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庸古龍到瓊瑤三毛,皆不可錯過的經典,八十年代的流行閱讀!

2020-12-18 啊進講歷史

那天在一個飯局上,與傅國湧兄聊起金庸。他數年前曾寫過一本《金庸傳》,經過大量搜集與研究材料,這次他把這本書重新修訂出版。他說,在這本書裡,他對金庸及其作品有了更深人的了解。但也是在飯桌上,我意外得知許多八零後朋友,都沒有讀過金庸、古龍等人作品。以前有句話,有華人的地方,必有金庸的小說。還有一句話,凡有井水處,皆有古龍書。這些人的作品,猶如生命的胎記,是一個難以抹除的記憶。所以,當聽到有人沒讀過他們的書,我真的驚呆了。我當時一臉困惑地問:這怎麼可能?一位八零後朋友反問:為什麼不可能?

是啊,凡事皆有可能。八零後一代人出生時,正值金庸等人的小說在大陸流行,而當他們長大,這股熱潮卻已慢慢消退。所謂流行閱讀就是這樣,一些作品在某個階段是大眾的心靈雞湯,可在另一個階段卻可能被當成過期罐頭。流行作品不是經典著作,哪怕它曾經銷量巨大,也只能停留在一兩代人的記憶中,而不會像經典著作那樣成為跨時代的共同記憶。念及此,就不得不承認,我和八零後朋友們事實存在著閱讀代溝。不由想起二十世紀八零年代,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的閱讀時光。當然,我只能寫下自己的閱讀故事,無權代表任何其他人。這段記憶並非遙不可及,可說來卻已過去了二三十年。

作為一個準中年男,八零年代正是處於青少年時期。從時代特徵來講,那是一段讀書的黃金年代。七十年代末,《讀書》雜誌創刊第一期刊出一篇《讀書無禁區》的文章,喊出了那個時代大眾的心聲。在經過多年思想禁錮,人們如饑似渴地撲向新華書店,尋覓自由閱讀的樂趣。當時的閱讀熱情,如今看來那真叫做瘋狂。經常逛舊書攤的人就知道,隨便打開一本當時發行的外國文學作品,印數動輒以數十萬冊計。許多社科類著作也成了暢銷讀物,如三聯書店閹割版的《寬容》,一九八五年首印就是十五萬冊,而且很快就賣完了。

當然,那時候我並不知道《寬容》這本書,也很少讀外國文學經典。這一切對一個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就像是發生在陌生國度的故事。不過拜時代所賜,當時大量港臺通俗讀物通過各種渠道進人大陸,成為民間熱門讀物。我讀金庸,古龍等作家的作品,就是從當年隨處可見的盜版書店開始的。所謂盜版書店,指的是那種除了賣些雜誌、圖書,還出租各類通俗小說的個體書店。這些書大多來歷不明,印刷質量也很差,不時會發現錯別字、印錯頁等情況,但是借閱者眾多。一般情況下,拿到這些書時都是髒兮兮的,書角起皺不說,還經常缺上幾頁。尤其是看到關鍵情節卻發現少了幾頁,不由讓人咬牙切齒。為了保護這些生財的盜版書,書店老闆往往給每本書裝訂上牛皮紅邊護套。而為了能夠在課堂上偷看書,有人便給這些書再包上掛曆紙的封皮。當然,這種小動作經常瞞不過老師。於是,有的老師會把書沒收,等他自己看完了再還給學生。

這些盜版書店出租的書,多數是武俠和言情小說。武俠小說方面的作家有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諸葛青雲、臥龍生等等。這些人不僅作品在大陸被盜版,連人名也慘遭盜用。盜版書店裡就有許多不知哪裡來的武俠小說,用全庸之類的筆名出版。這類盜版書大多為粗製濫造,唯情色描寫方面比正牌作家大膽細膩,因此也有不少人借閱。當時最有名的是前面四位作家,不過我偏愛金庸、古龍的小說,有很長段時間,我幾乎每年都會重讀他們的小說,如《鹿鼎記》閱讀次數不下於十次。一開始接觸武俠小說,自然是受大眾時尚影響,後來再讀,一半是為了打發無聊時間,一半又是因為人生正處於低谷,讀點武俠小說養氣。

