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2020-12-19 騰訊網

使者說的「數升」雖然應該比題主所說的「一斤」還是要多一點(秦漢時期的一升約合現在的200ml),但是這個飯量水平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低的(那時候一個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兩三斤飯)。俗話說得好「能吃才能幹」嘛,食量在古代是反應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農村裡現在老年人還以能吃為榮,證明自己身體好)。

諸葛亮當時的食量並非一斤,而是數升,也就「三四升而已」。我們換算下,三漢升等於現在的600毫升,4漢升也就800毫升。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飯量,就是煮熟的米飯800毫升這裡。而米飯煮熟後的密度我們以0.8g/ml來算,那麼800ml米飯質量應該在640g左右,根據我在某度上面的查找得知,普通大米的生熟比值為1:2.3。因此,640g米飯對應的大米為278.2g。

司馬懿之所以會被曹操家族重用,那是為了依靠他來制約和對付諸葛亮,畢竟司馬懿是擁有大才的人;反言說,如果當時的曹魏政權若沒有諸葛亮這個眼中釘,是根本不敢重用司馬懿這個擁有雄才大略的人。關於這點,司馬懿作為人精自然而然很清楚,他同時也明白如果自己過早的將諸葛亮打敗並殺死他,是對自己不利,不僅會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還有可能遭受殺身之禍,正所謂「以諸葛養司馬」,這便是他心中的算盤。

