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天涯何處無芳草」,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恐怕大家都會順口說出下一句是」何必單戀一枝花」。這兩句話一般用來安慰失戀的人們,天涯處處都有「芳草」,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失去了一個人是為了遇見更好的下一個人。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句詩的下一句並不是上面所說的那句話。這個千古名句出自蘇軾的詞《蝶戀花·春景》,全詩如下:
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春天的美景:暮春的杏花已經凋落,滿地落滿殘紅。青青的杏子在樹梢上搖晃。有一隻燕子飛在天空,碧水繞著人家村落搖搖晃晃。微風吹散柳絮,仍留在枝頭的柳絮越來越少。
春天就要過去了。青杏在一定程度上算作暮春時候的一抹亮色,蘇軾肯定也會因為這一抹顏色而激動。但是這一閃而過的綠色哪能抵擋春天的離去呢?
春天的生機勃勃要消失殆盡,是否也代表了我們人生過程中的青春年華也要結束了呢?蘇軾的傷春之情裡也包含著對人生的感嘆。
傷春悲秋,是早期婉約派宋詞一向的風格。春天的景色消失殆盡,花花草草都已經衰敗。就算有有一點仍然鮮豔的東西也難以阻擋春天的離去。
於是蘇軾的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更表達了他對春天的留戀。但是天涯何處無芳草啊!蘇軾豁達樂觀的性格在這一句體現得淋漓盡致。
下片裡寫牆裡的姑娘正在蕩鞦韆,而牆外的路人經過,聽到了姑娘爽朗的笑聲。可是笑聲卻漸漸聽不到了,聲音漸漸沒有了。行人悵然若失,感覺自己的多情被姑娘的無情所傷,於是暗自懊惱。
這裡的行人是蘇軾本身的化身。行人的懊惱之情也代表了蘇軾本人的哀怨之情。蘇軾沒有把實景全部告訴讀者,而是留了許多白給讀者自由遐想。
結尾的情感也並未表明是什麼具體情感,而是讓我們無限思考。是愛情嗎?還是惜春之情?亦或是男子的雄心壯志報國情?
或者是遊子的思鄉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要盡情遐想。這或許是蘇軾留給我們的問題,看似平常卻又帶有哲理性。
總體看這首詞,上片寫暮春衰敗的景色,交代春天就要離去的無奈現實,卻又發出了一句豁達之聲。下篇主要寫人,行人緣由牆裡佳人無情冷漠的懊惱,又加深了蘇軾的悵然若失與寂寞惆悵之情。
這首詞通常被認為寫於蘇軾被貶期間。是一首傷春之作。實際上也是蘇軾對自己現狀的感慨。蘇軾當時被貶在外,離開家鄉又仕途不順。各種挫折夾雜在一起,轉頭又看到了暮春的蕭索景象,難免會發出嘆息。
傷春悲秋通常是人們的固有情感。但是蘇軾從一個日常的角度即春天出發,通過寫春天的零落之景,表達了淡淡的哀怨傷春之情。
但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又體現了蘇軾在逆境中的曠達心理。所以說這首詞在悲傷中又有樂觀,在婉約中又有悽美,稱得上是千古絕唱。
我們在遭遇不順的時候,難免會發出悲傷的嘆息。各種煩心事夾在在一起再加上衰敗蕭瑟的景象更會加重我們的悽涼之感。但是何不大喊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呢?
或許我們能從中發現人生的哲理,世界上一定會有一個地方還是春天吧。世界上一定會有一個地方仍然奼紫嫣紅百般芳菲吧。我們又何必拘泥於一個地方的悽涼之景,又何必拘泥於一個人呢?學學蘇軾的樂觀與曠達吧!
蘇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他詞中常常都蘊含著無數哲理,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從中受益。在他的詩詞當中,有著很強烈地個人感情。
具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美譽的蘇軾,他的事跡怎能不讓人著迷,想要深入了解一位詞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他的詩詞,推薦大家這套詞傳,其中不僅包含了《蘇軾詞傳》,更有《納蘭容若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總結:這首詞寫的是殘春之景,也暗指人生難免有寂寞蕭瑟或是懊惱悲傷。但是在詞中又夾雜著人生哲理。
我們不需要總是在一個地方絆住,俗話講,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所以在未來遭遇逆境之時,記得想起這首詞,想想蘇軾的豁達與樂觀,想想其他地方仍是奼紫嫣紅的春天,是不是感到一點點慰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