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衛平
作為集上遊資源儲備、開發和中遊鋰產品加工為一體的鋰電新能源核心原材料重要供應商,天齊鋰業掌門蔣衛平既不驕傲自雄,也不仰人鼻息,而是保持著一慣的平和,他說,厚積薄發的天齊鋰業,要扛起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大旗。
天齊鋰業全景
5月6日下午,天齊鋰業董事長蔣衛平走進會議室,接受記者採訪。和往常一樣,只要不出差,他每天九點半來到辦公室,下午六點左右回家。在採訪結束時,記者按照《中國有色金屬》雜誌人物專訪的要求,要給他拍照,他說:「最好不要拍照,請給我留一點自由的生活空間。」一慣低調的蔣衛平很少在媒體露面,至今,在網絡上很難搜索到他的照片。
「天齊的今天,是努力+機遇。」
蔣衛平認為,世間成功之事,離不開兩個條件,一是努力,二是機遇。
天齊鋰業是國內最早研發生產電池級碳酸鋰的企業之一,而時光倒退到二十年前,那時鋰是什麼東西、用在哪裡,蔣衛平根本不知道。看似不經意間入行,摸爬滾打二十年,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業。
二十多年前,偶然機會下蔣衛平涉足了鋰礦行業,但他當時對鋰礦及鋰材料並不了解。彼時,鋰礦還沒有在新能源領域得以廣泛應用,在歐美市場更多用於陶瓷玻璃行業,國內市場尚未開拓。當第一批鋰礦到貨之後,蔣衛平把推銷目標放在陶瓷玻璃產業上,一點一點開始涉入。之後幾年,隨著鋰產業的逐漸復甦,他開始向國內鋰材料生產商供應鋰礦。
目前,天齊鋰業其中一個生產基地在四川射洪,擁有年產10500噸的碳酸鋰生產能力,而這個基地歸於天齊鋰業旗下,還有一段歷史淵源。
射洪工廠始建時,是一家縣屬國企,由於國內鋰礦品位限制等諸多因素,生產一直不穩定,成本居高不下,產品質量不達標。工廠負責人找到蔣衛平,希望通過他進口澳洲的礦石。1997年開始,射洪工廠便使用澳礦至今。後來,該廠由於市場、管理、體制等各種原因,投產之時就是虧損開始,經營一度陷入困境,瀕臨破產。2004年,射洪縣政府和天齊集團通過競爭性談判,最後決定由天齊集團整體併購了這家工廠。收購之後,蔣衛平通過穩定職工隊伍、強化基礎管理、深耕市場、強化營銷和加大研發等一系列舉措,使射洪基地於2005年實現連續穩定生產,並於2006年開始盈利,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的可持續之路。
2013年開始,天齊鋰業併購動作頻現:先是併購泰利森母公司文菲爾德51%股權,間接控股了泰利森,獲得了穩定的海外資源保障;2014年8月,出資收購了國內鹽湖鋰資源儲量和稟賦最好的西藏日喀則扎布耶鋰業高科技有限公司20%的股權;2015年4月,完成了對銀河鋰業國際公司100%股權的收購,將該公司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建立的中國首個全自動化碳酸鋰生產線收入囊中。今年4月23日天齊鋰業發布公告,將啟動「2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預計投入不超過16億元,為全球主流正極材料和鋰電池廠商配套。至此公司全球產業布局的脈絡和路徑日漸清晰,一個具有明顯國際化、資源性、科技型標籤的綜合性鋰工業公司初露崢嶸。
天齊鋰業辦公大樓
「那場海外併購,驚心動魄」
在資源為王的時代,如何「走出去」、在海外開疆拓土,保證公司可持續發展同時,參與國際鋰電市場競爭,提升行業地位?天齊鋰業2013年併購泰利森一役,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精彩紛呈,堪稱範例。
全球品位最高的固體鋰輝石礦格林布希礦位於西澳大利亞。長期以來,天齊鋰業一直唯一從這裡進口鋰礦石。蔣衛平每年與外商進行商務談判都非常艱苦,吃盡了苦頭。他心中逐漸有了收購的念頭,一直觀察和等待合適的機會。
2012年8月,全球第二大鋰生產商美國洛克伍德公司發出公告,與泰利森籤署了《協議安排實施協議》,擬以每股6.50加元的對價全面收購泰利森。蔣衛平敏銳地覺察到,如果置之不理,不僅公司戰略目標無法實現,而且可持續經營也將面臨巨大挑戰。「必須出手!」但是,不到三個月時間,天齊鋰業能否完成這個比蜀道還難的挑戰嗎?「我和管理層商量,哪怕面前是一條險路,也要不惜代價衝一把,死馬當成活馬醫。」蔣衛平回憶說。
