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水匯聚而成的寶地,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與中轉站,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背靠山的厚重,面向海的廣闊,逆水競渡,果敢頑強,這就是陽江!
▲陽江海岸線漫長,十裡銀灘,島望四海。攝影/陳靖文
海陵的海讓人過目不忘,她的碧澈和海風中高漲的浪常浮現在記憶裡。這裡的浪讓人想起萬寧,而海陵的閘坡魚市之夜更讓人沉醉,如果在海陵面朝大海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海陵島不僅有天然良港閘坡港,還有大角灣,這裡的沙灘均勻鬆軟,海水清澈,是天然的海濱浴場。攝影/陳碧信
一
在陽江面朝大海
陽江位於廣東西南,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區之間。陽江一線是中國亞熱帶的終點。熱帶與亞熱帶分界線從陽江向西橫穿大陸。陽江之南,美麗的海陵島,因建有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而聞名,而這裡的港、澳、島上的宋碑,藏著南海的許多故事。
▲陽江在廣東西南部,濱臨南海,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灣城市群過渡地帶。
海陸絲路的結合部
陽江南濱大海,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陽江商人從蕭梁時代就驅馳於南海,從事海上貿易,包括人口貿易。
陳朝後期,冼夫人曾送給陳後主一把扶南犀杖,杖柄用扶南地區(今柬埔寨一帶)產的犀牛角製成。在當時的整個南海的貿易網絡中,高州與合浦佔據著中心地位。
▲在陽江海陵島十裡銀灘上,佇立著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它的外形是五個大小不一、連環相扣的橢圓,仿若古船的龍骨,又如起伏的海浪。攝影/梁文棟
唐代,高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陽江江城區,以江城為中心,有6條水上交通線,為陽江海陸貿易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在宋代,高涼地區的海洋經濟得到空前發展,尤其是指南針的運用,使海洋事業煥發出新的活力。北宋朱彧《萍洲可談》中明確記載了宋代陽江多為海上絲路所經,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貿易中心,海陵山港不僅是商船過往補給站,也是海防前哨,設有專門的「望舶巡檢司」,檢查來往船舶,保護它們的安全。
▲圖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陽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補給地。
明清時期,陽江商業繁盛。康熙年間,粵海關在陽江設總口、在織簀設分口徵收內地關稅。陽江民謠:「大澳賺錢大澳花,到了東平無歸家。去到閘坡猶自可,千祈無好去沙扒。」道出了清中葉陽江風行一時的四大漁港,銷金蝕銀不歸家,是當時陽江港口商業發達的寫照。
海上與內地的溝通,主要通過南北向流淌的漠陽江來進行。漠陽江流量極大,可容大船往返。溯漠陽江上可達肇慶,通過西江上接梧州,下達廣州,藉助靈渠和大庾嶺道,北上湖南、江西,海陸絲路得以對接。
