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書園!中山公園有個「舊書市場」,攤主和客人間不止是買賣關係

2020-12-10 閃電新聞

即使什麼也不買,人們也習慣了常來中山公園逛逛,這裡有熟悉的人情味兒。 實習生張晧雪 攝

去淘物件,得趁早。這是常客們與中山公園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霜降一過,天氣越來越冷。初冬的濟南,早晨有蕭瑟的涼意。董立並不畏懼寒風,他裹緊上衣,趕往他的「解憂雜貨鋪」,如果哪次休班不來轉轉,就覺得「缺點啥」,只有到了這兒,他能覓到與別處不同的善意,那是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由收藏始,卻不止於收藏

無論春夏,早上六七點,中山公園的一處園子裡,有異於周圍的熱鬧,這便是董立心中的「解憂雜貨鋪」。攤主們帶著近期收來的「寶貝」,從城區各處湧入。一時間,鐵皮柜子上、牆邊都擱滿了各式各樣的書或舊貨。不一會兒,園子便熱鬧了起來。

對董立來說,這樣的「喧囂」卻格外解壓。這意味著他可以輾轉於多個攤子,跟前來轉悠的人聊天。在這裡,陌生不能阻隔交流,靠興趣搭橋,哪怕是剛剛會面,也會像老友般攀談。

董立的逛,沒有目的。他喜歡聽老歌、淘些小玩意,這裡能讓他瞧上眼的著實不太多,但只要尋到,總能收穫撿漏的驚喜。每個人的喜好有異,淘的物件自然也不一樣。

這裡的客人與攤主之間維繫著一種微妙的關係,熟客過來時,捎著想讓攤主代售的物件,如若挑到些心儀的東西,攤主也只收個人情價;有的熟客想「入行」跟老攤主學收藏,便對外宣稱是「師徒關係」;碰到聊得熱切的人,攤主心裡一熱,就不顧時間,早早收攤帶熟客回家看更好的東西。

徐錚就是這樣一個性子外放爽朗的攤主,他早年曾去菏澤插隊,後來隨製藥公司走南闖北,為人處事帶著一種瀟灑的江湖氣,結識了不少好友。後來,他開始畫國畫,賣舊書和玉器瓷器,投身一個迥異於過去的圈子。

中山公園只是徐錚的其中一個「據點」。他的攤子由兩個鐵皮柜子組成,上門碼著滿滿當當的舊書,其中很多是從高校圖書館淘汰下來的,品相比較完好。他收書有自己的標準,對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書格外青睞。攤子上的好書,他從不放在網店裡賣,就等著有緣人來挑——碰上這樣的人,他能跟人攀談許久。從收藏始,卻不拘泥於收藏。

前些日子,董立在一個破紙箱裡淘到了一張上世紀的碟片。「我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寶貝,如果它有完整的碟片盒,價值會更高。」說話間,他從兜裡掏出一個盒子,跟身旁一位「濟南老師兒」分享著。借著這個「引子」,二人又聊起了最近淘的好物。

在董立看來,這個被命名為「中山書苑」的園子已不止買賣場所這樣簡單。它背後是一個圈子,籠絡著有共同喜好的人:他們中有的在鋼筋混凝土裡渾渾噩噩度日,卻在這個小園子裡獲得「神採」;有些因瑣事眉頭緊鎖,卻能在與陌生人的交談中將壓力釋放;甚至不同圈層的人們,都能因為一件好物而惺惺相惜。董立甚至覺得,這個園子是成年人的「解憂雜貨鋪」。

賺錢是一回事交朋友也是一回事

運行多年,「雜貨鋪」有自己的「潮汐規律」:工作日時,淘貨人少,攤主也少,以售賣舊書為主;等到一周最後的三個上午,這裡才真正熱鬧起來。

劉軍幾乎每周都要來中山書苑,他幾乎不瞎轉,來了直奔老朋友史偉的攤子。雖缺了壺好茶,但老友相會,便是分外親切。兩人相識源自簡單的買賣關係,有三四年了。

劉軍今年快50歲了,年輕時便愛上集郵,多年的愛好,讓他在旁人眼裡成了「行家」。他性格也好,有人在攤子前駐足,翻翻信封或連環畫的時候,他常跟人分享心得:「您也喜歡這個?集信封其實也是收藏歷史,每一個信封都是有故事的。當然,根據品相不同,信封的收藏價值也不一樣……」