短時間內,天齊集團聘請中介,設計收購方案,向國家商務部、發改委、外管局、四川省政府遞交申請,開路條,拿批文,各種動作串聯起來。然而,資金又從哪裡籌措呢?幾十億人民幣的資金,把天齊集團的有效資產和蔣衛平的家產股票房子全部抵押,也遠遠不夠。蔣衛平坦言,隨著談判的推進,他心裡越來越感覺沒底,競爭對手太強大了,但是,既然下了決心了,蔣衛平和管理層破釜沉舟了:此事必須做成,開弓沒有回頭箭。
令蔣衛平糾結的是,因為民企的身份,天齊鋰業與國有政策性銀行談判無果。他轉而找到中投公司,中投恰恰一直在關注鋰產業,也在伺機而動,在振興民族鋰工業的關鍵時刻,中投果斷出手,決定支持天齊集團的跨境併購。「特別感謝中投。」蔣衛平滿懷感激之情。
在很短時間內,國內各部委的路條拿到了,資金到位了,澳洲政府也批准了,順利完成併購。競爭對手根本沒有想到,沒有央企背景的這家四川小企業,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這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備的結果。」蔣衛平說:「那時我們負債纍纍,假如此事沒有談成,前期律師、投行、審計評估和2500萬美金的分手費等之類的費用,天齊集團將承擔不菲的損失。」
併購之後,天齊鋰業定向增發股票收購泰利森母公司文菲爾德51%的權益,實現了對泰利森的控制,在為公司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同時,避免了優質資源被外國競爭對手掌控的格局。
這是一場成功的戰役。「按照我的性格,我會慢慢來,但突發事件逼得我只能背水一戰。」聽蔣衛平敘述整個過程,儘管他語氣平和,談笑風生,但是,字裡行間透露著驚心動魄的經過和四兩撥千斤的奇蹟。
泰利森礦
「誰知道我們坐了十幾年的冷板凳?」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天齊鋰業在行業低谷時逆向進入,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內地民企,到跨國企業集團,再到全球鋰產業的重要一員;從最初的虧損,到如今成為行業和資本市場皆具有影響力的鋰業旗艦,期間經歷了近二十年的寂寞和艱苦。
蔣衛平說:「前幾年,鋰產業艱難度日。從去年到現在,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國家的政策紅利,我們的日子才好過一些。」
從2015年四季度至今,天齊鋰業仿佛處在風口浪尖上。在外界看來,一路走高的碳酸鋰價格和股價,讓天齊鋰業賺了不少真金白銀,當然也有同行和客戶投來異樣的目光,對此,蔣衛平表示理解。「我們的主打產品是碳酸鋰。在國家政策鼓勵下,新能源汽車陸續放量,下遊廠家抓緊時間投放產品、佔領市場,導致對原材料需求大幅提升,碳酸鋰價格從去年四季度開始暴漲。漲價是大勢所趨,市場需求爆發才是根本原因。」
蔣衛平認為,天齊鋰業要做強做大,扛起行業的大旗。「我們目前的成績不是撞大運撞來的,屬於厚積薄發吧。作為公平競爭環境下的市場微觀主體,我們有權利選擇有能力、有技術、有潛力的客戶合作。外界的一些異議我們有注意到,屬於公司成長的煩惱。我們心態要放平和,有些事情是水到渠成的,我們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張家港生產基地夜景
「我喜愛機械行業。」
蔣衛平今年61歲。七十年代時,當他高中畢業之後,上山下鄉到農村勞動。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第一批考入了大學。
當年,蔣衛平放棄了端在手裡的「鐵飯碗」,走上創業之路。回憶起當初離職自主創業的動因,蔣衛平說:「大學畢業工作後,我覺得還是與自己的初衷不一樣,單位裡總是少了一點什麼,使不上勁,還是想自己出來做一些事情,也沒有太多的想法和顧慮。」
蔣衛平說他起初也沒有太多的規劃和目標,只是想低頭做事,賺錢養家。但是,他有一個原則,不去做一夜暴富的事。「方向看好看準了,就埋頭去做,五年、十年不怕晚,我不追風。」
除了走路、爬山、閱讀外,蔣衛平沒有什麼愛好,但唯獨喜歡機械。從天齊集團創辦到現在,蔣衛平始終不忘初心,他介紹說,天齊集團在國內的企業以及在加拿大、在印度的公司,一直沒有放棄機械行業。「我覺得我喜歡這個。我去看機器展覽,站在展臺前能看很長時間。現在,集團公司已經開始涉足3D金屬列印這個領域。」
對話:在輪迴中把握機遇
記者: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動力鋰電池原料需求爆發,碳酸鋰價格上漲,如果引發投資熱潮,鋰產業是否也會重蹈產能過剩的覆轍?
