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毛上雕刻! 西安85後小夥從藝15年練就「微雕」絕活

2021-01-19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絕了!西安32歲小夥從事雕刻工作,可以在牛毛上刻字,這手藝真不一般。

約4平方釐米猛獁牙刻有600多字

1月9日上午,在西安盧彥卓家,32歲的小夥盧彥卓拿出自己備好的牛毛,把一小根純白色的牛毛放在一塊固體膠上,雕刻起來。

他拿起雕刻刀,安靜地仔細下刀,之後上色,最後用酒精棉將牛毛擦拭乾淨,用放大鏡一看,「天人合一 」四個字清晰地出現在牛毛上。「毛髮雕刻,一般要選取硬一點的毛,這樣能吃住刀。儘量選取純白色的毛,雕刻好以後更好上色。」盧彥卓說,「牛毛一般直徑為0.15毫米,雕刻刀刀尖是牛毛的百分之一。雕刻刀是我自己根據需要在砂輪上磨的。」

在盧彥卓的桌子上,擺放著自己的多樣作品以及雕刻工具。在一個筆筒上,「百鳥朝鳳」圖案已經雕刻了一大半米,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完成。三個小小的猛獁牙材料上,分別雕刻著「唐詩雅集」、「宋詞雅集」、「元曲雅集」,每一個材料上,雕刻面只有約4平方釐米,卻刻有600多個漢字,內容分別為唐詩、宋詞、元曲。

用三年時間在手指環上雕刻完《心經》

盧彥卓是如何走上雕刻這條路的呢?他是陝西寶雞隴縣人,從小喜歡美術,喜歡寫寫畫畫,16歲那年,初中畢業,同學介紹他去北京象牙雕刻廠學藝,他便與同學一起去了。

之後開始三年的學徒生涯,「一開始跟著老師學習雕刻一些大的物件,比如筆筒等,後來慢慢開始雕刻精細的物件。早上8點開始學,晚上9點收工,學得很認真。雕刻這個手指環上的字,《心經》,260個字,最開始,字不滿意了就磨掉重新刻,用了三年時間,才雕刻成了滿意的作品。」盧彥卓說,「10年後,我離開雕刻廠,成為雕刻自由職業者,在北京工作生活,2020年11月回到西安,以後在西安發展,繼續雕刻。」

當年與盧彥卓一起學藝的夥伴們,大多數中途放棄了,堅持到現在的人只有兩三個。「很多人覺得這個活太枯燥了,坐不住,靜不下心來。」盧彥卓說,「就是因為熱愛這一行,我不僅完成三年學徒學習,而且一直堅持幹到現在。」

視力會受影響嗎?盧彥卓說,經常在燈光下工作,略微有影響,「剛開始當學徒時我的視力是5.3,現在是5.0,還可以。」

挑戰人類潛能計劃雕刻女兒胎毛

在盧彥卓的雕刻作品中,一部分是訂單,可以變現;一部分是他的理想,用他的話說,就是「挑戰人類潛能」,比如微雕。

「在毛髮上雕刻,其實是盲雕,眼睛是看不見的,靠多年來形成的感覺下刀。」盧彥卓說,「一般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雕刻,雕刻時人體脈搏會影響下刀程度,所以我就在一個脈搏和下一個脈搏之間猛地下刀,保證作品質量。」

牛毛上的雕刻,經常在雕刻多個作品後,才能選出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最近,盧彥卓最滿意的作品是「全民全運同心同行」、「天下一絕」,目前他已經把兩個作品塑封了起來。在放大鏡下,字看得很清楚。

盧彥卓的女兒7個月大,「孩子剛生下來時的頭髮,也就是胎毛,剪下來後我一直保存著,下一步計劃在寶寶的胎毛上雕刻,刻上女兒的生辰和名字,留作紀念,孩子長大成人後送給她。」盧彥卓說,「不過寶寶的胎毛比較軟、細,雕刻的難度很大,但還是想試試,看看自己的潛能,也想看看最終雕刻的效果。」

「希望中國雕刻文化能得到傳承」

盧彥卓媳婦葛女士做財務工作,對於老公的愛好和事業,她非常支持,「只要能幹自己喜歡的事,我全力支持。」葛女士說。

盧彥卓會把微雕作品鑲嵌在某一個物件上,要麼自己保存留念,要麼當禮物送給朋友。「業內前輩的優秀作品多次被選為國禮贈予各國友人,這也是我努力的目標之一。」 盧彥卓說,「現在從事雕刻這一行的人,全國只有約100人,80後的話,全國不超過10人,年輕人能堅持學這一行的人極少,我想不斷發揮潛能,也希望中國雕刻文化能得到傳承。」