▲合水鎮位於漠陽江中遊,這裡河面較寬廣,丘陵、臺地和河谷平原交錯,耕地、聚落集中。攝影/金祥
「海上敦煌」:南海一號
1987年,陽江海陵島附近20海裡處發現了一艘沉船,從沉船中打撈出200多件金、銀、錫、陶瓷等器物。這一沉船引起考古界的廣泛注意,這艘船就是著名的「南海一號」。
2007年,「南海一號」被整體打撈出水,運至專門為它修建的「水晶宮」——海陵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中安放。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廳一角。攝影/陳碧信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通過對「南海一號」船體及船上貨物的研究,可以確定「南海一號」為南宋古船,南宋是海上絲綢之路,也是陽江海運的繁榮時期。
截止2019年8月,「南海一號」船艙內貨物才完全清理完畢,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件,包括大量的瓷器、錢幣、絲綢,還有部分金銀銅錫、竹木漆器以及動植物遺存,其中不少是價值連城,是有宋一代,也是中國古文明的寶庫,是南海中的「敦煌」。
▲考古人員從「南海一號」中發掘出了很多精美的文物,通過這些800多年前的物件,可以一窺宋代繁榮的海上貿易盛況,以及當時人們雅致的生活。攝影/陳靖文、陳碧信、梁文棟
從博物館遠眺,海洋碧波蕩漾,仿佛能看到「南海一號」,滿載著瓷器、香料、金飾,由陽江駛向南海。在經歷風雨,沉寂800多年後,這座宋代的博物館「復活」在今天海陵的「水晶宮」中。
大海的饋贈:沙灘、良港和漁倉
陽江是海濱勝地。陽江第一大島海陵島上,發育著丘陵、平原、沙壩、灘涂地形,島南岸大角環沙壩呈灘狀長臥於海濱,沙灘長8000米,平均寬150米,有前灣後湖、六灣拱護、八峰環繞,這裡海水清澈,沙質細膩,風景宜人,適宜遊泳和衝浪,被稱為十裡銀灘,是中國最長最美的沙灘。
▲陽江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海洋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圖片左邊為國家級中心漁港閘坡港,右邊為大角灣。攝影/陳碧信
海陵島主要海灣有大灣、北汀灣、大角環。西面海陵灣水域系大型溺谷灣,水深可泊萬噸級輪船,適合建設深水港。四周分散的島群不但減弱了風浪的衝擊,而且對海陵島的海防安全、航行補給、通訊導航皆有助力。諸多優勢給予海陵島極大的發展潛力,為陽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吞吐口岸。
▲大澳港是東平港的前身,清末大澳港遭強颱風襲擊,迫使人們另建新的漁港,即今天的東平港。今天的大澳漁村,還完整的保留著原始的漁家建築風貌。攝影/鍾盛
陽江是廣東省海洋漁業大市。陽江的七個漁港中,閘坡、東平為國家級中心漁港,沙扒是國家一級漁港。海陵島閘坡港的漁業貿易自古便輻射整個南海,今天更是成為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是南海最重要的漁業基地。閘坡港三面環山,向西北開口,東側有蝴蝶洲,防波堤從蝴蝶洲向西北方向延伸,阻擋了襲來的風浪。閘坡港弧形海岸線內2平方公裡的水域內,可泊船2000多艘。閘坡現有5000平方米的水產品交易碼頭、5000噸級儲油庫,是廣東沿海水產貿易、船舶補給維護的重要節點,每年來閘坡漁港交易的國內外船隻過萬。每天凌晨開始,返航的漁船滿載著各色海鮮,港口集市猶如一個巨大的水族館,讓來往商販、遊客目不暇接。
