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美國航空航天局在宇宙探索的道路上走得很遠,他們在這一領域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自從1961年阿波羅登月計劃啟動後,美國就在星際探索上取得了許多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他們並不滿足,所以美國又開始了新一輪探測計劃。這次他們的目標,不再是月球,也不再局限於太陽系,而是整個宇宙空間。於是在1977年,旅行者一號出發了。
旅行者一號是一艘無人空間探測器,旅行者一號和它的名字一樣,是我們人類派到宇宙空間的旅行者。它的身上,還帶著地球的信息,比如那張包括多國語言的唱片,中國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也在其中。攜帶唱片的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有地外文明遇見了旅行者一號,它們就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了解地球。不過這麼做也是有風險的,萬一地外文明比人類文明還要厲害怎麼辦,如果它們突然造訪地球,這對人類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當然這些都還是未知的。
現在的旅行者一號,已經出了太陽系,向另一個恆星系進發。科學家估算,這個時間或許要四萬年。那它是靠什麼飛行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呢?是科學家給它配備的三塊核燃料電池,這種電池具有很長的壽命,能夠為旅行者一號提供強大的動力。旅行者一號飛行了這麼長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飛行,這就有了兩個有意思的疑問了:它為什麼沒有被一些像隕石之類的天體撞擊呢?它的飛行速度是怎麼變化的?
第一個問題產生的合情合理,畢竟宇宙空間中危險性還是很大的。問題的答案是不會,旅行者一號被天體撞擊的可能性比買彩票中五百萬的概率還要小。我們來看看它的大小就知道了,它才只有10米,放在一望無際的太空中,和一粒沙子沒什麼區別。在它穿越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的時候,也是因為體積太小而沒有被撞擊,即使小行星的數量超過了五十萬顆。當它穿越柯依伯帶的時候也是如此,柯依伯帶中包含著巨量的微星,它們被認為是沒有能力形成行星的物質遺骸。柯依伯帶在海王星附近,已經是太陽系的外圍了,其直徑約有200個天文單位。根據科學家的觀測,柯依伯帶中沒有直徑超過3000千米的天體。這樣的天體放在太空中,和沙子一樣的旅行者一號沒好到哪裡去,而且它們的分布比較分散,旅行者一號碰到它們是難上加難。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旅行者一號的飛行速度,據資料顯示,旅行者一號的速度是每秒鐘17千米,這樣的速度是太空探測器中最快的,目前還沒有超越它的探測器出現。從地球到太陽系外圍,如果它一直按照每秒17千米的速度飛行,那它在2012年的時候就應該飛出太陽系了。但現實是旅行者一號在太陽系外圍逗留了兩年多的時間,直到2014年秋才成功飛出太陽系。很明顯了,它的速度變慢了。
這一情況自然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他們猜測是磁場變化的緣故。在太陽系外圍,磁場發生了某種尚未知曉的變化,影響了旅行者一號的速度。也有科學家說,是因為柯依伯帶的原因,裡面的微星數量太多,在它們運動時對旅行者一號產生了影響。不過如今這些問題都沒什麼意義了,因為旅行者一號已經成功離開太陽系。在2020年,旅行者一號將會陸續關閉科學探測儀器,再過5年,它身上的動力能源也將耗盡。到了那個時候,旅行者一號將會成為一顆流浪衛星,和地球的聯繫也將斷絕,誰也不知道它未來的命運會是什麼樣子。