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位於靜安雕塑公園內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終於將開門迎客。新館最大的看點是什麼?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荷蘭萊頓自然博物館「掌門人」的眼光來說,是「集科學與美於一身,新館實行了兩者的完美融合」。
和曾經位於延安東路上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舊館相比,新館在布展理念上幾乎實現顛覆性變化——追求展品與參觀者的零距離,上萬餘件珍貴標本在只有微弱保護甚至無保護的情況下直呈於參觀者。
有館方工作人員直言,「真是捧著一顆滴血的心在辦展」。畢竟,展品和參觀者「零距離」,觀展的效果最理想,但這也對參觀者的文明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很多標本不僅是真品,而且是孤品,一旦損壞,就再也沒有了。」
別再問「鎮館之寶」了, 因為看點實在太多!
隨著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老上海」對於自博館的印象將被刷新。
曾幾何時,位於延安東路上的舊館,昏黃的燈光下,珍稀的各色動植物標本被擺放在玻璃櫥窗或玻璃罩裡。最難忘的是「迎客」的馬門溪龍,高大、威猛,有一種要把高聳的天花板捅破的氣勢,這具巨型恐龍骨架也讓幾代上海小囡對自然博物館的印象定格於「神秘」!
新館,完全不同了!新館外立面上有一道通透、便於採光的「細胞牆」,把館體照得敞亮通明。總面積逾4萬平方的新館設地上3層,地下2層,按「起源之謎」、「生命長河」、「體驗自然」、「演化之道」等主題,共計10個展區。
館藏方面,新館展出的藏品約1.1萬件,其中1/3來自舊館館藏,其餘2/3則通過捐贈、交易、採購和長期借展等方式獲得。行走在各主題展區,參觀者會有一種擁抱大自然的錯覺,不同時空的動、植物標本一一呈現,栩栩如生!
在新館,動物標本的陳列基本依照生物進化的順序。要說史前生物,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恐龍。有趣的是,曾經作為舊館「鎮館之寶」的馬門溪龍,到了新館多少有些「失色」,有人甚至要費勁找一會,才能發現它的蹤影。這是因為,新館展出了更多、更巨型的恐龍化石!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爬行動物繁盛的時期,生活在海、陸、空的不同種類的恐龍都有所呈現。
說起新館的「鎮館之寶」,記者得到的答覆更玄奧:沒有「鎮館」一說,因為值得一看的「寶貝」太多。
在「起源之謎」展區,展廳中有四堵「牆」格外顯眼。這個被標記為「地球史書」的展品,「牆面」其實就是地球在寒武紀、三疊紀等四個關鍵演化時期的地層剖面。據說,很多地質專家看完以後都發出讚嘆,大呼不可思議。
早在數年前新館醞釀之時,採集不同年代地層的大膽想法一經提出就備受重視。自然博物館要呈現地球的演化史,物種的起源之謎,對它們的直接述說和記錄,地址剖面是最有說服力的展品之一。地層相當於不同地質時期的「頁面」,記錄著生命歷經繁衍、變遷到滅亡的跌宕過程。在新館參觀時,遊客若仔細觀察,甚至可以在展覽的地層上找到動植物的化石。
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這四堵「牆」不僅是上海自然博物館不容錯過的看點,而且也將成為「絕唱」。目前,我國法律對地質環境的保護非常嚴格,即便今後新建博物館,也不可能再有類似的藏品。
科學家對藏品科學性負責, 藝術家提升布展之美
駐足觀察展區裡的金絲猴標本,你可以看到它臉上的褶皺;拿相機對著狼的標本拍照,你會發現照片裡的狼,眼睛泛著綠光;在極地動物展區,海豹成群,表情還很萌……在新館,高超的標本製作水平讓很多動物展品達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不僅如此,一些在新館內部試運營期間就參觀過的學者專家還有一個共同的觀後感:美。
標本很美、展區很美,行走在整個新館,每一個細節都給人一種美感。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之所以受到博物館業界專家的關注,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從醞釀建館之初,新館就同時吸納了科學家和藝術家兩路學術力量。讓科學家和藝術家在一起工作,科學家對展品的科學性負責,藝術家提升展品的展出效果——正是在這樣的工作理念上,新館才在科學與美學的有機統一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以新館「熱帶雨林」景箱為例,為了真實還原熱帶雨林的自然風貌,參與布展的科學家們和藝術家們曾組成聯合考察隊,多次親赴熱帶雨林實地科考。熱帶雨林的植被是如何分布的、生活著哪些動物、生態環境是怎樣的?在景箱裡,小到一片樹葉的形狀、一株植物的選取,「有些擺放的是模型,因為當地不允許採摘。但在科學上又完全經得起檢驗,是逼真的」。