沒人的時候,劉軍就坐在攤位裡頭,拿著放大鏡細細地打量、研究手頭上的信封,結合郵戳、郵票、信封品相、是否為紀念封等要素選出自己心儀的藏品,一邊跟史偉聊著天。慢慢地,桌上就出現了兩疊薄薄的信封,仔細打量,原來是按價值高低分好的。

因為是老主顧,到了付款的時候,史偉提個價,劉軍再壓壓價,毫不「墨跡」,這單買賣就成交了。對於這園子裡的人來說,「賺錢是一回事,交朋友也是一回事。」史偉明白,大家的目的都一樣,讓好東西遇見真正喜歡它、珍惜它的主人。

前些天,有常逛園子的人過來,看到劉軍在跟一個青年交流,便打趣說,「這是收了個新徒弟啊?」玩笑歸玩笑,這人又認真地念叨了幾句,「真沒考慮收個徒弟,把你集郵的那些經驗和手頭上那些信封傳下去?」劉軍聽完後笑了笑,沒說話。這些他不是沒想過,但他總覺得收徒弟是講究緣分的,現在的年輕人,對收藏感興趣的,不多了。

劉軍清楚,在這個市場裡,玩得久了最後都有極大可能變成攤主,就像他的老朋友史偉一樣。

史偉的舊書生意也只是副業。從本質上說,他仍是個收藏愛好者,連環畫、集郵、紅色收藏、可樂易拉罐都是他的心頭好。擺攤是個「以藏養藏」的事業,手頭上的藏品多了,他便把一些重複的或想出手的挑出來賣。這是一種循環,這些藏品會遇見新的主人,而他自己也有餘力去尋找新的藏品。在他樸素的價值觀裡,或許只有這樣,這些老物件,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

現在,老物件都不好找咯

除了被圈起來的園子外,室內的古玩字畫區也有逛頭。這裡有一件報價兩百萬元的「天價」藏品,該畫的主人李德寶人稱「李哥」,在市場裡已經幹了十幾年,這幅畫是他的鎮店之寶。

李德寶的鋪子前擺了套茶具,平時他就坐著喝茶,跟人聊天。有人問起這幅畫,他便不厭其煩地介紹著:「長3米多,寬2米多,擱上去那時候,來了5個人抬,門窗全卸下來了。」介紹完還總不忘加上一句,「誰把這畫買了,我一屋子的東西都送給他。」

話雖如此,但屋子裡有價值的東西絕非這一件,在他看來,房間裡的老電視機、清代工筆畫都能賣些錢。他還有產於上世紀的輕騎摩託車和永久牌自行車,那輛永久牌自行車幾乎嶄新,一撥車鈴,仍能發出清脆的響聲。

李德寶的很多老物件都是前些年濟南舊城改造、拆遷時淘到的,「那時候大家搬家,很多帶不走的就都處理了,東西都是按箱收的。現在,老物件都不好找咯。」他說,現在更多靠的就是熟悉的老主顧吧,「有啥東西了給我打電話,我直接過去拿。」

開店的這些年,李德寶結交了不少好友。「不能說人家不買就不搭理人家,逛著看看也是好的,咱們都是喜歡收藏的,也算有共同的愛好,聊聊天也可以啊。當然,也說不定他沒什麼需要的,但朋友需要舊貨時就能推薦我這兒。」

不過,來中山公園逛園子的,也並非全是懂行的。有的人只是單純想淘點貨,回去做個裝飾。但無論懷著怎樣的目的,擁有怎樣的情懷,總有人一直堅守在這一方小小攤子上,為生活,為尋找樂趣,為把自己喜歡的藏品傳承下去;也總有人踏入這片園子,也許只是隨意逛逛,也許來尋找喜歡的東西、見有趣的人。對成年人來說,能在這裡尋到這片刻的「專心」,著實不易。這個屬於成年人的「解憂雜貨鋪」,聚集了園子裡的所有善意和理解,成了他們心中閃閃發光的歸屬。

