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館推遲至八月,線上延續150年故事

2020-12-06 澎湃新聞

作為疫情期間紐約博物館的風向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博物館)日前宣布將推遲重新開館的時間,大都會博物館於3月12日起閉館,原定於7月1日起重新開放,目前,這一計劃推遲至8月中旬,或者更晚。令人欣慰的是,大都會以一系列線上導覽與活動讓博物館保持與公眾的連接,並鼓勵人們在社交平臺的話題中分享自己的博物館故事。

3月12日,作為對美國持續發展的新冠疫情的回應,紐約大都會宣布閉館,大批當地博物館緊隨其後紛紛閉館。由於門票、零售、場地出租等其他收入來源的損失,大都會博物館此前預計下一個財政年度的資金短缺可能會達到1.5億美元,並裁員81人,削減高管及其他崗位工資。

位於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大都會博物館主館

此前,博物館曾計劃於7月1日起重新開館,而面對如今美國的疫情持續發展,這一計劃如今推遲至8月中旬,甚至還可能「再延後幾周」。在一份聲明中,博物館稱,「考慮到需要營造一個尊重社會距離要求的環境」,重新開放後,觀眾能夠參觀的日子和每日時長很可能會減少。疫情以來,世界各地的不少博物館已經重新開放,預防措施包括觀眾之間要保持六英尺(約1.8米)的距離,佩戴口罩,有時會進行測溫。

博物館方表示,今年內的所有導覽、論壇、音樂會以及其他活動均被取消。此外,一年一度的大都會慈善晚宴(Met Gala)原本計劃在今年5月4日舉行,但在決定無限期延期後,目前已經取消。不過,作為晚宴的一大主題,大都會服裝藝術部展覽仍計劃在10月29日開幕。

大都會博物館內部

今年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立150周年。從創立至今,大都會博物館已擁有超過150萬件藏品,分布在200萬平方英尺的面積上,每年有700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博物館原本籌劃了一系列年度展覽與活動,其中包括英國藏品展廳的重新開放、特展「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Making the Met, 1870-2020)以及夏季慶祝活動等。如今,這些活動被迫停止或取消。

裡希特回顧展現場(截圖自官網線上導覽視頻)

在大都會博物館今年的規劃中,最大的遺憾可能來自展覽「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After All)。這是大都會博物館在布魯爾分館(Met Breuer)舉行的最後一個展覽,現年88歲的裡希特也覺得這有可能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大型個展。展覽於3月4日開幕,原本計劃持續至今年7月,卻在開幕9天後不得不關閉。考慮到博物館重新開放的時間將不早於八月,而布勞耶分館計劃在7月以後移交給它的鄰居——弗裡克收藏館(Frick Collection),這場博物館的「告別展」過早地拉下帷幕。裡希特的展覽讓人看到繪畫的價值在遭到攝影術的挑戰以後的命運與可能性,強烈的情感和深層的思想從看似沉默的畫布背後透出,迫使觀眾去重新審視自身與世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助理策展人布林達·庫馬爾(Brinda Kumar)協助了展覽策劃。她回憶說:「2002年2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裡希特40年回顧展時,恰是美國遭遇『9·11』襲擊後五個月,展覽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大批觀眾,他們從裡希特的困境、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中找到了一種解脫。在當時展覽發起的調查中,我和其他數十萬紐約人一樣,在裡希特的作品中找到了奇異而又必要的安慰。」如今,面對新的危機,人們又一次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鳴。

大都會360°

得益於大都會博物館成熟的數字系統,包括裡希特回顧展在內的一系列展覽得以在線上呈現。館長麥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表示,「我們一直在開發我們的數字系統以及社交媒體頻道,正試圖將博物館分享給更多的人。」大都會博物館在官網寫道,「通過展覽、活動和連接藝術的新方式來紀念2020年的大都會150周年。」從在線觀看「五千年的藝術」,到「大都會360°項目」,再到「在家探索博物館」、語音導覽等,大都會成功地將藝術故事搬到了線上。原本計劃在3月底開幕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展覽移步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這一展覽呈現了250餘件作品,從備受觀眾歡迎的熱門展品到偶爾展出的脆弱珍寶,幾乎囊括全部藝術門類,與此同時,讓人了解到大都會自1870年創立以來,推動其發展的人物與文化力量,以罕見的檔案照片、創新的數字影像來揭曉博物館的幕後故事。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學生在大都會博物館慶祝

