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六出祁山,再次伐魏,他率大軍出了斜谷道,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
在這段時間裡,諸葛亮既多次派使者下凡,甚至送上巾幗女子的飾物,來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卻不動聲色,堅守不出,同時採用「千裡請戰」的妙計,平息了眾怒。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分兵屯田,與魏國百姓共種糧食自給,打算長期駐守,但此時諸葛亮已因勞累過度而病倒。
其間,司馬懿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辦事等情況,使者很坦率地說:「諸葛公早起晚睡,二十杖以上罰他,親自披掛;所食不到三升。」司馬懿聽後暗地裡偷竊彭,對親信說:「諸葛孔明食不果腹,事不宜遲!
《三國志》也有類似的記載:諸葛亮病重時,諸葛亮每日食米僅為三升。
魏晉時期的一升米約合今天的0.2023升,而現在的米大約是每升1.7斤,三升米大約是1.02斤,諸葛亮生病的時候,他每天吃的米大約是一斤。所以,問題來了,諸葛亮生病時,一天吃一斤米,到底是多還是少?
它與當時的特殊情況有關。那時候的環境,他們可以吃五穀雜糧,可以填飽肚子就很好了,更不用說吃點心,吃營養補品了。與此同時,古人一般都從事超負荷的體力勞動,吃飯本來就比我們現代人多。這樣,諸葛亮臨死前只吃了一斤米,每餐也就三兩左右,再因當時糧食本來就不多,而又是戰場上,除了米,什麼都吃不下。
所以,諸葛亮的親信,甚至「情敵」司馬懿等外來者,都覺得諸葛亮每天吃得太少,這樣下去肯定會「命不長」,後來才發現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