的霧氣之中,如夢似幻,宛如仙境。
  •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黃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北源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總所周知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