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疫情期間紐約博物館的風向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博物館)日前宣布將推遲重新開館的時間,大都會博物館於3月12日起閉館,原定於7月1日起重新開放,目前,這一計劃推遲至8月中旬,或者更晚。令人欣慰的是,大都會以一系列線上導覽與活動讓博物館保持與公眾的連接,並鼓勵人們在社交平臺的話題中分享自己的博物館故事。
3月12日,作為對美國持續發展的新冠疫情的回應,紐約大都會宣布閉館,大批當地博物館緊隨其後紛紛閉館。由於門票、零售、場地出租等其他收入來源的損失,大都會博物館此前預計下一個財政年度的資金短缺可能會達到1.5億美元,並裁員81人,削減高管及其他崗位工資。
位於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大都會博物館主館
此前,博物館曾計劃於7月1日起重新開館,而面對如今美國的疫情持續發展,這一計劃如今推遲至8月中旬,甚至還可能「再延後幾周」。在一份聲明中,博物館稱,「考慮到需要營造一個尊重社會距離要求的環境」,重新開放後,觀眾能夠參觀的日子和每日時長很可能會減少。疫情以來,世界各地的不少博物館已經重新開放,預防措施包括觀眾之間要保持六英尺(約1.8米)的距離,佩戴口罩,有時會進行測溫。
博物館方表示,今年內的所有導覽、論壇、音樂會以及其他活動均被取消。此外,一年一度的大都會慈善晚宴(Met Gala)原本計劃在今年5月4日舉行,但在決定無限期延期後,目前已經取消。不過,作為晚宴的一大主題,大都會服裝藝術部展覽仍計劃在10月29日開幕。
大都會博物館內部
今年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立150周年。從創立至今,大都會博物館已擁有超過150萬件藏品,分布在200萬平方英尺的面積上,每年有700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博物館原本籌劃了一系列年度展覽與活動,其中包括英國藏品展廳的重新開放、特展「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Making the Met, 1870-2020)以及夏季慶祝活動等。如今,這些活動被迫停止或取消。
裡希特回顧展現場(截圖自官網線上導覽視頻)
在大都會博物館今年的規劃中,最大的遺憾可能來自展覽「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After All)。這是大都會博物館在布魯爾分館(Met Breuer)舉行的最後一個展覽,現年88歲的裡希特也覺得這有可能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大型個展。展覽於3月4日開幕,原本計劃持續至今年7月,卻在開幕9天後不得不關閉。考慮到博物館重新開放的時間將不早於八月,而布勞耶分館計劃在7月以後移交給它的鄰居——弗裡克收藏館(Frick Collection),這場博物館的「告別展」過早地拉下帷幕。裡希特的展覽讓人看到繪畫的價值在遭到攝影術的挑戰以後的命運與可能性,強烈的情感和深層的思想從看似沉默的畫布背後透出,迫使觀眾去重新審視自身與世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助理策展人布林達·庫馬爾(Brinda Kumar)協助了展覽策劃。她回憶說:「2002年2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裡希特40年回顧展時,恰是美國遭遇『9·11』襲擊後五個月,展覽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大批觀眾,他們從裡希特的困境、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中找到了一種解脫。在當時展覽發起的調查中,我和其他數十萬紐約人一樣,在裡希特的作品中找到了奇異而又必要的安慰。」如今,面對新的危機,人們又一次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鳴。
大都會360°
得益於大都會博物館成熟的數字系統,包括裡希特回顧展在內的一系列展覽得以在線上呈現。館長麥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表示,「我們一直在開發我們的數字系統以及社交媒體頻道,正試圖將博物館分享給更多的人。」大都會博物館在官網寫道,「通過展覽、活動和連接藝術的新方式來紀念2020年的大都會150周年。」從在線觀看「五千年的藝術」,到「大都會360°項目」,再到「在家探索博物館」、語音導覽等,大都會成功地將藝術故事搬到了線上。原本計劃在3月底開幕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展覽移步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這一展覽呈現了250餘件作品,從備受觀眾歡迎的熱門展品到偶爾展出的脆弱珍寶,幾乎囊括全部藝術門類,與此同時,讓人了解到大都會自1870年創立以來,推動其發展的人物與文化力量,以罕見的檔案照片、創新的數字影像來揭曉博物館的幕後故事。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學生在大都會博物館慶祝
除此之外,大都會也邀請公眾參與到博物館故事的書寫中,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大都會在社交平臺發起了不少話題,例如針對兒童創作的「MetKid」、鼓勵人們分享自己所畫的大都會藏品素描的「MetSketch」以及最近的「MetMaskChallenge」——挑選一件大都會的作品,畫在口罩上作為裝飾。
「MetMaskChallenge」
系列視頻「大都會博物館故事」(Met story)是為期一年的社交媒體計劃,旨在邀請不同的人分享參觀過大都會博物館的故事,談論他們自身與博物館的聯繫。這些分享故事的人則包括藝術家、策展人、老師、設計師、演員、博物館工作人員、公眾人物等。在最新的第五期視頻中,退役海軍上校Michael Zacchea講述了他從伊拉克戰爭回家以後的戰後創傷,以及他如何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古羅馬與古希臘雕塑殘缺的肢體中找到了共鳴和平靜。
退役海軍上校Michael Zacchea講述戰後創傷與博物館古羅馬古希臘雕塑
「大都會在150年的歷史中歷經種種,直至今日,仍然充當著通往未來的希望燈塔的角色,」大都會執行長兼主席丹尼爾·H·韋斯(Daniel H. Weiss)在一份聲明中說道。「這座博物館一直提醒著人們人類精神的力量之存在,並展現出藝術在給予慰藉和啟發、團結社會上所具有的能量。如今,我們一邊忍耐著這具有挑戰性的不確定時刻,一邊從過去獲得鼓舞,期待有朝一日能夠歡迎所有人來欣賞大都會的館藏和展覽。」
(本文編譯自《The Art Newspaper》及大都會博物館官網,部分內容參考澎湃新聞過往報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