言情小說方面,排在第把交椅座位的是瓊瑤,這位言情小說祖師奶奶,至今仍是浪漫愛情小說、電視劇領域的常青樹。據說瓊瑤創作的電視劇集《花非花霧非霧》最近在大陸播放,收視率仍然很高,堪稱業界奇葩。其他言情小說作者還有岑凱倫、亦舒等人。亦舒是作家倪匡的妹妹。倪匡的衛斯理系列,是八零年代除武俠外最暢銷的類型小說。兄妹二人的作品當時都是盜版書店不可或缺的讀物。岑凱倫是一個奇特的存在。至今,關於她,也許是他的身份和生平仍眾說紛紜,成為一樁文壇疑案。但當年她的言情小說作品,其風靡程度絕不亞於瓊瑤。言情小說外,當年流行的女作家還有三毛的旅行隨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讓無數人見識了什麼叫作異域風情。

武俠、言情小說之外的暢銷書,除上面提到的倪匡的科幻小說系列,他曾幫金庸代筆寫作《天龍八部》,還有一個偽稱香港女作家的偵探小說作家雪米莉。關於這個筆名及其真實身份,如今許多人都知道了。這其實是四川作家田雁寧和他的寫作團隊的共用筆名。大陸作家寫通俗小說,非要偽裝成港臺作家,恰表明當年港臺通俗文學的強勢。如果不這麼做,田雁寧等人當時大概也不可能數錢數到手軟。有趣的是,直至二零零七年,田雁寧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自稱從未到過香港。從這也可看出,當年通俗小說作品多麼容易走紅,而讀者又是多麼容易上當受騙。

這種簡陋而繁榮生長的盜版書店,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逐漸走向末路,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就慢慢絕跡了。但這類書店對當年通俗文化推廣的作用很大。那時候,我應該是讀初中一二年級,經常晃晃悠悠地騎著自行車,到書店裡借閱小說。有時看到一些書裡有關鍵情節就怦然心動,趕緊把書夾在其他武俠小說一起借閱。通常一次借二三本,幾天就讀完了。女生也經常到書店借言情小說。對於她們來講,瓊瑤等人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夢幻世界,讓人沉迷而難以自拔。那時,比較時髦的初中女生,喜歡哼著《幾度夕陽紅》之類的瓊瑤電視劇歌曲,在書本上貼著翁美玲的劇照貼紙。她們做著和白馬王子牽手相依的夢,卻不得不面對多數男生情竇未開的事實。

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一開始在大陸遭到了保守文化人士的激烈抨擊,後來又被捧到近乎神聖的地位。對瓊瑤、岑凱倫的言情小說,一直以來評價都不算高,哪怕有人想翻案也不太成功。客觀地講,這些作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藉由通俗文化渠道,對大陸讀者進行了一場文化啟蒙。這是有別於精英式思想啟蒙的另一場大眾文化啟蒙。通俗是神聖的墓志銘。在那個年代,武俠、言情小說成為流行閱讀作品,打破了意識形態色彩濃烈的官方讀物的壟斷格局。在一個思想文化嚴重退化的時代,通俗讀物的功能就是把大眾的審美能力提升到相對正常水平。例如,從金庸小說,人們恢復了對正邪的基本判斷;從古龍小說,人們體驗到了何謂自由不羈的生活;從瓊瑤小說那裡,少男少女明白了什麼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而從岑凱倫的小說,人們恢復了對物質欲望的自然追求。從這角度看,八十年代盛行的人道主義、人性論,與這輪流行閱讀的內在精神相契合。

我當時並不明白這些道理。我的小夥伴們大概也不會這麼去想。但這種出自人性正常欲望的精神,天然具有強大的顛覆能力。無論保守人士如此攻擊詆毀,這些通俗作品仍然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與其他文化潮流匯合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時代精神。到了九十年代,金庸作品獲得官方許可,由老牌出版社三聯書店在大陸出版發行。這意味著,通俗文化在主流話語體系佔有一席之地,人性的力量終於戰勝了各種保守思潮。我們這一代人,正是在八十年代這股通俗文化潮流的滋養下,各自走上了人生路。這是一個事實,如今已可以寫進歷史。不管從那以後社會文化如何變遷,這都是我們的閱讀記憶,也是我們的精神遺產,以及文化暗號。