因為有人,因為有熱愛,舊貨的江湖長盛不衰。(文中除史偉、李德寶外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濟南中山公園的舊書市場,已運營16個年頭,現不僅是賣舊書的集市
    濟南中山公園的舊書市場,已運營16個年頭,現不僅是賣舊書的集市濟南的中山公園位於經三路上,處於一個比較繁華的地帶,中山公園每天都有很多老人、年輕人在堅持晨練,有人選擇跑步,有人選擇武術,還有人選擇開個嗓子說個快板,總之在這裡晨練的方式五花八門
  • 天津舊書市場又回來了!搬到了這裡……
    隨後,在天津各界熱心書友、媒體的呼籲下,南開區政府有關部門的努力下,2018年9月1日,舊書市場重新回歸古文化街,這次,攤主們終於有了一個合法、穩定的經營場所。 (詳情) 2019年12月27日,古文化街舊書市場因「2020年古文化街年貨節」舉辦的關係暫停,原本計劃今年2月15日恢復正常營業,卻因疫情的關係,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再後來就是最近攤主們得到消息:古文化街舊書市場要遷走了! 還沒準備好告別,就要說再見了!
  • 桂林舊書市場搬到市中心了,還不快去逛逛
    有人這麼說過無論網上閱讀多麼火爆拿在手上的書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喜歡淘舊書舊物你一定要來這逛逛位於中山南路原桂林汽車總站裡的舊書市場這些都是原來在七星公園後門六合路六合圩的舊書攤>舊書的生命力很強大它始終在愛書的人群中流轉給淘書的人帶來意外的驚喜或許便宜的價格就購到一本心儀的書也或許是復古懷舊的印刷和裝幀讓你心動又或許是一條遺留在書中的就紙條讓你窺探到它過去主人的某一點心事不止有舊書還有老物件即使什麼也不買這裡你也感受到舊物件帶來情懷說不定還能收穫撿漏的驚喜
  • 上海文廟與舊書市場
    之後,上海文廟歷年重建和擴建,並形成一定的規模。清康熙年間,上海文廟建築發展到最大規模。文廟大門朝南開在今學院路上,除了欞星門、大成殿、尊經閣、明倫堂、魁星閣等文廟規定的建築外,一進大門有寬敞的甬道,甬道處有宣化坊(原名宣教坊)、崇禮坊(原名惠政坊)、澤民坊、集慶坊(原名集議坊)四座石牌坊,還有洗心亭、天光影池、舞雨橋,蒼松翠竹等,儼然是一座城市園林。
  • 重慶最大舊書市場—楊公橋舊書市場倒閉了
    可是,眼前的楊公橋舊書市場、發起眾籌續命的單向空間、開啟了閉店倒計時的重慶方所,似乎在用事實告訴我:城市的精神領地並不是堅固的堡壘,相反,它總會在不經意間坍塌。但是,那又怎樣呢?這片領地,永遠會有人重建並誓死守衛。
  • 天津舊書市場又回來了!每周六早6點到下午,鼓樓西街見
    隨後,在天津各界熱心書友、媒體的呼籲下,南開區政府有關部門的努力下,2018年9月1日,舊書市場重新回歸古文化街,這次,攤主們終於有了一個合法、穩定的經營場所。(詳情)2019年12月27日,古文化街舊書市場因「2020年古文化街年貨節」舉辦的關係暫停,原本計劃今年2月15日恢復正常營業,卻因疫情的關係,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再後來就是最近攤主們得到消息:古文化街舊書市場要遷走了!
  • 上海最大的舊書市場 文廟「懷舊風」再起
    「每周日,一場以舊書古籍為主的盛宴,從黑漆漆的凌晨拉開帷幕。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喚做鬼市開幕也來得貼切,攤主挑著檯燈,顧客一目十行,考眼力界的時候到了。」曾到過文廟舊書會的人如此描述。自1986年起,一周一會的文廟舊書市場,是上海最重要的舊書集散中心,曾一度佔據上海書刊批發市場將近九成份額。沿著欞星門進入文廟,翻開了一個舊書市集的故事。
  • 上海文廟舊書市場現狀:除了門票還是1元,其他都變了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儒家先賢孔子的祠廟。在老一輩的上海人眼裡,文廟不僅僅是些獨樹一幟的建築,還是飽含記憶的脈脈溫情。在他們看來,這種溫情就是由上海文廟的舊書集市帶來的。小小的舊書集市經歷了圖書出版的巔峰時期,也面臨著實體書商崩潰的歷史時局,事到如今,又會有怎樣的命運?
  • 中山公園坐落於經三緯五,是國內在商埠區最早設立的公園
    中山公園始建於1904年,距今已有115年的歷史,它濟南市的第一座公園,山東省興建最早的以公園命名的公共遊覽場所。四周被城市包圍,深處濟南老商埠腹地,公園西側這所樓是珍珠大酒店,原來在濟南也算是高檔酒店,如今已失去往日的繁榮。
  • 北京書市從地壇到朝陽公園 讀者偏愛優質舊書
