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聯掌故:「天涯何處無芳草」對個下聯

2020-12-16 談藝錄

對聯也是可以講道理的,用對聯講道理的對聯莫過於那幅撇捺人生聯,這幅對聯網上有很多人講解過:

上聯:若不撇開終是苦;

下聯:各自捺住即成名。

這是拿中國的漢字做文章的經典,上聯中的「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下聯的「各」字的捺筆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而一撇一捺合成的字即「人」字。因此這幅對聯講的是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凡世間之事,撇開一些利益糾結就不苦了;每個人的自我成長,能按捺住情緒才是人生大智慧。

(樓外樓)

其實,對聯文化中,經常會有不經意的一幅對聯,讓人忽然明白了一些大道理,比如,去杭州,就見到樓外樓的對聯:

上聯:飲酒有何可不可;

下聯:看山最宜樓外樓。

當然,這是一幅名勝聯,更多的是說樓外樓的風景,其實我倒以為,這幅對聯的妙處在上聯,人生苦長,飲酒有何可不可?想飲便飲,飲到極處,或者可能如李白一樣自稱酒中仙,最不濟也可長安市上酒家眠,或者酒中也能看看陶翁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何其美哉。

最有名的茶館對聯是下面這一幅:

上聯: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喝杯茶去!

下聯: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也有把「名」與「利」換成「公」和「私」的,但意思相差不遠,別那麼忙,不管忙啥,都可以偷出閒來,喝一杯茶。不管是勞心者,勞力者,人生皆苦,所有的人都要學會苦中作樂,飲杯酒有啥不行呢?似乎有點消極了,但人間眾生,可不就是在名利場中打拼的?

(布袋和尚收音機)

我最早見到的彌勒佛(其實是布袋和尚,並不是真彌勒佛,這個所謂的彌勒佛是我當時自以為是的,後來翻查金庸《倚天屠龍記》布袋和尚名字的來歷時發現,布袋和尚並不是彌勒佛,而只是一個普通的野和尚,是唐代福建人,具體姓名不詳。)是我家的收音機,當年是一件藝品,一個胖大和尚,手中拿著一個百寶袋,忝著大肚子,臉上掛了滿臉笑,右邊的念珠處是調諧頻率的窗口(如上圖),父親買回來時,商家隨收音機送了一幅對聯,對聯是寫這個大胖和尚彌勒佛的:

上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下聯: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當時覺得人生境界在這一幅對聯前瞬間開闊多了,後來,到河南登封少林寺去玩,見到彌勒佛像,左右掛的對聯就是這一幅,原來工藝產品送的對聯也有出處,商家原來也是文化達人,對聯愛好者。

(繪畫作品裡的彌勒佛)

這幅對聯,後來還有其他版本,總之是勸人放開的,比如:

上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萬事付之一笑;

下聯:大腹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

大家都在替這個胖大和尚想心事,各自解釋他因何而笑,肚子裡能裝得下世間萬事,但杭州靈隱寺的彌勒佛聯卻另有視角:

上聯:年年扯空布袋,少米無柴,只剩得大肚寬腸,為告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布施;

下聯:日日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

你不怕餓肚子嗎?有人替彌勒佛擔心了。你整天這麼餓著,還那麼開心,我高興個啥?人間萬象,視角各異,啥樣的想法都有。

(沈園)