▲傍晚時的閘坡港船來船往,人們結隊前來碼頭挑選來自南海的第一口海鮮。攝影/梁文棟
二
漠陽江山
漠陽江
陽江之名得自漠陽江。陽江北為天露山、雲霧山,東部的桐木山、爛頭嶺和紫羅山,呈東北向西南方向展布。兩列山脈合圍成馬蹄狀,形成大面積的集雨區。
漠陽江從雲霧山發源,沿地質構造線發育,如同一條龍,貫穿陽江全境,在陽東注入南海。她從北到南,經歷了喀斯特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三角洲,以及沿海港灣、海島、灘涂。
▲漠陽江畔的魚王石在夕陽的餘輝中,巍峨挺立。攝影/陳碧信
漠陽江處於暴雨中心區,江水終年豐盈,被用於灌溉、航運、飲用,為陽江人須臾不可或缺,是陽江的生命線。
漠陽江上遊,隨河谷發育有陽春盆地,盆地周圍群山環繞,山峰海拔多在400-800米。最高點在八甲大山的鵝凰嶂,海拔1337.6米,素有「陽江屋脊」之稱,為粵西第二高峰。
▲漠陽江上遊,陽春地區,發育有眾多的喀斯特地貌,峰林、溶洞、地下河廣布。攝影/龍敏
隨漠陽江而下,合水至雙捷,河面較寬廣,丘陵、臺地和河谷平原交錯,耕地集中,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是主要產糧區。這裡是陽春經濟最發達地區,陽春市區就在這一段上。
雙捷以下的下遊,也是漠陽江三角洲頂點。漠陽江三角洲面積約280平方公裡,三角洲平均厚度30多米,是上等衝積土,肥力充足,適宜發展農、牧、漁各業。
▲那龍河是漠陽江的一級支流,圖為那龍河與漠陽江匯合處,這裡河流流速減緩,寬闊的河面中堆積出多出沙洲。攝影/袁丹心
漠陽江三角洲以外,海灣島嶼成群,是陽江最有經濟活力的地理單元。陽江海岸線總長476公裡,海域面積34000平方公裡,歷史上陽江人即以海為田,以海為商。但古往今來,陽江的漁業生產、濱海旅遊與礦產開採,都有賴漠陽江的水運。
▲夜晚的閘坡正是燈紅熱鬧時。攝影/莫小鋒
陽江鹹水溫泉
陽江豐沛的降水,為地下水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且陽江位於北東走向的吳川—四會大斷裂和東西走向的弧形構造帶的交匯處,密布的斷裂帶為水的下滲提供了有利通道。下滲的水,被巖漿加熱後又流出地表,形成了溫泉。
最為難得的是十分罕見的鹹水溫泉。由於廣東沿海大陸與南海大陸架在地形上銜接,且在地質上一脈相承,常有海水沿巖層斷裂處倒灌入地下水,海水的滲入,形成了陽江獨特的鹹泉。
▲雙飛鹹溫泉群的泉眼,在織篢河出海口河灘之中,退潮時有溫泉水自流。攝影/陳靖文
形成鹹水泉需要十分苛刻的條件,全世界目前發現的鹹水溫泉不過30餘處,而陽江就有5處。目前陽江已開發的溫泉有合山溫泉、雙飛鹹水礦溫泉、春都溫泉、塘口溫泉等。
▲春都溫泉度假村,有各類溫泉養生池。攝影/龍敏
南國第一奇洞:凌霄巖
上、中、下三層,總高177米,廳外有山色田園,廳中有蜿蜒的小河,可以乘船穿堂而過,去往他鄉異地。這裡不是天國仙境,而是雲霧山中一個桃花源般的所在:凌霄巖。
▲凌霄巖寶殿內有19根鐘乳石石柱,石花層疊綻放,次第盤繞。攝影/金祥
中國華南地區喀斯特地貌並不罕見,但凌霄巖的大氣壯觀、獨具個性,絕無僅有。矗立在二層大廳裡的19根巨型鐘乳石柱支撐起凌霄寶殿,每根直徑達1-3米,高30-50米,石花層疊綻放,次弟盤繞,氣象宏偉。凌霄巖洞壁四周生長著千姿百態的石鐘乳,有的形狀酷似靈芝。中國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認為,凌霄巖「石靈芝」類型之全、形態之高大、數量之多、發育年代之久,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完全可稱為「世界石靈芝王國」。