    書市現場   三聯商務半價書熱銷   今年是第二次在朝陽公園舉辦北京書市,不過有不少市民的記憶還停留在地壇書市。60多歲的市民王先生說:「我原來還以為地壇書市沒了,就取消了。前兩天從電視上看到書市要在朝陽公園舉辦,就一直關注著書市的新聞。
  • 漫步舊書攤
    在省外工作時,工作地點在郊外,離最近的小集市有3裡路左右。舊書攤和夜市一樣,都是晚上才開始,那時單身,只要不打球,晚上都會去逛逛。集市雖小,但賣舊書的卻有二、三家,舊書的種類雜亂,毫無章法,所有以地攤形式的書攤,基本都是如此。好在那時我剛起步,對舊書並無選擇,順眼即可。
  • 別了,上海文廟舊書市場!
    得知文廟舊書市場開業的一開始,書市並不頻繁,1986年,文廟成為舊書市場,一年下來僅有數次開市。到了1993年,有人提議把書市建成和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舊書市場「十裡書市」一樣,自此,文廟舊書市場就開始與每周日與公眾見面,舊書市場的書商迅速增加,變得繁榮起來,一直延續至2020年的春節前。
  • 老北京舊書往事:一份超越買賣與生死的書單
    這份對書的喜愛,源於小時候——他父親曾開有一家舊書店。他父親袁俊是1912年生人,13歲在琉璃廠書店學徒,出師後,在東安市場擺書攤,專賣外文書籍。在東城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撰的《王府井》一書裡,提到東安市場的外文書攤,創辦最早的有3家,袁俊的書店就是其中之一。
  • 香港的「特別」市場,老人舊書和舊物,瞬間穿越40年前
    我們一起來看看,香港的「特別」市場,老人舊書和舊物,瞬間穿越40年前!這裡和百貨商場有著巨大的不同,它有著非常多的舊貨,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在這裡買的不是質量不是品牌,而是比它們更值錢的東西,情懷和回憶。這些,都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它更像是一個紀念品,令你想起深水埗的味道,有了香港獨特的味道和獨特的市場。
  • 滬上舊書業「換一種活法」:所有人都是舊書經營者
    網際網路拯救舊書業  王小學是個舊書商,他最近一次在文廟書市裡轉悠已經是去年的事情了,那時候他還拍了張照片發在朋友圈裡嗔怪「文廟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了」。這在他的書友們看來是見仁見智,但他所說文廟內攤位少確是事實。加之文廟附近已不讓擺攤,那這些攤主該怎麼辦?網上買賣唄。
  • 株洲湘江風光帶邊有條舊書攤
    在過去的9年時間,肖幸福的日子裡總飄著一股書香,在株洲湘江風光帶上,肖幸福經營著一個舊書攤,從一開始只在周末出攤,到如今每天擺攤,最近收了哪本好書,遇到懂書的書友,互相交流幾句,這是肖幸福一天之中最快樂愜意的時光。 這條200多米長的舊書攤,藏著很多像肖幸福一樣的愛書人。在舊書攤的隊長胡前飛看來,9年前,株洲六名書友不經意的一次提議,讓株洲湘江風光帶邊多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 西站舊書市場,昆明需要這個老書房
    有一個網站,也許你沒用過,但你一定聽過它。你知道孔夫子舊書網嗎?它是中國最大的舊書交易平臺,目前網站以古舊書為最大特色,在中國古舊書網絡交易市場上擁有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不信咱們就去昆明最大的舊書交易市場——西站舊書交易市場看看。
  • 在重慶舊書市場淘書
    編者按對於淘書愛好者來說,走遍每一個城市的舊書市場,感受當地的獨特文化氣息,是淘書過程中所必要的。重慶,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特色的古老「山城」,也使得浸潤其中的古舊書業獨具風貌。今日,我們便跟隨淘書人秦老師的文字,一起走進重慶的舊書市場,在煙火氣息中感受它真實的生存力量。
  • 我市升級改造中山公園和長青公園
    中山公園和長青公園是北海市民喜歡去的兩個公園,這兩個公園均位於市區中心,交通便利。實施中山公園和長青公園升級改造,納入了市委、市政府實施城鄉建設管理大會戰市政園林行動項目以及市政府2017—2018年為民辦實事「四定」重點項目。
  • 馮驥才談「城市要有舊書市場」
    原標題:馮驥才談「城市要有舊書市場」   許民彤  近日,看了《中國青年報》刊登的「馮驥才:書房是作家不設防的寫作場」的文化報導,其中說到馮驥才的閱讀生活,馮驥才說從「這些閱讀的書裡,能看到我閱讀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