梁羽生先生的《名聯觀止》中有一幅名聯,似乎也可以講道理,原聯的上聯:天涯何處無芳草;顯然這個上聯是有出處的,出自蘇東坡的《蝶戀花.春景》詞:「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 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這是一幅集句的上聯(就是從前人的詩詞裡找出現成的句子作為對聯的上聯或者下聯),那麼工整的下聯當然也需要集句來對,書中提到工整的下聯:泉路憑誰訴斷腸。這個下聯是舊金山中醫何仲賢對出來的,句出陸遊的《沈園詩》「楓葉初丹槲葉黃,河陽愁鬢怯新霜。 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 壞壁題詩塵漠漠,斷雲幽夢事茫茫。年來妄念消除盡,回向蒲龕一炷香。」上聯勸人放得開,下聯則多半是講人生無奈的,不過,單從語句上來看,這上下聯卻是對仗極工的一幅集句聯。泉路對天涯,格局也合適。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把這個上聯「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徵聯範圍放開,大家能不能對得出合適的下聯呢?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天涯何處無芳草,指的是什麼草?
    每次,當自己被渣男或者渣女拋棄的時候,自己的朋友基本上都會勸他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意思是說人一輩子如果喜歡一個人,那個人恰好不喜歡自己的話,那就這樣吧,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以後說不定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但是這句話裡,所說的草到底指的是什麼草呢?
  • 名聯掌故:「東奔西跑聞聽南腔北調」對個下聯
    我們學習和講述對聯故事和對聯掌故,對聯掌故的各種概念是與中華文化中的一些特殊概念密切相關的。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東西」這個概念。也順帶說說方位對聯。「東西」兩字本是方位詞。商人立即照辦了,石柱豎好後,只見老先生揮筆寫了:上聯:生前既不離左右;下聯:死後何須辯東西。上聯嵌入「左右」兩個方位,下聯對以「東西」兩個方向,聯義又使埋的墓的方位錯誤得以掩飾,實在是恰當而又巧妙的對聯。在中國文化裡,「東西」還被用作物品的代稱,這兩個代表方位的方位詞何時開始?
  • 著名的句子蘇軾:「天涯何處無芳草」被調侃了很多年,其實
    當你提到「天涯何處無芳草」時,你會立刻想到「何必單戀一枝花」這個句子嗎?此外,這首詩經常被用來安慰失戀的人。天真,我曾經真的以為這是一首完整的詩,但現實卻無情地扇了我一耳光,讓我認識到我的無知。不要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將來是蘇軾的單詞,真可惜!
  • 「天涯何處無芳草」的上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譬如,你知道「天涯何處無芳草」的上一句是什麼嗎?一提到「天涯何處無芳草」,可能很多人會瞬間想到下一句「何必單戀一枝花」,但這只不過是後人強加而已。這句詞的真正出處,實則是出自於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經典詞作《蝶戀花·春景》。那麼這句詞的下一句和上一句究竟是什麼呢?下面便讓我們一起來完整的欣賞蘇軾的這首《蝶戀花·春景》吧!
  • 經典詩句「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後面一句是什麼?你曲解本意了嗎?
    經典詩句「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後面一句是什麼?你曲解本意了嗎?中國古代有很多用詞和意境都非常深刻的詩詞句,有的是講述兒女情長,有的則飽含著家國興亡之憤恨,有的則表達著躊躇滿志卻得不到官家欣賞的難過。但是有些詩詞句卻一直被人們用錯了,今天要說的被用錯的詩句就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是卻很少人知道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更沒有人意識到其實大家基本都用錯地方了。有的人會說,這句話的下一句不就是「何必單戀一枝花」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雖然連起來讀著好像很順口,但事實上,不僅不是這樣讀的,而且「天涯何處無芳草」也不是講述兒女之情的。
  • 「天涯何處無芳草」出自哪首詩?是誰寫的,它的上半句是什麼?
    這首詩出自蘇軾的《蝶戀花·春景》,其中這句「天涯何處無芳草」是經典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當身邊的朋友失戀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這句詩來勸慰他或她。但是大家知道這首詩的上半句是什麼嗎?「天涯何處無芳草」上半句是什麼,全是又是什麼?
  •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提起蘇軾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詩。那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愛情故事。神宗熙寧四年,東坡被貶為杭州通判,公務並不繁重,閒暇時性好山水的他,就和朋友一起遊山玩水,飲宴賦詩。一日宴飲時,他遇見輕盈漫舞的王昭雲,他的妻子總姓王,或許他真的有王室緣深。
  • 「天涯何處無芳草」後面並不是「何必單戀一枝花」,上一句更精彩
    甚至很多人直接在「天涯何處無芳草」後面接「何必單戀一枝花」,用來表達愛情的不如意,帶有勸誡的味道。事實上,此句的用意極為豁達陽光,可不是僅僅停留在愛情的表面,而它的上一句也哲理深厚,很多人卻並不知道。「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得意之筆,而這首詞的原名叫《蝶戀花·春景》,原文美得更是讓人心醉,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別在「天涯何處無芳草」後面接「何必單戀一枝花」了,原句美極了
    同樣的,被嚴重濫用的唯美句子還有——「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詩最早出自蘇軾筆下,但如今已經蛻變成一個固定成語,可引申為兩層含義:其一,男女之間沒有必要死守一方,愛情可以有很多選擇;其二,不必過分注重於某一件事而不知變通。大家普遍默認第一種用法,因此久而久之的以訛傳訛,為其續接了這樣一句:「何必單戀一枝花。」
