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內褲的雛形應該是在漢朝,古人稱其為「窮絝」。它的發明者是大將軍霍光,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大老爺們,竟然研究起女人應該穿什麼樣的內褲,他是變態嗎?
其實不然,霍光發明「窮絝」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外孫女上官皇后能誕下龍嗣,同時也為了防止漢昭帝跟後宮其他女子曖昧,亂搞男女關係。
而且在當時,窮絝還是個「雙標」產品:除了皇后以外,就連宮女都必須穿這種內褲。
據《漢書》記載:光 ( 霍光 )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所謂窮絝,現在泛指褲襠,但又不是指開襠褲,因為窮絝雖然也有前後襠,卻系了很多的帶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方便解開。
好比現在的鞋帶一樣,想要解開真的是太繁瑣了。就當霍光為自己的發明沾沾自喜的時候,漢昭帝日子卻過得十分苦惱,甚至後來變得清心寡欲。最終21歲就病逝了,但沒有留下一個孩子。
當然從男人的角度考慮,也可以理解漢昭帝的心情。試想下,某日漢昭帝看著妃嬪跳舞,看著眼前的美人婀娜多姿的身形,衣著又非常的得體,他被深深的迷戀著。突然他感覺頭腦一熱,便想要找妃嬪共赴雲雨,可是光解開窮絝就花了幾分鐘,當全部解開了,卻發現腦袋裡的那點欲望也沒了。長期以往,漢昭帝自然對男女之事提不起興致。
那麼在漢朝以前,古人是不是沒有內褲穿,都穿的開襠褲嗎?你還別說,先秦時期不管男女都還沒有穿褲子的習慣,理論上都穿著開襠褲。
古人下身穿的是什麼?
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古人穿的衣服很是繁瑣,一點都沒有我們現在的衣服方便舒服。剛剛提到先秦時期沒有褲子,準確的講,應該是趙武靈王在軍隊中推行胡服騎射制度之前,中原大地上都是不穿褲子的。
那麼問題來了,那時候古人穿什麼呢?總不可能光著腚就走出家門吧,畢竟秦漢時期,都十分注意禮義廉恥的文明修養。
其實古人那會所謂的褲子,就跟我們現在小孩子穿的開襠褲差不多,兩者的相同點都是裸露著襠部,但不同點是古代比現在的開襠褲還露的多,古人管這樣的褲子叫「脛衣」。
《注》脛,膝以下骨也。
「脛」在古代名詞解釋為,膝蓋以下的骨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腿。那麼「脛衣」顧名思義,也就可以解釋為穿在小腿上的衣服,並沒有褲襠部分。所以脛衣只有兩個單獨的褲管,想要穿著的時候就簡簡單單的綁在腿上。
如果非要用現在某件衣物作為參考的話,可以把它想像成女性的長筒襪。但古代成年人總不能就穿著「脛衣」出門,這種不雅的事情在封建社會肯定是不允許出現的。於是便有了「裳」,裳可以解讀為一種裙子,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遮蔽下體:
據《易經》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據文獻記載,早在我們的老祖宗堯舜禹時期,就已經流行穿衣裳了。但古人所說的衣裳,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上衣下裳」,跟我們現在理解的衣裳是不一樣的。而裳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了掩蓋下半身。古人穿衣裳正好也能證明了一點,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有了羞恥感。
說到這,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古人大多都喜歡跪坐著了吧。除了當時凳子椅子這些硬體條件跟不上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跪著坐,再蓋上裳的話,自己隱秘的部位就會被順其自然的蓋住了,不然下身就會「漏風」。
當然如果不席地而坐,不端正坐姿,也會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失禮的行為,這種坐姿叫「箕踞」。
箕踞,十分失禮的行為
先說說箕踞到底有多失禮?舉個簡單的例子,孟子就曾因為妻子在家中箕踞,一氣之下,便想將其趕回娘家。
據《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
有一天,十分注重禮儀之道的孟子回到家中,開門後就發現妻子一個人在家箕踞而坐。於是十分憤怒,就去找母親告狀說:「母親大人,我的妻子一點也不講究禮儀,她令我失望透頂,我想要把她趕回娘家去」。
孟母一聽,覺得事情很有蹊蹺,畢竟兒媳婦一直在家裡好好的啊,怎麼會失禮的呢?帶著好奇,她便問孟子到底發生了什麼。
