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每天吃只一斤大米,司馬懿喜道:諸葛亮命不久矣

2020-12-18 大鄉村說歷史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六出祁山,再次伐魏,他率大軍出了斜谷道,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

在這段時間裡,諸葛亮既多次派使者下凡,甚至送上巾幗女子的飾物,來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卻不動聲色,堅守不出,同時採用「千裡請戰」的妙計,平息了眾怒。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分兵屯田,與魏國百姓共種糧食自給,打算長期駐守,但此時諸葛亮已因勞累過度而病倒。

其間,司馬懿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辦事等情況,使者很坦率地說:「諸葛公早起晚睡,二十杖以上罰他,親自披掛;所食不到三升。」司馬懿聽後暗地裡偷竊彭,對親信說:「諸葛孔明食不果腹,事不宜遲!

《三國志》也有類似的記載:諸葛亮病重時,諸葛亮每日食米僅為三升。

魏晉時期的一升米約合今天的0.2023升,而現在的米大約是每升1.7斤,三升米大約是1.02斤,諸葛亮生病的時候,他每天吃的米大約是一斤。所以,問題來了,諸葛亮生病時,一天吃一斤米,到底是多還是少?

它與當時的特殊情況有關。那時候的環境,他們可以吃五穀雜糧,可以填飽肚子就很好了,更不用說吃點心,吃營養補品了。與此同時,古人一般都從事超負荷的體力勞動,吃飯本來就比我們現代人多。這樣,諸葛亮臨死前只吃了一斤米,每餐也就三兩左右,再因當時糧食本來就不多,而又是戰場上,除了米,什麼都吃不下。

