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的婚宴
文-梅子 圖片來自網絡
爆竹沖天,響聲如雷;鞭炮翻飛,煙霧瀰漫;燈火通明,觥籌交錯;猜拳行令,歡聲笑語……這就是農家的婚宴場景。寒冬臘月是農家操辦婚宴的好時節。冬季,正值農閒,婚宴就如同一劑調味品,能為百無聊賴的農閒時節帶來一點別樣的滋味。至親遠親來賀喜,隔壁鄰舍來幫忙,村裡的貓犬也趕來湊熱鬧,操辦婚宴的農家透露的喜氣聚集著人氣。此時,農家的年豬也已足夠壯實,可以為婚宴提供足夠的鮮肉和油水。冬天氣溫低,婚宴上剩下的菜餚不易腐敗,也正合了農家歷來所秉承的勤儉傳統。
農家娶媳婦是一件極其隆重的事情,親朋好友都要一一通知。除非路途非常遙遠,一般均需親自登門相告,以示鄭重。往年,農家邀請親友參加婚禮,不像城裡那樣發請帖,而是送出兩小袋糖果,每一袋裡一般裝上八顆糖。糖果和包裝袋都是批發來的,糖果花花綠綠,包裝袋上印著大紅喜字,非常喜慶。由於登門邀請客人時要送糖果,婚宴當天還要向客人散發糖果,答謝鄉親也要給糖果,所以一場婚宴數百袋的包裝量很是平常。起初,包裝袋的設計非常簡易,糖果裝好後開口處要用一根扁扁的鐵條卷上一道,然後湊著燭火讓塑料融化封合。倘若技術不嫻熟,導致封合線不平直,或者火力太大,造成封口燒出破洞,就很影響美觀。後來,包裝袋有了改進,開口的地方設計了卡條,對準後稍稍擠壓便封上了。如今,鄉下自然也和城裡一樣,直接去婚慶店購買成品,省卻了很多工作量。想想昔年一家人圍著燭火封裝糖果,孩子們裝袋,大人們封口,你一言,我一語,少了睏乏和勞累,多了輕鬆和愉悅,倒是件值得回想的往事。
「糖果式」請帖發出後,後面的準備工作陸續展開。鄉村的婚宴是一項極其繁瑣的工程,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周全,不能出一點差錯,以免衝淡了喜氣。家裡需要一次從內到外的大掃除,婚宴上需要用的鍋碗瓢盆、燭臺、酒杯、盤子等都須翻找出來,清洗乾淨。客人的數量也得估摸好,這樣才能合計出大概需要多少張八仙桌,多少條凳子,多少餐具,這是婚宴上的主要物件,需要提前跟人說好到時借用。需要借用的東西很多,大到宴請客人的八仙桌、條凳、太師椅,小到筷子、酒杯、菜刀、刀板等等。以前,交通不便,遠道而來的客人還要留宿,就免不了要向鄰裡借被子,在閣樓上打地鋪。在鄉下,辦婚宴互借物件是相沿很久的傳統,一場婚宴,單靠一戶農家,是肯定辦不成的。此外,還要提前確定婚宴的主廚和幫廚以及其他幫忙的人,這些一般從親朋好友和隔壁鄰舍裡物色,無需從外面請。除此,還要布置婚房,採購瓜子花生和各類果品,爆竹、鞭炮、煙花等也不能落下。總之,婚宴的準備工作事無巨細,都需責任到人,確保一一落實到位。
農家娶媳婦,婚宴會持續三天。第一天是「起媒酒」,顧名思義,主要是答謝媒人的說合,這是婚宴的前奏。主廚頭天就已列好菜單和各類食材的數量,負責採購的幾個人一早就去城裡購買所需的食材了。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承擔婚宴的採購任務是一項苦差事。最初,他們需要翻山越嶺,徒步往返曲曲折折的山路,用肩挑手扛的方式運回食材。若是遇到下雪天,寒風凜冽,天冷路滑,買菜的一行人不知要遭多少罪,才能從城裡運回各類食材。後來,公路修好了,農家有了自行車,既能代步,還能載物,採購的活兒輕省了不少。再往後,有了摩託車、電動三輪車,還有人擁有了汽車,婚宴的採購工作就更加輕鬆便捷了。