▲甘婪河穿過三座大山,掏出了三個大通道——玉溪三洞。圖為玉溪三洞洞口,洞頂垂掛著鐘乳石。攝影/陳碧信
陽春的顏色:孔雀石
色彩鮮豔,泛出同心條帶的碧綠孔雀石,點亮《千裡江山圖》的炫目顏料,是陽春的瑰寶。
陽春是我國華南地區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史前發生過多期的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很多熱液型的中小型礦脈,其中大多數屬鐵、銅共生礦脈,孔雀石便產於銅礦床的氧化帶上,因銅被氧化成硫酸銅,又與碳酸鈣和水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
▲孔雀石有鮮豔的綠色、斑斕的同心條帶,深受大眾喜愛。攝影/龍敏
陽春的孔雀石儲量全國第一,其中以馬水鎮的石菉、鸚鵡嶺等地的產量最大,品質也為全國之最。陽春出產的寶石級孔雀石色形奇異,集翠綠、草綠、墨綠、粉綠、藍綠於一體,綠得酣暢淋漓,賞心悅目;其形態千變萬化,鬼斧神工,深得收藏者心目中的極品。
▲陽春孔雀石色形奇異,瑰麗多姿,冠絕全國。攝影/龍敏、梁飄
陽春孔雀石的開採從1966年開始,直到1998年,石菉銅礦開採區地下水淹沒礦場才停止了開採。那些未被挖掘的孔雀石被永遠深埋於水底,也正因為如此,已挖出的孔雀石,成了無法替代的稀世奇珍。
▲如今的石菉銅礦,已經成為了一個礦湖,那些未被挖掘的孔雀石,又被深埋水底之下。攝影/龍敏
植物寶庫——鵝凰嶂
陽江最高峰鵝凰嶂,海拔1337.6米。這裡是廣東第一降雨中心,是廣東唯一一塊山地雨林……諸多第一讓這裡成為天然的植物王國。
▲鵝凰嶂海拔1337.6米的最高峰上,雲氣猶如棉花般鋪展開來。攝影/袁丹心
這裡生長著我國特有的單種屬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豬血木,目前全球有記載的5株豬血木全部在鵝凰嶂。
鵝凰嶂還生長著比豬血木更為珍稀的瀕危植物——虎顏花。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在鵝凰嶂進行植被考察時,發現了一種《中國植物志》上沒有記載的奇花。這種花形態奇特,葉大花小,葉面布滿虎紋斑點,所以被命名為「虎顏花」。作為一級瀕危保護植物,虎顏花已進入《中國植物紅皮書》。
▲鵝凰嶂保護區中的虎顏花。攝影/藍軍
在這片奇妙的「綠色寶庫」裡,還孕育著鮮紅如火的杜鵑紅山茶、五彩繽紛的繡球茜草、被譽為「活化石」的侏羅紀植物桫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大果五加、粘木、圓籽荷等植物。虎顏花、豬血木、圓籽荷、繡球茜草均為陽江特有。
▲鵝凰嶂自然保護區中發現有大量的珍稀瀕危植物,這裡也因此被稱為「珍稀植物的寶庫」。
▲鵝凰嶂連綿起伏的山巒,超過90%的森林覆蓋率,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三
傳承與風物
江城龍舟:逆水競渡
龍舟競渡是陽江人的情懷。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這三天,「逆流而上」的賽龍舟方式,在中國各地龍舟競渡中卻謂獨樹一幟。
龍舟競渡場設在漠陽江大埠頭為起點到洲頭的1300米江面,自南向北逆水而賽。每年端午賽季,兩岸觀者人山人海,鑼鼓聲中,幾十支槳整齊劃一,未然昂首的龍舟像離弦之箭逆水而上。「漠水波騰飛躍去,五星旗展奪標回」。
▲江城逆水龍舟賽上,健兒們逆水而上,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動容。江城逆水龍舟也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梁文棟