  • 4個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天涯何處無芳草,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繼續給大家帶來4個古詩詞中的千古名句,其中有一句蘇軾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你知道蘇軾寫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嗎?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3.天涯何處無芳草。語出自宋朝蘇軾的一首《蝶戀花》詞,詞曰: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 天涯何處無芳草,暗示蘇軾移情別戀?《蝶戀花.春景》蘇軾/文瀾珊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認識這首詞,從一句話開始「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那應該是小學時候,同學們之間互相開玩笑的話。直到高中時候,才知道「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來自蘇軾的這首詞,且本意不是那樣的。但被引申到民間後,竟也毫無違和感,可以勸一勸那些失戀的人,不必在一棵樹上耗盡所有。若在一處找不到合適的,便想開點,放眼遠方,沒準就能找到你的所屬。
  • 《蝶戀花·春景》蘇軾:天涯何處無芳草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作者簡介: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曾任翰林侍讀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北宋文壇領袖,詞開豪放一派,婉約詞也多有佳作。
  • 漲知識:「天涯何處無芳草」,下一句是什麼?出自蘇軾這首詞
    說道「天涯何處無芳草」,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恐怕大家都會順口說出下一句是」何必單戀一枝花」。這兩句話一般用來安慰失戀的人們,天涯處處都有「芳草」,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失去了一個人是為了遇見更好的下一個人。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句詩的下一句並不是上面所說的那句話。
  • 天涯何處無芳草,上一句是什麼?蘇軾這首蝶戀花,不止這一個名句
    東坡問她為何如此,她回答說:「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晚年的蘇軾,依然對這首《蝶戀花·春景》念念不舍,說明他內心的情懷便是如此,而朝雲作為東坡的知音,自然明白東坡的心境,她知道,即便再豁達的心,也無法阻擋客觀苦難帶來的創傷,所以觸發朝雲惆悵的,或許並非「天涯何處無芳草」,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那麼蘇軾的這首《蝶戀花·春景》究竟說了什麼呢?能讓人如此感懷?
  • 蘇東坡「天涯何處無芳草」到底說個啥意思?讀懂已是詞中人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首《蝶戀花》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並且對詞中蘊含的主題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蘇軾在抒發傷春的感受,有人則認為該詞中寄寓了蘇軾政治上失意與落寂。仔細分析,其實詞中飽含著他對朝廷、君主的不舍之情。
  • 蘇軾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人人皆知,很多人卻背不出全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詞的上闕開篇點明是時季節,可見已經到了暮春。隨著作者的指引,好似詩文以作者的視線為引針,讀者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會跟隨作者移情換景。首先是春天的紅花,受時令所致,本絢爛異常的點點明紅現已逐漸暗淡褪去,就連樹的枝椏上亦開始結出稚嫩的青杏。沒有春天的微涼風,卻依舊涼了枯枝椏。可畫風至此句之時已有轉變。
  • 十首描寫芳的古詩詞,莫憂長笛吹花落,天涯何處無芳草
    人生是一棵櫛風沐雨的大樹,願得韶華剎那,開得滿樹芳華;生活是無人涉足的幽谷裡的花朵,恨如芳草,盼望一抹和煦的暖陽。情海茫茫,當千帆過盡,是否還願孤芳自賞;世事滄桑,若紅塵夢斷,能否依然行潔言芳。雖然說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可是時光會破碎成滿地的嫣紅,於是南北朝的謝朓心傷離情,「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 名聯掌故:「家邊禾是稼」對個下聯
    比如:上聯:山石巖下古木枯,此木為柴;下聯: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更妙。上聯:十口心思,思國思君思社稷;下聯:八目尚賞,賞風賞月賞秋香。上聯: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下聯: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上聯:品泉茶三口白水;下聯:竺仙庵二個山人。上聯:閒看門中木;下聯:思耕心上田。上聯:鴻是江邊鳥;下聯:蠶為天下蟲。
  • 蘇軾情詩「天涯何處無芳草,且留風景伴佳辰」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柳絮飄飛,蝶去花殘」意,「柳絮尚飄庭下雪,梨花空作夢中雲」的萬縷新愁,留下「物外光陰不屬春,且留風景伴佳辰」的現實孤獨,「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的楊柳堆煙,浮雲遮望眼,春風吹暖了千裡鶯啼,菡萏香裡沉醉了似水流年,情系芳草,詩意人生。
  • 名聯掌故:「品泉茶三口白水」對個下聯
    上聯嵌入的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下聯則嵌入「春夏秋冬」四季;另外,上聯中的大小姐,又含有一對反義詞,下聯對以「老童生」,所謂的童生,即儒童,也叫文童。明、清兩代,凡習舉業的讀書人,在沒有通過考試取得生員(秀才)資格以前,不論年齡老少,均稱童生。有很多讀書人,考到四十多歲還沒有中秀才,花白鬍子一把,看起來像個老頭,就被戲稱為老童生,是嘲笑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