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食品安全出問題如何索賠?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

2020-12-12 騰訊網

新京報訊(記者 王俊)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發布, 明確電商平臺企業與平臺內經營者的責任,電商平臺誤導消費者相信銷售的食品系自營,消費者可主張平臺承擔賠償責任。

激活懲罰性賠償制度,食品已過保質期仍銷售等情形,消費者可要求價款十倍賠償;不以人身損害為懲罰性賠償要件,消費者買到不合格食品即便未受到人身損害也有權索賠。

不安全食品經營者提出的賠償承諾,比如「假一賠百」,遠超過《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十倍懲罰性賠償標準,此次《解釋》要求法院支持消費者主張按經營者所承諾的賠償標準索賠。

此外,《解釋》對飛機、火車等公共運輸中提供的食品、以及進口食品等問題也作出明確規定。

消費者可主張平臺承擔賠償責任

近年來,網絡購物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最常見的消費方式之一,尤其是今年遭遇新冠疫情以來,外賣餐飲等空前活躍。

最高法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透露,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共計4.9萬件,其中,約三成糾紛涉及電商平臺責任承擔,而食品類糾紛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佔比接近半數,為45.65%。

《解釋》第3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依法對平臺內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依法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這有助於倒逼平臺企業果斷切割與失信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鏈條與誠信株連,自覺抵制不安全食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告訴新京報記者。

實踐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包括提供平臺服務和開展自營業務兩種模式,兩種經營模式存在根本的差別。《解釋》第2條對平臺自營相關問題作了進一步明確,其中第1款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以標記自營業務方式所銷售的食品或者雖未標記自營但實際開展自營業務所銷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承擔作為食品經營者的賠償責任。

同時,針對實踐中存在的電商平臺所作的標識等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情況,第2條第2款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雖非實際開展自營業務,但其所作標識等足以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相信系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自營,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承擔作為食品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以加強對網購食品消費者的保護。

劉俊海稱,該條款採取了消費者友好型的外觀主義解釋方法,也有助於督促平臺企業見賢思齊、加強食品標示管理、放棄惡意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失信混淆行為,是雙贏之舉。

飛機火車上免費食品出問題 承運人需承擔賠償責任

實踐中,消費者購買不合格食品後可能索賠無門,經營者將責任推給生產者,而生產者可能「遠在天邊」。

對此,《解釋》明確責任承擔主體,其第1條規定,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訴請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賠償損失,被訴的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賠償責任應由生產經營者中的另一方承擔為由主張免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鄭學林表示,該條規定目的在於落實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首負責任制,避免生產經營者之間相互推諉,及時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解釋》還明確了公共運輸運輸中的食品安全責任承擔主體。實踐中,承運人在運輸途中向旅客提供食品或者餐飲服務,有時會發生食品過期或者黴變損害旅客身體健康的情況。

《解釋》第4條規定,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旅客有權主張承運人承擔作為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並明確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

進口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進口商應擔責

近年來,海淘成為新的消費方式。司法實踐中,有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僅以進口食品經過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為由主張進口食品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此類主張是否應予支持,司法實踐中曾存在爭議。

《解釋》第12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如果進口的食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暫予適用的標準,銷售者、進口商等經營者就應當依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承擔賠償責任,其僅以進口的食品符合出口地食品安全標準或者已經過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為由進行免責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讀一:全面激活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

劉俊海認為,此次《解釋》全面激活了食品安全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規定,經營者只有在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時才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因此,經營者「明知」的判斷至關重要。

最高法民一庭審判員高燕竹表示,「明知」是當事人主觀心理狀態,消費者舉證難,法院認定也難。《解釋》第6條以列舉加兜底的方式做了進一步明確,增強了可操作性。

分別是:已過食品標明的保質期但仍然銷售的;未能提供所售食品的合法進貨來源的;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且無合理原因的、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的;虛假標註、更改食品生產日期、批號的;轉移、隱匿、非法銷毀食品進銷貨記錄或者故意提供虛假信息的。

以上情形下,消費者主張經營者構成「明知」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記者注意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明確,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這也意味著,出現食品已過保質期但仍然銷售等情形,除要求賠償損失外,消費者可要求價款十倍賠償等。

此外,一些企業在預包裝食品標籤標註上做文章誤導消費者,為遏制這一亂象,《解釋》第11條規定,生產經營未清晰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規定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解讀二: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人身損害為前提

「懲罰性賠償的功能不僅在於事後的救濟與賠償,更在於事先遏制與預防。」劉俊海表示,為體現標本兼治、源頭治理的司法理念,《解釋》第10條不苛求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以人身損害為構成要件。

其規定,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以統一裁判尺度,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高燕竹稱,由於食品價額一般不高,懲罰性賠償以造成人身損害後果為前提,不利於鼓勵消費者維權,也不利於懲治和防範食品違法行為,淨化食品安全環境。

解讀三:支持消費者按經營者的賠償承諾索賠

記者注意到,消費市場中經常聽到商家的「假一賠百」等承諾。

劉俊海表示,一些見利忘義的不安全食品經營者為攫取不公平競爭優勢而推出的懲罰性賠償承諾高達二十倍甚至上百倍,遠遠超過了《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的一加十倍的懲罰性賠償承諾。