陽江三寶
陽江三寶——小刀、豆豉、漆器,表面看來毫不相關,其實都與陽江的特質緊密相聯。
陽江小刀
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幾乎都有一把「陽江十八子」。陽江在古代就有開發金屬礦產的記載,悠久的冶金歷史鑄就了陽江小刀的地位。民國《陽江志》記載:「銅器、小刀、花剪俱佳,貨行遠近。」陽江匠人梁季芙製成的季芙小刀,既可剃鬚,也能削竹,不崩口,不捲刃,鋥亮的銅頭造型十分美觀,名揚四海。
▲陽江刀具作坊中,經驗豐富的手工研磨師傅正在檢查製作出來的陽江小刀。攝影/陳碧信
至1949年,陽江有小刀作坊(打鐵鋪)300多戶,年產60餘萬把,1985年,陽江小刀獲全國日用品小刀評比第一名。
陽江人將陽江小刀精良製作傳統與廚刀專用鋼材相結合,將工業化生產與手工精細研磨相結合,製造出既鋒利又耐磨的廚房神器,創造了今天中國刀剪之都。今天的陽江,僅刀具廠就多達千家以上,其中以十八子為代表,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陽江十八子」生產廠的工人正在監測爐子溫度。攝影/陳碧信
陽江漆器:航海文化與傳統工藝的融合
陽江漆器源自造船業。陽江造船業發達。造船需要防腐,最早的防腐技術就是塗上桐油。桐油工藝與漆器異曲同工,促進了陽江漆器業的發展。
乾隆年間,陽江城林氏家族在南恩路開設「老義和」漆器廠,其生產的漆皮箱、漆皮枕暢銷海外。
▲陽江漆器
1958年,陽江漆器工藝廠成立,增加了茶葉盅、屏風、花瓶,以及大型漆畫等不同種類的產品。1976年,陽江漆器廠利用腰果殼中的提取物,生產出了陽江漆。1978年,漆器廠利用電磁感應加熱法生產陽江漆,試製成功。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陽江湧現出一批漆器工藝品、漆畫創作的藝術家,從產業生產轉向藝術創作的嬗變,再次讓古老技藝煥發出全新活力。
▲漆藝師傅正在繪製漆器。
陽江豆豉
廣東、四川人愛做豆豉。陽江豆豉為黑豆豉。漠陽江衝積土壤盛產黑豆。清代《陽江縣誌》載陽江:「出產以黑豆為大宗,可作豆豉造醬釀酒。」
▲黑豆煮過之後,裝在竹篩裡,放到發酵房進行第一次發酵。攝影/陳碧信
陽江產的黑豆富含油質,皮薄、肉甜,味甘甜而少苦澀。同時,陽江地區背山面海,高溫多溼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豆豉的發酵。
與其他地區發酵豆豉採用洞穴、地坑不同,陽江豆豉第一次煮熟後完全是在車間裡敞開發酵,這樣的發酵讓豆豉極少出現異味和雜菌。經過二次發酵後的陽江豆豉,具有明顯的鬆化口感,毫不苦澀,無需其它香料來中和。整個生產流程,只有黑豆、菌種、海鹽與水的成分,再加上兩次發酵、陽光晾曬和時間的運化。
▲密封缸裡的黑豆放在太陽下暴曬,進行二次發酵。攝影/陳碧信
今天的陽江,既有傳統風味的豆豉、姜豆豉,還有各種各樣的即食豆豉、研磨細膩的豆豉醬,陽江豆豉一直在推陳出新,而種類繁多。
四
陽江美食,山與海的盛宴
程村蠔與尖山蟹
廣東有四大蠔產區,其中陽西縣的程村蠔產量最大。程村蠔被稱為「海洋牛奶」,個頭大,色潔白,味道鮮甜,殊勝他處。在陽江,生蠔的吃法多種多樣,生吃、鹽焗、炭烤、吊燒、姜蔥燒、蒜香、清蒸、鐵板燒、煎蠔餅、剁椒粉絲蒸,做一桌全蠔宴而綽綽有餘。
▲程村蠔因產於陽江程村鎮而得名,圖為程村的養蠔場。攝影/李泮
程村港灣眾多,豐頭河等五條河在這裡匯聚入海,水質鹹淡適中,優質淺海灘涂廣闊,還有兩萬餘畝紅樹林相護,水下微生物豐富,天時地利與烹調得宜,造就了人間至味。