除此之外,大都會也邀請公眾參與到博物館故事的書寫中,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大都會在社交平臺發起了不少話題,例如針對兒童創作的「MetKid」、鼓勵人們分享自己所畫的大都會藏品素描的「MetSketch」以及最近的「MetMaskChallenge」——挑選一件大都會的作品,畫在口罩上作為裝飾。

「MetMaskChallenge」

系列視頻「大都會博物館故事」(Met story)是為期一年的社交媒體計劃,旨在邀請不同的人分享參觀過大都會博物館的故事,談論他們自身與博物館的聯繫。這些分享故事的人則包括藝術家、策展人、老師、設計師、演員、博物館工作人員、公眾人物等。在最新的第五期視頻中,退役海軍上校Michael Zacchea講述了他從伊拉克戰爭回家以後的戰後創傷,以及他如何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古羅馬與古希臘雕塑殘缺的肢體中找到了共鳴和平靜。

退役海軍上校Michael Zacchea講述戰後創傷與博物館古羅馬古希臘雕塑

「大都會在150年的歷史中歷經種種,直至今日,仍然充當著通往未來的希望燈塔的角色,」大都會執行長兼主席丹尼爾·H·韋斯(Daniel H. Weiss)在一份聲明中說道。「這座博物館一直提醒著人們人類精神的力量之存在,並展現出藝術在給予慰藉和啟發、團結社會上所具有的能量。如今,我們一邊忍耐著這具有挑戰性的不確定時刻,一邊從過去獲得鼓舞,期待有朝一日能夠歡迎所有人來欣賞大都會的館藏和展覽。」

