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夫 編輯|秦嶺君
15年前,一套名為「世紀文學60家」的叢書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最後在爭議中評選出了60位文學大家。但是關於中國小說家的排名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魯迅
魯迅,浙江紹興人。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被譽為「民族魂」。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魯迅,不僅過去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現在也是,將來還會繼續。法捷耶夫評價:魯迅為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魯迅奪得雙冠實至名歸。
魯迅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代表作品:《狂人日記》、《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鴻,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裡,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王瑤《茅盾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貢獻》:「就中國現代文學史講,我以為把茅盾當做有重大貢獻的少數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據的;這個根據不僅是黨中央給他的歷史性評價,而且包括人民對他的作品的喜愛的程度。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讓他的文學遺產在我們攀登文學藝術高峰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對他進行深入的研究」。
夏志清:「茅盾無疑仍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共產作家,與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遜色。」
周揚:「茅盾是『 五四』 以來第一個卓有成績的文藝評論家。」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生前遺願,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的一個文學獎項。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於1981年設立。 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巴金
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他是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他在1927年至1929年赴法國留學,1929年回國後,從事文學創作,巴金被認為代表著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良心。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金庸說,「巴金是中國偉大的作家。」
賈平凹說,「巴老是我國當代文學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當代作家的一面旗幟。」其代表作品有:《家》、《寒夜》、《隨想錄》等。
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王小波
王小波,中國當代學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坎城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
張愛玲
張愛玲,原名,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被譽為「民國才女」。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其中小說的成就較高。
賈平凹: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白先勇: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餘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其代表作有《傾城之戀》、《金鎖記》、《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燼餘錄》、《紅樓夢魘》等。
陳忠實
陳忠實,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獲茅盾文學獎,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已發行逾160萬冊,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著名學者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白鹿原》在中國當代文壇上,毫無疑問是小說叢林中的一棵枝葉茂盛、葳蕤光輝的大樹,確確實實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風光無限、撼人心魄的高峰。
餘華
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和余光中,餘秋雨並稱「三餘」。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中國的主流文學作家,比較受歪果仁歡迎的,大概是這幾種。一種是比較洋派的,比如嚴歌苓,王小波,骨子裡有些西方的東西。一種是表面土,實際洋的,比如莫言,寫的是中國鄉村,用的卻是馬爾克斯們的筆法。還有一種,叫餘華。是的,餘華一個人就是一個文學派別。
餘華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餘華以他的批判題材出名,寫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
在小說方面,能代表中國的我認為不是王蒙,也不是賈平凹,不是韓寒也不是郭敬明;而是曝光率不高,一直都很低調的先鋒作家餘華。餘華的小說集幽默、諷刺於一身,現實性和批判性共存。閱讀他的小說,在震撼和「不禁汗出」之餘又不得不承認這又都是事實。他一直在關注著中國中國最底層的貧民百姓,卻又一直在努力試圖拯救著整個人類的靈魂。其代表作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現實一種》等。
瓊瑤
瓊瑤,原名陳喆,生於四川成都,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祖籍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畢業於臺北市立中山女中。
瓊瑤的父親陳致平是大學教授,母親袁行恕出身書香門第 。瓊瑤也是作家金庸的遠親,金庸的堂姐為瓊瑤的舅母。是詩人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
3月11日晚,知名作家瓊瑤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千餘字長文宣布要跟大家「小別」。瓊瑤表示將關閉自己社交平臺留言版,她說:「時光匆匆,我八十二歲了。視力精力都大不如前……親愛的朋友們,我真的累了!我好想海闊天空的去雲遊四海。隨心所欲的寫我的小品,即使寫不出來,我的人生,也夠豐富了!」其代表作有《窗外》、《潮聲》、《水雲間》、《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梅花烙》、《海鷗飛處彩雲飛》和《彩霞滿天》等。
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漢族。1938年6月7日生於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鬥,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
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靜脈出血,古龍在臺灣去世,終年48歲。
倪匡:「人間無古龍,心中有古龍。」
白巖松:「古龍筆下,無論誰仔細看,都有你我,所以古龍不古。」
徐克:「古龍小說描寫的其實是現代心態,而金庸作品主要反映傳統中國道德觀念。
作為當代華語文壇罕有的大師,古龍的作品是真正深入街頭巷尾的文學經典,李尋歡、陸小鳳、楚留香、沈浪、西門吹雪等眾多形象,早已成為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角色。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流傳甚廣;他的作品有著永恆的主題:勇氣、俠義、愛與寬容。九十年代根據《流星·蝴蝶·劍》改編的《蓮花爭霸》與《劍嘯江湖》,劃開了中國武俠劇的巔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