第二天是「正式酒」。這一天,舉辦婚宴的農家好不熱鬧。堂屋的中堂早已掛上新郎的舅舅送來的匾,上面常常描繪著「花好月圓」的美好場景或「龍鳳呈祥」的圖案。匾下面的案桌上放著三對燭臺,象徵著三代同堂。大門上的紅對聯貼上了,大紅燈籠也高高掛起來了,婚房的房門、家具、窗戶上面都貼上了喜字。除了堂屋裡的三對燭臺,婚房裡也有一對燭臺,廚房裡以及其他房間的燭臺一般用從中間斬斷的紅蘿蔔代替。一大清早,便能聽到「嘭……啪」,「嘭……啪」的爆竹聲,那是迎親隊伍出發的信號。上午,客人們陸續到來,中午就需要準備幾桌飯菜。當然,至關重要的還是晚上的婚宴。廚房裡上幾個女眷正在忙活,有摘菜的、有切菜的、有從河裡洗菜回來的,有燒火的,有裝盤的。主廚最是辛苦,雖然菜單早已列出,但婚宴當天,哪些菜先做,哪些菜後做都要瞭然於胸。這個菜切多少,那個菜切多少,也要交代清楚。這個鍋裡是燒雞,那個鍋裡是豬蹄;這裡的紅燒牛肉要加蘿蔔,那裡的鱉要加鵪鶉蛋,同時要兼顧幾個大菜,稍有疏忽,就會影響婚宴的進程。所以主廚要時刻保持大腦清醒,雙腳要經常來回挪動。農家婚宴的主廚一般是親友裡廚藝高超的女眷,只要她成功操辦過一場婚宴,往後誰家要辦喜事,通常都會找她。
傍晚時分,「嘭……啪」,「嘭……啪」,爆竹聲越來越近,屋裡的人聽到外面有人高喊「新娘子來了,新娘子來了」,客人們、小孩們爭相往門口走。廚房裡正在忙碌的女眷們只是互相遞著話「新娘子接來了」,手頭的活計並未停下。需要點蠟燭的地方都安排了人手,新娘子進門前,屋子裡的紅蠟燭都被點燃了。主事的人吩咐人進廚房端出熱騰騰的包子、茶葉蛋,堂屋正中的一張八仙桌上很快便置上了吃點和茶水。迎親隊伍邊走邊有人燃放爆竹,門口迎接的人也燃氣爆竹,遠近的爆竹聲交相呼應。新娘子臨近門口時,鞭炮也「噼裡啪啦」、「噼裡啪啦」地炸開了花,心潮澎湃的人們終於見到了紅傘下嬌俏的新娘。孩子們擁到跟前,端詳著美麗的新娘,而後散去撿拾散落在地上沒有燃盡的鞭炮。新郎把新娘背進婚房,鄉村婚禮中最振奮人心的場景就結束了。隨後,迎親送親人員在席間入座,吃些茶點,稍做休息。
夜幕降臨,鄉村婚宴中的正席開始了。來客在哪裡入座,座次如何安排,主事的人早已安排妥當,上菜、陪酒和招呼的人員也已落實到位。賓客多的人家會有幾十桌客人,賓客少的人家也有十來桌。家裡幾層樓,都要擺上酒席。倘若家裡擺不下,在隔壁鄰舍家擺酒席也是常事。婚房裡的一桌落座的是新娘以及迎親送親的女眷,堂屋的正席落座的是迎親送親的男眷,新郎舅坐於正席的上方。在鄉村,宴席上的座次安排是門大學問,一切均需合乎禮數,一旦失禮,就會鬧得親戚不和,宴席不順,所以一定要有懂禮的人負責這件難事。宴席最為熱鬧的就是堂屋裡的幾桌,這裡都是重要的賓客,能喝酒的多,通常會猜拳行令來助興。幾個回合過後,客人們的酒意漸濃,興致俞高,嗓門更大,彼此間的關係又進了一層。對於女方的送親隊伍,男方更要好好招待,而酒就是最好的媒介。對於能喝酒的客人,一定要保證他們喝得盡興,喝得高興。
農家的婚宴,通常要上十二道菜餚。雖然菜式有所差異,但「雞頭魚尾」的次序絕不能亂。第一道菜通常是冬筍片燒雞塊,裡面夾雜著一些黑木耳。顏色深淺搭配,雞肉爛而不碎,雞湯鮮而不膩,這就是一道成功的開場菜。炒肉絲通常是第二道菜,裡面有瘦肉絲、冬筍絲或筍乾絲、豆腐乾絲、紅辣椒絲、蔥絲,真是一道不折不扣的「絲」菜。別小看幫廚的人,她們雖然是農家主婦,卻個個都是業餘高手,要絲切絲,要片切片,切工不比酒店裡的專業廚師差多少。這道菜黯淡叢中夾著絲絲紅白,香辣可口,剛好可以填補前面冬筍燒雞塊的清淡。第三道菜是炒肉片,裡面有瘦肉片、冬筍片、豆腐乾片、紅辣椒片,食材與炒肉絲相近,只是形狀不同,味道更加厚重。為了湊成酒席上的十二道菜,農家真是傷透腦筋。尤其在生活條件艱苦的年代,宴席上出現兩碗同樣的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四道菜是炒粉絲,裡面有肉絲、辣椒絲、豆腐乾絲和豆芽菜,還有翠綠的大蒜葉子作點綴。當年,農家用自家種的紅薯洗出紅薯粉,請師傅上門手工製作紅薯粉絲,純正、筋道。宴席上這道炒粉絲看似家常,卻因為地道的食材、主廚的技藝、食用油的充足,吃起來香而不膩,很受客人們的喜歡。第五道菜是紅燒肉,農家自己養的豬,每天吃著天然乾淨的食物,膘肥體壯、肉質細膩。