事實果真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最終倒在最後一次被罰的路上,病死在五丈原,帶著自己未盡的夢想,遺憾去世,享年53歲。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飯量也不少啊,為何司馬懿判斷他陽壽已盡?
    為什麼吃三四升,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活不長了。按照漢代的標準,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一石糧食大概是120斤,漢代一斤大概等於今天的四斤多一些。也就是說。一石就是不到三十斤,一鬥不到三斤,一升不到0.3斤,三四升也就是一斤左右。那麼問題來了,一天吃一斤左右的米,很少嗎?
  •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每天吃只一斤大米,司馬懿喜道:諸葛亮命不久矣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六出祁山,再次伐魏,他率大軍出了斜谷道,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在這段時間裡,諸葛亮既多次派使者下凡,甚至送上巾幗女子的飾物,來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卻不動聲色,堅守不出,同時採用「千裡請戰」的妙計,平息了眾怒。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分兵屯田,與魏國百姓共種糧食自給,打算長期駐守,但此時諸葛亮已因勞累過度而病倒。
  •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真有其事嗎?司馬懿為什麼那麼害怕諸葛亮?
    根據《晉書司馬懿傳》記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這件事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呢?不僅如此,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大軍傾巢而出,立刻抽調二萬精兵增援西線,同時給司馬懿下了一道切詔,也就是措辭嚴厲的詔書,詔書云:「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有天子詔書在手,我倒要看看,誰又敢像上次那樣譏笑自己「畏蜀如虎」呢?對面敵營中的諸葛亮不知對方的盤算,一封又一封地送來挑戰書。
  • 諸葛亮離世後,為何司馬懿卻氣憤不已?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而他離世後,作為被諸葛亮一路吊打的司馬懿,只恨天公不作美!然而司馬懿被諸葛亮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諸葛亮死後為何他卻氣憤不已?難道他欣賞諸葛亮這個對手?不忍他死去?當然不是!司馬懿之所以氣憤,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 同為頂級謀士,為何諸葛亮流芳百世,司馬懿卻臭名遠揚?
    讀到三國故事,前期看各路諸侯馳騁中原,中期看魏蜀吳三國合縱連橫,而到了後期,其精彩部分便當屬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了。從諸葛亮兵出祁山,拉開北伐序幕開始,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無功而返為結束,司馬懿也在此期間逐漸成長了起來。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諸葛遺前兩計皆為社稷,而遺策後人,乃從實際朝綱,遠離朝政,勉誤朝綱,以為社稷。諸葛子之子,非大才也。而且司馬遣策,以家庭安危為出發點,要其免於猜忌。諸葛遺計,忠心耿耿,為國乃鞠躬盡瘁,若死後再來。用三顧茅蘆來報答先主。而且司馬遺策,只有一人之私,可見諸葛和司馬忠奸的分別。司馬死前無遺言,只是在遺策上意見不同,技藝造詣不高。
  • 司馬懿的子女個個龍虎,為何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原因很簡單
    三國亂世中,不得不說的兩位謀士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各為其主,每一個人都足夠優秀。可是司馬懿最終發動了政變,讓魏國的政權不在曹氏家族了,司馬懿的政變給司馬炎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劉備對諸葛亮更不用說,他曾經三次親自去諸葛亮的住處邀請諸葛亮出山,三國演義把這個稱為三顧茅廬。同樣可以看出諸葛亮是非常優秀的,否則劉備絕不會低三下四的去請他出山。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司馬懿的子女都非常的優秀。為何司馬懿的子女會非常優秀呢?
  • 諸葛亮6次北伐為何都失敗,曾給司馬懿送過女裝?
    諸葛亮6次北伐為何都失敗,曾給司馬懿送過女裝?我們知道當初諸葛亮接受遺命之後辦的第一件事,其實就是恢復和吳聯合抗擊曹的方針。這個問題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它關係著當時的戰略全局的一項非常重大的措施。而且他當時所採取這項措施什有根據的。
  • 諸葛亮、司馬懿兩人誰更能「雞娃」?
    在三國時期,諸多英雄人物的鬥爭之中,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堪稱精彩。因為司馬懿的阻撓,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 諸葛亮和司馬懿難分伯仲,為何後人天差地別?是家風的關係嗎?
    諸葛亮有親子一人-諸葛瞻,養子一人-諸葛喬,諸葛喬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諸葛瞻「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後又在優勢兵力情況下戰死綿竹,的確才能中庸。雖然後世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名聲天差地別,但在當時,我們並不能說司馬家的家風就不好,諸葛亮的家風就好。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司馬懿就開始與他對敵。直到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馬懿承受了諸葛亮主要的攻擊。而且這兩次攻擊,是諸葛亮軍事能力趨於成熟的攻擊。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著自己的評價。作為諸葛亮最大的敵手,他的評價應該很有發言權。不過,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有著前後矛盾的地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下面上戰例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腦補退兵三國時期,蜀國魏國經常交戰,諸葛亮北伐那真是至死方休 。有一次,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紮在陽平關,派魏延等人率主力東進,只剩下萬餘人守城。趕巧了,魏國大將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也率軍20萬兵前來攻打諸葛亮。可是魏延和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正好岔道而行,雙方沒遇見,因此魏國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徑直挺進到距離諸葛亮60裡的地方。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見魏晉不出,就假裝退軍,司馬懿見狀,緊追不捨,當諸葛亮到達滷城的時候,司馬懿也尾隨到了滷城。滷城之戰諸葛亮為了引誘魏軍交戰,竟然主動讓魏軍包圍。都說諸葛丞相一生唯謹慎。其實有時候諸葛亮也是敢於冒險的,甚至不惜以命相搏。王平到滷城後,駐守南圍。
  • 《虎嘯龍吟》主角是司馬懿,最後火的是諸葛亮?網友:這是必須的
    這似乎有些怪——續集題目叫《虎嘯龍吟》,虎即冢虎,就是司馬懿;龍即臥龍,就是諸葛亮,從劇名的結構來看,二人本來是戲份相當,而司馬懿作為主角戲份不會少於諸葛亮,可是最後,司馬懿沒什麼看點,反倒戲份不多的諸葛亮卻一再受到熱捧和讚揚。
  •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奇才,那為什麼百姓心中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謀才略人盡皆知,他們的身份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手握大權,都是先帝的託孤大臣,負有輔佐幼主的責任。而且,司馬懿更勝一籌,是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的託孤大臣;但為什麼只有諸葛亮能千古流芳呢?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難道孔明也有出錯的時候嗎
    曹魏之所以能夠多次抵擋得住諸葛亮的進攻,一方面是因為蜀國後方糧草運不過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司馬懿始終守住了天險。建興十二年(蜀漢)春(公元234年),諸葛亮再次帶兵35萬人駐守祁山,司馬懿在渭水一帶部署四十萬人,雙方大舉決戰。
  • 諸葛三兄弟皆是有經世之才的人,為何只有諸葛亮名揚天下
    諸葛三兄弟皆是有經世之才的人,為何只有諸葛亮名揚天下說到諸葛亮,大家都能多多少少的說出些關於他的事跡。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的故事更是上了課本。可其實諸葛家的三兄弟都是有才能的人,但是在世人眼中明顯諸葛亮更加厲害,那為什麼只有他名氣最大呢?
  •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如何,司馬懿說了一成語,結果被啪啪打臉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晉書·宣帝紀》,時間是在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為諸葛亮和司馬懿。原文如下: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諸葛亮人稱臥龍,龐統被叫做鳳雛,但最厲害的綽號當屬司馬懿!
    諸葛亮人稱臥龍,龐統被叫做鳳雛,但最厲害的綽號當屬司馬懿! 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更厲害呢?曾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多數人認為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
  • 諸葛亮親生兒子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說起諸葛亮,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威名甚至遠播海外。可是,除了在蜀漢滅亡時戰死的諸葛瞻之外,很少聽到諸葛亮其他後人的消息。難道在諸葛瞻戰死之後,諸葛亮真的絕後了?當然不是這樣的,諸葛亮還是有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