於是孟子義憤填膺的說他看到妻子箕踞在家。孟母聽完,便笑著說是孟子無禮。進屋之前要先敲門,這個是最基本的禮儀,就是為了不讓屋子裡的主人沒準備就迎接。孟子聽完,覺得有道理,便十分自責,也不再提趕妻子回娘家的事情了。
那麼箕踞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坐姿呢?簡單來說,就是臀部著地,兩腳伸前並張開,兩膝微曲的坐著,形似簸箕。
其實在現在箕踞隨處可見,不管哪裡,你只要往有人群坐著的地方一瞟,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坐姿。
而之所以我們覺得無所謂,是因為我們現在有「防走光神器」褲子。此外就算是女性穿裙子箕踞,也有「打底褲」遮蓋。但古人不一樣,因為他們那會還真的都在穿開襠褲呢,箕踞很容易走光。
不僅如此,古人還認為箕踞是一種侮辱,就跟我們現在豎中指,向下豎大拇指一樣,有異曲同工之效。
箕踞,挑釁對方
我們都清楚一件事,一個人如果長久跪坐,那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首先時間一長,腿肯定會抽筋。但古人為了以示對別人的尊重,必修課之一便是哪怕小腿抽筋了也得一板一眼的坐著。
這個時候,如果因無法忍住,而選擇臀部著地,雙腿伸開,也就是上文說的箕踞。那麼除了可能走光以外,還會被對面的人認為是一種挑釁甚至會當成侮辱。歷史上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如荊軻箕踞大罵秦始皇。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想學過歷史的人都清楚,這裡就不仔細講了。話說圖窮匕見事件後,荊軻知道無法刺殺秦王了,索性他也不再追逐秦始皇,倚靠著宮殿裡的石柱,一邊大笑,一邊箕踞大罵秦始皇。
這其實也是一種阿Q的精神勝利法,或許此刻荊軻的想法就是:就算我不能殺了你,我也要跟你比比內在的東西,至少能噁心下你吧。
《史記· 刺客列傳》:「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漢朝太史令司馬遷將荊軻這種坐姿繪聲繪色的描述出來,可見在當時,箕踞的確具有侮辱性質。畢竟相當於直接走光給對方看,這對於古人來說,簡直是一種「傷風敗俗、品德敗壞」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除了穿「脛衣」以外,也有一種合檔褲,跟現代的三角內褲很像,名字叫「犢鼻褌」。提起「犢鼻褌」,就不得不提一則西漢大文豪司馬相如和犢鼻褌的故事。
司馬相如和犢鼻褌
話說西漢時期,才貌雙全的卓文君被不知道從哪塊地上冒出來的司馬相如用一曲《鳳求凰》給拐跑了。
然而私奔後,兩人發現家徒四壁,沒有半兩銀子,日子過不下去,最後只能面對現實,司馬相如便和一群工人一起穿著犢鼻褌在街上勞作,差點沒把他富豪老丈人卓王孫氣死。
《史記》: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傭保雜作,滌器於市中
原因就在於老丈人覺得司馬相如穿「犢鼻褌」,是顏面掃地的事情,搞的卓王孫,不得不周濟下他們,免得他們出來丟人現眼。
看到這裡,估計有人會問「犢鼻褌」既然已經跟現在的內褲很接近了,為什麼還說古人沒內褲穿?其實這不矛盾,因為從司馬相如的故事就能看出,稍微有點地位的人,都覺得犢鼻褌很丟人,很排斥怎麼可能普及開呢?
那麼犢鼻褌是什麼呢?犢,就是牛,一般指的是牛犢子。犢鼻褌,顧名思義就是像牛鼻子一樣的褌。那褌又是什麼呢?「褌」是指合檔的短褲。元代名家趙孟《浴馬圖》中給馬匹洗澡的馬倌們穿著就是犢鼻褌。
因此至少在漢朝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穿「內褲」了,只不過那個時候叫「褌」,其實褌跟現在的內褲有點相似。
後來到了唐宋時期,隨著合檔褲開始普及,於是便出現了混搭穿衣模式:穿合襠褲,那就不用穿裳,如果穿脛衣的,依然要穿裳或袍,但依舊沒有內褲的概念。
如果非要以現代內褲樣式來定義早晚的話,我們穿內褲是在民國時期,由西方傳進來的。(第一條現代內褲是1935年誕生在美國)
說到內褲,就不得提下1932年12月,日本白木屋百貨店因為電線故障發生了一起重大火災。
當時在樓上的人通過繩索滑下來,但還是摔死了十幾個人,大部分是女性。而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也是沒有穿內褲的習慣,為了防止走光,女性店員力不能支。
《羞恥心的現代史》:因為穿和服的女店員攀著繩索往下滑,被風一吹,和服便翻捲起來下身走光,所以感覺羞恥的女人們被迫用一隻手按住衣服,導致無法單手支撐體重,活活摔死。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非要較真,到底是誰發明了內褲,可千萬不要說是歐美人,因為「褌」作為內穿的合檔短褲,在中國很早就有了,不論在歷史的久遠性還是實用性方面都更勝歐美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