所以,諸葛亮的親信,甚至「情敵」司馬懿等外來者,都覺得諸葛亮每天吃得太少,這樣下去肯定會「命不長」,後來才發現原來如此。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每天吃只一斤大米,司馬懿喜道:諸葛亮命不久矣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六出祁山,再次伐魏,他率大軍出了斜谷道,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在這段時間裡,諸葛亮既多次派使者下凡,甚至送上巾幗女子的飾物,來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卻不動聲色,堅守不出,同時採用「千裡請戰」的妙計,平息了眾怒。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分兵屯田,與魏國百姓共種糧食自給,打算長期駐守,但此時諸葛亮已因勞累過度而病倒。
  • 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飯量也不少啊,為何司馬懿判斷他陽壽已盡?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解中,引用了一段《魏氏春秋》的記載,說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問及諸葛亮平日飲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數升」。《晉書宣帝紀》也提到這件事,司馬懿問諸葛亮「食可幾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馬懿由此認為諸葛亮吃得少,判斷他命不久矣。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今天的哪裡,為何諸葛亮...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裡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裡,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兩者密不可分。為什麼做出重西輕東的決策?
  • 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飯量也不少啊,為何司馬懿判斷他陽壽已盡?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解中,引用了一段《魏氏春秋》的記載,說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問及諸葛亮平日飲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數升」。《晉書宣帝紀》也提到這件事,司馬懿問諸葛亮「食可幾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馬懿由此認為諸葛亮吃得少,判斷他命不久矣。
  • 得知諸葛亮一天能吃三四升米,司馬懿竊喜:他命不久矣
    司馬懿知道蜀漢使者的目的,他將計就計當著所有人的面穿上了這件衣裳,而且還很裝作很得意的樣子,讓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誇讚自己好看,目的是讓蜀漢使者放下戒備心。正當蜀漢使者錯愕的時候司馬懿隨口問蜀漢使者,諸葛丞相吃得好嗎,睡得好嗎?蜀漢使者回答,丞相精力旺盛,每天能吃三四升米,不勞大都督費心。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和司馬懿建興九年諸葛亮第4次出師北伐,諸葛亮由祁山道北出,包圍了祁山。諸葛亮同時聯絡了鮮卑的軻比能一同舉兵。這時候又趕上曹真病重,對於曹魏來說西北局勢非常吃緊。沿漾水北上的祁山道事實上張郃的預判是完全正確的,諸葛亮在出兵之前,給鎮守漢中督運糧草的李嚴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就是出褒斜道斷魏軍的後路,不過李嚴沒採納這個上計。
  • 諸葛亮六出祁山,圖謀攻魏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魏太和元年,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1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1回 二出祁山 諸葛亮的二次北伐與首次北代發生在同一年,一個在春季,一個在冬季。損失趙雲固然讓諸葛亮同樣心痛,北伐大業卻還得繼續。這次諸葛亮準備由陳倉道北伐,直入關中。所以嚴格來說,並不能被稱為二出祁山。考慮到上次北伐分別用了祁山道和褒斜道,這兩道曹魏必定會重點防範,換條路徑試試也符合邏輯。問題是諸葛亮會這麼想,曹魏那邊同樣會這樣想。當下駐守長安的已經不是夏侯楙。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史書上記載了三次。這三次評價,都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在率軍抵禦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時,與諸葛亮做了多次較量。在祁山一帶,雙方採取各種機動,還進行了滷城之戰。在諸葛亮撤軍時,司馬懿派張郃追擊,還折損了這員大將。從各方面來說,雖然司馬懿完成了抵禦諸葛亮的任務,在作戰中還是略顯吃虧。
  • 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使者說的「數升」雖然應該比題主所說的「一斤」還是要多一點(秦漢時期的一升約合現在的200ml),但是這個飯量水平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低的(那時候一個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兩三斤飯)。俗話說得好「能吃才能幹」嘛,食量在古代是反應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農村裡現在老年人還以能吃為榮,證明自己身體好)。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今天的哪裡,為何諸葛亮...
    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裡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裡,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一出祁山時的三國局勢
    曹叡年紀輕沒經驗可以這樣認為,顧命的司馬懿卻不敢冒這個險。隨後司馬懿做了兩件事,先是自己入駐宛城,總督荊、豫兩州軍務。魏國有祁山、襄陽、合肥三線戰場,後來形成的格局是曹真坐鎮關中警戒祁山;曹休負責合肥前線。夏侯尚如果不死,荊襄一線自然是他負責,夏侯尚一死司馬懿便頂了上去。曹丕剛去世時,已經領軍在襄陽與北伐的吳軍打過一次。
  • 司馬懿用八個字判斷諸葛亮的生死,也對今天的一部分人發出警示
    諸葛亮說:「他本來就不想出戰,所以才要請求出戰,目的是想向部下顯示力量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想來戰,何必千裡迢迢去請示呢?」使者回答說:「丞相早起晚睡,什麼事都親手管理,連處罰二十軍棍的小事都親自審理,每天吃的倒不多。」使者走了以後。司馬懿哈哈大笑,說「諸葛亮命不久矣。」部下不明白原因。司馬懿解釋道:「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就在當月,諸葛亮果然隕落在軍隊裡。
  • 司馬懿為何沒葬身在上方谷?你看看空城計時,諸葛亮是怎麼獲勝的
    二:空城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跟司馬懿有過多次較量,其中最驚險的有兩次。在諸葛亮整頓完蜀漢內部之後,便開始了六出祁山。雖一開始諸葛亮勢如破竹,但哪料卻被司馬懿給瞬間翻盤了。司馬懿抓住了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街亭之敗的機會,10萬大軍,把缺兵少將的諸葛亮堵在城內,於是「空城計」發生了。對於「空城計」有兩種觀點。其一:諸葛亮獲勝說,諸葛亮抓住了司馬懿多疑的性格,逆向操作,利用自己一生謹慎這個名聲,反其道行之,大開四門,布置疑兵,自己在城頭彈琴,給司馬懿來了一次經典的心理戰。
  • 張郃之死並非陰謀,只是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被算計了而已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時,司馬懿命張郃率軍追擊蜀軍。張郃認為「歸軍勿追」,司馬懿卻堅持讓張郃去追擊,最終張郃中計而死。有些人認為司馬懿是故意要害死張郃,以剷除忠於曹魏的將領,為自己奪權做準備,其實並非如此。
  • 諸葛亮令司馬懿佩服的地方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原文如下: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 諸葛亮六出祁山怎樣才能贏?軻比能是關鍵,可惜諸葛亮明白得太晚
    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發起了六出祁山之戰,先後數次帶領大軍,從漢中出兵,進攻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遺憾的是,諸葛亮雖然雄心萬丈,但六出祁山之戰卻收效甚微。諸葛亮六出祁山以失利告終,原因是多方面的。蜀國國小力弱,綜合國力與魏國相差甚遠,諸葛亮想來個以小打大蛇吞象,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小打大的成功案例,也並非鮮見。諸葛亮要想贏得六出祁山的勝利,也並非全無可能。
  • 三國990: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兵無將,魏延和姜維成為擎天玉柱
    諸葛亮五出祁山,沒有成功,於是屯兵漢中,把蜀兵訓練得人強馬壯,糧食也積聚得十分充足。如此三年,他奏請劉禪,準許六出祁山,再伐曹魏。劉禪覺得鼎立的局面已成,吳、魏都不來侵犯,樂得坐享太平。諸葛亮道:「老臣受了先帝知遇之恩,就是在睡夢之中,也在設想伐魏大事。」
  • 司馬懿為什麼那麼害怕諸葛亮?
    諸葛亮的屯兵之所五丈原——武侯的隕落之地五丈原東西長約十裡,南北寬約五裡,其地勢高出周圍地面約五十丈,南扼斜谷,北臨渭水,是蜀軍屯兵的理想之地。諸葛亮大軍一出斜谷,立即就佔領五丈原,在這裡安下大營。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 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使者說的「數升」雖然應該比題主所說的「一斤」還是要多一點(秦漢時期的一升約合現在的200ml),但是這個飯量水平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低的(那時候一個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兩三斤飯)。俗話說得好「能吃才能幹」嘛,食量在古代是反應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農村裡現在老年人還以能吃為榮,證明自己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