而參觀者如果悉心觀看則會發現,景箱的近景和遠景實現了巧妙結合,近景以實物標本居多,遠景則是畫作。不僅如此,加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配以音響聲效,景箱仿佛就是地球熱帶雨林的一景——在提升觀展的整體效果方面,藝術家投入了大量的心力。
自然博物館通常與「經典」兩字相連——在博物館的大家庭,自然館數館中經典;就藏品而言,在自然館展出的一般也是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在布展上有一個亮點:敢於突破經典的限制,在布展的形式多樣性上有很大的進步。」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說,上海自然博物館舊館曾是中國最早開設的一批博物館之一,在自然科學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平衡經典與新意上,新館有很大的進步。
珍稀藏品「跳」出玻璃櫥窗,期待遊客手下留情
對博物館而言,最珍貴、最象徵辦展水準的無疑就是館藏。一些業內人士對新館藏品的評價是:「很多標本都具有稀缺性或獨一性的特點」。
難能可貴的是,新館布展時拿出了極大的「誠意」:眾多珍貴展品和遊客的距離非常近——中間只隔著一塊矮矮的透明擋板,幾乎觸手可及。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董衛星說,按照現在國際上博物館的辦展趨勢,基本都在努力實現展品和參觀者之間的「零距離」,因為這樣的觀展效果是最好的。在新館,這一國際辦展慣例得以實現。
但對館方而言,這一布展理念從提出到敲定,期間一直面臨著很多內部壓力和管理上的難題。「坦率地說,館裡從事標本製作的人,真是恨不得在每個標本外都加一個保護罩,最好都鎖在玻璃櫥窗裡。就拿一些動物標本來說,它們可不是假的,件件是真的,是在珍稀動物自然死亡以後做的,做成一個非常不容易,太珍貴了。」
顯然,館方的這一層擔心並不是多餘的。有國內博物館就曾展示過老虎標本,結果不少參觀者忍不住伸手去觸摸,導致虎背上的毛髮幾乎被摸禿了。
毋庸置疑,即將開館的新館,期待所有入場的參觀者遵循展區工作人員的指導,具備較高的文明素質。目前,館方已安排了一定量的志願者和管理人員,提醒參觀者切勿用手直接觸摸標本。
每一件標本,都記錄了生命本身,以及這顆藍色星球的滄桑巨變
「不管如何,自然博物館得以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標本。每一件生物標本,都記錄了生命本身,和我們生活的這顆藍色星球的滄桑巨變。」上海科技館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張雲飛說。
不過,要與這些標本進行深層次交流,還真得有一些基礎。
製作:定格它活著那一刻的樣子
判定一件標本是否成功,就看它是否栩栩如生。好的標本能活靈活現地展示動物活著時候的樣子,差的標本則往往「失真」。
動物死後身體會發生很多變化,比如鬍鬚蜷曲、絨毛耷拉、身體萎縮等,為了克服這些變化,標本師們想盡各種方法。
以人們最為熟悉的哺乳動物為例,以前標本師用稻草將乾癟的肚子塞滿,所以老虎、獅子看上去圓鼓鼓的,不過有些細小的地方,稻草就沒那麼容易發揮作用了,而且用稻草也表現不出肌肉的張力。如今,標本師會以模型作為填充,精細的模型甚至雕刻有肌肉紋理和血管。
如同優秀的畫師需要對人體結構了如指掌一樣,標本師也要對動物的骨骼、肌肉走向瞭然於胸。上海科技館標本師單鵾告訴記者,學習解剖是現代標本製作的第一課,學好它才能將動物活著的那一剎那定格下來。
通常製作一個大型動物標本需要分五步,首先根據測量尺寸製作泥模,其次在泥模上雕刻所需形態,雕刻完後將泥模翻成玻璃鋼模,然後給模型「穿上外衣」——也就是動物皮毛,最後「畫龍點睛」安裝與動物眼睛結構相同的義眼。
在自然博物館,人們的目光往往被「大個子」哺乳動物標本所吸引,其實不起眼的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標本更費勁。單鵾說,本土團隊製作哺乳動物標本的水平已接近國外,但甲殼類動物差距還很大。
為此,上海科技館特意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館請來兩位老師給標本師進行特訓。以製作螃蟹為例,得先拿一根比繡花針稍粗的鉤子,從關節內膜切開的小口伸進去,一點一點把腐肉挖出來。當對著太陽拿起蟹殼,看不到一點蟹肉殘留的影子時,剔肉這步才算大功告成。
給「空殼」後的螃蟹填充,以前用的是棉花,倘若時間緊張,蟹腳就不塞了。棉花放久了會收縮,時間一長,標本就憋了。而澳大利亞人用的是矽膠,這種水狀的填充物能夠塞滿殼內的每一處,即便放個十來年,收縮率也很小。
為了讓標本擺出形狀,還得用針固定,一隻手掌大小的螃蟹,國外團隊居然用掉了100多根針,而我們只用十幾根。在針的固定下,能把螃蟹的精氣神都給提起來,一個星期後去掉針,一隻「蟹將軍」就做好了。
理念:置身於生活環境之中
老自博館中放置於玻璃箱中展示的東北虎標本,在新館中被挪到了一個山地針葉林的場景中,老虎身子前傾、四肢奔騰、正向一隻野豬撲去。
如果你仔細觀察這個自然場景,你會看到一個故事:野豬被老虎追到了溪水邊,溪水的爛木頭上,一朵蘑菇正努力地長大;兩隻錦雞被野豬逃命的步伐打亂了啄食的節奏;老虎背後松樹上的松鼠卻不大關心這一切,一雙小眼睛只盯著松果的方向……