記者 任婷 攝影 陳團結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85後小夥從藝多年練就微雕絕活裸眼能在毛髮上刻字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陶穎)1月13日,在西安市一間工作室內,雕刻藝人盧彥卓正在牛尾毛和豬鬃上專心致志地進行微雕創作,在毛髮上進行微雕刻字藝術品創作,幾乎所有看過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們小到幾乎無法用肉眼看到,只能通過放大鏡才能觀賞。
  • 小夥裸眼在0.15毫米毛髮上刻字,網友:自帶八倍鏡
    從藝15年的雕刻陝西藝人盧彥卓,可以在直徑0.15 毫米的牛毛和豬鬃上微雕刻字,盧彥卓所使用的刻刀都是自己親手設計打磨改造的。他可以裸眼在牛毛上進行微雕,但普通人要通過30倍的放大鏡才能看清文字。「毛髮雕刻,一般要選取硬一點的毛,這樣能吃住刀。
  • 棗莊「80後」小夥自學雕刻 5毫米櫻桃核上雕出彌勒像
    齊魯網6月23日訊(棗莊臺:李冬雷、通訊員:白雪巖)80後小夥朱雄英原本在建築工地做一名技術員,從小喜歡刻刻畫畫的他兩年前開始自學核雕,在沒有美術功底、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如今他不僅能在橄欖核上雕出形態百異的十八羅漢,還能在直徑5毫米的櫻桃核上雕刻出憨態可掬的小彌勒,其微雕技藝令人稱奇。
  • 微雕藝術家朱德祥的微雕絕活 筷子頭大的印章精雕了260字
    把幾百字的《心經》雕刻在不足1平方釐米的印章上,把五千字的《金剛經》雕刻在不足10平方釐米的印邊上,這些常人想都不敢想、做也不敢做的絕活,朱德祥做到了。如何把常規的事物雕刻成精美的藝術品,如何從一個農村娃娃成長為一位知名的藝術家?近日記者探訪了朱德祥老師。朱德祥藉助顯微鏡開展微雕創作。
  • 微雕藝術家朱德祥的微雕絕活 筷子頭大的印章精雕了260字
    把幾百字的《心經》雕刻在不足1平方釐米的印章上,把五千字的《金剛經》雕刻在不足10平方釐米的印邊上,這些常人想都不敢想、做也不敢做的絕活,朱德祥做到了。如何把常規的事物雕刻成精美的藝術品,如何從一個農村娃娃成長為一位知名的藝術家?近日記者探訪了朱德祥老師。朱德祥藉助顯微鏡開展微雕創作。
  • 陝西民間微雕作品推介會在西安大唐西市舉辦
    桃核、橄欖核上刻人物花鳥,蛋殼上鏤空雕刻嫦娥奔月,葫蘆上砑出梁山好漢……10月4日,在西安大唐西市舉辦的陝西民間微雕作品推介會上,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們帶來的精彩絕活和生動傳神的作品引得觀眾紛紛稱奇。  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是集中國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富有立體感和生動性。
  • 荊州「奇人」黃勝華:手繪城市 微雕「芝麻」
    《南方都市報》整版報導了他的微雕絕活。去年下半年,沙市中學昔日同學集體慶祝60周歲生日,黃勝華回到了故鄉,回望了母校。清明上河圖刻於一指象牙間  同學陳如清在日誌中寫到:黃勝華真是奇人、能人、牛人,他是我們同學的驕傲,是荊州人的驕傲!在學生時代,黃勝華同學就給同學和老師雕刻過不少私章。
  • 在米粒、髮絲上也能雕刻?且看精湛的「微雕」絕技
    它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數毫米的髮絲上進行雕刻,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歷代稱之為「絕技」。 微雕還有「軟派」和「硬派」之分。「軟派」是在象牙、髮絲等軟材料上雕刻;「硬派」是在瑪瑙、玉石、瓷器等6度以上的硬質材料上雕刻,難度較高。
  • 毫釐間雕刻大千世界!在髮絲上刻字的微雕大師:王天明
    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巧的一種雕刻手法,被歷代稱為「絕技」。在濟南市有一位微雕大師,名叫王天明。不僅能在玉石、壺器、米粒等材料上雕刻上百個漢字,他還能在一根頭髮絲上進行雕刻。王天明,今年71歲,從事微雕藝術已經30多年了。
  • 八旬微雕大師 毫釐間雕刻大千世界
    2002年退休後,他便來到九裡堤居住,一邊繼續研究微雕,一邊沉醉於詩畫之中,活得輕鬆、樂得自在,過上了「大隱隱於市」的晚年生活。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圖》(部分放大)。真正系統地鑽研微雕是在王建安工作之後,1983年,一名香港商人來到王建安工作的地方,請他幫忙在成都尋找會微雕的大師。「那位商人想在頭髮上雕刻唐詩宋詞,出價50元一根,不限數量。」王建安回憶道,那時他的工資也才幾十元一個月,他在成都搜尋做微雕的大師許久無果,於是決定親自上陣。最後,他共刻了100根頭髮,對方很是滿意。
