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官員仕途與政府績效應加重民意權重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人民日報:官員仕途與政府績效應加重民意權重


2008年07月16日 06:25 來源:人民日報

發表評論

  這真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本月起,中組部就幹部選拔任用等組織工作,委託國家統計局在全國開展公眾滿意度首次大調查。

  前所未有的廣泛性與代表性——調查範圍將涉及中央機關、省、市、縣、鄉、村各層次的幹部和群眾8萬人;前所未有的獨立性與客觀性——委託國家統計局作為「第三方」獨立完成。這樣的舉措,令人刮目。但深意,恐怕不止於此。

  8個月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要「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把選人用人的評判權交給群眾。現在,中組部的「民調」,既可視作是對中央精神的貫徹落實,更釋放出這樣的信號——今後,幹部的提拔任用、官員「烏紗帽」的去留將更多體現「公議」。

  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是要保證黨的執政理念通過合格優秀的幹部,加以執行推進,真正造福一方百姓。但在一些時候一些地方,選拔誰、怎麼選、誰來評,這類「黨務工作」常常由有關部門「閉門決定」,公眾知道「結果」即行,不必公開「過程」。

  這就難怪,當「帶病提拔」、「任上腐敗」現象屢屢發生,當貪官、庸官、太平官不斷出現,「內部操作」不免有「黑箱」之嫌。輿論要求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其實,上述問題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公眾未能有效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老百姓的「四權」有沒有,有多大,直接左右著各級幹部的執政理念、行政作為。衡量、考核各級領導幹部是否真正做到中央要求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評價的「終端用戶」,是廣大群眾,因為他們才是幹部政績的直接「客戶」。要杜絕「帶病提拔」現象,群眾的參與監督,絕非可有可無,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解決「腐敗」的頑疾,更離不開人民的監督。

  事實上,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早已推出,相關的改進工作早已推動: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延伸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都已相繼施行;而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官員,在許多省份已擴大至部分副廳甚至正廳崗位。現在,由中組部委託國家統計局就組織工作進行「民調」,在更高層級與更大範圍內,為公眾表達權增加了一種渠道。

  可以想見,當民眾在選人用人環節的意見日益被吸納,當官員幹部們必須重新掂量一項決策究竟是為了政績好看還是民心所向,個人的行為是否失範,甚至於自己的「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是否符合公眾利益時,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可低估。民眾在官員前途與命運上的話語權得以擴大後,政府與官員的行為,將主動地向民眾的意願靠攏。

  當然,這個效應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還有待觀察。因為「民調」,只是一種調查形式,「民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決定幹部的仕途命運與政府績效,恐怕還需通過有關制度,加重民意的權重。唯如此,才能選出更多有真才實績的、群眾滿意的領導幹部。 (吳焰)