尖山蟹是鋸緣青蟹中一個地方品種,因產於陽東雅韶鎮尖山河到那龍河入海口一帶附近鹹淡水交匯處而得名。尖山蟹主要棲息於河岸以灰白粘土底質為主的洞穴,殼薄膏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最肥美的時候,就是秋季它剛換掉一層蟹殼以後,皮脆、殼薄、膏滿,烹製之後肥香甜脆,味道一流。
▲剛捕捉上來的尖山蟹。攝影/宋福亮
除了這兩種美味,陽江的刀鯉、魷魚、鱔膠、蝦醬也全國聞名,還有馬鮫飯、大烏飯、「一夜情」鹹魚,都極富地方特色。
▲漁家大宴。攝影/袁丹心
春砂仁
陽江的大山,千百年來孕育了陽春春砂仁、陽春仁面子、大八益智子、馬水桔、春灣芋頭、衛國板慄、八甲嘜菜、雙窖沙姜、塘坪烏欖、新墟春筍、溪頭五彩暑、雙肩玉荷包荔枝、東水山茶、簕菜等天然生態食材。
▲陽春蟠龍種植的春砂仁。攝影/梁文棟
因產於陽春而冠以「春」字的春砂仁,是砂仁裡藥效最好的,也只有陽春產的砂仁才被稱為春砂仁。
《中藥大典》記載:「砂仁產廣東、廣西等地……以陽春砂仁品質為優。」
《藥物出產辯》裡稱砂仁「產廣東陽春為最,以蟠龍山為第一。」
春砂仁不易存放,天氣好的日子,人們會把採集到的春砂仁放在太陽底下自然曬乾。水分蒸發後的春砂仁會散發一種奇特而濃鬱的異香。
▲農戶正在採摘春砂仁。攝影/梁文棟
陽江人喜歡「食療勝於藥補」,春砂仁入菜就是最好的證明。春砂仁焗排骨是陽春最負盛名的一道特色菜。把排骨切段,曬乾的砂仁壓扁,放入一口再尋常不過的鍋內,加水沒過排骨,慢慢熬煮。在水幹之際加入少量生抽提味,老抽提色……排骨吸收春砂仁的精華,入口的不但是美味,更是健康。
五
以園讀城:不一樣的遊園史話
20世紀90年代,陽江是建設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給城市增添綠肺,現在的陽江市已建有30多座森林公園。
▲鴛鴦湖位於陽江市中心,植被覆蓋率高,滿園蒼翠。攝影/袁丹心
南恩路上的中山公園
陽江的中山公園在舊城中心的南恩路上。1932年,時任陽江縣長的李伯振在陽江城內舊南恩路遊擊府址興建中山公園(遊擊府是清地方駐軍地,民國後棄用)。當時南恩路還沒有馬路,南恩路一線的騎樓與街道,和陽江的中山公園幾乎是同時建設而出現的,南恩路與中山公園是這座城市形成的一個標誌。
▲中山公園建於1932年,1998年復建,今天這裡成為了市民散步、閒坐、打牌的地方。攝影/陳靖文
鴛鴦湖公園畔風箏節
老市中心以東的鴛鴦湖原為用於農業灌溉而挖掘出的大型水塘。它三面環山,湖面被洲、堤分割為錯落有致的水面空間;北部半島深入湖中,成為今天的風箏放飛區。
陽江風箏擁有1400多年的歷史,國內風箏界素有「南有陽江,北有濰坊」的民諺。鴛鴦湖每到重陽節的「漠陽風箏文化節」,漫天的「紙鷂」在碧澈藍天之上高飛,讓這座城市沉浸在一種夢幻般的氛圍中。
▲鴛鴦湖公園內的南國風箏放飛區,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隊各展所長,人頭攢動,異常熱鬧。攝影/袁丹心
漠陽湖公園
漠陽湖如同鑲嵌在城南大地的璞玉,與城北的鴛鴦湖相映生輝。漠陽湖一側有一條水道蜿蜒而出,連接著漠陽江,這條水道便是漠陽江的支流河道。漠陽湖是活水水系,可以起到調節漠陽江河流徑流量的作用。
▲漠陽湖公園,湖光與城市輝映,「人水和諧」的理念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攝影/金祥
陽江的城市公園的成長過程,伴隨著陽江的發展,為城市生活增添了樂趣,讓這座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來源:國家全景地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