蔣衛平:從鋼鐵、電解鋁、稀土、多晶矽等行業可以看出,前期都是行情暴漲,然後資本集中,最終產能過剩,大家都賠錢。在鋰行業內,我們不要再走老路子,一定要避免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現象發生。
我一直在思考天齊鋰業應該為行業健康發展做些什麼。我認為天齊鋰業要做一個負責任、對行業有貢獻的公司。我希望,一是在資源上要合理有序開發;二是投資要有規律,要理智地分析市場的供給比例和保有量、增長率,不能盲目,每年鋰電池材料保持在合理的增長率,生態環境也是可以消化的;三是國家要嚴格準入條件,從環保、生產規模、勞動生產率等各個方面進行有序控制。
記者:您個人如何看待當前和今後幾年的鋰市場?
蔣衛平:這一輪的價格上漲,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本身就是一個淘汰高成本、低質量的企業的一個過程。市場是有規律的,價格漲到一定程度就會趨穩,或者回調。供需平衡、價格合理是靠市場的無形之手,而不是靠某家企業人為抬高或打壓。
我從開始接觸這個產業至今,差不多20年時間,期間經過了幾個輪迴。我認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其規律,和其他產業一樣,鋰產業也有興衰期,每一個輪迴中,價格都是波浪式前進的。我認為,供需關係會通過市場自發的調節逐步回歸平衡,暴利是不可持續的,天齊不追求暴利,希望分享行業穩步增長的合理利潤。
另外,除了新能源汽車之外,根據《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隨著機器人、穿戴式智能產品、儲能設備的快速發展和更新,鋰材料需求量還會增長。
記者:天齊鋰業制定的發展戰略目標是什麼?
蔣衛平:天齊鋰業的戰略目標是夯實上遊,做強中遊,滲透下遊。
夯實上遊,資源為王。我們收購了泰利森,並參股西藏扎比耶,擁有甘孜甲基卡措拉礦,公司資源儲備日益豐富與多元,是支撐公司未來發展和壯大的先決條件。
做強中遊,穩定生產。目前射洪基地的碳酸鋰產能是10500噸/年,張家港基地檢修結束之後,爭取今年年底實現17000噸/年的產能目標,要讓射洪和張家港這兩個生產基地的產能穩定釋放出來,與精礦產能匹配,滿足市場的需求。另外,這些年我們一直摸索氫氧化鋰的技術路線和產品質量,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目前天齊鋰業已經啟動了年產2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生產線的可行性研究,在進一步加強公司上下遊的匹配程度,為新能源行業提供可持續的原料保障的同時,進入國際主流鋰電池材料供應鏈,實現把公司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鋰材料供應商的戰略目標。
滲透下遊,謹慎行事。雖然說鋰電池產業飛速發展,但是各種鋰電材料都有它的不足,技術路線還有一段時間的探索,到底走哪條路,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作為上市公司,風險是公司必須首要考量和權衡的,要對全體股東負責。所以,下遊肯定要滲透,但我們決不貿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