編輯:唐偉傑】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2020臺灣民意「鐘擺效應」的啟示
    回顧一整年的臺灣政局演變軌跡,從年初蔡英文以高票贏得選舉,到年末「秋鬥」以近年來最大規模遊行人數收場,一年來臺灣民意民心的變化印證了上述八個字背後蘊含的規律與真理。當「鐘擺效應」已現,意味著民進黨不可一世的「強勢執政」迎來了盛極致衰的轉折點。在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下,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也沒有戰無不勝的政治人物。
  • 「好膽」的政府官員在哪?
    楊志良的敢說敢言、下了臺不惜摃上名嘴要為政策辨護的政務官風範,讓他在臺上或臺下都成為最有人氣的「內閣」官員。在此同時,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在忍了大半年後,終於決定選在農曆開春的金兔年,邀媒體間接向政府「吐」點苦水,遠東集團在極大的急迫感下規劃下一個六十年願景,卻看到政府施政「聞著選票、跟著輿論走」,隨時可轉彎、隨時可轉向,沒有長遠的規劃。他顧不得是否得罪當局,不吐不快…。
  • 希臘騷亂引發社會動蕩 「多米諾效應」危及未來
    希臘騷亂引發社會動蕩 「多米諾效應」危及未來 2008年12月14日 09:4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有示威組織者曾表示,抗議不僅針對槍殺事件,而且針對政府相關政策。政府推出的養老金新政和一系列福利改革不得民心。年初轟動一時的「性、謊言和DVD」事件以及國務部長涉嫌土地交易等醜聞,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很容易受無政府主義思潮影響,激進的行為引發出燎原烈火。
  • 這次民意調查靠譜嗎?
    今天,鹽巴匯總了主流民意調查結果,和各位粉絲一起吃吃這個跨洋大瓜。No.1民意調查顯示誰會贏?目前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拜登更有可能當選美國總統。2016年大選結束後,不少學者對民調出現巨大偏差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假設:比如「羞羞的川普」效應(shy-Trump effect),即川普的支持者不願意在民意調查中表示出他們真實意願,導致民意調查的結果產生誤差。
  • 達康書記仕途中的「坎」
    通過《人民的名義》已播出劇集來看,達康書記的升遷之路應該是這樣的:大學畢業後進入漢東省政府辦公廳,擔任時任常務副省長趙立春的秘書,過了幾年去日本進修,進修歸來30歲左右擔任金山縣長,後來擔任呂州市長,上任沒多久調往林城擔任市委書記,45歲左右擔任省會京州的市委書記,並且晉升副部級,成為省委常委。
  • 外國政府無理「制裁」內地及香港官員 林鄭月娥:回頭是岸
    來源:海外網圖源:林鄭月娥社交媒體海外網12月10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國家安全是每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那些不斷對香港國安法作出批評,甚至藉此「制裁」中央和香港特區官員的外國政府和機構
  • 「城市幹島」加重「城市熱島」效應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郝璐教授帶領的生態水文氣象國際合作團隊在針對長三角地區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幹島」效應,還是「小雨大澇」現象,都與這一區域大範圍溼地和森林轉為城市用地導致蒸散發變化有關。據悉,該成果發表在水文水資源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水資源研究》上。
  • 作為官員的蘇東坡
    原標題:作為官員的蘇東坡然而有人卻是相反評論,認為縱觀東坡一生坎坷, 為何仕途不順?完全是因為他個性張揚恣肆,恃才傲物,上得罪領導,平得罪同事,不會處理關係,不會通融乖張,只是個好詩人,不是個好官員。但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朝為重臣,給前面那些亂來的官員糾偏矯錯不說,單說他外放為官,擔任過太守的地方,政績斐然,口碑極好,尤以杭州為甚,傳下眾多千古美談。其中他愛民近民的浩然之氣,不僅浸潤當時,更浸潤長遠,於今觀之,仍感親切。
  • 人民日報評論:香港需要怎樣的立法會議員?
    人民日報評論:香港需要怎樣的立法會議員? 人民日報客戶端11月4日消息,近日,包括現任及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等在內的8名攬炒派議員,被香港警方以涉嫌於今年5月8日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上觸犯《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中「藐視罪」及「幹預立法會人員罪」拘捕。
  • 《官制》:春秋戰國,入仕途的主要途徑
    在這個時候,一個人非宗室貴族,如何進入仕途呢?在春秋戰國之前的周朝,施行的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制,建立了「天子——卿士——諸侯——卿大夫——士」的統治管理秩序。在官員制度上就形成了「卿士——諸侯——親大夫」三等。這三等官員不是皇室宗親就是貴族人士。
  • 加強權力監督 「仕途」更有保障
    加強權力監督 「仕途」更有保障   官員感嘆「為官不易」,說明一系列禁令真正產生了效力,反腐反到了一些官員的「痛處」。
  • 網絡反腐頻發蝴蝶效應 折射草根「公平」訴求
    網絡反腐頻發蝴蝶效應 折射草根「公平」訴求 2012年09月22日16: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政府投資怎樣避免「擠出效應」
    因為儘管刺激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大,但是政府的作用空間卻很小。因為政府的財政資金預算中沒有應對危機的備用資金,沒有或很少有多餘的錢可用於給居民消費;即便有,也只是杯水車薪,尤其是在人口多的大國更是如此。相反,政府刺激投資的可作為空間就大得多,既可以有財政政策,也可以有貨幣政策。需要注意的是,財政可以一定限度地舉債(赤字財政)投資,而財政基本上不能靠舉債給居民發錢刺激消費。
  • 清朝官員的仕途升遷,哪一級最難跨越?從「四品」升「三品」
    也就是說,不光是朝廷之上,就連地方官制系統中,四品以上也是劃分官員級別的重要分水嶺。 換句話說,對於清朝官員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絕對是一道至關重要的鴻溝;自然,也是最難逾越的一道坎!
  • 人民日報:網絡熱詞表達民意反映社會心理
    怎樣最大程度發揮網絡熱詞對社會的正面效應?如何促使其成為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的正面推動力量?本期「時事觀察」,我們一起討論「網絡熱詞」。  網絡熱詞的表達為什麼「怪」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薛國林  網絡熱詞是一種民意表達,這種表達是自我意識的自然流露,是對社會現象的發問,目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事實真相的追求、對民生熱點的關注、對不良現象的批評。  網絡熱詞的傳播、流行、使用等,無形中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景觀。
  • 新奧運提升北京後勁 改變官員老大加老土形象
    今天的人民日報刊登文章說,從「承辦能力」到「執政能力」,新奧運提升北京的發展後勁,北京管理者的執政風格大變。過去,外地人常說北京的官員「老大加老土」;現在,北京的城市管理正在變得親和、細膩。  承辦奧運,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件盛事,也是「十一五」北京工作的一件大事。難得的機遇,催生了舞動的北京:8000多個項目、9000多個工地、1萬來個塔吊、1.4億平方米建築面積。
  • 揭秘深圳市府副秘書長仕途軌跡:市領導後備軍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現任市委常委、副市長的陳應春,他當年是從處長直接提拔為政府副秘書長,並在兩年後提拔為正局級。  問:市府副秘書長的仕途如何?  答:副秘書長雖無大權卻是重要的協調溝通崗位,很多官員藉助這一平臺得到歷練,在這裡完成從副局級到正局級的轉身。很多市政府副秘書長在獲得正局級別後,會外派到市直機關或者區級部門任正職。
  • 港媒:和平相處 臺灣主流民意
    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蘇貞昌11月10日在受訪時說出:「面對中國(大陸)加速促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有人民與『政府』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有效防止,而有些人執迷不悟與中國(大陸)唱和,想要漸統,這會被主流民意唾棄。」蘇貞昌所說的「主流民意」到底是什麼?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他主觀的意志,實踐恐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 什麼是臺灣的深層民意?國民黨沒搞懂,真的要完蛋了!
    新冠病毒肺炎幾乎成為全人類唯一重要議題,臺灣也不能免除,而臺灣的抗疫表現不錯,民進黨」政府」因而得到民意超高肯定;受到防疫表現庇蔭,民進黨的支持度也水漲船高,民進黨「立委」受到民眾高度青睞。要想改變民意對國民黨的觀感,進而找出新的活路,一是要看政黨路線的主張論述,是否合乎民意的主流價值,二是要看該黨政治人物的表現,是否能夠得到社會的肯定。而臺灣的民意變化敏銳且快速,又必須分別從短期民意、長期民意來梳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