不怕麻煩的人家,第六道菜會端上農家的特色美食「紅薯圓子」。肥瘦相間的肉末炒出油來,加適量清水煮開,撒入冬筍粒、豆腐乾粒、蒜葉末,加入醬油提亮顏色,加適量鹽和味精,然後均勻撒入紅薯粉,邊撒邊攪拌,直至紅薯粉充分吸收湯汁,成為半熟品。然後起鍋,團成一個個猶如獅子頭般的大圓子,放在竹篦上入鍋蒸製。蒸好的紅薯圓子油光發亮,趁熱吃鮮香可口,很有嚼勁,端上桌很快就被一掃而光。由於製作紅薯圓子太費功夫,所以很多人家都迴避這道菜,改成糯米粉做成的小圓子,或煮或煎,撒入白糖。後來有人家乾脆直接從超市買回湯圓,非常省事。但是,客人們在婚宴上吃到紅薯圓子,卻能回味很久。
圓子上桌,爆竹聲響起,鞭炮聲響起,新人就開始敬酒了。無論有多少桌賓客,新人必須挨桌敬酒,一個都不能少。敬酒結束,客人們開始猜拳行令,第七道菜通常是紅燒牛蛙或紅燒豬蹄。牛蛙要燒得香辣可口,豬蹄要燒得黝黑髮亮,既好看又入味。接下來是第八道菜牛肉燒蘿蔔。農家婚宴上的牛肉燒蘿蔔可謂一絕。牛肉切塊,蘿蔔切塊,辣椒粉萬萬不能少,辣得過癮,香得誘人,讓人慾罷不能,就是一道成功的牛肉燒蘿蔔。
第九道菜清淡滋補的鱉湯上桌,四周點綴著大小均勻的鵪鶉蛋,煞是好看。然後就是第十道菜紅燒大蝦,基本還是離不開辣。第十一道菜通常是芹菜炒豆腐乾,這是婚宴上為數不多的下飯菜,這道菜一上桌,很多客人就去廚房裡舀米飯了。婚宴上,客人們能吃到地道的農家柴火飯,用大茶鍋煮出的米飯,會結出一層厚厚的鍋巴,經常是飯還沒吃一半,鍋巴已經被客人鏟完了。等到最後一道菜紅燒魚上桌,不少賓客已經離席了。加之前面的菜餚太多,客人們都吃飽了,所以,魚大多數時候只是作為婚宴收尾的象徵,品嘗的人並不多。
第三天是「回門酒」,顧名思義,是宴請新娘的家人。新郎新娘一早要回女方家迎接親友,新娘的父母和叔伯、姨娘等長輩都會到場。這一天,廚房裡還得繼續忙碌,主廚還是不得休息,幫廚的也得留下幾個繼續忙活,不過這天只需準備十桌以內的酒宴,壓力小了很多。
婚宴結束,後續的事情還不少。問鄰裡借用的物品要一一歸還,依照禮數,還東西時不能空手,或者給兩袋糖,或者送幾個雞蛋包子。為了避免出現混淆和歸屬不清,當初借東西時已經列好了清單,物品也做了標記。婚宴過後,地上和牆上都會留有油汙,所以家裡還得進行一次從裡到外的大掃除。最後,還要準備兩桌豐盛的飯菜,宴請主廚和幫忙的親友鄰裡,以表謝意。到這裡,舉辦婚宴的農家才能真正緩緩精神,徹底休息一下
農家的婚宴籌備時間久,持續時間長,參與人數多,涉及面廣,過程極其繁瑣。不過高手在民間,大家你出計來我出力,你主事來我聽差遣,齊心協力,辦就了一場又一場成功熱鬧的農家婚宴。在我看來,一場農家婚姻,就是鄉村人情的一次大聯姻。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人情大聯姻中,親朋好友、鄉裡鄉親走得更近。
作者介紹:大家好!我是梅子,生於皖南鄉村,從小耳濡目染了大山裡的風土人情和兒女情長,在腦海裡積累了一份份生動的素材,創作靈感得以激發。現代文明給鄉村輸送了新鮮的氣息,卻也侵蝕了鄉村太多美妙的風景。生於鄉村、熱愛鄉村卻又已經走出鄉村的我,渴望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用文字去挽留那些或深或淺的鄉土記憶,讓更多人了解大山裡漸行漸遠的那些物、那些人、那些事。
關注/交流:請加梅子微信18949322103
特別聲明:所發文章均為原創,如若轉載,請標明出處以及作者,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