【圖片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 俗語:男金庸女瓊瑤不三不四看三毛,有什麼含義?
    俗語:男金庸女瓊瑤不三不四看三毛,有什麼含義?金庸的作品集是所有人從小看到大的,有好幾個版本,光是一部射鵰翻拍了多次,明星換了一批又一批,若是金庸的武俠劇不紅,也不可能有導演願意去拍。金庸的作品中最出名的莫過于天龍、射鵰和神鵰這三部作品。
  • 當代十大小說家:魯茅巴三人上榜,陳忠實第七,瓊瑤古龍驚險入選
    閱讀他的小說,在震撼和「不禁汗出」之餘又不得不承認這又都是事實。他一直在關注著中國中國最底層的貧民百姓,卻又一直在努力試圖拯救著整個人類的靈魂。其代表作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現實一種》等。瓊瑤瓊瑤,原名陳喆,生於四川成都,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 騰訊影業公布重量級作品 瓊瑤古龍經典再被翻拍
    談到與於正合作的感受時,一向以心直口快著稱的寧靜說:「於老師的戲很捧人,想捧誰就捧誰,哪怕演技差一點,也可以(因為角色)一夜之間就火了……」或許意識到說得不妥,她立刻補充道:「他們倆(聶遠和吳謹言)表現很好,合作了不止一部戲,很有默契度。」   對於「演技」,於正昨日微博發文進一步解釋道:「什麼是演技?
  • 三毛、瓊瑤、汪國真、席慕蓉、余光中……,我們的詩與遠方
    1時光上溯,1991年1月,我在校園閱報欄的報紙上看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臺灣著名作家三毛,1月4日凌晨,在臺北榮民總醫院自殺身亡。我不敢相信,浪漫的三毛會這樣離我們而去。那幾天我沒有心思上課,日記裡寫的都是因為三毛離去後的傷感與懷念。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出版於1976年,80年代初又出版了《萬水千山走遍》。
  • 金庸武俠小說為什麼經久不衰?金庸將武和俠演繹到了極致
    上個世紀中葉,梁羽生和金庸雙雄崛起香江、橫掃東南亞之後,在六十年代臺灣也掀起了武俠小說熱潮,柳殘陽、司馬翎、東方玉、臥龍山、諸葛青雲、獨孤紅、雲中嶽、陳青雲、曹若冰等,群星璀璨,劍氣縱橫。其中捧出一輪充滿金剛煞氣的明月——武林怪傑古龍。
  • 武俠小說入門指南,後金庸古龍時代的江湖入口
    武俠小說慢慢的從報紙連載,到人手一本傳閱,到席捲全部電視劇熒幕只用了短短幾十年,而現在淡出主流舞臺也只用了短短十幾年。武俠小說是一代人的精神支柱。馬雲也被稱作風清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變成了我們俠文化的標語。
  • 古龍和金庸誰更「厲害」
    古龍的小說迎合了小知與小資對個性、風範、以及所謂終極夢想的揣度,但它仍是準後工業時代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產物和表徵,它實際並不提供複雜難纏的家國感、或直逼人生終極命題的深切叩問,它有的只是可大可小的人生無路盡飄萍的喟嘆。
  • 作品回顧:金庸小說在內地:從「毒草」到名著
    然而內地讀者能夠閱讀正版《金庸作品集》,不過是最近20來年的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金庸武俠小說一直與「難登大雅之堂的地攤文學」等負面評價為伍。  20世紀50-70年代  金庸武俠小說  在內地禁絕  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初期,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門類在內地被禁讀,金庸的小說沒有在內地出版。
  • 專家PK古龍:金庸小說算不算抄襲?文學上的倒退!貌似都有道理
    好基友古龍古龍和金庸的關係非常好,甚至可以說是粉絲,在面對記者採訪時公開表示:我本不願討論當代的武俠小說作者,但金庸卻可以例外……我自己在開始武俠小說時,就幾乎是在拼命模仿金庸先生,寫了十年後,再寫《名劍風流》、《絕代雙驕》時,還是在模仿金庸先生。
  • 古龍筆下九大經典武俠人物,名氣絲毫不輸金庸武俠,你知道幾個?
    提到中國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大家一定會想到金庸和古龍二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武俠影視作品,大多都是改編自二人的作品。 看過金庸和古龍作品的觀眾一定知道,二人的作品除了都展示了俠之大者風範,還是有一些差別的,相較於金庸武俠的氣勢磅礴,古龍的小說則多了些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在人物刻畫上更是存在明顯的差別。 金庸筆下有喬峰、張無忌、楊過、郭靖等眾多經典人物,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古龍筆下的那些經典武俠人物。