在幾十平方米的空間內復原荒漠、草原、熱帶雨林等生態系統,無異於「螺螄殼裡做道場」,哪些動植物能充分顯示出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令策劃者們舉棋不定。張雲飛說,就老虎、豬、雞的擺放位置,整個團隊討論了幾十次都拿不定主意,最後只得請來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的專家拍板。
事實上,自然博物館布展時,就算一片闊葉子出現在沙漠中,也會引起整個場景的不協調。「生態系統展示是所有自然博物館都有的經典項目,也標誌著自博館的水平。」張雲飛說。因為在生物研究中,越來越強調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可以說生物一切進化方向,都是為了適應環境。
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北京周口店直立人,就展示了一個生態復原場景——一名直立人握著一把石頭做的長斧,神色緊張地盯著遠處的獵物,在他背後,一隻鬣狗張開了血盆大口。這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場景,把北京猿人用什麼工具、吃什麼食物、是否會用火、他們的敵人是什麼都展示出來了。
這樣的展示方式曾讓美國自然博物館客座研究館員倪喜軍「傾心」不已。現在通過聲光電技術的融合,上海自博館可以做得更好。
在「走進非洲」展區,一層樓高的背景牆其實是一塊LED屏幕,可以播放旱、雨季非洲草原上生物不同的生活場景,而燈光更是結合了演繹的形式,當燈光照在獅子山上,你能看到獅子王俾睨天下的氣魄,當燈光照在小河上,你能看到角馬過河的壯闊……當科技手段與展示完美結合,幾百平方米的展廳就化成了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生命的蓬勃和殘酷仿佛就在身邊;而當你走進極地動物館時,又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寒氣撲面而來,儘管這裡只是將原本暖色調的燈光變成了白色。
收藏:不可放鬆立館之本
僅僅出現在上海自博館裡的海豹,就有5、6頭,這個數量讓國內其它自博館羨慕不已,事實上更令人羨慕的是,除了在「人前」展出的1.1萬件標本,在上海科技館的「後院」,還有近29萬件藏品。
張雲飛說,收藏是自博館承載一切功能的「根本」,自博館背後有一支科研隊伍支撐,才能讓面向觀眾的展示講出更好的故事。比如在上海故事展區,一遍遍播放著的上海灘形成史並不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但一件出土自現今青浦地區的鬚鯨骨骼就給予人發自內心的滄海桑田之感。
和國外相比,29萬件標本並不算多。張雲飛告訴記者,美國華盛頓的斯密斯桑尼亞博物館擁有1.4億件藏品。基於豐富的館藏,美國科學家提出了很多科學概念,讓大家趨之若鶩。比如他們很早就提出了全球氣溫變暖的觀點,正是基於從19世紀初就有的氣溫記載,相比之下,我們這方面的差距仍然不小。
令人欣慰的是,人們對標本的熱情正在重燃。在上海科技館,一支約50人的科研隊伍已經聚集,他們將在全球收集新的珍品;在上海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內,也闢出了專門擺放標本的樓層。自然進化的秘密有望從標本上獲得新的研究視角,這些生物以這樣的方式將歷史帶到每一個人面前。
「綠螺」延續上海自博館的文脈
上海自然博物館為何會擁有令人「眼紅」的標本數量?這還要從它的歷史說起。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60年代由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在上海創建的「上海博物院」,以及法國天主教會在上海徐家匯創建的「徐家匯自然博物院」(後更名為震旦博物院)。它們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博物館。
現今,在上海科技館(原上海自然博物館)藏品庫房仍可以找到不少標有「Shanghai Museum」(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和 「Heude Museum」(即震旦博物院)字樣的標本底座或標籤。
這些近代由歐洲人在中國創建的自然史博物館,幾乎享有和大學、研究所同等的崇高學術地位。收藏研究是他們的主要功能和業務重心。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11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同意上海市文化局社會文化事業管理處,將亞洲文會博物院和震旦博物院合併,建立一個包括動、植、礦三方面的自然博物館。1956年,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多年來,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直是我國自然史研究方面的重鎮,擁有的藏品數量及品種在國內首屈一指。館方在當時經費有限的困境下,仍積極組織多專業的綜合考察,採集了大量有價值的動植物標本,出版編撰各類學術專著和科普叢書、專業工具書和圖集,舉辦和引進各類豐富多彩的臨展,為中國的自然科學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已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基礎設施簡陋老化、展示內容陳舊、發展空間限制、環境條件差等問題日益凸現。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撤銷建制,歸併入上海科技館。延安東路上的老館依然開放。