  • 微雕藝術:玲瓏世界裡顯身手(組圖)
    唐洪亮,6歲開始學畫,12歲開始學習雕刻,從藝40多年,擅長在頭髮、米粒、象牙上微刻世界名人肖像。 1997年8月,他的作品參加由文化部在北京主辦的 「中國藝術博覽會」,引起轟動,數十萬中外觀眾前來觀看。其中一枚芝麻大的象牙微雕作品「人民心中的紅太陽」微雕了毛澤東彩色肖像和韶山圖案,被文化部收為藏品。
  • 臺灣藝術家亮絕活 微雕袖珍黃金小鼠迎鼠年
    新華社臺北1月13日電 (記者祁星、吳濟海)直徑2毫米的鉛筆芯上,10隻黃金小老鼠或站或坐,這是《十全十美》;金燦燦的底託好似花轎,其上一隻大老鼠將一隻小老鼠打橫抱起,這是《老鼠娶親》……指甲大小的硬幣在黃金小鼠旁顯得碩大無比,而小鼠不同的姿勢、靈動的造型,則需要通過高倍放大鏡才能看清
  • 30年雕刻近萬件作品 微雕大師王天明刀下的萬千世界
    &nbsp&nbsp&nbsp&nbsp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巧的一種雕刻手法,被歷代稱為「絕技」。文言文《核舟記》中描述的使用核桃雕刻的小舟,就是微雕藝術。在濟南市有一位微雕大師,名叫王天明。不僅能在玉石、壺器、米粒等材料上雕刻上百個漢字,他還能在一根頭髮絲上進行雕刻。
  • 玉石雕刻:神奇的「微雕」技藝,堪稱絕技!
    微雕,即微型雕刻。我國的傳統雕刻技術種類繁多,微型雕刻是其中最精緻的一種。它使用獨特的雕刻技術雕刻出象牙,玉,貝殼,竹子和木頭等材料的細微部分。這是一種超視覺藝術,以刀代筆,結合了書法,繪畫和雕刻於一體。通常是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等。
  • 臺灣微雕師陳逢顯:合抱之木,生於毫芒
    【解說】可以穿過針眼的微型翡翠水壺、站在米粒上三隻憨態可掬的小豬,在細細的火柴棍上撰寫的唐詩十二首……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臺灣新店碧潭景區附近的毫芒雕刻館,見到了這些藝術品的作者,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聽他講述毫芒之間的故事。  灰白長發束在腦後,一身月白色中式外套簡單飄逸,穿過綠茵掩映的小院,陳逢顯帶領記者走進他的微雕世界。
  • 陝西民間微雕作品推介會在大唐西市舉辦
    ,葫蘆上砑出梁山好漢……10月4日,在西安大唐西市舉辦的陝西民間微雕作品推介會上,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們帶來的精彩絕活和生動傳神的作品引得觀眾紛紛稱奇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是集中國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富有立體感和生動性。
  • 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
    這位被稱為「臺灣微雕第一人」的藝術家身著唐裝,一頭白髮束於腦後,眼神清澈而柔和。  關於蝴蝶的夢,要從兒時講起。生於1956年的陳逢顯,就讀萬華中學時,喜愛練習書法。畢業後進入稻江美工科,學習各式美術、工藝技法。後來,考入「中央印製廠」,負責雕刻印鈔票用的鋼版。
  • 濟南微雕非遺傳承人「以小見大」 頭髮絲上雕刻文字
    孫婷婷 攝   中新網濟南2月26日電 (孫婷婷)頭髮絲上刻漢字、米粒上刻畫大熊貓、珍珠上刻英文、重2.6克的壺具上刻李白醉酒圖……從事微雕創作30年的濟南微雕非遺傳承人王天明「以小見大」,將多種文字、圖案雕刻在各式微小的物件上。目前,他創作的7000餘件微雕作品被私人收藏。
  • 95後小夥敦煌學藝 出師後到大雁塔雕刻木版畫
    95後小夥敦煌學藝 出師後到大雁塔雕刻木版畫 時間:2017-12-14 09:31:34
  • 美國54歲微雕藝術家,在鉛筆芯上雕刻動物,作品僅有幾毫米大小!
    54歲的內布拉斯加州藝術家Cindy Chinn在準備2015年度微雕藝術展期間,開始雕刻石墨。她決定創造一些與對手完全不同的東西,Cindy於是開始研究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微雕。現在,她自稱天才微雕藝術家,她雕刻精緻的長頸鹿、大象和狗,但這也充滿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