  • 金庸,古龍,梁羽生寫的武俠小說,那個更勝一籌
    金庸,古龍,梁羽生都是新派武俠作家。這三個人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金庸迷想必都知道,這兩句詩分別代表著金庸的十四部作品的名字。以歷史為基調,無論從情節描述,故事情節寫的是大氣磅礴,引人入深,而且金庸小說的筆法是非常的老練,無論從情節描述以及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以及主人公的坎坷經歷,都寫得非常佯實,仿佛身臨其境。③古龍小說是種意境,是種玄念。
  • 謝謝您金庸先生,那些年,你讓我們活在武俠小說的「童話世界」裡
    如果說李詠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屏幕上的歡樂,那麼金庸先生帶給我們的就是閱讀的快樂了。大約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是讀著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的。金庸先生有很多頭衍,然而對於大陸讀者來說,最讓人記住的頭衍還是武俠小說作家。
  • 金庸用古龍名字出上聯「「古比古董古「古龍下聯:我也來皮一下!
    金庸用古龍名字出上聯「「古比古董古」古龍下聯:我也來皮一下!距離金庸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金庸先生用古龍名字出上聯「古比古董古」古龍下聯:我也來皮一下!帶著緬懷金先生的心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幅經典的對聯。
  • 古龍,怎麼我的女朋友都不來看我呢?死後林清玄買48瓶XO給其陪葬
    文/麥穗小魚題記:古龍,金庸、梁羽生被稱為「武俠三劍客」。只不過,金庸是在書桌上寫江湖,古龍是在女人窩裡寫江湖,至於梁羽生在哪裡寫江湖咱不清楚。白巖松曾說過:「古龍筆下,無論誰仔細看,都有你我。」相比於金庸,古龍的作品更有江湖氣息,李尋歡、陸小鳳、楚留香、沈浪、西門吹雪......古大俠一生有三大愛好——喝酒,女人,交友,順便寫寫武俠!
  • 金庸一生創作15部小說,而古龍多達七十餘部,為什麼卻無法超越金庸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為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金庸要比古龍「更勝一籌」? 烈酒和清茶 金庸自1955年創作武俠處女作《書劍恩仇錄》開始,到1972年最後一部武俠作品《鹿鼎記》問世,一共續寫了17年的江湖,加上一本
  • 瓊瑤童年往事曝光:曾在地下黨活動站生活
    為了便於開展工作,袁彬特意讓姨父、著名愛國人士沈鈞儒約請馮玉祥將軍作名譽董事長以加強學校的社會地位和信譽,馮將軍欣然應允,興致勃勃為袁彬、劉國瑞題詞:木蘭女,早從軍,秦良玉,是奇人,保衛國家皆忠貞。  開學後,袁彬主要負責統戰工作,爭取到不少瀘州上層人士,包括敘瀘警備司令部副參謀長張亦若(後來參加共產黨),合江縣長徐兢存等。袁彬忙於開展地下工作期間,7歲的瓊瑤隨父母投奔到姨媽家。
  • 臺灣瓊瑤電影回顧
    瓊瑤把正妻的孩子寫得面目可憎,也改變不了第三者和渣男就該人人唾棄的事實。攝影陳坤厚,場記侯孝賢,音樂顧嘉輝。甄珍說話的腔調完全就是紫薇,她和耿先生的相處模式約等於溫和版的陸振華和依萍,瓊瑤老師的審美真的十年如一日。看完這部可以好好思考一下為什麼瓊瑤比金庸更容易過時?
  • 揭全集的瓊瑤小說是哪些?瓊瑤簡介!原來瓊瑤是金庸的遠親!
    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可謂是家喻戶曉,從幾度夕陽紅開始,到青青河邊草,在到還珠格格,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可謂是火爆整個中國,吸引了中國一大半粉絲,那麼您知道瓊瑤小說全集是那些嗎?下面小編為您科普下吧!筆名除瓊瑤外,還曾用過鳳凰、心如。瓊瑤創作小說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聲》、《水雲間》、《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梅花烙》、《海鷗飛處彩雲飛》和《彩霞滿天》等。1949年,瓊瑤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臺灣生活。其後步入職業作家行列,並相繼進入電影、電視劇製作行業。瓊瑤16歲時以心如為筆名發表小說《雲影》,25歲時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