為了使上海自然博物館能夠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順應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城市加快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2004年經上海科技館理事會討論,正式提出重建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決定。200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重建計劃。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項目總投資13億元,2009年6月26日破土動工,2015年4月18日開館。
建成後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是一座與過去人們的記憶截然不同、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博物館。其建築將達到可持續環境設計和綠色建築的一流標準,成為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新地標;展覽突破傳統自然博物館標本加展櫃和說明牌模式的單調陳列方式,引進最新展示理念,依託多元化的展示手段,營造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開放型的現代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與眾不同的最大亮點和特色,在於令人目不暇接、栩栩如生的漂亮標本。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館擁有近29萬件藏品,位居中國的自然博物館館藏前列,其中模式標本百餘件,源自震旦博物院和亞洲文會的百年老標本近5千件。植物標本數量15萬餘件,哺乳動物標本4千餘件,鳥類1.2萬餘件,魚類近萬件,兩棲爬行類近萬件,無脊椎(除昆蟲)標本5萬餘件,昆蟲標本近3.5萬餘件,地質標本5千餘件,古生物8千餘件,人類學近4千件。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建設期間又定向徵集了8千餘件,其中來自北美、俄羅斯、德國、摩洛哥、法國等地的古生物化石150餘件,來自我國澄江生物群、關嶺生物群、祿豐生物群、熱河生物群、和政動物群和山旺生物群的標本1000餘件,來自北美、南美、北歐、西歐、非洲、澳洲、南極和北極等地的現生特色標本500餘件,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澳大利亞、巴西、斯裡蘭卡、蒙古等地的礦物晶體標本40餘件,其中首次在新館亮相的標本佔到70%。
上海自然博物老館接管了其前身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與震旦博物院的大量珍奇動植物標本,這批標本不僅在數量上有「遠東第一」之稱,更因其擁有百年以上的收藏歷史而顯得彌足珍貴。在新館的展示中,這些館藏經典標本將與從海內外徵集到的最新標本一同呈現。如上海博物館老館的「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以及黃河古象。
此外,老自博館的昆蟲標本收藏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繼承自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以及震旦博物院的標本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總數有28000餘號,擁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新自博館在繼承老館昆蟲標本的基礎之上,又面向全世界進行了廣泛的徵集,獲得一大批優良品種。光明女神蝶、陽彩臂金龜、阿波羅絹蝶、中華虎鳳蝶等珍稀「名蟲」將成為新自博館展示的一大亮點。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文匯教育(微信號wenhui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