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固廢網訊:位於寧波海曙區洞橋鎮的寧波市洞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深紅色的外牆上點綴著白色六邊形飾塊,儼然一個晶瑩剔透的「蜂巢」,周邊群山環繞,景色十分秀麗。
走進大樓進入垃圾吊車控制室,透過一面巨大的玻璃,數十米深的垃圾倉層層疊疊全是生活垃圾。這個垃圾倉可以存放垃圾2萬噸。垃圾倉上方,三臺巨型的垃圾抓手在垃圾堆上遊走。工作人員說,垃圾抓手每抓一次,就是7到9噸。
據介紹,每天清晨3點起,一輛輛滿載生活垃圾的車輛會依次駛入廠區,將海曙、鄞州等區的2000多噸生活垃圾運到這裡,剛運到的這些垃圾需要在垃圾倉內堆放一周左右的時間,進行發酵、垃圾滲瀝液倒排,提高垃圾熱值。
「每焚燒一噸垃圾,可發電470千瓦時,每天大致可發電100萬千瓦時。」工作人員說。
2017年6月建成投產以來,這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共接納生活垃圾約228萬噸,發電8.6億千瓦時,實現了生活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
寧波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隔壁是寧波市餐廚垃圾處理廠,偌大的垃圾處理廠車間裡滿是高高低低的不鏽鋼設備、管道,根本不需要人工操作,四周也沒有異味。
「餐廚垃圾經預處理分選後,最大限度地回收垃圾中的有機質,經高效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一部分經淨化後向廠區提供所需能源,剩餘部分沼氣經淨化壓縮處理後併入市政天然氣管網。每百噸餐廚垃圾可產生約1立方米的沼氣」。工作人員介紹。餐廚垃圾中的廢棄油脂經分離提純後,還可以被利用起來做成潤滑油、肥皂等物品。
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中心負責人表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是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舉措,隨著垃圾分類鏈條上的「堵點」一一打通,垃圾分類也必將逐步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與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同樣位於海曙區洞橋鎮宣裴村寧波市固廢處置中心園區的還有寧波市廚餘垃圾處理廠,它承擔著寧波市中心城區廚餘垃圾處置的重任,一期設計處理廚餘垃圾400噸/日,二期增加處理能力400噸/日。這個佔地115畝的廠區主要包括環保與垃圾分類教育展廳、預處理系統、厭氧發酵系統、汙水處理系統、沼氣提純系統、堆肥系統、除臭系統以及市政配套設施。
你或許想不到廚餘垃圾處理廠會是綠草茵茵、環境優美的場所,寧波市廚餘垃圾處理廠將智能化技術、立體綠化、環保主題公園、垃圾分類教育基地與綠建相結合,是國內固廢行業第一個以三星綠建設計、建設標準為基礎設計和建設的項目,也是寧波市首個工業綠建三星項目。
事實上,從垃圾分類的前端開始,寧波市就嘗試引入市場機制。晚飯過後,位於寧波鎮海芳辰麗陽小區門口的「藍箱子」變得格外受歡迎,紡織物0.3元/公斤、紙類0.8元/公斤、塑料0.35元/公斤……原來這是由寧波市供銷社和寧波富邦集團聯合投資開發的新型智能垃圾回收系統——「搭把手」,以市場化運作提高「垃圾」再利用率。
從2018年底開始,由寧波供銷集團公司聯合寧波富邦集團公司負責實施的「搭把手」智能回收櫃(站)進駐寧波一些小區,運營近一年以來,已回收再生資源5.6萬噸,實現垃圾減量3.2萬餘噸。
據初步統計,據「搭把手」的大數據顯示,到目前寧波已有261.5萬人次使用智能回收箱,每個智能回收箱日均回收量從最初的幾公斤已增至57公斤左右,居民投售正確率已超90%。除了智能櫃、資源站、資源房這三種固定的回收模式外,「搭把手」還有流動回收模式,定時定點在各鄉鎮停留,可以回收大件家具和塑料、電器產品,實現了城鄉「一體化」服務,成為國內首創的多種方案複合的智能型回收體系。
寧波市供銷社相關負責人介紹,「搭把手」智能櫃一直在更新功能,最新一代的智能回收櫃在功能上增加的英文模式和兒童模式,可服務於更廣泛的人群。預計到2020年,「搭把手」每年可回收利用「垃圾」將超過10萬噸,每年可減少垃圾收運處置費用超過3000萬元以上。
居民們投放的這些可回收物最後去了哪裡?寧波供銷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CEO閔亞軍透露,「搭把手」通過以上四種模式回收的廢品,最後都通過智慧車輛網運營調配,分別送至區域配套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搭把手」的區域配套分揀中心由貨櫃堆建而成,每個分揀中心佔地面積約10畝,設計日分揀能力50噸,覆蓋人口約60萬。
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分揀員雍萬金說,目前紙箱類一天的回收量有四到五噸,這還不包括書本等其他廢品。二次分揀以後,再由半自動液壓打包設備壓實,一天能產生20至30包。
據公司測算,在項目落地前三年,寧波市每個區縣(市)財政每年約需支出1000萬元,就可以有效破解垃圾分類低價值回收「市場失靈」這一瓶頸。
按照建設規劃,未來寧波每個區縣(市)至少配套建設1個姜山站同等規模的綜合分揀中心。到2021年年底,建成5000個回收站點,實現全市城鄉全覆蓋;到2025年年底,建成25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年分揀能力達150萬噸。
原標題:寧波推進垃圾分類完整產業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