「實踐中,存在經營者承諾的賠償標準高於法定賠償標準的情況,一旦消費者購買後發現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要求兌現承諾又被經營者拒絕。」鄭學林表示。

此次《解釋》第8條明確,依法支持消費者主張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經營者按照其向消費者承諾的、高於《食品安全法》規定的賠償標準承擔責任。

鄭學林表示,這是通過提高經營者失信成本,強化經營者誠信意識,杜絕經營者亂承諾幹擾消費者消費選擇的情況發生。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編輯 陳思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外賣平臺食品安全出問題如何索賠?權威司法解釋來了
    買了假冒偽劣食品如何索賠?電商平臺標註「自營」的食品出問題,誰來賠償?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發布,明確了電商平臺企業與平臺內經營者的責任。
  • 外賣出了問題,平臺是否擔責?最高法司法解釋來了
    最高人民法院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從各界普遍關心的電子商務平臺、公共運輸工具相關問題入手,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主體認定、賠償責任承擔以及訴訟程序等作出規定。
  • 免費餐食、外賣、網購、進口食品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最高法司法解釋...
    免費餐食、外賣、網購、進口食品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最高法司法解釋來了 2020-12-11 0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進一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據新華社電 最高人民法院12月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主體認定、賠償責任承擔以及訴訟程序等作出規定。該司法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最高法:食品安全糾紛電商應擔責 律師:適用外賣、買菜平臺
    原標題:最高法:食品安全糾紛電商應擔責,律師:適用外賣、買菜平臺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
  • 最高法最新司法解釋:如何準確適用食品安全法律責任條款?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觀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是一部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價值立場,準確體現了立法意圖,具有高超解釋技術的司法文件,它的出臺必然會進一步消除法律規定的模糊,明確法律責任的類型及條件,在食品安全民事歸責領域最大程度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 網購食品、公共運輸 最高法司法解釋進一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原標題:網購食品、公共運輸……最高法司法解釋進一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最高人民法院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網購食品、公共運輸……最高法司法解釋進一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羅沙)最高人民法院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從各界普遍關心的電子商務平臺、公共運輸工具相關問題入手,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主體認定、賠償責任承擔以及訴訟程序等作出規定。
  • 網購「自營」食品出問題誰賠償?最新司法解釋來了→
    買了假冒偽劣食品如何索賠?電商平臺標註「自營」的食品出問題,誰來賠償?免費餐食出問題,就可以免責?問題食品只要沒吃出毛病,就不用懲罰性賠償?昨天(9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該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權威發布】最高法發布審理食品安全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一)和典型...
    攝影:胥立鑫 為正確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020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13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下稱《解釋》),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網上買到不安全食品,有7種情形,消費者可向電商平臺索賠
    據最高法統計,近3年半,全國新增一審食品安全類網購糾紛案1.5萬多件,再次引發人們對網絡食品安全的擔憂。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公開發布,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以後,消費者在網上買到不安全食品,除了向網店(入網經營者)索賠外,在6種情況下,還可直接向電商平臺(網絡交易平臺)索賠,將獲得法律支持。
  • 網購食品、航空餐出問題誰擔責?這個司法解釋守護「舌尖安全」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於子茹)食品安全無小事。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仍屢禁不止。最高法9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劍指食品安全問題。該《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火車飛機上提供問題食品誰擔責?最高法司法解釋明確
    @中國新聞網 消息,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食品安全民事糾紛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介紹,《解釋》中明確了公共運輸運輸中的食品安全責任承擔主體: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旅客有權主張承運人承擔作為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並明確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原標題《火車飛機上提供問題食品誰擔責?
  • 最高法: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 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
    中新網12月9日電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今日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依法對平臺內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依法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 最高法發布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司法解釋 電商平臺未盡義務將承擔...
    本報北京12月9日訊 記者蔡長春 董凡超 見習記者趙婕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及典型案例。《解釋》明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依法對平臺內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依法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解釋》明確責任承擔主體,及時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 最高法:網購食品出問題電商平臺須擔責
    原標題:網購食品出問題電商平臺須擔責 網購到問題食品,電商平臺該不該擔責?買到「黑作坊」食品找誰賠償?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 最高法: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 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新網12月9日電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今日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依法對平臺內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依法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 消費友好型的食品安全司法解釋 有助於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系統梳理了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民事責任制度與訴訟程序規則,體現了消費者友好型的裁判理念,弘揚了公平與效率並重、法治與發展並舉、誠信與創新兼顧的法治理念,統一了食品安全糾紛案件的裁判尺度與裁判理念,有助於消除同案不同判現象,提高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可訴性、可裁性與可執行性
  • 最高法司法解釋反向工程獲商業秘密合法
    最高法司法解釋反向工程獲商業秘密合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8日 05:54 來源: >  第一財經日報訊 通過自行開發研製或者反向工程等方式獲得的商業秘密,將不被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條款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 最高法:食品類糾紛佔網購近半數,消費者可主張電商平臺擔責
    澎湃新聞 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加碼對網購食品消費者的保護。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及典型案例。最高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表示,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仍屢禁不止,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信心,也影響了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