(本文編譯自《The Art Newspaper》及大都會博物館官網,部分內容參考澎湃新聞過往報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紐約宣布博物館24日可重開,大都會仍然29日開館
    經歷5個月的停擺後,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宣布紐約市各大博物館可以從8月24日起恢復開放。在此之前,不少博物館已經做好準備,並多次向政府說明,博物館能夠為觀眾提供安全的體驗。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已確定具體的開館日期。
  • 博物館動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8月底開放,結束長達五個月休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靜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結束長達5個月的疫情休館,恢復開放。率先開放的是第五大道主館,為慶祝大都會建館150周年而策劃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同步開放。修道院博物館將於9月開放,布勞耶分館暫不開放。
  • 紐約大都會館長談疫情下的150周年:用數字分享更多故事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150周年慶也移至線上。近日,在博物館生日之際,紐約大都會執行長丹尼爾·H·韋斯和館長麥克斯·霍萊因發表了視頻,談及了疫情當下的大都會150周年。霍萊因表示,在疫情期間,大都會以數字系統及社交媒體頻道,「將博物館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時間定了:8月29日,希望從未熄滅
    1870年,一群不畏艱困的紐約人創建了大都會博物館,當時除了新頒布的機構章程之外,大都會一無所有——沒有一件藝術品,也沒有可以安置藝術品的建築。如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藏品數量多達約150萬件。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原計劃慶祝建館150周年的博物館陷入休館長達數月。
  • 紐約大都會影像檔案:看《大都會的貓》與20年代博物館幕後
    在閉館期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作為慶祝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個影像資料的放映活動。從1月24日起,博物館便從每月從影像檔案中選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這些影像資料包括1920年代以來拍攝的藏品、紀錄片、鮮為人知的藝術家簡介、以及紀錄博物館幕後畫面過程。
  • 全球7所頂級博物館明天上線拼多多直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來了
    受疫情影響,線下展覽館尚未開放,博物館開啟「雲復工」,紛紛入駐電商平臺,搭建線上直播間,邊講故事邊賣文創產品。3月27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全球七所頂級博物館,將在拼多多開啟直播,並上線銷售近千種博物館特色周邊。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 疫情暴露運營問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疫情暴露運營問題據《紐約時報》報導,面對1.5億美元的潛在虧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宣布解僱81名員工,此外,大都會原本希望在7月重新開館,這一計劃可能會推遲。疫情危機暴露了博物館在運營上的脆弱性。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疫情暴露運營問題
    據《紐約時報》報導,面對1.5億美元的潛在虧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宣布解僱81名員工,此外,大都會原本希望在7月重新開館,這一計劃可能會推遲。疫情危機暴露了博物館在運營上的脆弱性。目前,大都會管理人員正在準備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這一情況可能比最初預計的更糟。
  • 150周年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如何慶生
    > 150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等美國多家博物館宣布閉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當地時間3月13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宣布閉館。該機構閉館正值慶祝成立150周年的紀念活動,例如重新開放的英國藝術展廳,以及如「1870-2020年下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這場博物館歷史之旅原定於3月30日開幕。MoMA也在中文微博上發布:MoMA一向以公眾的健康與安全為重中之重,在諮詢了公共衛生專家和市、州官員後,我們決定從3月13日開始暫時關閉MoMA、MoMA PS1和紐約市的MoMA設計商店。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騎自行車來參觀「150周年展」
    因疫情而閉館五個月後,澎湃新聞獲悉,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遊客少了,進程變多了,進館將預定定時票,為了避免公共運輸,博物館將為遊客提供停放自行車的場所。同時,大都會150周年的展覽正在進行,而布魯爾分館的裡希特展覽將關閉,其重要的「比克瑙」系列的四幅畫作將從9月開始移至主樓內展出。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你的「Met story」是什麼?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在此前的消息中,大都會宣布將閉館至7月,而「150周年特展」也將延期。然而,在閉館期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
  • 大都會重開「不掙錢」 紐約博物館驚魂夜未央
    上一財年,大都會700萬遊客訪問人次中,七成來自大紐約地區以外。而今年,這個數字已被輕易抹去了。 韋斯說:「Met既是一家紐約本地博物館,更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博物館。然而,未來幾個月,幾乎不可能有美國其他地區和海外遊客訪問。因此,訪客人數和門票收入都會大受影響。」
  • 唯觀紐約|大都會重開「不掙錢」 紐約博物館驚魂夜未央
    只是,博物館驚魂夜未央。上一財年,大都會700萬遊客訪問人次中,七成來自大紐約地區以外。而今年,這個數字已被輕易抹去了。韋斯說:「Met既是一家紐約本地博物館,更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博物館。然而,未來幾個月,幾乎不可能有美國其他地區和海外遊客訪問。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局部
    意思是一個君子,即使是一個最了不起的人,他的崇高精神,留給後世的最長也只有五世,基本上一百五十年就斷了。同樣的,「小人之澤」也是一樣,好的壞的,最後都歸於平淡。南懷瑾曾解讀這段話:除了文化思想可以延續千秋萬代之外,其他一切都不會永恆。古今中外在這方面如出一轍,德國作家託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中也描述了這樣的故事:一代做工程;二代做金融;三代做藝術,所以說「世而後敗」,罕見超過三代殊榮的家族。
  • 博覽|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騎自行車來參觀「150周年展」
    大都會博物館一直渴望重新開放,不僅是因為其自身的復甦(預計會造成1.5億美元的損失),還是為了紐約市更廣泛的文化生活。兩年前成為大都會博物館總監的馬克斯·霍林說,「大都會博物館在紐約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恢復到一定水平的正常生活的強烈信號,「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個象徵。 它有這種責任,也有使城市前進的能力。」
  • 受疫情影響,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宣布閉館
    撰文丨吳俊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各地的許多藝術機構紛紛宣布閉館,其中包括著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羅浮宮等。同時,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紐約亞洲藝術周、「設計上海」和「北京畫廊周」等在內的多個大型藝術活動,也宣布取消或延期。上海博物館的「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展」則已經確認延期至3月下旬,何時開館尚未可知。
  • 紐約博物館:閉館也能刷存在感
    紐約的重啟計劃分4個階段推進,相對不那麼「核心」的博物館、學校、影院等文化教育機構都被安排在了第四階段重啟,暫定在7月20日重新開放。在疫情暴發以來的4個多月裡,一些紐約的博物館為適應新形勢,採取了舉辦線上展覽和線上活動的方式努力保持自己的活躍度,對穩固和培養客戶群和繼續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度裁員,8月底重開「有點懸」
    這是疫情以來紐約大都會的第二次裁員,目前紐約大都會的員工規模已經縮至疫情前的20%。與此同時,此前大都會曾宣布將於8月29日重新開放,考慮到美國的疫情現狀,這一時間可能會發生變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疫情使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今年3月閉館至今。4月,紐約大都會裁員80多人,此次第二波裁員將使大都會的員工數量從3月時的2000多人降至1600人左右。
  • 美國紐約大都會、MoMA等今起閉館,義大利所有場館均叫停
    一方面,上海博物館等10多家上海市級文化藝術場館宣布今天起開館。而在國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今天宣布暫時閉館。澎湃新聞獲悉,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不同國家地區紛紛推出相應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